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31430100000026

第26章 山姥(1)

所谓的“山姥”,顾名而思义,就是住在山里的老太婆。不过这种老太婆并非人类,而是日本民间故事里一种人尽皆知的“怪物”。作为民间世界的想象物,山姥的模样,在现实世界里恐怕谁也没见过,但有关山姥的故事却遍布日本各地。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山姥是日本民间世界中的“知名人物”。(左图中的老妇人即为传说中的山姥)

为什么民间世界要在这样一个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事物身上,集结众多的故事群,并进而将其与当地的风俗、景物相结合,有些还将“她”追认为自己的先祖呢?到目前为止,日本研究者针对这一问题已进行了种种探讨,不同角度的研究都为我们解答这一问题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借助这样一种独特的媒介物,我们不仅能重温儿时在星空下听故事的那种温馨与惊奇,还能领略日本民间文化在这一想象物上凝结的有趣而多彩的文化意蕴,看到既往的年代里,日本山中生活曾经有过的一幕。

一、马方山姥

首先需要描述的是山姥的形象。虽然也有相当一部分故事对此语焉不详,只谈到山姥的样子看上去就象一个老太婆,住在深山里,并且有着超乎人类的本领。这也几乎是所有山姥形象的共同特点。但不同类型故事里的山姥形象还是存在着差别。

在一种叫“马方山姥”的故事中,对山姥形象的描述最具体。也有一些地方把这种故事称为“牛方山姥”。“牛方”和“马方”都是人的名字,故事大体讲述的是牛方或马方于日暮时分,在山脚下遇见山姥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下面译出的,就是一则流传于爱知县的故事。

日暮时分,秋天的夕阳早早沉入了西边的森林。一个叫马方的人,哼着歌,牵着一匹马正从山边经过,马背上是今晚的菜肴─—秋刀鱼。这时,碰上了山姥。山姥有一丈多高,布满皱纹的脸上,有一双往上吊的眼睛,嘴巴裂到了耳朵边,很长很长的白头发象铁丝那样硬,在夕阳中闪闪发光。

山姥一边用火辣辣的眼神盯着惊慌失措的马方,一边把秋刀鱼扔进嘴巴里。很快,吃完秋刀鱼的山姥又开始“咔嚓咔嚓”地吃起运货的马。

这时,马方趁山姥不注意,赶快朝来的方向逃跑。慌乱中,他也辨不清方向,等到歇下来时,才知道自己跑进了一户人家。马方摇摇晃晃地进了门,就在地炉边坐了下来。突然,他闻到了一股烧饼的香味,才发觉自己饿了。扒开地炉里的灰一看,正是烤得颜色诱人的烧饼。一个,两个,马方几乎是不自觉地把烧饼往嘴里塞。吃完后,马方找了一些瓦片埋到了灰里。吃多了烧饼,马方感到口渴,掀开了架在地炉上的锅,一阵酒香扑鼻而来。他把酒都喝光了,然后再装入了水。酒足饭饱之后,马方觉得有些困了起来,环视了一下四周,用竹子搭建的佛龛旁,架着梯子。他顺着梯子爬到佛龛上,想着这下谁也来不了了,收起梯子正想睡大觉。忽然觉得有人开了门进来,他想:是这里的主人吧?悄悄地往下一看,惊得几乎摔倒,进来的是刚才的山姥,原来这里就是山姥的家!糟了,逃是逃不掉了。马方把耳朵紧贴着佛龛的下方,屏住呼吸,观察着下面的举动。只听山姥独自嘟嘟囔囔地说:“烧饼变成了瓦片,酒变成了水,那就睡吧。”接着,似乎就要爬上佛龛来,马方全身缩成一团,忍不住地发抖。但又听山姥说道:“梯子没了,那就先睡在锅里吧。”

不久,锅里传来了山姥的鼾声。马方轻轻地下了佛龛,找了一块很大的石头压在锅盖上,然后点燃了火,开始煮。

“哎呀哎呀!有滴答滴答的鸟叫声,已经是早上了,起来喽。”锅里的山姥说道。

山姥似乎在锅中坐了起来,接着说:“嗳嗳,暖和起来了,太阳也出来了吗?”

