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他再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模样虽有点像,但完全没有昭君本人的神韵。原来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他,他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愿意送礼物,所以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被封为“宁胡阏氏”,即希望她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于是昭君远离自己的家乡,长期定居在匈奴。
也许有人还会对这段历史提出这样的疑问,“昭君出塞”时汉匈双方的实力已经不同于以往了,那“昭君出塞”还能算是“和亲”吗?那时的汉朝还有必要派女子去“和亲”?
匈奴一直是汉政权的一块心病。开国之初,刘邦亲征匈奴,结果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差一点做了俘虏,史称“白登之围”。脱围后,刘邦只好和亲匈奴,以“宗室女翁主”嫁给单于为阏氏,并和冒顿单于结为兄弟,开了和亲的先河。汉文帝时,“复遣宗人女翁主为单于阏氏”。汉景帝时,“遣翁主如故约”。如此和亲模式,都是汉朝不得已的妥协行为,以求换取短暂的安宁。
可是,“昭君出塞”时已是汉强匈弱,匈奴根本没有和汉朝作对的资本和能力,而且此后匈奴再也没有对中原地区构成过重大威胁。因此,王昭君的这次和亲与其说是“和亲”,倒不如说是“赏亲”——有“战”才有“和”,如今呼韩邪单于甚至以自身作抵押(单于亲身入朝,就含有拿自己当人质的意味在内),谈何“战”、“和”?既失去了“和”的前提,“和亲”之说当然就无法成立。事实上,“昭君出塞”根本就不是“和亲”!
首先,以前每次和亲,《汉书》、《后汉书》的记载都明确点出“和亲”二字,而且都是在匈奴的强大压力之下才进行的;而昭君此次出塞,所有的记载都是“赐单于”!明明白白只是呼韩邪单于自居为婿,撒娇般地求赏之后,汉元帝的一种即兴赏赐行为。
再者,以前每次和亲,都是以“宗室女翁主”、“宗人女翁主”嫁给单于为阏氏,而王昭君的身份仅仅是“待诏掖庭”(即尚未见过皇帝,引自《汉书·元帝纪》)、“后宫良家子”(《汉书·匈奴传》)、“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后汉书·南匈奴列传》),也就是说,此时王昭君仍然是一介平头百姓。和亲要求身份对等,而昭君以如此身份出塞,呼韩邪单于还乐得屁颠屁颠的,居然还封昭君为“宁胡阏氏”;“宁胡”二字,显然是汉元帝所赐,多么轻蔑的封号啊!可见这根本不是和亲,而是汉朝把匈奴当做属国的待遇。
再来说昭君到了匈奴以后的境况。昭君出塞到匈奴后,帮助匈奴人种植粮食,指导他们使用汉人的农业生产工具,逐渐发展了农业生产。因为农业有了发展,牲畜的饲料也就更有保障,促进了畜牧业的发达。在呼韩邪统治下,匈奴出现了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王昭君得到了匈奴人的尊敬和爱戴。日子一久,她慢慢也就习惯了匈奴的生活。
呼韩邪单于也很仰慕汉族的文化,十分尊重王昭君,夫妻两人感情很融洽。就在他们离开长安的第二年,王昭君生了一个儿子,名伊屠智牙师,长大后被封为右日逐王。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依匈奴习俗,王昭君再嫁给株累单于,又生下两个女儿。株累单于是呼韩邪与大阏氏所生之子。在王昭君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汉匈通好关系。
王昭君是匈奴单于的妻子,地位跟汉朝的皇后差不多,出塞以后,不便再回汉朝了。因此,在晚年的时候,她就立下一个遗嘱,要求死后把她安葬在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使她能够遥望自己的故土。王昭君去世后,子女们依照她的遗愿,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山地,为她修建了坟墓。因为墓表草色青青,历代传称为“青冢”。
