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非常皇帝非常人生
31495500000033

第33章 第七编品读朱由检(5)

这些话虽然贴近事实,但是也不是事实。说他贴近事实是这些数据虽然都是有史可查的,但是从细来讲还是有谬误(比如杨嗣昌是患绝症死的而非自缢死,他曾在给朱由检的奏章中说“臣忧劳病瘁,奄奄垂毙”);说他不是事实是金庸先生说这话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有点站着说话不嫌腰疼的嫌疑。我们知道,魏忠贤虽然死了,但是他的余党并没有清除干净,不是朱由检不想清除而是他不敢清除;不是怕得罪人,而是魏阉当初腐化的官员面积太大了,一下子清空意味着整个大明朝廷也就空了。况且朱由检是一下子被推上皇位的,他对朝廷官员并不熟悉,可以说是忠奸难辨,良莠不齐,要想在糟糠之中选米粒实在是难上加难。另外,国家正处于险恶形势之中,内忧外患、天灾人祸,蜂拥并至,兵变民变迭相交起,内战外战轮番进行,他急需能够“扶危定倾”的栋梁之才辅助他。朱由检刚继位时选的内阁大臣中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都是魏忠贤时代的“遗臣”了。这里面就李国普还有点正直,其他三个都是阿谀奉承之徒,很快就被下面的官员弹劾了。内阁自然又得加增新成员,本来朝廷官员多是鱼目难得珍珠,要想挑好的进内阁就难上加难,所以,朱由检只能够用他们所能贡献的一点微力。这些官员刚进去时也许还行,但是没有多久魏忠贤时代学来的老毛病就犯了,但是,现在的朱由检没有以前的朱由校那么好骗,同时再加上朝廷官员的弹劾,这些犯了老毛病的官员也就只能滚蛋。在朱由检即位的头一年,内阁的九名成员已经被撤换了六人,而李国普见内阁大臣连连被弹劾,担心自己也会如此,故而申请辞职,朱由检力挽而未得。大明要是在太平时期,在位的官员平庸一些,可用也许就行了,但是,现在是国危的时候,朱由检要的不是一些唯唯诺诺,好说空话、漂亮话的大臣,他要的是能够匡扶社稷的良臣,帮他“扶危定倾”!可惜“至于扶危定倾,殆非易言也”。不得不提的是,朱由检自从认为袁崇焕辜负了他的信任后,对大臣的确没有以前那么信任了,为此,他动用了太监监军,走上了上一代皇帝走过的道路。朱由检对此举深感无奈,痛心地说“倘若你们这些臣子是真心真意为国办事,我何至于用他们?(诸臣若实心任事,朕亦何须此辈)”另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有着法制的,也不是单凭一个皇帝说罢就能罢,说杀就能杀的,尤其在明末,战乱频频,显然对官员追究责任的频率会更高。金庸先生还忘记了件事情,就是明朝士大夫的心理,他们如果自知犯有重大过失重大渎职罪,往往会自杀,这谈不上是不是逼死的,比如上面提到过的宁远兵变,当时的辽东巡抚毕自肃“自知治军无方,上疏引罪后”,就在中左所上吊自杀了。这时朱由检刚上任,还忙着惩治阉党,哪有闲工夫去逼死巡抚了。朱由检最推崇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他认为做一个皇帝就应像李世民一样性格有刚有柔,知道何时刚毅,何时宽厚。要说刚毅,朱由检对付魏忠贤,以及在后金军队打到北京城时的表现都可以算得上刚毅。同样的情况下,宋徽宗就显得懦弱得很,他把烂摊子扔给儿子,自己溜之大吉,而朱由检那时还只是个十八岁的少年,居然能够镇定自若地坐守京城,等着各地援军,最后任用孙承宗,打跑了后金。要说仁厚,最主要体现在他“修己以安百姓”上。崇祯八年大旱,朱由检不仅斋戒修省,而且以皇帝之尊在烈日下曝晒跪祷,说来也巧,次日风息雨降,他到左中门对群臣说:“虽然得雨,而禾苗多损,唯反躬修己,诚心爱民,庶可挽回天意。”