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环境与人类心理
31348100000030

第30章 场所认同的研究述评

李秋玲

本文主要对场所认同的概念作进一步的界定,讨论目前的场所认同实证研究的主要测量方法,对场所认同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场所认同领域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和关注热点,为场所认同在今后的环境保护、建筑设计和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意义。

1 场所认同的概念界定

1.1 场所认同的研究起源

场所(place)是指人们活动所占据的空间,包括“空间”和“人”两个要素。人在场所中活动,空间则是场所存在的物理形式。人的活动使场所产生变化,场所的特性又使人的活动具有不同的意义。两者的互动反映了人与场所之间的关系,可以说,场所是“人类自身定位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出发点”。

Susanne Langer认为场所由文化所定义。人们常常将场所与地点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而他认为地点只是场所的一部分,即场所位置。当人们在某处定居下来,就置身于这一环境特质当中,同时产生两种相关的情感联结,一个是“方向感”,另一个则是“认同感”。人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场所建立的是怎样的关系。

Relph(1972)将场所视为人类各种经验的现象,之后又出现了与场所认同相对比的场所依恋(place attachment)概念,场所依恋是人与具体环境发生的一种积极联系,人们想要与这一环境保持长久且亲密的关系。可以说,自20世纪50年代lynch等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的相关研究以来,西方环境心理和场所感知的研究逐渐发展起来,在论述人与场所联结关系的文献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对这些概念的界定和关系缺少具体和清晰的阐述,该领域的研究备受关注。

1.2 场所认同的概念界定

定义相关的场所概念以及以往文献中所涉及的场所变量,都能整合到态度结构的一般框架中,包含对空间环境的认知、情感和行动。类似的场所概念如场所认同、场所依恋、场所依靠(place dependence),各属于场所感的一个层面:场所特有的信念对应场所认同,情感对应场所依恋,而行为承诺则是场所依靠。因此,有必要在概念和经验上区分两者存在的关系。为了区分两者,Moore认为,场所认同更多的是作为个人自我认同一部分的方式,而场所依恋侧重对场所的评价。

Proshansky等人认为,首先,场所认同是自我认同当中的一部分,它是对人们生活所在物理世界的一个认知,包括记忆、思想、感受、态度、价值观、偏好、意图、行为概念,以及与复杂多样的物理环境相关的体验。物理环境相关认知的核心在于人们的“环境过去”;过去由场所、空间和他们的财产组成,满足了他们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需求。因此,可以定义场所认同是个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通过与场所的互动,人们认为自己属于这处。

2 场所认同的测量方法

在场所认同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研究者使用了多种方法来测量场所认同。这些方法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量表法

使用量表能够直接测量人们对某一个特定、具体场所的认同感,也能够得到对场所认同的一个整体判断。但是,由于场所的多样性和具体性,许多相关研究都是研究者自行编制场所认同量表和题项,参考例如Lalli(1992)的场所认同量表,它早先是用来评价城市居民的场所认同,不适宜推广到其他场所。尽管各项研究最终的数据分析报告显示场所认同的题项效度很理想,量表施测也是使用较多的一种方法,但仍然存在很多缺点,其效度往往受到一定的影响。

2.2 开放式问卷

也就是开放式测量,要求被试依据指导语自行报告与场所认同有关的开放式问题,或者按照主题词写短文进行有关场所认同的描述。K。M。Korpela在对场所认同与环境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中采用了这一方法,要求年轻组的被试(9岁和12岁)对关于场所的十个问答题进行作答,17岁组被试要求完成一篇关于“喜欢的场所”的文章,最后对问卷进行编码和统计。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直接,而且有些重要信息可能缺失。

2.3 访谈法

Chow,Healey(2008)从场所依恋和场所认同方面考虑,对大一新生从家到学校的转化进行研究时使用了访谈法。这需要制定好访谈提纲,掌握访谈技巧,控制访谈现场,最重要的是对访谈记录的整理。它对访谈者的要求较高,访谈的内容和质量受到的影响比较大,被试很可能因为访谈者的原因难以报告自己所掌握的大多数信息,访谈结果就不甚理想。

总之,以上场所认同的几种测量方法各有一定的优点,同时也具有局限性。因而,在实际研究中具体使用哪一种测量方法应根据研究的具体问题和研究目的而定。

3 场所认同的研究现状

3.1 关于场所认同认知功能的研究

大多数研究由于样本的选取条件,得到的场所认同和场所依恋两个概念往往有所交叉和重叠,于是将两者放在一起对场所和环境的认知进行研究探讨。Hernandez,Hidalgo,Salazar-Laplace和Hess设计了两个实验,为了尽可能地避免重叠以便比较两个概念,有计划地选取了本地人和移民两个样本,以及三个不同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场所进行研究,测量场所认同和场所依恋在不同场所中的程度水平。也定义了场所依恋,是与具体场所环境建立起来的一个情感联结,人们在那里感到舒服和安全,想要停留。而场所认同是通过与场所的互动,觉知自己是场所的一部分。人们可能对某一个场所有依恋但不一定认同,他可能喜欢住在这个地方,可是却感觉不到这里是自我当中的一部分,这样看来,至少不是主要的场所认同。反之亦然,人们对场所有很高的个人认同,同时场所依恋的水平却低。你可能对家乡有着很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自己就属于那里,却不一定选择定居。研究发现,对本地人群,场所依恋比场所认同先建立起来。而且,场所认同和场所依恋趋于一致。对于移民群体,依恋的水平比认同高。邻里、社区和岛屿地区三地比较,岛屿的认同和依恋比另外两地要强烈。

