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非常皇帝非常人生
31495500000011

第11章 第二编品读王莽(4)

到了居摄三年(公元8年),广饶侯刘京等人奏符命,伪造“摄皇帝当即真”等把戏,说是天意所归。于是王莽对王政君说:我向您报告时,自称“假皇帝”;而我号今天下,天下向我言事,就不必再言“摄”了。十一月,改居摄三年为初始元年,以应天命。这时官民都知道王莽奉符命的旨意,爪牙们开始认真议论和建议,“即真”提到了议事日程。有市就有场,当“即真”的“市”出现后,下面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场”。齐郡临淄县亭长辛当,说他夜里梦见天使对他说:“摄皇帝当为真皇帝,如若不信,亭中发现新井,便是确证。”第二天早晨果然见亭中有一口深百尺的新井。巴郡的石牛出现,上有红色的文字,也是上天命王莽为帝之类的话。有了这些铺垫,王莽便改年号为初始,一步一步向着理想的目标迈进。更有无耻学子哀章,他私下制了一个铜匮及两张封书题签,一张写着“天帝行玺金匮图”,一张写着“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书中说王莽为真天子,元后应照天意行事。他在黄昏时分身穿黄衣,扮成方士,装神弄鬼般地把铜匮送到高庙里。守庙官立马报知王莽,王莽闻知,立即到高庙打开铜匮,上刻摄皇帝王莽,应为真天子等字样,并署佐命大臣11人。天子有了,佐命大臣也有了,那还等什么?于是王莽在第二天率群臣入太祖庙拜受金匮禅位,“予甚祇畏,敢不钦受”,遂定国号为“新”,改元始建国,废孺子婴为定安公,无赖亭长经过东征西讨建立的西汉帝国就此灭亡。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王朝更替大都与武装夺取脱不开干系,而王莽成为了惟一的例外,他通过自己良好的个人口碑和其他方面的运作以和平政变方式成为了新朝皇帝,而且,这样的和平政变的动力,还不是主要来自于王莽政治集团的操控,而主要是来自于民间老百姓和众多官吏的自发推选。

5.食古成空

当王莽还在荒僻陋巷过着清贫生活的时候,他一定没有想到自己以后竟然会当皇帝。那时的王莽一心想当的是圣贤君子,倘若有人跟他说你以后会篡夺汉朝的天下,他一定会把这个人批评一顿,说他诬蔑自己的名声。但是,在经过朝廷政治斗争的洗礼之后,王莽自然已经不是当初的王莽了。他凭借着自己的显名和政治手段,和平篡夺了汉朝的天下。不过,王莽心中仍旧保留着年少时的梦想,想要创建一个圣人天下,将已经千疮百孔的汉朝改造成一个欣欣向荣的新朝。王莽的少年梦想会因为他登上帝位而实现吗?

王莽代汉称帝建立新朝后,社会危机依然存在。为了稳固皇位,也为了消解社会矛盾,王莽依托周公之礼实行了改革,这些变革本来是想解决西汉末年社会上出现的种种矛盾,可其结果却是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封建社会的土地上容不下奴隶社会的太平盛世,最终加速了新政的灭亡。