为了不扰民,他还下令停止了江南织造府(江南织造府是专门负责皇室丝织品的采办及督造机构)。不过,朱由检这种“修己以安百姓”的方式也是他施政的一项弱点,即使在对待农民起义军的问题上,朱由检也是一味安抚,显得过于仁慈,他反复强调“寇亦我赤子,宜抚之”,然后又说“小民失业,甚至迫而从贼,自罹锋刃。谁非赤子,颠连若斯,谊切痌瘝,可胜悯恻”、“若肯归正,即为良民,嘉与维新,一体收恤”,甚至听说洪承畴把降而欲叛的王佐桂等数十人杀死的时候,他还大为光火:“王佐桂既降,何又杀之。”但是,明朝廷实际上是没有多少银子去安抚已经成为起义军的百姓的,所以,暴民表面上被安抚了,但不久后又重新起义,朱由检迫于无奈,只得改弦易辙,从一心招抚转变为剿抚结合。说起银子,在这里不免多唠叨几句。世人对朱由检的诟病之中,有一条是说他吝啬。说朱由检吝啬的原因起于一本叫《甲申纪事》的书。这本书是负责管理节慎库的工部员外郎赵士锦所写,他在书中提到李自成在京城找到了皇宫内库中的银子,派人驮往陕西,并宣扬万历八年后,“解内库银尚未动者,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同时被俘的翰林院谕杨士聪也说:“内有镇库锭,五百两为一锭,铸有永乐年字,每驮二锭,无物包裹,黄白溢目。其寻常元宝则搭包□□。按贼入大内,括各库银共三千七百万两,金若干万……”许多史学家认为这两个人都是明朝的官员,所以他们的话很可信,于是采纳在自己的书中,如《明季北略》《渔樵纪闻》等都采纳了这种说法。这样一来,很多人就认定朱由检是个守财奴,因为他后宫中藏有那么多的银两,却舍不得拿出来充当辽饷,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朱由检自小失母,在宫中并没有得到好的照顾,连一个可以给予系统教育的老师都没有,不懂的地方只能向太监请教。他小时候练字描红时,如果纸张较大而字帖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成为一国之君后,他为节约起见,常派人从民间采买物品,然后仔细地询问价格。另外,他多次裁减官员的用度,力图节省下每一分银子。在甲申之难中,守城的士卒每日仅得钱百文,伙食还得自理。朱由检曾穷搜内外库银,但只得区区二十万两。历史学家谈迁在《国榷》中痛惜地说“先帝减膳撒悬,布衣疏食,铜锡器具尽归军输,城破之日,内帑无数万金。贼淫掠既富,扬言皆得之大内,识者恨之!”当时的锦衣卫佥事王世德也说:“野史谓城破之时大内尚有积金十余库,不知十余库何名?承运库外有申字等十库存方物也……破城日惟车裕库珍宝存耳,乌有所谓十余库积金者?而纷纷谓上好聚敛,内帑不轻发,其不冤哉?”那三千七百万两白银,朱由检生前连见都没有见过。宫中之所以能够有这么多白银,不是朱由检藏的,而是由宫中的太监所藏。李自成面对空空的皇宫内库自然是绝不相信会没钱,于是他对宦官严刑拷打。追赃第一天就处死了五百名官宦,朱由检怎会想到李自成这招呢,一批大内库银开始浮出水面。李自成还找到了魏忠贤藏在宫中的银子,《崇祯遗录》说魏忠贤在熹宗在位的七年中,“将神宗四十余年蓄积搜括无余,兵兴以来,帑藏空虚”,但是,其被朱由检抄家后,所没收的财产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不知去向。有一个出自明宫的老宦官曾描述过:“后乃知大内之所藏沈沈者,自逆阉大去,其籍守者,见上明察,恐阙而为罪,相戒弗闻!”(吴伟业《绥寇纪略》)那些宦官见魏忠贤倒了,怕连累自己,刻意对皇帝隐瞒了宫中藏有白银的事实。话说到这里,自然就不需要再如何多说为何朱由检在民生凋敝的时候还要加税了。他虽然心疼百姓,但是大明的国库,自己的私库都没有银子了,还有那么多为了国家作战的兵士要养活,还有那么多的朝廷官员要发俸禄,还有那么多的暴民需要抚慰……从哪里拿钱?