从此以后,匈奴与汉室长期和睦相处,汉匈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交流有所发展,边境安宁,有60多年没有发生战争,百姓免遭战乱之苦。对于王昭君的历史功绩,后人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如宋代的郭正祥,赞她深明大义,和亲为国,“能为君王罢征战,甘心玉骨葬胡尘”;再如清代的郭润王,则为她请功,“琵琶一曲干戈销,论到边功是美人”。
公元前46年,古罗马儒略历开始实行。
公元前43年,古罗马安东尼、屋大维、李必达结成“后三头政治”。
公元前43年~约公元17年,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世,主要代表作为《变形记》。
汉成帝——刘骜
汉成帝刘骜生于公元前52年,属蛇。他是汉元帝刘奭做太子时与姬妾王政君生的儿子。“骜”这个名字是他爷爷宣帝给起的,意思是希望他做刘汉王朝的千里马。可他非但未成千里马,甚至连猪狗都不如。
刘骜在位期间,生活荒淫,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怠于政事,将朝政全委托给外家诸位舅舅,大权逐渐为王氏外戚掌握。太后王政君的七个兄弟都封为侯,老大王凤官位至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王政君的侄子王莽也开始崭露头角。
在中国古代昏君的排行榜上,汉成帝是“赫赫有名”的。历史上对他的定评是“湛于酒色”。他自甘堕落,迷恋酒色,荒淫无道,不理朝政,最后竟死在“温柔乡”中。
公元前7年3月的一天,刘骜夜宿未央官,第二天早晨起床,弯腰系袜带时,忽然中风倒床,动弹不得,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享年46岁。依谥法,安民立政曰成,故得谥号孝成皇帝。
汉孝成皇帝刘骜
姓名:刘骜
卒年:公元前7年
出生:公元前52年
死因:纵欲过度暴死
属相:蛇
享年:46岁
出生地:长安
曾用年号: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
父亲:元帝刘奭
庙号:无
母亲:王政君(元帝皇后)
谥号:孝成皇帝
初婚年龄:19岁
配偶:9人,皇后许氏、赵飞燕;昭仪赵合德;班婕妤、卫婕妤(李婕妤)等
子女:无
陵寝:延陵
在位时间:公元前33年~公元前7年
继任帝王:侄子刘欣(汉哀帝)
专宠赵氏姐妹,沉醉温柔乡
汉成帝从即位时起,就花了大量金钱,建造霄游宫、飞行殿和云雷宫供自己淫乐。刘骜最初宠爱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结发之妻许氏。许氏是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的侄女,按辈分来说还是汉成帝的表姑,也算是亲上加亲了。许氏不但美丽聪慧,还熟读史书、颇有才华,还是太子的刘骜与她可谓一见钟情。汉元帝得知儿子和这位儿媳妇两情相悦,高兴地叫左右把酒祝贺。成帝即位以后,许氏被立为皇后,成帝对她十分宠爱,后宫的嫔妃也因此很少被宠幸。这引起了王氏集团的担心,所以,一有机会他们就攻击许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皇后也渐渐韶华不在,虽不复年轻时的绝代风华,却也还算徐娘半老、风韵犹存,但对于以好色闻名的成帝来说,已经不再新鲜了,于是他便移情别恋了。
汉成帝冷落了许皇后,开始宠爱班婕妤。班婕妤是《汉书》作者班固的祖姑。她曾为汉成帝生了一个男孩,不料数月即夭折。班婕妤气质高雅,美而不艳、丽而不俗,又博通文史、知书达理,可谓才貌双全。她也没有一般女子“好妒”的毛病,还把美貌的侍女李平进献给汉成帝,李平又得宠幸,也被封为婕妤。汉成帝说:“当初孝武帝的卫皇后也从微贱而起。”因此赐李平姓“卫”,她就成了卫婕妤。
但是,贵为君王的汉成帝,也想到宫外世界去寻求刺激,其实就是出去“猎艳”。当然,他一国之君根本不用担心后宫佳丽们会哭哭啼啼地拉着他的手,或是凶悍地一手掐腰,一手拧着他的耳朵,叮嘱他“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每一次,汉成帝都不是空手而归。
