张银玲
它通过立体、多彩、无声的环境,时时处处对师生的思想、情操、行为和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创造力的开发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校地处古城西安,最近几年在教学、医疗、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大批喜人的成果,个中原因众多,但作者认为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校园环境的建设。在此,有必要分析如何在拥有严格纪律的军队院校,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营造一种具有军队特色的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员健康快乐地成长,促使教员积极创新与探索。
1 创建和谐的精神文化环境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的核心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的愿景、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精神文化的熏陶是一种无声而又极具穿透力的教育,师生通过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染、情操得到陶冶并获得哲理启示,精神文化也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振奋精神的教育作用。军校校园文化兼具军营文化和高校文化两种特质,这就决定了军校校园文化必须紧扣军校教育的特点,并与大学精神和时代特色融为一体,使之对师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强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军魂意识的构筑和部队战斗力的保障。
首先,军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旗帜,将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贯穿精神文化建设的始终,教育、引导师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强化忧患意识、使命意识,打牢献身祖国、献身国防的思想根基。
其次,军校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与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大学精神紧密结合,以培养目标为牵引,使每一位教员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使每一名学员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履行使命、献身国防的过硬本领。
我校在把握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共性与军校核心价值观个性辩证统一的基础上,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即:厚德博学、笃实超越、救死扶伤、报国为民。这对学校凸显军队特色,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此外,校园精神要渗入学校的每一位成员的思想里,还需要借助各种教育活动为载体。因此,我们在创建军校校园文化环境过程中,重视发挥各种雕塑的教育功能,如“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张华、“华山抢险战斗集体”华岳魂等;重视发挥校史馆、宣传栏、校园网等的教育功能,展示学校荣誉、弘扬校园精神;同时,通过开展多项精品工程,如精读名品、精彩年华、精英人才等,弘扬齐心合力、奋发向上、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这种校园精神文化的展示,是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它正以一种巨大而无声的力量,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潜入师生的心灵深处,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 构建优美的物质环境
校园的物质环境由学校所处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自然景观等自然环境和由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色彩与布局等物质情境构成,包括校舍建筑、道路、绿化、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运动设施等一切物质环境。一流的校园景观,可与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学术水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体现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特点。洁净优雅的校园环境就像一部立体、多彩、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不仅是师生工作、学习、活动的空间,更是亲切温和的交往空间,是师生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的生态空间;它不仅是辅助教学的必要硬件设施,更能使师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受此熏陶、暗示、感染,具有激励学习兴趣、开阔胸襟、孕育豁达人生哲理的“环境教育”功能。
因此,我校在建筑与校园规划时,首先,科学布局学校建筑,如科技楼、学术殿堂、长乐礼堂、航空航天医学系、护理系等建筑,布局合理,外观既现代又朴实,又充分体现特色。
其次,精心营造优美校园。种植的草坪和树木使学校犹如一座清新的花园,如绿地音符、梧桐路、教授林等;设计的喷泉、雕塑、亭阁使学校犹如一座雅致的园林,如“雄风犹在”、“连心锁”、“鉴中绿影”、“医魂”等,充分体现和反映学校发展的历史,展现了“姓军为兵”的特色以及学校的价值目标和精神风貌。
最后,通过建筑布局与道路、树木、草坪各种景观相融合,实现了校内山、水、园、林、路、楼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使校园的物质环境在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培养献身国防精神、改变学员行为习惯、完善行为与道德等方面,犹如一位沉默而有风范的老师,发挥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3 优化信息资源环境
大学校园信息环境包括课堂教学、图书情报资料、实验室设备、计算机网络、实习基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在信息时代,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速度及价值直接影响着成才的质量。信息资源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是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资源之一,良好的信息环境是实现大学跨越式发展的强有力保障,也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跨入21世纪后,各高校在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方面都有了重大进展。但是,由于军事院校敏感信息多,系统安全、信息保密要求高,所以,在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为此,我校依托教育技术中心、图书馆信息检索中心和各学科专业或教研室的网站,充分利用“军网”为教学提供信息服务,方便师生及时了解最先进的教育、科技、军事成果;建立了内容完备的教学资源库;建立了包括专业图书、专业论文、学位论文等内容的学术资源库。
目前,每个教研室或科室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且形式上各具特色,内容上丰富多彩。为了调动全校师生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关注,调动建设专业网站、用好网站的积极性,2010年6月,学校开展了学科专业网站建设、维护、使用情况评比活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良好的推动效果。目前,学校正在积极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动信息环境的优化工作,以促进各项工作的进展和质量。
4 营造良性的竞争环境
