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太后等人的行为瞒得了不知底细的大臣,却瞒不了宫中的宦官。宦官中的中黄门孙程一向不满阎太后的所作所为,非常同情年少的济阴王。他们也早就预料到汉少帝病重,阎显等肯定会有阴谋。宦官和外戚在政治上互相对立,此次争斗,不管哪一方获胜,另一方的下场注定会很惨。孙程决定趁待选的小王子还未被接进京城,先下手为强。于是他先找到济阴王的谒者长兴渠,对他说:“大王(济阴王)乃是先帝嫡嗣,理应承嗣国统,因为坏人谗陷,蒙蔽先帝,才遭废黜。然大王本无失德,众人尽知。若是北乡侯一病不起,到时咱们一起对付江京、阎显,大事没有不成功的。”长兴渠闻言,当然知道他说的“大事”是何意思,认为是个好主意,表示赞同。于是,他们又秘密联络了中黄门王康。王康曾为刘保做太子时的府史,自从太子被废,他常怀叹愤,有所不平,自然同意与孙程举大事。然后,孙程又找到长乐宫的太官丞王国。王国本来一直与孙程关系不错,也欣然同意追随他一起行事。于是包括孙程、王康、王国、黄龙、彭恺等在内的共19个对阎显专权不满的宦官密谋起事,准备迎立济阴王刘保即皇帝位。
孙程联络宦官,聚在一起,割袍起事,表示要同生共死。可是阎显一伙已早有预防,除派李闰在刘保所居住的地方进行监护外,又加派江京去刘保的住所进行监视,目的就是要防人劫持,拥立为帝。
孙程等19人于夜间乘其不备,从章台门潜入刘保的住所。江京、李闰等正坐在刘保住所的大门前,悠闲地聊天。孙程等19人拿出暗藏的利剑,突然冲上前去,将江京、刘安、陈达三人杀死。因李闰原就在刘保的住所进行监护,住所里面的卫兵、杂役都由他调配、管理。孙程就想迫使李闰屈服顺从,以便让他手下的人不起来反抗,并帮助劫持刘保。于是,孙程将利剑放在李闰的脖子上,厉声对他说:“我们是来拥戴济阴王当皇帝的,你不要反抗,否则就一剑割下你的脑袋。”李闰见江京等人已经被杀,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现在又有剑搁在脖子上,更是吓得面色苍白,直冒冷汗,颤抖得如筛糠一般,于是哀求说:“别杀我,我都听您的就是了!”
就这样,孙程等人在未遇到任何反抗的情况下,很轻易地劫持到刘保。在孙程等人的监督下,李闰令原来服侍刘保的人员将他带到德阳殿。当时刘保才12岁,还没等他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就被扶上了龙椅,孙程宣布立刘保为皇帝,并通知朝中的大臣们前来朝拜。
众大臣虽出于孙程的强迫,但是也觉得济阴王刘保是先帝唯一的儿子,按传统是最合法的继承人,而且原来就曾被立为太子,只是因阎显等人的诬陷才遭废黜,孙程的作法虽不可取,但对传统制度而言又是合于道义的,于是都齐向刘保行叩拜之礼,三呼万岁。并由尚书令刘光上了一道奏章,肯定刘保的即位是“承续祖宗无穷之烈,上当天心,下厌(满足)民望”,代表群臣正式承认刘保即位的合法性,刘保也就成了汉顺帝——名副其实的大汉天子。这样一来,孙程手中捏住了一个为群臣承认的合法皇帝,就等于有了一张王牌,对群众有一定的号召力,与阎显的斗争处于极有利的上风地位。
宫廷突然事变,在内宫的阎显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办。宦官樊登劝阎显赶快调遣军队,去围捕刘保和孙程。阎显便以阎太后的名义下诏,令越骑校卫冯诗、虎贲中郎将阎崇率领军队驻扎朔平门,以对付孙程。阎太后见冯诗驻军朔平门,不对孙程采取行动,为了促使他尽早进击,便授予他将军印,又以高官厚禄相引诱:能抓到济阴王刘保的封为万户侯,抓到李闰的封为五千户侯。
