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修史者对炀帝道义上的评价的确是苛刻的,因为他们把他描写成令人生畏的典型的“末代昏君”。在民间传说、戏剧和故事中,他的形象被作者和观众的随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人民生活在一个无节制地使用权力、有豪华宫殿和享有无限声色之乐的世界中,只能产生这种感情上的共鸣。在中国的帝王中,他绝不是最坏的,从他当时的背景看,他并不比其他皇帝更加暴虐。他很有才能,很适合巩固他父亲开创的伟业,而他在开始执政时也确有此雄心。
——《剑桥中国隋唐史》
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隋炀帝自伴随亡隋的败迹黯然辞世起,便有盖棺定论,被公认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皇帝,千余年来,铁案如山。笔者无意只在翻案二字上做文章。按愚意,评论历史人物,功就是功,过就是过,功不折罪,瑕不掩瑜,归根结底要看他历史活动的社会意义,是进步还是反动。我所以认定隋炀帝不失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是因为他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建树最多的皇帝之一,而完全否定那最后湮没在农民战争的血与火中的,却曾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光彩的一页,是中国士大夫传统思维模式褊狭、脆弱一面的反映。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胡戟教授
今日我们要写隋炀帝的传记,事实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对这题目曾下过一段功夫的ArthurWright就说过:“(他)既被视为典型的亡国昏君,在一大团歪曲的历史记载和传奇性道听途说之下,今人即想窥测此人的真实性格,至多也只能瞥见其一二。”
——史学大师黄仁宇
隋炀帝杨广应该是历史上名声最臭的皇帝,自唐以来,各种正史、野史、小说、话本均将“弑父杀兄,妻母霸嫂,乱动兵戈,横征暴敛,穷奢极华”等等罪名加在了他的头上。甚至他的谥号“炀”也是“好内远礼,逆天虐民,去礼远众”的意思,可谓谥号里最坏的“谥”。这个谥号是唐高祖李渊所赐,而同时,在东都洛阳,隋的臣子们拥戴杨广的孙子越王侗为帝时,他们给炀帝的谥号却为明帝。“炀”和“明”这完全相反的两个谥号竟然加在了同一个人身上。一千多年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胡戟说道:“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都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的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同时,海外也兴起了一股为隋炀帝鸣不平的翻案风。本来成定论的一切变得不那么可信了,那么杨广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又是什么让他从一位千古帝王的不二人选变成了世人唾骂的亡国之君呢?
1.诗文状元
历代亡国之君中,南唐后主李煜是个才子,北宋徽宗是个才子均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但是隋炀帝杨广是个才子的事却是世人鲜知。《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少敏慧”而且“好学,善属文”,是个翩翩浊世佳公子。杨广对自己的文采也颇为自负,他曾说就算是比诗文做状元,他也是魁首,该当这个皇帝。
隋炀帝杨广(公元569~618年)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小名阿摐,又名杨英。不管后世史书如何渲染他是一名昏君,但是都不曾否认过他是一名才子,也不曾否认过他在即位之前的一番作为。《隋书》中说他“美姿仪,少敏慧”而且“好学,善属文”,这些话用现代话翻译一下就是杨广不仅是个帅哥,而且是个聪明的帅哥,不仅是个聪明的帅哥而且还是个才子,不仅是个才子而且还好学。这些优点平常人拥有一点都可说是上天眷顾,但是杨广竟然全部拥有,怎不让人感叹?杨广的诗文中,比较有名的是“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又有写作“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秦少游化用入词,一句“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后人称颂。杨广下江都时,给恋恋不舍的宫女留诗: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那时的他年轻率真,活脱脱的一个儒雅俊秀、文质彬彬的风流佳公子形象,又有谁会将这与后世史家笔下“弑父杀兄,妻母霸嫂,乱动兵戈,横征暴敛,穷奢极华”的“炀帝”联系在一起呢?