石头太重了,想从锅里出来的山姥怎么也掀不开锅盖,只好接受“烹刑”了。第二天早上,马方掀开锅盖一看,山姥已经完全溶化了,只留下一滩红红的血。马方把它拿出去,倒在那里的荞麦地上,荞麦的根眼看着就红了起来。以后,这种红色就再也没有褪掉。

这则故事描绘了山姥独特的外形和奇特的果腹之欲,不仅吃食物,也吃人。这与它的怪物身份不无关系。但山姥也很愚蠢,轻易地就被马方瞒天过海,最终被饱食了一顿的马方上了“烹刑”。在与人类遭遇的过程中,山姥的形象虽然奇特,不过也很生动,不乏可爱之处。人类比怪物高一等的俯视视角也很鲜明。最后是经由故事而解释荞麦这一作物的颜色特征的由来。这也是民间故事的一种功能,即通过故事的演绎来解释某种风俗、风土等,因此民间故事也可以称为文化的“活化石”。

不过这并不是所有山姥故事的全部,而且在用山姥故事来演绎荞麦的特征背后,也有着历史的“隐情”。

二、纺线的山姥

一种有关山姥的故事是围绕着纺线的姑娘和山姥而展开的。故事的大体情节是——

一个姑娘在纺线时,山姥来了。山姥让姑娘为她淘米、烧饭,然后做成饭团,姑娘一一照办。饭团做成后,山姥解开了自己的头发,露出头顶上的大嘴巴,快速地把饭团一个个地扔进去,吃完后就走了。第二天,山姥又来了,她对姑娘说:“我要吃你家屋后李树上的李子。”姑娘刚一答应,山姥就爬到树上,将李子迅速地扔到头顶的嘴巴里。第三天,山姥还来,对姑娘说:“把你纺的线也给我吃吧。”然后就把五彩的线都塞到头顶的嘴里吃了。吃完后,山姥对姑娘说:“明天一大早,你到窗下看看。那里不管有什么,你都要爱惜它。”第二天早上,窗下席子的上面堆着小山样的一堆粪。家里人都说,这些太脏了,把它丢到厕所里去吧。姑娘记着山姥的话,让大家帮忙把它拿到河里去冲洗。于是,人们的眼前现出了五色的蜀江锦,长长的蜀江锦在水中漂流着。这一家人因此发了财,被称为“锦长者”,意思是指因为锦缎而发财的富翁。

这种故事展示了山姥形象的又一个特征:隐藏在头发下的大嘴巴。不仅是食物,山姥连纺出来的线都能快速地吃下去。这是和民间想象中的另一种山姥形象相联系,也很吻合的。也就是说,除了“马方山姥”里的山姥外,民间一提起它,脑海中还有可能出现的是这样的山姥:独自一人住在深山(在有些故事中她是山的首领),总是坐在纺车前纺线,有着不可思议的神通之力。譬如在这个故事里,山姥的大便可以变为财富,这就是它的神奇之处。

不过,这个故事还隐含了一种教化的意味,虽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姑娘对待山姥是善良而宽容的,也许正因如此,山姥才给了她不尽的财富。有一则故事恰好可以从反面来说明这个问题。——从前,在一个大山沟里,一个非常会纺线的姑娘每天晚上都纺到深夜。但她不是纺蚕丝或棉线,而是把藤子的皮剥下来,用石头敲过之后才用来纺线。一天晚上,山姥来了,姑娘吓得想逃走,山姥却说是来帮忙的。山姥熟练地剥藤皮,在手里卷成圆球,拿到火上去烧,烧成灰后,把灰吞了下去又吐出来,一把美丽的藤线就做出来了。做为回报,姑娘把家里人送来的年糕给山姥吃。家里人知道了这件事,认为山姥在欺骗姑娘,把年糕换成了石头。姑娘不知道,照旧请山姥吃烤热了的“年糕”,山姥手上的皮肤已经因藤皮和火烤而变厚了,抓住热石头也不当回事,但吃下“年糕”后,肚子就疼了起来,折腾了一阵,死了。山姥死了,姑娘和山姥一起纺的线也不见了。从此,这家人无论纺多少线,都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贫穷自然也就永远跟随着他们了。——山姥死了,财富也就消失了。除了藏在头发里的大嘴巴外,这种故事里的山姥并不让人觉得恐怖,反倒是一种财富的象征。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故事也许是经年累月在深山中以纺线渡过一生的人们,用这种想象来填补漫漫长夜的产物,用想象中的意外财富来点燃他们的希望和对生活的热情。

在“马方山姥”的故事中,也有不是用以解释某种作物的特征,而是以收获财富结局的。譬如山姥被烧死后,山姥的尸体变成了金、银、铜钱等;或者变成能医治百病的药、医治天花的药;或者变成能卖高价钱的杉树脂或松树脂。通过这些东西,主人公最终都成了富翁。除了钱以外,药和树脂均为深山老林里缺不了的东西,这也是隐藏在民间故事背后的现实生活景象。不管是财富还是日常生活用品,催生出它们的,或者是山姥的身体,或者是山姥的尸骸,或者是山姥的排泄物。总之,山姥全身都是宝,善待她受益,恶待之则受穷。