阎姬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冯诗听她说完,立即施礼拜道:“臣等谨听太后调遣。只是臣等奉诏入宫,来得仓猝,没有率领人马,请太后许臣回营搬兵前来护驾。”其实,阎姬哪里知道,这是冯诗的金蝉脱壳之计,冯诗自己并不想在这种变幻不定的时候冒政治风险。阎姬似乎有所觉察,便派樊登与他同往左掖门外调发兵马。谁知,刚离开北宫,冯诗便一刀结果了樊登,回到大营闭门拒守,坐观形势变化。正是冯诗的中立,给孙程等人的政变赢得了喘息的绝好时机。
阎显连失两局,只剩下自家兄弟还掌握的一点兵力,不得不由主动转为被动,由原来计划对孙程的进击转为防卫,派他坦任卫尉职务的弟弟阎景立即带兵据守盛德门。
孙程急忙派人用顺帝的诏书去召尚书郭镇,命他立即收捕阎景。郭镇此时正卧病在床,闻听召他,当即率领值宿的羽林军出发,在途中拦截住正向宫中进发的阎景。阎景大喊:“休拦我的去路,识相的快快闪开。”郭镇闻言,却跳下战车,对着阎景大呼道:“现奉诏行事,请你受死。”阎景知道来者不善,大骂:“你奉的是何等诏书?还不快快让道。”说着,举刀朝郭镇砍去。郭镇闪向一旁,这一刀落了空。说时迟,那时快,郭镇回手一剑,便将阎景从车上击落,左右赶上用戟抵着他的前胸,将阎景生擒,押往廷尉大牢。当天夜里,阎景死在狱中。
阎景被杀,阎显最后的一张牌也输掉了!孙程便派人去皇宫,逼迫阎太后交出象征皇权的玉玺。第二天一大早,孙程便以顺帝的名义,下令侍御史逮捕阎显、阎耀、阎晏等人一并处斩,其家属被流放比景(今越南中部地区)。
阎氏兄弟及其党羽被诛杀后,议郎陈禅认为阎太后与顺帝不仅没有母子之恩,还是顺帝的杀母仇人,应该将她安排到离宫,再也不见她,群臣们纷纷响应陈禅的意见。但大臣李合却不同意这种意见,他认为汉顺帝应该依照祖制遵奉阎太后,这样才能收复人心。汉顺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公元126年农历正月,汉顺帝率朝臣到东宫朝见太后,阎太后惴惴不安的心才安宁下来,她也感到追悔莫及,终日郁郁寡欢,在当月就病死了。汉顺帝虽然对她恨之入骨,也还是以皇后之礼将她与汉安帝合葬于恭陵。这种隐忍,对于一个才13岁的孩子来说,也实属不易。
阎姬及其家族10年显赫,从此成为过眼云烟。这也正应了一句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阎显专权以短命告终,权力归于宦官孙程之手。东汉政权就像走马灯一样,由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政,直至最后灭亡。
一生被宦官和外戚左右
汉顺帝刘保是自西汉以来除了文帝之外,又一位历经宫廷政变才登上帝位的刘氏皇族。而不同的是,拥立文帝登基的是西汉帝国的开国老臣,而汉顺帝则是凭借宦官的势力才登基的,这也就注定顺帝朝的宦官成为朝廷中举足轻重的操纵者。
在稳定了宫内的局势后,顺帝立即将那些帮助他夺取政权的宦官封侯,光是孙程一个人的食邑就有万户。对那些冒死保其太子地位的大臣、官吏,以及支持其登基的大臣、官吏都给予重用,从而形成自己的领导核心。
宦官在先秦时期称“寺人”,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西汉时期宦官的政治地位有所提高。东汉时期,从光武帝刘秀开始,对宦官的重用程度增加,并且权力逐渐扩大。虽然在士大夫眼里,宦官仍是一批“刑余之丑”,耻与之共事,但其社会地位确实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到了汉顺帝时期,宦官集团受到的宠爱超过了以往,他们所得到的特权也是以往所不能比的。这一时期,宦官不仅得以直接参与政事,而且在顺帝统治前期专权于朝政,有时甚至皇帝的命令,在他们的左右下也难以实行。如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上书议论时政,认为吏治非常黑暗,提出详考官吏、以实奖惩的建议。顺帝下诏,“考吏治真伪,详所施行”。但这样做势必触动宦官的利益,他们按下没有颁布,因而这项政策便没有推行下去。