《隋史》中关于杨广就任扬州总管9年的业绩寥寥几笔,轻轻带过,然而这却是他事业的新起点,是他人生逐渐成熟,性格逐渐完善,独立自主的运用自己的才华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黄金时期。他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女子为妻,与江南名士谈论诗文,招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顾言、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北史·柳顾言传》)。他写“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怨生归驾九龙。”表达对江南发自肺腑的喜爱,他写“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春江花月夜》),句句精工,“绝是唐律”(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对初唐近体发展有一定影响。“能作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隋炀诗文远宗潘、陆,一洗浮荡之言。惟录事研词,尚近南方之体。”杨广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的人认为杨广的那些靡丽艳词,便是他淫逸生活的明证,是他这轻佻风流的杨二公子当一名骄奢淫逸的暴君的先兆,事实是否真是这样呢?其实杨广结交江南士子是他采取的一种文化战略,目的是为了缓和重新统一后南方的人民的隔阂与怨恨。同时他还利用佛教和道教来笼络人心,不但消除了人们的抵触情绪,还赢得了士人的好感。他不仅是名文人,还是一名很高超的政治家,他深知文化认知才是最长久最有效的力量,于是将文化与政治巧妙的结合起来。杨广的才智是非一般人所能及的。
《隋书·文学传序》称:“炀帝初习艺文,有非轻侧之论。暨乎即位,一变其风。”萧萧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这是杨广在一次西巡中所做的《饮马长城窟行》,那时他已登帝位,亲历塞上,远征辽东,故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和戎马生活,为其亲身经历,故此诗劲健有力,王者之气十足,“通首气体强大,颇有魏武之风。”成为了千古名篇。除此之外,还有《还京师诗》《从军行》《白马篇》2首等被清代沈德潜认为是“气体自阔大”,“比陈后主胜之”(《古诗源》)的大气作品。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也极高。“混一南北,炀帝之才,实高群下”,“隋炀起敝,风骨凝然。隋炀从华得素,譬诸红艳丛中,清标自出。隋炀帝一洗颓风,力标本素。古道于此复存。”杨广对自己的文采是颇为自负的,他曾说就算是比诗文做状元,他也是魁首,该当这个皇帝。
《隋唐嘉话》中提到隋炀帝妒忌薛道衡诗才,为“空梁落燕泥”一句找借口杀他,但事实上隋炀帝的诗文集现今仍传世(虽然其中有许多篇是伪作),格调风范大体上来说比薛道衡高远,实在没有嫉妒他的必要。他杀薛道衡原因在他为晋王时与太子争位,薛道衡站错了位置,引得杨广不满。杨广登基后,召薛道衡入阁,薛道衡献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颂》,杨广认为他是在借赞颂先帝讥讽自己,不由得怀恨在心,后才找了个借口将其诛杀。若说杨广大度自然牵强,但说他嫉妒薛道衡一句“空梁落燕泥”便下毒手,未免更牵强。
《隋书·经籍志》著录的《炀帝集》有55卷,《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拥有才气的帝王中的一名,但是他又不同于李煜那样的纯粹文人型帝王。为什么说杨广与李煜那样的纯粹文人型帝王不同呢?
2.冠于诸王
杨广不仅诗才出众,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也颇有才干,还是皇子的他赢得了父母的喜爱,也赢得了朝廷上上下下的推崇。但是他的出生注定了他不可能当皇帝,这样的命运,素有大志的杨广会接受吗?如果不能接受,他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赢得那本不该属于自己的皇位呢?
隋炀帝杨广因“美姿仪,少敏慧”而为“高祖及后于诸子中特所钟爱”。开皇元年(公元585年)只有十三岁的杨广便被封为晋王,并做了并州的总管,拱卫京城,不久又被封为武卫大将军,然后又进位上柱国、河北道行台尚书令,仍旧兼职当大将军。隋文帝杨坚可谓对自己这个儿子倾注了满腔的心血,不仅让他年纪轻轻就身兼要职,还派了项城公王韶、安道公李彻来当他的私人教师。而杨广本人也的确争气,小小年纪就成熟稳重,使得朝野上下都对他很看好。杨坚后来暗地里找了相士给他的几个儿子相面,那相士指着杨广说:“晋王眉上双骨隆起,贵不可言。”这本是一个朝中上下均看好的帝王种子,只是因为身为二子便被注定了命运——太子之位与他无缘。对于这样的命运,杨广会进行怎样的抗争呢?杨广的大哥杨勇与他相比实在是差了很多,比才气,比谋略,杨勇都输杨广一筹,更糟糕的是杨勇在历史上的形象仿佛是有点缺根弦,他明知道父亲杨坚喜欢节俭,他偏偏要奢侈浪费;明明知道母亲独孤皇后为人善妒,痛恨男子宠幸众多姬妾,他还要很张扬地寻欢作乐,公然纳妃并冷落了母亲精心为他挑选的妻子元氏。这使得隋文帝与独孤皇后都对他不满,再加上后来杨勇还过分地接受百官的朝贺,更让杨坚对这个儿子失望。