公元前20年,汉成帝在富平侯张放的陪同下,身着便装,“微行”出游,跑到闹市区去寻欢作乐。张放和汉成帝年纪相仿、情趣相投,两人很是说得来。他是敬武公主的儿子,不但是刘骜的姑表兄弟,还娶了刘骜元配许皇后的妹妹,与汉成帝成了连襟。更重要的是,这位美男子还是刘骜的同性爱侣,两人亲密无间。虽然在公开场合要顾到君臣之礼,有尊有卑,然而在寻欢作乐时,却狼狈为奸、放浪形骸,彼此毫不拘泥。张放时常应召陪汉成帝在宫中宴乐,自然也不时怂恿汉成帝微服出游,以领略宫廷之外的长安风月,领略“路边野花”的天然风采。
这一天,汉成帝刘骜又一次带着张放微服出游,光临了阳阿公主的府邸。阳阿公主受宠若惊,自然举行了盛大的宴席,并且以歌舞助兴。
照常理来说,歌舞只是个例行节目,给酒宴助兴而已,然而这位汉成帝可是一个猎艳高手,他随便扫视一下人群,就能一眼发现美女。这一次,他从舞女群中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窈窕美人。刘骜没想到公主府里的一个舞女,竟然能舞得宛若天外飞仙。再仔细一瞧,这美人儿不但舞姿动人,模样更是艳质卓绝,刘骜立即心里乱痒,宴席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将她带回了皇宫,而且就此“大幸”,爱得不可开交,没几天工夫,就把她升为“婕妤”,爵比列侯。
赵飞燕就这样如同一只轻捷的燕子飞入了汉宫,使汉成帝身边所有的女姬男宠都失去了颜色。由于飞燕的获宠,赵氏一门大得荣光。然而,在外戚势力逐渐膨胀的西汉中后期,勋戚霍氏、许氏、王氏等先后秉掌朝政,人少族微的赵氏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因而,飞燕的后宫专宠并没有对朝政产生多大影响。同时,微贱的出身还为她能否固宠罩上了一层阴影。入宫不久,她就把妹妹赵合德推荐给成帝,通过妹妹并宠做保障,弥补家族势力的不足。
自从赵合德进宫后,成帝便渐渐把心思移到她身上。这是因为赵合德不仅姿容出色、肌肤胜雪,而且性情温柔,比起飞燕来,更有一番魅力。不同于姐姐的飘然若仙,赵合德体态盈满丰润,性感无比,着体便酥,恰好形成了对汉成帝另外一层的强烈的补偿作用被汉成帝亲切地称之为“温柔乡”。汉成帝曾语无伦次地赞美道:“我宁愿在她这温柔乡里死去,也不愿效法武帝追求长生不老的白云乡!”——这话果真是一言九鼎、君无戏言,一语成谶,老天爷最终还真帮他达成这个鸿天大愿。
赵合德入宫数日,就被封为婕妤,两姐妹轮流承欢侍宴。成帝一刻见不到赵氏姐妹,便心神不安。姐妹俩的话,成帝更是言听计从。原先被皇帝宠爱有加的许皇后与班婕妤,此时备受冷落。
赵氏姐妹大为得宠,野心也就随之水涨船高,不再满足于仅仅是宠妃的地位,又盯上了皇后的宝座。这时,汉成帝的许皇后已经失宠多年,满腹怨恨,就和姐姐许谒一起请巫祝设坛祈禳,企盼皇帝回心转意。赵氏姐妹本来就关注着皇后的一举一动,知道了这件事,当然不肯放过,就在皇帝和太后面前诬告许皇后阴谋用巫蛊来加害皇帝。巫蛊在宫廷中可是个了不得的大罪名,当年汉武帝就曾因此弄死皇后太子等几万人。许皇后背上这个罪名,自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不久被废,后来又自杀而死。赵氏姐妹还想把班婕妤也牵连进来。但班婕妤是有名的贤德才女,汉成帝也不相信她会参加到这种下作的事情中去,就亲自前去讯问。班婕妤从容地回答:“妾闻生死由命、富贵在天,规规矩矩地做善事,上天也不见得就降福,难道企求上天帮忙做坏事,上天就会听从吗?如果上天不会听从,岂非徒劳。这样的事,妾非但不敢为,也是不屑为。”成帝听她说得坦白,也很感动,不仅没有治她的罪,还赐给她黄金百斤。但班婕妤已经看出汉成帝的不可救药,就主动要求到长信宫侍奉太后,自动远离是非之地,以求避祸,在闲暇时做诗赋以自伤悼,借以度过光阴。“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她以团扇自比,感慨汉成帝的无情无义。从此,“团扇悲秋”也就成了后宫女子失宠的典故,被屡屡用在诗文之中。班婕妤在移居长信宫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汉成帝,直到汉成帝死后,才以先帝嫔妃的身份前往守陵,5年后郁郁而终。
永始元年,赵飞燕终于被册立为皇后,赵合德也被封为昭仪,两人并得宠幸,权倾后宫。赵飞燕感慨,如果当年不把妹妹赵合德推荐到皇帝身边,两人共同团结作战,恐怕没有今天的胜利!