公元126年,虞诩代替陈禅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位高权重,职责之一是督察百官。虞诩为人刚毅正直,上任几个月,三公九卿,皇帝亲信的宦官被他参奏了好些个。于是百官都说他过于苛刻,是个酷吏,顺帝知他忠贞,没有加罪于他。但现在连三公都来攻击弹劾他,汉顺帝为此免去了司空陶敦之职。
当时,中常侍张防仗着拥立汉顺帝有功和顺帝的宠信,卖弄权势,违法乱行,经常受人请托,收受贿赂,胡作非为。虞诩查办其案件,但屡次上书,都被上司押下,不予批复。虞诩不胜愤怒,命人把自己捆起来,自投廷尉狱中。并且上书说:“昔孝安皇帝任用樊丰,遂交乱嫡统,几亡社稷。今者张防复弄威柄,国家之祸将重至矣。臣不忍与防同朝,谨自系以闻,无令臣袭杨震之迹。”虞诩表章奏上后,张防狗急跳墙,运用了一切权谋、关系蛊惑顺帝,虞诩因此被免官为徒,输作左校。
张防仍不肯罢休,将虞诩严刑拷打,两天之间就拷打了4次,必欲将他害死而后快。古代“大臣不辱”,于是狱中官吏都好心劝虞诩自尽,免得这样被奸人折磨。虞诩却固执地说道:“我宁愿死在刑刀之下,让远近官员、百姓们瞧瞧。”
宦官孙程、张贤等人听说虞诩被逮捕拷打,知道他是忠臣,素有口碑,怕事情闹大,于是急忙一起去见顺帝。孙程也是中常侍,而且当顺帝还在当藩王时就跟随左右,对于顺帝的继位有大功,此人颇有心计,平时行事很低调,也不怎么居功,这时却摆出了老资格,说道:“陛下同我们准备起事的时候,认为奸臣是国家的祸害。陛下现在登基以后,却自己纵容和包庇奸臣,又凭什么责备先帝不对呢?司隶校尉虞诩为陛下尽忠,而更被拘系,常侍张防臧罪明正,反构忠良为天下人共知,现在星象有变异,说明宫中有奸臣。应立即把张防抓起来,这才符合天意!”当时,张防正站在皇帝身后,孙程厉声叱责:“奸臣张防,何不下殿!”张防不得已,趋步走下东厢,孙程又一次请求顺帝治张防之罪。
孙程有拥立之功,说话很有分量。于是,顺帝就决定征询尚书对此事的看法,谁想尚书贾朗平日素与张防勾结,就作伪证诬害虞诩。最后,顺帝就没有对张防采取行动。
顺帝犹豫不决,对孙程说:“且出,吾方思之。”虞诩的儿子虞和门生一百多人,在路上拦住幡侯中常侍高梵的车子,叩头流血,诉陈冤情。高梵入朝奏明,于是,张防被流放边塞,贾朗等六个人有的死了,有的被贬黜。当天,赦免虞诩出狱。
这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以虞诩的大获全胜告终,朝中正直官员的力量也有所加强。但是,从整个事件的过程来看,都是宦官在起决定性作用,而朝官子弟率众门生向宦官叩头求情,也实实在在地反映了这时期宦官地位和权势的变化。
这时期的宦官可以娶妻纳妾,养子袭爵。宦官本是阉腐之人,性机能已遭破坏,但他们为了挽回社会上对他们的轻蔑,也广泛娶妻纳妾。到灵帝时期,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宦官“多取(娶)良人美女以为姬妾,皆珍饰华侈,拟则宫人”。
有的宦官不仅娶妻,为了留后,使其财产、爵位后继有人,往往收养亲属或异姓子女为养子,有时也买奴隶为养子。第一个以养子传国袭封的宦官是郑众,汉安帝元初元年他死时,据说“养子闳嗣”。第二个就是孙程,顺帝同意将封国传于其弟孙美,并从中分割一半,封其养子孙寿为浮阳侯。顺帝阳嘉四年(公元135年),诏令允许宦官养子传后,可以袭封官爵。
这相当于在法律上承认了宦官养子袭爵的合理性。