三、山姥的“姥皮”和乳汁

山姥身体里不可思议的地方和它拥有的神奇力量还不止于此。一则关于山姥的故事描绘了山姥的另一种出人意料的“功夫”——

渔夫父子俩,通常都是晚上出去捕鱼。一天晚上,父子俩捕完鱼,就在一个叫“念佛鼻”的海岬上生火休息。这时来了一个老太婆,对他们说道:“天太冷了,让我烤烤火吧。”儿子虽然觉得很厌恶,但还是让“她”烤火。父亲觉得老太婆的样子很象山姥,心想:说不定一不小心就会被她吃掉。父亲对儿子使了使眼色,对老太婆说:“有鲷鱼,您要吃吧?”然后,父亲让儿子回船上拿鲷鱼,儿子没找着鲷鱼,又要上岸时,心里很清楚船上没有鲷鱼的父亲让儿子再找找。趁老太婆不注意的时候,父亲跳进海里,砍断了缆绳,把船往海里推。山姥很生气地说:“哦!竟然敢骗我!”然后就亮出了巨大的乳房,挤出奶来。被挤出来的奶扭成了绳子,拉住了船,把船往回拽。船摇摇晃晃地靠近山姥,眼看就要被山姥抓到手时,父亲用菜刀砍断了“乳线”,这才逃走。

这是所有山姥故事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当讲故事的人说到山姥亮出大乳房挤出奶时,听众席间可能爆发出的哄堂大笑。这多少包含一些恶作剧式的戏谑,让人有些哭笑不得,但也可能是难得的开怀大笑。

此外,山姥还拥有一件有名的宝物,那就是“姥皮”。“姥皮”是什么样的呢?有的故事说姥皮就是山姥的皮肤;有的故事说姥皮就是山姥穿着的一件独特的衣服,一穿上它,就会变成老太婆的模样;有的故事说姥皮就是用蛤蟆皮做的衣服或头巾,一穿上或戴上它,就会变成老太婆的模样。姥皮的功用很神奇,除了能让人变成老太婆外,也能依人的意愿,使人变成大美人或者所希望的年龄。如果想要什么,只要说出想要的东西来,拍打三次“姥皮”(或者挥动“姥皮”),就会获得想要的东西。所以,获得姥皮的人往往会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

一个老人有三个美丽的女儿。老人在一次去伊势神宫参拜的路上,为了救一只被蛇咬住的青蛙,许诺蛇如果放了青蛙,就把其中的一个女儿嫁给它。大女儿和二女儿都不愿意嫁给蛇,只有孝顺的三女儿同意了。在出嫁的途中,三女儿运用聪明才智杀死了蛇。暮色降临,小女儿被困在深山中,忽然看见一处光亮的地方,一间孤零零的房子里,住着一个老婆婆,老婆婆坐在纺车前纺着线。原来那被救的青蛙就是这个老婆婆变的,她原本是这山里的头领,大蛇来了之后,把她的部下全都吃了,女子杀了蛇就是帮了她。老婆婆热情地招待了女子。第二天,女子临走时,老婆婆给了她一个由蛤蟆皮作成的头巾,她对女子说:“你回去的路上,会碰到很多鬼,但你一披上头巾,就会变成一个很丑的老太婆,鬼就不会吃你,晚上睡觉时你可以把它取下来,但白天绝对不行。”女子行走在山间,果然有鬼闻到了气味,叫着:“有人气,有人气”,追了上来。女子对鬼说:“我要去买盐,让我走吧。”鬼说:“这么丑的老太婆,除了骨头就是皮,不好吃,快走吧。”女子出了山,来到一个村庄,晚上就借住在一户有钱人家的下房。之后就留在这户人家当佣人。一天,女子被年轻的少主人窥视到了真面目,几经周折,女子回复了原样,告知家人后,与少主人结婚,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个故事实际上杂糅了两个故事,称为复合型故事。这也是民间故事在结构上的一个特点,往往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故事组成一个更为复杂的故事,情节更曲折,容纳的内容也更多。前半部分女子杀死蛇即是著名的蛇郎故事,后半部分是山姥的故事。故事自然也宣扬了行善、孝顺、报恩等道德伦理,具一定的教化作用。但女子披了头巾之后遇鬼,以及鬼的言语举动,显然更有趣味。它是民间想象世界中的一种山中景象,对山和黑夜的畏惧由鬼的形象传达出来,但又因为这是一个并不聪明的鬼,所以营造出的倒不是令人恐惧的氛围,而是戏谑式的轻松格调。

也有故事说,女子得到的不是“姥皮”,而是宝蓑衣。还有的说,女子得到的是一只神奇的手,只要用这只手抚摩皮肤,就会变成绝世美人。综而言之,姥皮、乳汁、尸骸、大便,凡此种种,只要是与山姥有关的,都拥有奇异的力量,是一种不能忽视的“生产力”。

四、不可爱的山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