而杨广本来就得父母喜爱,且能迎合父母心思。史书上说他长诗文,擅音律,但是因父亲喜欢节俭,他却不再摆弄弦乐,杨坚到杨广的住所去,便发现他使用的乐器弦多断绝,又有尘埃,心里便觉得这儿子用心国事,没有玩物丧志,很是欢喜,再看他平时吃穿都很朴素,不像杨勇那般锦衣玉食,就更是喜欢。而独孤皇后又认为杨广只宠爱萧妃一人,不似杨勇整天纵情于声色,也对杨广喜欢得很。同时,杨广还礼贤下士,爱护士兵,不摆皇子架子。他与萧妃恭迎隋文帝派来传达命令的宦官,而杨勇却把这些人当奴才吆喝。杨广曾与士兵观猎,中途遇雨,侍从进献油衣,他却说:“士兵们都淋着雨,我怎么能一个人穿着油衣遮雨呢?”于是让人拿开。《资治通鉴》中说:“晋王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公元589年,杨广又被拜为隋朝兵马都讨大元帅,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并完成统一。“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为南北……”要想突破,艰难异常,当年符坚百万大军都没有能突破长江天堑,隋军却在杨广的指挥下,纪律严明、英勇善战,一举突破了天堑。杨广率领的军队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却对百姓“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天下皆称广以为贤”。当时三司官吏僧辩曾被陈高祖所杀,他的儿子王颁为了报仇,趁陈国将亡时,掘了陈高祖的陵墓,并焚烧其尸骨,把骨灰投在水中喝掉,以泄其恨。私毁皇陵是死罪,杨广却表现出大度,没有杀王颁,还向其他将领解释说王颁报杀父之仇是理所当然,不应处以死刑。另一方面,杨广却又立刻下令保护陈国的皇陵。陈亡国后,杨广对于陈国有志节的大臣加以礼遇,并给予重任。他说:“这些人既然能怀念他们的旧君,日后就会是我的忠臣。”
平陈战役,才19岁的杨广表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胆识魄力。但是《隋史》对此却讳莫如深甚至曲笔删改,说杨广为了得到陈后主的后妃张丽华,命令高颖不要杀她,但高颖却违背他的命令将张丽华斩杀,从此杨广便怨恨高颖,后高颖被杀也是因为此事。然而《陈书》中却明确记载道:“及隋军陷台城,妃与后主俱入于井,隋军出之,晋王广命斩贵妃,榜于青溪中桥。”从当时的人心向背和杨广的抱负来看,他也决不会做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荒唐举动来。
公元590年,杨广奉命到江南任扬州总管,并平定了江南高智慧的叛乱。那时的江南与北方分裂了百年,隋虽然统一了江南,但是江南百姓仍不认同大隋。杨广为此花了十年来笼络,他学江南方言,娶江南妻子,亲近江南学子,还重用其中的学者来整理典籍,最后才使江南真正归顺中央,更使得之后唐朝在南方的统治得以顺利进行。杨广平定了陈朝,将江南纳归,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也结束了中国三四百年的战乱时代,中国从此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这要比李世民指挥部队平定各路农民起义与割据的小军阀更为战功卓著,意义非凡。平陈和治理江都是杨广即位前最辉煌的时日,但是后世史书对这一段史实却语焉不详,对他即位后的荒淫暴虐却大加渲染,这是为什么呢?“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正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所说的那样:“某朝的年代长一点,其中必定好人多;某朝的年代短一点,其中差不多没有好人。为什么呢?因为年代长了,做史的是本朝人,当然恭维本朝的人物;年代短了,做史的是别朝人,便很自由地贬斥其异朝的人物。”杨广越是辉煌的历史在唐所修的史书中越是轻描淡写。但是不管后人如何忽略杨广的业绩,真实的历史却不容抹杀。杨广平陈后,声望一日胜过一日,太子杨勇与其相比更显不如。在嫡长制下,才能出众的庶子处在一种相当尴尬的境地,身为太子的杨勇眼见杨广声望高于自己,危及自己的太子地位,又怎会对他没有猜忌?我们不知道这个猜忌从何时开始,但是很肯定的一点就是杨广本人是难以忍受这种猜忌的,他如果不想在猜忌中郁郁而终,就只有选择铤而走险的办法,就如以后的秦王李世民、燕王朱棣那般与太子抗衡。杨勇无法与杨广对抗。他先前的猖狂举动本已让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不满,对手杨广又素有谋略,更何况杨广还多了杨素等人的支持。杨素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是隋朝的权臣,史书称其“研精不倦,多所通涉。善属文,工草隶,颇留意于风角。美须髯,有英杰之表”(《隋书·杨素列传》),同时多有战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统帅。在这等形势下,杨勇的太子位自然是岌岌可危。最后突厥侵犯边境,杨广又任行军元帅,大胜而归。这次胜利,让隋文帝下了决心废掉太子杨勇,立杨广为皇太子。当了太子的杨广并没有恃宠而骄,为人反而更加谨慎。又立下“出舍大兴县”、“巡抚东南”大功。杨坚对他甚为满意,每次到仁寿宫避暑,都命令杨广当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