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认为就是明确指第三层地下水。当时能不能在地下水中作业呢?应该是可以的。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比较高了,在湖北人冶铜绿山发现的战同时期的古铜竖矿井深度超过50米,已经解决了,通风和排水问题。根据最新钻探资料,秦陵地宫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深,实际深度应与秦东陵一号秦王陵园墓室深度接近,即30米左右。从30米的深度来看,肯定进入到地下水了。那么如何保证地宫中没有地下水呢?秦始皇陵专门围绕地宫修建了阻排水渠。这条阻排水渠已经被考古工作者勘探出来,阻排水渠分布在地宫的东南西三个方向,将地宫和周围的水阻挡或者排掉,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青膏泥夯成,上部由84米宽的黄土夯成,规模之大让人难以想象。考古工作者已经勘探出了秦始皇陵地宫的宫墙,地宫究竟有多大呢?据探测东两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旱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
为什么要把地宫挖得如此之深呢?主要的原因是为了防盗,以保证地宫的安全。
秦始皇陵埋藏丰富,因此在防止盗墓方面也是煞费苦心,墓葬挖得很深本身就是为了防盗,地宫中的水银也具有防盗的作用。《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指的是这里安装着一套自动发射的暗弩,如果有盗墓者进入,暗弩就会立即发射。
如果记载属实的话,这是中同古代最早的白动防盗器。秦代曾牛产过连发三箭的弓弩,秦始皇在东海中曾经使用连弩射死过大鲛鱼。但是安放在地宫的暗弩当是一套受外界影响可以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界物体碰到弓弩时便会自动发射。
始皇陵地宫“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其含义是什么呢?应当是在墓室顶部绘画或线刻日、月、星象图。近年来,考古上作者在西安交大和西安理上大学的西汉壁画墓中都发现了类似于“天文地理”的壁画。
上部是象征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则是代表山川的地面雕塑。由此推断,秦陵地宫卜部可能绘有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图,下部则是以水银代表的山川地理。秦始阜在世时,受日月星辰的影响,到处游山玩水,死后必然会有所反映,这也是对秦始皇牛前游览全国名山大川的一种形象展示。
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记载见于《史记》和《汉书》。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没有水银始终是一个谜。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验证秦陵地宫中是否埋有水银这一千古悬案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地质学专家先后两次到始皇陵封土上采样。经过反复测试,发现始皇陵封土土壤样品中果然出现超高的“汞异常”现象,面积达12万平方米。前几年由中国地矿局实施的“863”计划,用遥感等先进设备勘探,也证明地宫中含有水银,略旱几何形分布,且东南、两南强,东北、两北弱,与中国大地地面上的河流江海分布位置是一致的。而秦始皇陵附近包括封土来源地的土壤样品几乎没有汞含量。
科学家由此得山初步结论:《史记》中关于始皇陵巾埋藏大量汞的记载是可靠的。其实在陵墓巾用水银,并不是秦始皇的创造,在秦始皇之前已有人使用了。春秋时期吴国国下阖闾和齐国国下齐桓公的陵墓中就有水银。为何在陵墓中放入水银呢?一则古人认为水银具有防腐的作用,可以防止尸体的腐烂;二则由于古代帝王人兴厚葬之风,但又害怕别人盗掘,水银易挥发,所以当盗墓者进入墓穴时,就会毒死盗墓者。
始阜陵地宫的水银的作用大概与这两个因素有关。同时,水银是液体,可以流动,以象征秦始皇生前游览过的江河大川及东海。
据测地宫中大约有100吨的水银,那么这些水银是从哪里得到的呢?过去大多认为是由巴蜀的寡妇清提供的,因为史书记载寡妇清是采汞炼丹的,她也受到过秦始皇的器重,并专门为其修建“怀清台”。近儿年在陕西南部的甸阳发现了战国时期的汞矿遗址,专家认为这里距离秦始皇陵最近,因此这些水银也可能来自旬阳。
