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时政谈屑
31366100000047

第47章 春风吹拂新农村--2007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综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此被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从创建文明村镇为主要形式的群众性创建活动,演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而成为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

农村能不能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能不能显著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能不能顺利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充分反映了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以农业为传统优势产业的省区来说,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稳步发展,就没有全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2007年,我区农民人均收入首次突破3100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2%,增幅高于全国5个百分点。农村发展的好形势令人振奋,但我们切不可盲目乐观,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群众仍然比较贫困,农村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等正在成为诸多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总根源。农业兴则天下兴,农民富则天下富,农村稳则天下稳。因此,要实现城乡的稳定与和谐,根子在农村,农村稳定则有助于城市稳定、社会稳定,农村不稳,城市和社会就很难稳定。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农业增效,实现广大农民增收,使他们分享物质文明的发展成果,他们不仅会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而且还必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

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2007年以来,我区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特色农业、高效农业、旱作节水农业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和农村工作亮点纷呈。

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我区确定的五大战略性主导产业和六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基本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特色优势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以银川-吴忠为核心的32万头奶牛产业,以中宁为主体的50.9万亩枸杞产业,贺兰山东麓22万亩葡萄产业,沿黄河35万亩淡水鱼产业,中卫城区的设施蔬菜等成为灌区农民收入的增长点;灵武-中宁-红寺堡-同心-海原45万亩红枣产业,以中部干旱带400万只滩羊和环六盘山100万头肉牛为主的清真牛羊肉产业,以南部山区为主的365万亩马铃薯,以环香山为主的100万亩硒砂瓜;已经成为当地农民抗旱致富的支柱产业,拉动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大力实施"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加强闽宁协作和对口帮扶,农民外出务工人数、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劳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另一大亮点。2007年,全区劳务输出总人数达77万人次,总收入33亿元,全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868元,占总收入的28%。国家大幅度增加生产性补贴,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各种政策性补贴资金和产业扶持资金3.7亿多元,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加强农村,发展农业,致富农民,使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直接进入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从而引导广大农民走全面致富奔小康之路。

二、努力构建和谐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反映时代潮流、符合农村进步要求的新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鲜明特征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果没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没有新文化的滋养和哺育,新农村建设就丧失了力量源泉。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大力加强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用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

放眼阡陌绿地,新农村到处都散发出先进文化的芬芳。这几年,我区先后投入3300多万元,新建、翻建、维修了100多个农村乡镇文化中心、35个文化馆、图书馆,重点扶持了50个农村文化活动示范点,200个文化中心户,培育50个农民艺术团队,为自治区的文艺团体配备了13台流动舞台车。全自治区15个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00个群众业余演出团队常年到基层演出,每年举办"清凉宁夏"等各类广场文化活动800场,"大篷车"常年活跃在城乡基层,丰富了基层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万人花儿漫塞上"大型演唱会唱红塞上山川,掀起全区群众唱花儿的热潮,促进了花儿歌曲的普及和提高,叫响了宁夏"花儿的家乡"这一品牌。召开了全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观摩会和"唱响和谐乡村曲"为主题的文艺会演,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所有这些,进一步巩固了农村文化阵地,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2007年,宁夏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采取"强势领导、多方推进,创新共赢、多网融合,平台上移、服务下延,整合资源、个性服务,多元投资、长效机制"的理念,创造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的"宁夏模式",成为国家确定的首个"全覆盖"试点省区,"宁夏模式"在全国被大力推广。全区建成1379个行政村信息服务站,其中实现互联网经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三项功能的达到1266个,新农村信息化应用效果明显,互联网电影电视广受农民欢迎,互联网经营成为农民增收渠道,互联网培训被农村党员干部所接受。新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自治区信息中心平台的服务功能初步显现,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推进。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的建设,让城乡群众可以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共享文化信息、文化成果。

现如今,在我区乡乡锣鼓响、村村歌声扬的场面在农村已基本成为现实,大部分乡镇都配备了文化活动辅导员和体育指导员,各地普遍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节,开展灯会、花会、歌会等乡土文化活动。许多地方还大力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体育中心户,建设家庭文化,构成了别致的文化风景,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开展送图书下乡,送电影、戏下乡,送医疗队下乡,送科技人员下乡,举办科技培训等形式,不断为农民办好事实事,做到富民不扰民,不增加农民负担,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和便利,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成为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开展以城带乡、城乡共建、连片创建、结对共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扶贫"、"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视进万家"、"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等等,帮助基层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新农村文化建设亮点频现,流光溢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在参与中提升素质,在参与中陶冶情操,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三、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新农村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做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着力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引导农民养成卫生习惯、培育生态观念,推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按照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等部门的要求,我区开展了"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通过绿化、美化、改善村容村貌,构建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基本实现了"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由此倡导农村生态文明,使广大农民形成以生态文明为基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一年来,我区各地精心组织、周密部署、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涌现出一大批"绿色小康县"、"绿色小康村"和"绿色小康户",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增收,美化了村荣村貌,弘扬了生态文明,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建活动取得显著成效。

我区把文明生态村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生态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农村建设迈出新步伐。以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为中心,封山禁牧,全区草原围栏面积达到1960万亩,退化草原补播改良面积达到315万亩,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草原绿起来,产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经济建设的发展。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活动,新增用沼气户6万多口,推广太阳灶3.6万台,节能灶坑3.5万台。由于推广了沼气、太阳灶、节能灶坑等农村能源建设,使30万农户受益,过去那种放养禽畜的习惯得到根本改变,砍树烧柴现象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遏制,村庄空气干净清新,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以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为指导,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活动,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平均水平30%以上。"村企互动、共建新农村"活动进展顺利,结队村达到400多个。积极推进村庄整治工程,全区新建"塞上农民新居"示范村庄59个,完成危窑危房改造14500户,新建农宅4000多户,综合改造旧村242个,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600公里,农民的居住条件和出行得到了明显改善。此外,还在人饮解困、教育均衡、卫生惠民、促进就业、城乡安居、支农惠农、健康安全、扶弱助困、完善保障、文体下乡以及农村综合改革、化解乡村债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上,都有新的成绩、新的发展和新的进步。

成效初显的文明生态村创建试点工作像星星之火,燃起了农村创建美好新生活的炽热激情。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区在重点做好乡镇主街道硬化、绿化、亮化、美化的同时,发动群众自己动手,搞好自身胡同小巷的硬化、净化。生活环境的变化促成了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过去那种广告乱贴、垃圾乱扔、污水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等现象得到了根治。从农村庭园经济到农村沼气与生态庭园建设,农村的生态之路持之以恒,生态与产业协调共舞,为我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环境之美,美在嬗变,美在和谐,美在绿色,文明生态建设在我区农村已经不是挂在嘴上、写在墙上的一句口号,而是业已内化积淀的普通百姓心中的文明情结,是"绿色小康"理念的完美诠释。

(原载于《共产党人》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