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现世与想象:民间故事中的日本人
31430100000003

第3章 童年的天空(1)

在许多人的童年记忆里,依偎在父母或祖父母的怀中,听他们讲着种种神奇有趣的故事,稚嫩的心灵得到各种被想象所激发的乐趣,那是美好的、永远令人珍爱的一幕。故事是伴随着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

但也并非所有的故事都适合儿童,人们一般对此有所选择。故事的内容往往比较单纯,人物善恶分明;在以现实为基础的同时,加以合理的想象;故事既富于幻想,又具有教育意义;经常使用拟人化、夸张、对比等手法。动物故事、精灵故事、魔法故事、带有神奇色彩的历险故事等,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听故事因此成为儿童愉快地参与人生的一种方式,尽管带有很强的梦幻色彩,但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好奇心与求知欲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童年是一个人成长为具有自我确认、自我承担能力的独立个人的最初阶段,童年阶段接受怎样的教育、得到何种趣味的熏陶,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相当的作用。考察一个人如此,考察一个国家的国民或者文化也如此。因此,一国的文化在整体上提供给儿童什么样的精神食粮,也是探视该国的一扇小小的窗口。

日本口承文学的丰富早为人们所认识,它对于民间庶民生活的意义,也可从本书第二章里对民间听故事场景的回溯中体味到。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些故事(包含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诞生的初衷并不就是要讲给孩子们听。它们作为一个整体而留存下来,是与日本社会及文化的发展和演进息息相关的。所以日本学界有一个关于“儿童的发现”的讨论。

这个讨论中有一个观点是——“作为孩子的孩子在某个时期之前是不存在的,为了孩子而特别制作的游戏以及文学也是不曾有过的。”[14](第116页)这种观点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儿童”这一概念,是建立在西方近代科学对某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研究的基础上而确立的。在这种观念确立之前,所谓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而进行创作的“儿童文学”是不存在的。这种讨论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大的理论背景,那就是人对自我的发现,对人的童年阶段自我的发现和确认,也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当我们力图通过现今日本儿童所熟知的故事,去探视日本文化给予儿童的成长怎样的精神食粮时,我们应当对这样的讨论有所了解。也就是说,我们接下来所要谈的故事,也许最初并不是特意为了儿童而创作的。但不可否认,现在它们的确被有意识地当成一种儿童的文学,为儿童所熟知,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并进而对儿童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而这些儿童成长为独立的具有自我承担能力的日本人时,也将带上那些属于他们的童年的痕迹。

一、桃太郎的诞生

桃太郎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人物。桃太郎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老奶奶在河边洗衣服,捡到了一个桃子,桃子里有一个小男孩。没有孩子的老夫妇就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取名桃太郎。桃太郎长大后,带着狗、鸡和猴子到鬼岛去扫荡魔鬼,带回了很多的珠宝,和老爷爷、老奶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民间故事往往有很多的异文,桃太郎故事也一样,以上介绍的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异文。学术界也从各种视角对桃太郎故事进行讨论。在桃太郎的形象上,有的认为桃太郎征服魔鬼的精神是对传统的日本精神的继承。有的将这种征服行为引申为侵略行为,从而解释日本民族的好战性格。还有的将桃太郎作为英雄男儿的代表性人物,认为他的(上图为赤本里的桃太郎故事的插图)

形象及行为反映了日本社会的一种思潮:日本国民向海外发展的雄心壮志及其成功。民间文学研究者则力求追溯桃太郎故事的演变轨迹,并就演变中的不同异文的形态进行类型的划分。而从民俗角度入手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故事的民俗学意义。

据考证,桃太郎故事早期出现在江户初期的赤本里(赤本是江户时代的一种儿童读物,红皮并有插图)。在这种早期的读物中,桃太郎不是直接从桃子里生出来,而是老奶奶吃了一个从上游漂来的很好看的桃子后,突然变得年轻并怀了孕,生下的孩子就叫桃太郎。这种类型的桃太郎故事称为“回复青春型”或“返老还童型”。

日本学者认为这种吃了桃子能变得年轻,并且长生不老的说法,很可能来源于中国有名的西王母的仙桃传说。日本也有名叫“西王母”、“东方朔”的谣曲(日本古典戏剧“能”的剧本)。民间流传着桃子是三千年开一次花而结出的灵异之果,桃太郎的故事与这样的流传应有关系。但是,上述回复青春型的故事中,桃太郎的出生为胎生,属于平凡而普通的人间事象,奇异之处在于人吃了桃子后变得年轻并怀孕。