竞争是时代的特质,营造竞争环境、树立竞争意识、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章制度、形成良性竞争的氛围,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师生的竞争意识、养成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学校的教育管理必须努力营造一种富有建设性的良性竞争环境,让师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下树立一种与时俱进的时代竞争意识,创造在竞争中求和谐、在竞争中求发展的竞争氛围,为师生终身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我校瞄准未来的战争特点,大力推行阳光治校,建立了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党委阳光决策、机关阳光操作、基层阳光运行,努力培养高素质军事医学人才。主要实施了领导、科室主任岗位公开竞聘制度,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机制;每年对全校各学科进行综合考核,并对排名在前列或进步快的科室给予奖励;全校教员任职考核实行末位淘汰,不养三种人,即“庸人、懒人、闲人”。上述措施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全校人员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郭成 刘愫
1 问题提出
1976 年Lawrence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Lawrence指出,作为跨越教育学和生态学两个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教育生态学主要借鉴这两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把教育放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中,研究这三种生态环境和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与教育的相互关系。
教育的生态结构、教育的生态功能、教育的生态原理、教育生态的规律、教育的行为生态、教育生态的演替、教育生态的检测与评估等,是教育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其中,教育生态结构和教育生态功能是目前各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
教育的生态结构包括宏观、微观两个侧面。宏观教育生态系统分析必须把握好四个环节:一是生态环境,二是输入,三是转换过程,四是输出。教育的微观生态则缩小到学校、教室、设备乃至座位的分布对教学的影响,也包括课程的设置目标、智能、方法、评价等微观系统分析,也缩小到家庭的亲属关系,学校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乃至学生个人的生活空间、心理状态对教育的影响。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人群的教育,具体地讲是针对各种障碍者、问题儿童、超常儿童的教育。从建国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特殊教育学校一直是我国实施特殊教育的主要形式。1989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若干意见》,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拉开了我国融合教育的序幕。融合教育的出现是特殊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根据国外融合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教育生态化是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发展的基础。
研究以特殊儿童教育的生态结构与教育的生态功能为主体研究内容,通过对全国19个地区中的296所小学的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式调查,旨在显示教育生态观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特殊儿童限定于身体残疾(如听力、视觉、肢体、脑外伤及其他身体健康问题)以外的其他障碍,如学习障碍、语言障碍、智力障碍、情绪障碍、多重障碍及自闭症等范围的儿童。
2.2 调查实施
2009 年12月—2010年5月,数十名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学专业人员赴上述地区实施调查,调查路线:赴当地教育委员会,了解当地融合教育现状→赴学校(教师与学生),了解融合教育的具体实施→访谈特殊儿童及其家长,了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就学需求。
3 研究结果
3.1 从特殊儿童就学比率与就学现状看,我国融合教育现状
不尽如人意对296所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1)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招收人数无明确的规定。(2)有特殊儿童就读的学校173所,占所调查对象的58.4%,各学校特殊儿童就学人数在1—4人不等,包括自闭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智力障碍、选择性缄默症等儿童共计278名。所有小学基本无特教教师,无相关特教设置,无特殊教育计划,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基本由任课老师自行抉择,只有不到15%的学校设置相关的心理辅导。(3)特殊儿童在普通小学的就学呈现出大中城市比率高于小城市,普通小学的比例高于重点小学,大城市特殊儿童就读公立学校高于私立小学,中小城市就读私立学校的比例高于公立小学等趋势。
3.2 从对普通教师和普通学生的调查结果看,融合教育有一定
的实施基础187名执教过特殊儿童的教师中有6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提出了普教中实施特教所面临的困难。其中最大困难是缺乏对这类学生的了解和必要的社会支持,如,特殊教育评估的困难,相关专业知识的缺失,来自学校、家庭及社会的支持的不足等。
1248 名调查对象中80%以上表示愿意同特殊儿童共同学习,但是,大部分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和特殊儿童相处。
3.3 从特殊儿童及其家长的调查结果看,融合教育滞后于需求
对145名特殊儿童(其中自闭症62名,注意力缺陷多动症33名,智障45名,其他5名)的调查结果显示,(1)能够接受访谈的学生基本上愿意在现在学校上学。(2)145名学生中,在公立小学就读的占87%,以北京等大城市居多。而中小城市的特殊儿童有76%就读私立小学。
对37名学生家长的访谈结果显示,(1)95%以上的家长在义务教育阶段,首先选择普通小学,认为较特殊学校相比,普通小学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2)在孩子就学普通学校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遇到过各种就学阻碍。(3)目前特殊儿童就学时,有专人陪读的家庭29个,占调查人数的78%左右。
4 结论与分析
4.1 特殊儿童教育的生态形式表现为融合教育形式,其教育
结构较一般教育生态结构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依据宏观教育的生态结构,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特殊儿童教育的生态结构较一般教育生态结构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点。具体表现为:特殊儿童所处教育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上需要较高的社会文明支撑;在教育投入上需要更为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支持;在转换过程中体现出更为突出的弹性调控;在教育成果评估上,与出人才、出成果相比更注重于学生的生存质量,即在输入和输出上呈现出自己独特的特点。
依据微观教育的生态结构,第一,特殊儿童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具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由于特殊儿童在智力或其他能力方面滞后于一般儿童,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即在普教中融入特教的内容;第二,在教学效果评估上要有其特殊的评估标准;第三,在教学方法上,特殊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第四,在教育人际关系上,特殊教育人际关系表现出较普通教育人际关系更为多层的结构特点,即在平等的基础上构建人类最博大的关怀与和谐;第五,在教育空间上,特殊教育需要标准较高的教育空间与支持。
4.2 特殊儿童教育的生态功能重在彰显社会和谐
特殊儿童教育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其内在功能是通过实施特殊教育不仅能促进特殊儿童成长,而且还能满足其特殊教育需要;其外在功能主要为教育能体现社会关爱、社会和谐,从而显示社会文明的进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