最近的研究也显示,自愿或者非自愿地改变居住场所,直接影响人们对新住地的情感,以及场所依恋、认同的建立。只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互动了解之后,新场所才会逐渐融入个人认同之中。场所认同的感知功能说明人们在物理环境当中活动,确实需要花费足够长的形成时间,使自己能够适应这样的场所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场所认同和依恋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外在的物理环境质量。相关的对大一新生从家向学校转移、搬迁的研究,探讨了影响场所认同和依恋的影响因素包括场所意义(如家、学校等),错位感、跨越时间和情况的连续性,以及对家的亲密感。从场所方面考虑被访者如何感知社会空间环境的转变,应对随之而来的问题与挑战,这些方法如何影响着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3.2 关于场所认同对自我心理调节意义的研究

在以往的研究中,构建的认同过程模型有独特性、连续性、自我尊敬和自我效能四个引导人们行为的认同原则。可以说,人们通过适宜的环境和场所调整自己,保持自我同一性,从而达到自我心理恢复的目的,并由此对这一环境和场所产生深厚的情感和认同,还有归属感。这也是K。M。Korpela(1989)通过开放式问卷得出的结论:场所认同是环境自我调节的产物。复愈性环境或者具有这一功效的场所因人而异,但是,却都具有以下的一个或多个特征:能够自由表达,安全,熟悉,有归属感,唤起对过去的记忆,私密性和领域性,缓解焦虑,放松……正是基于这一点,近年来国外兴起的自然疗法在很大程度上就借鉴了场所认同的这一意义功能。

3.3 关于场所认同在景观设计应用中的研究

场所认同研究是国外休闲、游憩地理学和国内旅游管理的热点问题。已有研究显示,人们若对某个出游的场所产生了一定的依恋感,会更有可能重游此地,或者推荐他人前往参观,也更愿意贡献自己的时间和金钱;场所认同的增加一方面能缓和休闲、游憩者对旅游参观需要付费的反感度,另一方面可能还会支持对该场所的管理和完善工作。由于人与场所建立的情感联结程度、时间,游憩者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场所依恋在这方面的研究偏多,场所认同与依恋高相关,且更加内化,因此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旅游场所如博物馆除了场馆设计、装修等硬件设施上需要考虑场所认同的影响,还要充分利用便利的解说设施和解说内容,引发公众的“移情”作用,更好地建立起旅游者对于博物馆的场所认同,并由此解决博物馆长期以来的冷清现象。目前在国内,场所认同相关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建筑设计和旅游管理问题上,理论的深入探讨比较缺乏。

3.4 关于场所认同作为中介的研究

场所似乎和人们的某些行为并不相关,如校园环境和学生的学术活动,但是通过场所认同的中介作用就架起了一座桥梁。Fleury-Bahi,Marcouyeux验证了校园评价和学术自尊的路径模型。除了学校,大量的研究还显示场所认同和自尊之间呈现高相关。

另外,关于人们的亲环境行为,场所认同也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研究发现,场所认同水平越高,人们对环境的态度就越积极。同样地,自评环境行为和场所/环境认同测量呈高相关,相关研究如能源合理利用行为,回收行为。因此,人与场所/环境的情感联结以及场所认同在探索环境心理学中的解释性概念很有意义。自我暴露于环境中可能有助于人们与环境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联结和认同,反过来,也促进人们与自然环境建立起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关系。

4 问题与展望

关于场所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和测量,场所认同的形成,以及场所认同对人们实际行为的影响等方面。目前该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

第一,场所认同的概念需要明确的界定。由于与场所相关的理论特别是概念很丰富,彼此之间又存在着交叉和重叠,使得场所理论容易混淆和误用。研究当中可能选取不同的样本和场所,还有其他各种干扰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未来的研究当中对场所认同概念进行更清晰的界定。另外场所认同的维度问题很模糊,是否场所认同正如Breakwell(1992)所建构的具有四个维度:独特性、连续性、自我尊重、自我效能,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它和其他场所理论如场所感、场所依恋、场所精神等在概念和方法论意义上是否存在等同或者从属关系,需要进一步的区分和比较。

第二,场所认同的测量方法需要更进一步完善。以往的研究测量场所认同的方法虽各有特点,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场所认同的测量方法需要进一步完善。一般用来测量场所认同的量表项目很有限,相对应编制和修订的量表不多,想要测量人们的场所认同更内化的东西难以实现,例如对场所的内隐认知测量以及动机量表等都需要修订。

第三,对场所认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的相关研究不够。以往研究大多探讨了预测场所认同或场所依恋的因素有多方面,但是具体的场所认同如何形成,对产生场所认同的过程模型和机制的研究很少涉及。此外,尽管有研究探讨了场所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关系,但这方面的研究较单一,场所认同和内在的人格因素,以及外在的社会要素有待进一步研究。

第四,关于场所认同的应用发展。以往对场所认同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建筑景观设计和旅游管理方面,涉及其他也主要是在理论上的探讨居多。场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大多数研究都基于狭义的场所概念,因此对场所认同的应用研究可以扩展到更加广义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