古往今来,纵观姐妹俩同爱一人,往往是撕破脸皮、争风吃醋,互相诋毁、彼此打击,而汉代的赵飞燕和赵合德姐妹,同侍汉成帝一人,却互相支持、互相爱护,发扬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共荣共宠近10年,贵倾后宫。
皇后有外遇
汉成帝的许皇后和班婕妤之所以失宠,除了汉成帝对她们失去新鲜感之外,也和她们没能为汉成帝留下子嗣有关。许皇后生过一儿一女,但都夭折了。班婕妤生过一个儿子,也没有活下来。现在,赵氏姐妹成了皇帝的新宠,对于她们来说,巩固地位的关键,就是要给皇帝生下一个儿子来。
这似乎并不困难。汉成帝此时正在盛年,他对赵氏姐妹又极其宠爱,几乎天天和她们在一起,按说生出儿子不过是早晚的事。但赵氏姐妹专宠十余年,仍然久无子息,且始终没有生育的征兆。
这个时候,汉成帝开始更多地宠爱起赵合德来,对赵飞燕那边就去得更少。赵飞燕看到皇帝宠爱日衰,自己却还没能生下个儿子,这个皇后的位置未免有保不住的危险。于是,惶急无措中,赵飞燕居然想出了一个荒唐的主意:派人打听子嗣多的侍郎宫奴,偷偷地把他们召进宫来,和自己偷欢,想用这种办法让自己生出儿子来。开始还做得小心谨慎,后来就肆无忌惮起来,干脆在宫中修了一间密室,借口祈神求子,连汉成帝也不让进去,在里面藏着英俊少年,不分昼夜恣意宣淫。后来甚至当成帝临幸时,赵飞燕也因疲劳过度,不过虚与周旋,勉强承应了。
有道是没有不透风的墙,赵飞燕这种搞法,慢慢地也传到汉成帝的耳朵里。按说皇帝知道自己头上不知何时居然绿帽成堆,应该大为恼怒才对。但聪明的赵合德早就在他前面打了底,说自己的姐姐性格刚强,容易招来怨恨,难免会有人在陛下面前进谗言,诬陷姐姐,倘若陛下听信了这些谗言,赵氏将无遗种了。一边说,一边还哭哭啼啼,潸然泪下。汉成帝见美人哭得如带雨的梨花,好不心疼,慌忙替赵合德拭泪,并抱在怀里好言劝慰,并发誓不会误信谣言。所以后来有人得知飞燕奸情,出来告发,都被成帝处斩。
一天,汉成帝前往王太后处请安,并陪侍母后午膳,饭后有些疲累,就近想到东宫歇息片刻。午后人寂,宫女们正在廊下打盹。皇帝驾临,赵飞燕仓皇出迎,但见云鬓偏坠,发丝散乱,衣衫不整,满脸春情。汉成帝又听寝屋内有一声沉闷的男子咳嗽声传出,刹那间便明白了一切,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