之后,桃太郎的故事进一步演化,桃太郎由胎生转为“果生”,也就是目前我们经常读到的桃子里生出桃太郎,这种类型的桃太郎故事被称为“果生型”。果生型后来淘汰了回复青春型。出生方式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故事的趣味,使桃太郎故事更富有美丽的幻想意味。

“果生型”故事不仅日本有,也见于其他国家的民间故事。除了桃太郎外,日本还有从胡瓜中生出的瓜姬、从竹节中生出的竹姬;台湾的故事中,从桃子里生出的男孩有五个;朝鲜也有瓠王的故事。这些从植物中生出的孩子后来或者成为英雄人物,或者成为传奇人物。这是一种具一定普遍性的、把植物作为生命母胎的信仰。万物有灵论也许是这种信仰产生的最早源头,后来又与英雄人物的非胎生信仰相结合,加上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桃太郎的诞生故事也就得以出现。

桃太郎故事的后半部分内容主要是鬼岛伐鬼获取宝藏,所以民俗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桃子在民俗中的象征意义及作用。经常被人们论及的是民间信仰中桃子驱逐鬼邪的功能,并且认为日本的这一信仰极有可能是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自上古时期,汉民族就有将“桃实”当作禳恶除鬼的吉祥物的风俗,现在许多地方也还留存着门口悬挂桃叶的风习。当今的日本社会也有这种习俗。比如“在新年里,人们常常用三四片桃叶,围以稻草,中间置一蜜橘作为饰物,放置于汽车头前,从豪华轿车到送货卡车,几乎都有此饰物。也有一些人家,将此饰物悬挂于侧邸的‘玄关’(日式住宅的前门、正门)之侧。”[15](第147页)

以桃子驱鬼的记载,在日本最早见于《古事记》的“黄泉之国”中,伊耶那岐被黄泉丑女、八雷神和一千五百名黄泉军追赶,被追到黄泉比良坂下时,伊耶那岐取了长在那里的三个桃子朝追兵扔去,追兵们一下子都逃散而去。伊耶那岐就对桃子说:“你要象现在帮助我一样,当生在苇原中国的众生遇见忧患的时候,你也去帮助他们吧!”然后,就替桃子命名为“大大神实命”。[10](第7页)周作人曾为此作注释说,用桃子去击退黄泉丑女等,是用桃子躲避鬼的缘起,这大概是受到了中国的桃弧疾矢的影响。[10](第48页)

二、开朗性格与阳刚精神

在儿童的世界里,桃子的民俗内涵与桃太郎故事的演变轨迹,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孩子们可能更关心以下的问题:桃太郎是怎样从桃子里生出来的?桃太郎怎么和妖怪作战?作战前他吃了什么东西?作战时他带了什么样的帮手?桃太郎使用什么样的武器?桃太郎是怎么去鬼岛的?……

从桃子里生出来的情节必然刺激着儿童的想象,它联系着儿童对“我从哪里来”这一问题的关注,而对世界的想象也经常是从这样的命题出发的。在另外的一些故事里,五分次郎是从老奶奶的左手拇指里生出来的,因为他一直长不到五分高,所以就叫五分次郎。一寸法师虽然是由他的母亲所生,但他的父母到航海神庙乞求赐子时,求子心切,向神求的是“能生个手指那么大的孩子也行啊”,所以一寸法师生下后就不长个子,这也是一寸法师这个名字的来由。

在这些很类同的故事里,奇异的出生方式容易使儿童感到兴奋,这与他们此时无拘无束的想象是呼应的。而故事中主人公矮小的个子使他们产生的不是敌意,而是亲近感。在之后的情节发展中,矮小的个子又与鬼岛伐鬼的英雄行为形成对比,这比奇异的出生方式将更强烈地激起儿童的信心、勇气与战斗精神。

桃太郎因为经常吃老奶奶做的糯米丸子,所以很强壮。在桃太郎出发之前,老奶奶又为他准备了糯米丸子。前往鬼岛的途中,狗、鸡和猴子陆续要求加入队伍,前提条件是让它们各吃一个糯米丸子。桃太郎与妖怪搏斗之前,不慌不忙地掏出一个糯米丸子,从容地吞了下去,然后对妖怪说道:“我已经吞下了天下第一的糯米丸子,身上已经增进了百倍的力气!来啊!”就这样,因为他们都吃了糯米丸子,妖怪们很快就被打败了,乖乖地献上了宝物。