公元8年,王莽在吹鼓手们的行动下,代汉建立新朝。为了显示威德,也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王莽实行了制度上的改变,史称“王莽改制”。王莽改制主要是依从周公之“礼”。周公是3000年来中国宰相的代称,是西周王朝制度的奠基者,古人常把这些制度称为《周礼》。既然《周礼》是圣人定的制度,新政依托的是《周礼》,那么,谁要是反对新政,就是反对《周礼》;反对《周礼》就是反对圣人;反对圣人,就是违反纲常礼教,就是名教的罪人。所以,从指导思想上说来,王莽的改制实质上是一场托古改制运动。王莽都做了哪些变革,这些改革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在西汉后期,朝廷的赋税劳役日益严重,统治阶级“多畜奴婢,田宅无限”,弄得民穷国虚,土地兼并情况严重、奴婢和流民数量日增,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王莽站在这块土地上审视着所发生的一切。面对这个紊乱的社会,他没有退缩,而是艰难地思索着。他最敬佩的是周公,最崇尚的是周礼,他最先考虑的是周朝的体制。于是,他想用周朝古老的血液去救治这个庞大而微弱的朝代。9年,王莽颁行了王田制的诏书,指出古时行井田制,国富民强,秦汉时期因破坏了井田制,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犬马余菽粟,骄而为邪,贫者不厌糟糠,穷而为奸”,“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王莽颁布这道诏令是想解决西汉后期日益尖锐的土地兼并问题,初始的想法不能说不好,正如翦伯赞所说,王莽颁布“王田”制的目的,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的过程。然而它却会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奴隶制或氏族公社的土地所有制,违背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规律,注定了失败的结局。王莽没有想到“王田私属”的诏令公布后,不仅遭到了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强烈反对,他们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新法的实行;而且农民也对此政策不满,因为“井田圣法”在贵族、官僚和地主的强烈反对下没有得到实行,没有土地的农民也没能得到政策许诺的土地,反倒是政策将农民禁锢在“王田”里当牛做马,毫无自由。12年,中郎将区博提议,井田制废之已久,不可复行,现在“天下初定,万民新附,诚未可施行”。这样,仅仅实行了3年的王田制寿终正寝,“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这实际是向大土地所有者妥协,照旧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样,王莽试图解决土地兼并的改制完全失败了。王莽在颁行王田制的诏书中,还指责买卖奴婢有违“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同时为了防止奴婢增多影响国家劳动力,规定奴婢为“私属”,“皆不得买卖”。应该说,这是承认奴婢为人而不是牲畜、通过禁止买卖而加以限制的好政策。然而,王莽没有想到的是,这不仅没有解放奴婢,反而把占有奴婢作为制度给固定了下来,实质上是复古倒退的改革,这也是行不下去的。在宣布土地可以买卖的同时,王莽也令“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新奴婢政策也废止了。稍后,王莽又下令:“三公以下,诸有奴婢者,率一口出钱三千六百。”既为搜刮钱财,又为限制奴婢,一举两得。王莽不仅在农业政策上进行改革,而且还在商业政策上作调整,他想通过对所谓“食货”的范畴进行改革,以使农民都有田种,商人从事交易时货物流通,价格公平,高利贷绝迹。公元10年,王莽为了限制商贾兼并及物价波动,制订了“五均六筦”政策。所谓“五均”是指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城和成都等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由原来的令、长兼理,称为“五均司市师”。其日常工作一是在每一季度的第二个月,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名曰“市平”;二是控制市场供应,市场货物滞销时,国家以“市平”价收购,货物涨价时,同样以“市平”价出售,使市场不至出现大的波动;三是办理赊贷,“赊贷”即由政府在百姓遇到诸如丧事、祭祀和经营工商业无钱时,向百姓发放贷款,工商贷款利息为每年10%,祭祀和丧葬贷款则不收利息。但是,祭祀要在10天内还清,丧葬归还期限则是3个月;四是征收山泽税和其他杂税。所谓“六筦”,是指官府掌管六项经济事业,即:实行盐、酒、铁器国家专卖;钱由政府统一铸造;收山林、池沼和农商、手工业税,经办五均赊贷。王莽搞五均六筦的初衷是为了“齐众庶,抑兼并”,是为了限制富商大贾的投机兼并活动,使他们不得操纵市场随意盘剥下层人民,以保证人民生活生产所需,同时还能增加官府的财政收入。六筦之设,王莽虽依托于“先圣”,实际上多继承于汉武帝的经济政策,只不过稍加变通而已。然而,这个好的政策到下面却变了样,因为王莽所用“五均六筦”官,都是些大富商,如薛子仲、张长叔等人,都有家资千万。这些人有了特权,便乘机收贱卖贵,投机倒把,大发横财,同时,他们还同商人勾结,狼狈为奸,使下层人民遭受更惨重的盘剥。王莽新政中的经济改革不仅有“五均六筦”,而且还实行了货币制度的改革,王莽在他执政前后,共进行了4次货币改革。第一次发生在7年,于通行的五铢钱外,王莽另铸三种新币:“错刀,一值五千;契刀,一值五百;大泉,一值五十。”三种都是高值货币,只有五铢钱是低值。“大泉五十”是王莽上台后为解决经济危机而铸行的一种大钱。“泉”是“钱”字的借用。王莽相信谶纬学说,在他夺取刘姓天下后,讳忌“卯”、“金”、“刀”三字组成“刘”字,故钱文中不用“金”字而用“泉”。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汉五铢钱重量的2.4倍,却要当50个五铢钱用;错刀当5000个五铢钱用;契刀当500个五铢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