6.亡国烈帝

朱由检死之前,在自己的衣襟上留下血书:“朕自登极十七年,内地三陷,逆贼直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故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血书上一字字让他的对头李自成见了也觉得心酸无限,他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甲申传信录》中载朱由检在一次召集内阁六部九卿科道等高级官僚的御前会议上,感慨万分地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将何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这话说得是无限悲凉,只可惜就如明清一代宗师孟森说的那样,“思宗在万历之前,非亡国之君,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就在那次会议召开之时,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渡过黄河横扫山西了。

李自成(公元1606~1645年),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原名鸿基。万历三十四年八月廿一(公元1606年9月22日)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他在崇祯三年(公元1630年)被裁辍业后在米脂号召饥民起义,率众投农民军首领不沾泥,继投高迎祥,号八队闯将。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他到了山西后,又攻往陕西,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李自成被击败后没有多久又东山再起,在宁州(今甘肃宁县)击杀明副总兵艾万年等,旋在真宁(今正宁西南)再败明军,迫总兵曹文诏自杀。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在高迎祥被俘杀后,李自成被推为闯王,领众“以走致敌”,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的战法,屡败明军,最后在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称大顺王,改西安为西京。不久,李自成率师强渡黄河,东进山西,连破汾州、太原,于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境)与明军血战数日,击杀明总兵周遇吉,然后相继进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属北京)。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打北京城,这一年是甲申年,所以被称为甲申之变。朱由检在甲申之变中,采取了什么样的举动呢?朱由检在李自成打往北京时屡次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但群臣无策,只是相对流泪。李自成攻破北京外城后,朱由检心酸难抑,知道社稷无望,只得亲自下诏书。朱由检在这份诏书中反省了自己的错误说自己“政不加修,祸乱日甚。抑贤人在下位与,抑不肖者未远与;至干天怒,积怨于民下”,他并没有将责任推卸,到这个时候也仍旧认为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是赤子,之所以走到现在由“赤子化为盗贼”,皆是因自己当政的不成功。当时李自成派人去见朱由检,要求他将皇位禅让给自己,朱由检怒不可遏,便决定御驾亲征,“亲率六师以往,国家重务,悉委太子”(《崇祯实录》),并号召臣民中有奋发忠勇或助粮草、器械、骡马、舟车的跟随一起去御敌。他召驸马都尉巩永图用家丁护送太子南行,召王承恩整顿内员和亲征事宜,自己召集内阁大臣开会,这些大臣还不知道外城已破,口中安慰说:“皇上之福,自当无虑!如其不利,臣等率兵巷战,誓不负国。”当夜,朱由检一夜无眠。就在朱由检在床上辗转反侧之时,太监王相尧领内兵千人开宣武门投降了李自成,不久,内城亦陷。有人连忙将这事告诉给朱由检,朱由检忙问:“大营兵安在?李国桢何往?”那人说大营兵四处逃窜,劝告朱由检赶紧逃跑,然后自己先一溜烟跑了,朱由检在身后怎么叫也叫不回来。大势已去,朱由检满心忧伤,带着自己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幸南宫,登万岁山,望着满天的烽火,百感交集,不停徘徊在万岁山(煤山)上。