在桃太郎的对敌战斗中,糯米丸子显然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固然是故事中常见的一种对现实的夸张,但它对于日本民间的意义却决不仅此而已,毋宁说,这里隐藏了民间对于粮食的特殊记忆。日本人很珍惜大米,大米在古代的日本乡村不是主食,尤其在那些不适于种稻的地方。一般的饭食是在大米中掺杂粮,平常如果只吃大米,会被视为一种过分奢侈浪费的行为。大米通常只在过节、供神或招待客人时吃,稀有的糯米则用来做年糕,节日时供神、人共吃,同时也是馈赠亲人、朋友的佳礼。[16](第130—134页)这种民间珍爱粮食的记忆,还反映在本书的“弃老山”一节里。上文讲到老奶奶经常做糯米丸子给桃太郎吃,是要表现老奶奶对桃太郎的爱。糯米丸子在战斗中发挥的非常威力,也可视为民间珍爱粮食的一种投影。对于儿童来说,这也许要算是教育儿童爱护粮食的最好版本。

“天下第一的××”经常出现在日本的民间文学中,本书的“河童”一节里,也谈到根据河童的传授而制作的接骨药,号称“日本一流的十三贴”。也有人用这种号称第一的嗜好去解释日本民族好战、好侵略的心理。姑且不论这种论断是否有所偏颇,但在桃太郎故事的情境中,桃太郎的从容与号称第一,颇有一种阳刚之气。

一寸法师和小姐一起去观音菩萨庙烧香时,碰到了两个魔鬼。一寸法师立刻抽出别在腰里的绣花针,舞动着,并大声叱喝:“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一寸法师。”他被一个魔鬼吞到肚子里,魔鬼被他的绣花针戳得受不了,只好又把他吐了出来。另一个魔鬼的眼睛都让一寸法师撞裂了。五分次郎独自一人到鬼岛伐鬼,被魔鬼首领吞到肚子里的他,用针剑在魔鬼首领的肚子里乱刺,魔鬼首领不停地告饶,献出了许多珍宝以后,五分次郎才随着魔鬼首领的喷嚏从他的鼻孔里跳出来。

这些属于同一系列的“小小人”,在强弱分明的情况下,依然勇敢地与妖怪魔鬼搏斗,浓厚的童话色彩使稚气十足的小英雄形象显得十分可爱。柳田国男曾指出,这些具有特殊出生经历的小小英雄,是古代日本人信仰的重要对象。因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只有这种具有神性的英雄,才能驱除可怕的魔鬼。另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有这样一种心理:喜欢那些看上去似乎弱小的人打败强大的敌人,并从中体会到快感。这种心理的产生,与日本的地理环境、日本人对自身的定位、以及他们的危机感不无关系。[17]如果将其扩大化,几乎可以看到这种“以小服大”的心理,在现实中随时有膨胀的可能。当然,所有这些都隐藏在儿童故事的“有趣”中,毫无疑问,在这种小英雄形象熏陶下的儿童,对富有阳刚精神的所谓勇敢、战斗等举动是毫不陌生的。

五分次郎喜欢水,经常把竹叶当船、牙签作桨,划着船到处玩。一寸法师离家之前,父亲给了他一根针作为刀,一寸法师还向母亲要了一副碗筷,以碗当船,用筷子作桨,去了京城。这之后才有他充当小姐的保护者,与魔鬼战斗的情节发生。另一个前往鬼岛伐鬼的小英雄一寸方士,出发之前,老奶奶用针为他做了一把武士刀,用麦管做成刀鞘,让他配带在腰间,看起来十分的威风。然后老奶奶又用碗帮他做了一顶遮阳的帽子,用一根筷子做成木杖,一切准备就绪后,一寸方士便神气十足地出发了。

日常生活中的竹叶、碗筷、牙签、绣花针都被想象为武器,富有童心的情趣使小小英雄人物深入儿童的心灵,它们既使故事显得轻松,也开拓了故事的意境,并在其中注入了一种开朗的品格,使之成为适于儿童的精神食粮。

三、“爷爷”之篇

除了桃太郎这样的小英雄人物外,民间故事中以爷爷为主人公的故事也是其中的一个系列。在现实生活中,爷爷比忙碌的父亲更有时间陪伴儿童度过童年的时光。所以“爷爷”的形象也负载着童年的美好记忆,象征着温馨,象征着渐渐老去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