宦官的权势过大,使得一些大臣不断上书,声讨宦官专权,对汉顺帝的心腹宦官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宦官由于自身的限制,多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加之他们功高震主,顺帝也时时感到宦官的压力,比如他即位之初,孙程等人“怀表上殿争功”,就很让他恼火。于是,刘保也在寻找着一支能够取代宦官又让他放心的力量,于是梁氏外戚登上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
公元132年,贵人梁妠被册立为皇后。梁妠是安定乌氏(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安定梁家从东汉开国之初就已显贵。和帝的生母就是梁妠祖父梁雍的同胞姐姐,即后来被追尊为章帝恭怀皇后的小梁贵人。因此,梁氏门第属于皇亲国戚。梁妠的父亲梁商爵封乘氏侯,食邑五千户,母亲阴氏,也是南阳新野的豪门。梁妠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累世显赫的望门大族的千金小姐。
梁妠稍稍年长,即已精善女工,又喜好读书写字。9岁的时候,梁妠就能诵读《论语》;所习《韩诗》,也可略举大义,出语不凡。梁妠还常常把古代烈女的图像放置身边,用以鉴戒自己,作为学习的楷模。这一切,使她从小备受父母钟爱。梁商曾对家里人说:“列祖列宗积德行善,若能泽被子孙,但愿此女能得到祖宗保佑。”
公元128年,朝廷例行选采宫人,给刚好13岁的梁妠提供了入宫的机会。被选入的良家女子照例都要经过掖庭丞及相工的再一次审察和筛选,以便选出“姿色端丽”、“合法相者”载送后宫,以供登御,也就是侍奉皇帝。据说,当相工茅通见到梁妠时,惊得目瞪口呆,待回过神来,竟连连拜贺,说道:“看你的面相,乃所谓日角偃月,实是贵极之相,我给官家择选的人多了,还从未见过像您这样的贵相。真是奇了。”正巧,负责天文历算的太史也奏称:适才占卜之兆得大吉之卦。于是,梁妠被选入后宫做了贵人。因为此时长秋宫虚位,贵人就是宫中地位最为尊贵的嫔妃了。这次采选,梁商的妹妹也就是梁妠的姑姑也一同被选入掖庭。大概是因为这一缘故,梁妠在宫中被称为“梁小贵人”。
正值年富力强的汉顺帝对梁妠格外宠爱,常常特加御幸。每逢此时,梁妠都一本正经地对顺帝说:“阳以博施为德,阴以不专为义,唯有不妒,才可多子多孙。愿陛下思云雨之均泽,识贯鱼之次序,同样善待众妃,不惟是家国之福,也使妾免遭罪谤之累。”顺帝听了,十分赞赏,对她也更是恩宠。
梁妠在被立为皇后、入居长秋宫之初,特别注意鉴戒前世得失,不敢有骄专之心。也许当年安帝阎皇后家族败落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梁后格外谨慎小心。每当遇到日食、月食,她都认为是天降罪责,便降服自省,以求能够上答天谴,得到宽恕。
按照惯例,顺帝给她的父亲梁商增加采邑,还赐以安车驷马,拜为执金吾。公元134年,拜梁商为大将军。
这时的外戚梁氏虽然尚未形成足以与宦官抗衡的势力,但已经开始发迹尊显,因此外戚与宦官的较量陆续展开。
公元136年,太尉王龚痛恨宦官专权弄国,上书指陈其恶劣行径,诸黄门便诬陷王龚,顺帝不明真相,让王龚自尽,情况十分危急。李固请求梁商出面救助,梁商立即谒见顺帝,果然澄清了事实。由此可见,在皇帝的天平上,外戚的砝码开始重于宦官。
公元137年,顺帝乳母宋娥因犯“构奸诬罔”罪遭到处罚。有立帝之功的19位宦官中,有9人因与宋娥往来密切,被遣归国,这使朝廷中的宦官势力遭到进一步打击。
公元138年,中常侍张逵、蘧政、杨定等与左右联合起来,共同诟毁梁商及中常侍曹腾、盂贲,顺帝未受蒙蔽,说道:“大将军梁商父子,是我的亲人。曹腾、孟贲是我宠爱之人。一定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只不过是你们这些人嫉妒他们,从而诬陷他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