朱由检回到乾清宫,下诏让内阁命令“成国公朱纯臣提督内外诸军事,夹辅东宫”。朱由检这么做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只是希冀大臣能够辅助南逃的太子重建大明。当时他召周皇后和一名袁姓妃子同坐对饮,慷慨绝绝,口中却仍旧在哀怜百姓“所痛者,我阖城百姓耳!”后来,他把皇后生的三个孩子托付给她娘家,对皇后说“大事去矣,尔宜死!”然后三人相对泣下,周围的宫人也不由唏嘘泪流。朱由检挥手遣退宫人,让他们各自谋生。周皇后抱着自己的三个儿子痛哭许久后,叫人带走,然后从容自缢。袁贵妃随即跟随皇后自尽(不过没有死成,后来又苏醒了)。宫中好几个嫔妃也相继殉国。朱由检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召集到身边,看着年仅十五岁的女儿,朱由检心中无比酸痛,叹息一声道“尔何生我家!”用左袖掩面,侧着头挥剑砍去,当时昭仁公主立刻被砍死,长平公主被砍断了左臂。朱由检看着血泊中的女儿,热泪盈眶,双手战栗,再也不忍下手。朱由检换下了跟随自己十七年的龙袍,取下了头上带着的冠冕,穿着一身布袍,与王承恩一起策马经过了东华门、齐化门、安定门,最后进入内苑,登万岁山寿皇亭。此时,江河凋零,夜风凄凄,朱由检最后环顾了一下自己的江山,叹息一声,在万岁山一棵歪脖子树上断送了自己憔悴十七年的生命。王承恩跟随御驾,也上吊自杀了。朱由检死之前,在自己的衣襟上留下血书:“朕自登极十七年,内地三陷,逆贼直偪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之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故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血书上一字字让他的对头李自成见了也觉得心酸无限,他说:“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除了王承恩追随朱由检殉国之外,当时还有大学士范景文、户部尚书倪元璐、左都御史李邦华、协理京营兵部右侍郎王家彦、刑部右侍郎孟兆祥、右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义渠、太常寺少卿吴麟征、右庶子周凤翔、左谕德马世奇(妾朱氏、李氏从)、左中允刘理顺(妻万氏、妾李氏从)、简讨汪伟(妻耿氏从)、太仆寺丞申佳胤、户科给事中吴甘来、御史王章、陈良谟(妾时氏从)、陈纯德、吏部员外郎许直、兵部主事成德(母张氏从)、兵部主事金铉(母章氏从)、新乐侯刘文炳、左都督刘文耀、襄城伯李国祯、惠安伯张庆臻、驸马都尉巩永图俱跟随自己的天子而去。李自成攻入皇宫后见到了披发赤足的崇祯吊在万岁山上,就派人将他与自缢的周皇后并放在一起,带到昌平,启开了田贵妃的墓埋葬了他们。大明数百年江山划上了一个句号。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清兵(公元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攻破了山海关,五月,攻入京城,将朱由检重新按照帝王礼仪改葬,还命令臣民为他服丧三日,谥为庄烈愍皇帝,陵为思陵。而在太子建立的南明,则谥思宗烈皇帝。他的庙号为思宗,后改为毅宗。

《明史》是清人编纂,照道理来说新朝修史往往会贬低前朝的末代皇帝,让他承担起亡国的责任,好让前朝子民臣服新朝。一个坏皇帝自然不值得臣民留恋,但是朱由检一生勤政,为国为民,呕心沥血,就连《明史》也赞叹他在神宗和熹宗之后,是“慨然有为”的一代帝王,他在“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只可惜大势已去,即使是朱由检兢兢业业,勤政为民,也是积弱难挽。当时,朝廷内门户纷争不断,疆场上“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即使是面对这样的烂摊子,朱由检在位的十七年,也是“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清人认为明朝气数已尽,但是朱由检宁可自杀也不愿意自侮其身,所以“为亡国之义烈矣”。

明亡解读

大明早在朱由检即位的时候就已经败了,明朝中期以后,贪官污吏不但上蠹国课,下剥贫民,而且趋炎附势,上下姑息,以至于有令不行,有法不依,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都不断下降。万历后期,吏治腐败无加。从内阁权臣到地方官吏,都利用职权,上下通同,巧取豪夺,贪污受贿蔚然成风。有个叫赵志皋的动辄受千金之贿,另一个叫张位的“黩货如蝇,每次讨缺不下数十,多者千金,少则数百金。”(《万历邸抄》)弥漫全社会的腐败堕落风气,直接威胁到社会秩序的稳定,正如时人感慨“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员贪,皇帝也贪。神宗,单在万历二十七年的五天之内,就搜括了矿税商税二百万两。可是神宗贪的这些银子又全部进了宦官的腰包。神宗重用太监(柏杨称明朝为“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宦官大时代”),让太监作为皇帝代表到处搜刮,所收上来的钱全部放进自己的私人仓库,称为“内库”。太监宛如出笼的猛虎,他们在将税上缴给皇帝的同时,也要给自己积累财富,给明朝老百姓造成了极大的负担,明朝开始溃烂。国库在这些仓鼠的偷盗下本就空虚,可是“屋漏偏逢连绵雨”,大明天灾不断。在万历48个年份里,有灾荒记载的占25年。而天启、崇祯年间,又是灾荒连绵,甚至奇荒大作。如陕北延安府,崇祯元年一年无雨,乃至草木枯焦。是年八九月间,人间已食山间蓬草。至十月以后,则蓬草殆尽,人民只好剥树皮吃。年终,树皮都吃完了,人民开始挖掘山中黏土吃,不数日因腹胀下坠而死的人比比皆是,情状悲惨。朱由检即位前后,陕西正逢大旱,百姓无以为生。朱由检及其朝廷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朱由检拨银1万4千两赈济,崇祯四年(1631年),又从内库中拿出10万两赈济,结果被乱民们抢走。

朝廷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救济灾民,最终爆发了陕北农民起义。朱由检的一生是值得人哀叹的,他之不幸在于生在了大明末世。朱由检一即位就知道自己接下的是一个烂摊子,但是他无畏无惧,用十七岁的少年意气挑起了别的哥哥们不敢挑起的大明天下,他爱民如子,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力图给百姓一个欣欣向荣的大明,让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可惜病入膏肓的大明,已经回天乏术。朱由检在位的十七年,日日忧心,不曾有丝毫享乐,到了最后也只能在大明这风中残烛熄灭之时,断送了自己一生的憔悴。

朱由检大事记

公元1610年

⊙朱由检生,母贤妃刘氏,早薨。

公元1622年

⊙封信王。

公元1625年

⊙出居信王府邸。

公元1627年

⊙八月,明熹宗朱由校病逝于乾清宫,年23岁。

⊙朱由检即位。追谥生母贤妃为孝纯皇后,册妃周氏为皇后。

⊙十一月,安置魏忠贤于凤阳。魏忠贤自缢死。

公元1628年

⊙正月,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

⊙七月,亲召袁崇焕于平台。

⊙八月,定制,每日在文华殿与辅臣共同处理朝政。

⊙十月,皇太极攻打林丹汗,开始绥服漠南蒙古。

⊙西北大饥荒,李自成乱起。

公元1629年

⊙正月,定逆案。

⊙二月,长子朱慈烺生。

⊙三月,蓟州兵变。

⊙五月,议改历法。

⊙六月,袁崇焕杀毛文龙于双岛。

⊙久旱,朱由检斋居文华殿,敕群臣修省。

⊙十一月,后金兵入遵化。

⊙十一月,京师戒严。后金兵进攻德胜门。

⊙十二月,逮捕袁崇焕于平台。总兵官祖大寿兵败,东出关。

公元1630年

⊙立皇长子慈烺为皇太子。

⊙久旱,斋居文华殿,谕百官修省。

⊙五月,后金兵败归。

⊙六月,米脂张献忠聚众起义。

⊙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巡抚延绥副都御史洪承畴、总兵官杜文焕在清涧打败张献忠。

公元1631年

⊙大雪,民饥,农民起义不断。

公元1632年

⊙八月,皇三子朱慈灿生,后封定王。

公元1633年

⊙六月,皇四子朱慈焕生,后封永王。

⊙七月,驻台荷兰侵略军侵犯厦门,福建巡抚邹维琏委郑芝龙为前锋,于九月在澎湖大屿、金门料罗击败荷军。

公元1634年

⊙正月,广鹿岛副将尚可喜降后金。

⊙暹罗入贡。

⊙安南、暹罗、琉球入贡。

公元1635年

⊙洪承畴出关讨伐农民起义军。

⊙安南、暹罗、琉球入贡。

公元1636年

⊙安南、暹罗、琉球入贡。

公元1637年

⊙正月,南京地震。

⊙二月,朝鲜降清。

⊙四月,后金军队攻克皮岛。

⊙敕群臣洁己爱民,以回天意。

⊙六月,两畿、山西大旱。

⊙七月,山东、河南遭遇蝗灾,民大饥。

⊙安南、琉球入贡。

公元1638年

⊙两畿、山东、河南大旱,并有蝗灾。

⊙九月,陕西、山西旱饥。

⊙清兵入墙子岭,京师戒严。

⊙吐鲁番、琉球入贡。

公元1639年

⊙正月,后金军队入济南。

⊙六月,畿内、山东、河南、山西旱蝗。

⊙琉球入贡。

公元1640年

⊙两畿、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大旱加蝗灾,造成人吃人惨况。

公元1641年

⊙六月,两畿、山东、河南、浙江、湖广大旱加蝗灾,山东百姓为盗,四窜。

⊙八月,左良玉大败张献忠于信阳。

公元1642年

⊙二月,清兵攻克松山,洪承畴降。

⊙三月,祖大寿以锦州降清。

⊙十一月,下诏罪己,求直言,起用废将。

公元1643年

⊙凤阳屡次地震。

⊙暹罗、琉球、哈密入贡。

公元1644年

⊙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国号“大顺”。

⊙三月,李自成农民军攻陷北京城。

⊙十八日,朱由检自缢于万岁山。清兵入关,明亡。帝后梓宫葬昌平陵区,名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