《史记·秦始皇木纪》中记载:“始皇初即位,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意思是说秦始皇陵地宫挖得很深,直到地下水多层,用铜液浇灌,并涂以丹漆,上面再放棺椁。
地下宫殿中有文武大臣的位次,并有大量的珍宝器皿、珍禽异兽。地宫门卜-置有弩机暗器,以防盗掘。墓室顶卜绘有大文星宿图像,地面下模拟山岳九州的地形,又灌注人量的水银做成人海、江河,以机械动力使之川流不息。用娃娃鱼脂膏做成蜡烛,这种蜡烛能点燃很长时间。司马迁的记载证明是可靠的,这是因为司马迁距秦始皇死才70余年,他写《史记》时,遍访全国名山大川、人文胜景,作为当时的史官,遍览当时宫廷档案石室金匮之书。秦始皇陵又距西汉都城长安较近,因而司马迁对当时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更重要的是司马迁关于地宫巾的记载,有许多已被今天的考占资料所证实。
文献明文记载地宫中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他还有什么稀世珍宝谁也不清楚。不过我们有理由指出,地宫的珍宝应该是不胜枚举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一,日前在秦始皇陵园中已经发现了众多的珍宝级文物,如铜车马、铜水禽、青铜鼎、乐府钟等,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车马造型之准确,装饰之精美举世罕见。其二,既然地宫外侧珍藏了如此之****的随葬品,那么,地宫内随葬品之丰富、藏品之精致是可想而知的,因为古代墓葬的重要随葬品一般都在地宫内,靠近棺木。
也正因为此,秦始皇陵地宫也就有了许多被盗之谜。
大家都或多或少听说过秦始皇陵曾屡次被盗,史书中也多处记载秦始皇陵遭到盗掘和焚毁。其中有项羽、牧羊童、石季龙、黄巢等在此进行破坏。记载最多的是项羽,如“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即项羽的军队火烧秦咸阳宫,又掘始皇陵,抢去陵中财物。又有“项羽入关发之,以30万人30日运物不能穷”,即项羽的军队30万人在此盗掘一个月,仍未把宝物盗完。
下面我们分析一下有无此可能性。项羽是在秦末农民起义过程巾发展起来的一支反秦力量,是楚国的后裔,囚楚国被秦所灭,囚而进入关中后,为了复仇,烧杀掳掠,无所小为,火烧秦咸阳宫及周围宫殿,火三月而不灭,使秦帝同在关中众多宫殿遗址,如今只能见到一些残砖碎瓦、火烧十块。
当然,项羽对火楚的头号人物秦始皇就更为愤恨了,所以秦始皇陵的浩劫也难以幸免。
项羽在秦始皇陵的盗掘与破坏是有的,但并没有对地宫造成影响。他确实焚烧了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同时从发现的兵马俑情况看,被破坏的程度也是相当严重的。一、二号兵马俑坑的地下建筑都曾被大火烧过,三号坑陶俑破坏相当严重,据研究表明也是项羽所为。说明他确实到过秦始皇陵进行破坏。但是否进入地宫,我认为是值得怀疑的。何况项羽当时在关中待的时间很短,又要和刘邦进行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较量,这又是他当时进军关巾的主要任务,当他的政治权力在未获得巩固之时,是无暇顾及地宫的。更重要的是,盗掘始皇陵绝不像用一把火烧秦陵建筑那样容易。高大的封土和深达几十米的地宫,没有足够的时问是没有办法进行盗掘的。
另外,据文献记载:有一个牧童放羊时,羊钻入洞穴,放羊者打着火把找羊,而失火烧了地宫中的棺椁。这个记载显然是有问题的,因为刘邦执政建立西汉政权后,曾委派20户人专门守护秦始皇陵,这些守陵人是奉皇帝命令而米的,一定会尽职尽责的,不会发生这样的失职事故。更何况这么大的事情《史记》竟无片言只语,司马迁遍览皇家档案、石室金匮之书,若确有文字记载,是会把它记录于《史记》中的。这纯属于编造的故事。
那么石季龙是否盗掘过秦始皇陵?石季龙即右虎,是后赵的国君,生活荒淫、奢侈,其统治地区在河南、河北一带。据史书云,他“取铜柱铸以为器”,但由于考古工作者迄今发掘未见到铜柱之类的东西,故始皇陵地宫中也不一定有此类东两,所以,石季龙盗墓说也难成立。
关于黄巢掘墓等问题也不大可能。史书中关于农民起义军盗墓的记载颇多,但我们认为不尽是这样。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这些史书都是古代义人写的,他们对农民起义多有诬蔑不实之词,所以这些记载的可靠性不大。如果这些起义军盗墓,必然留下大规模盗掘的痕迹。但今天的考占工作者在封土堆上找小到被盗掘的痕迹,虽在封土堆的西面和东北面各发现一个盗洞,但都是直径只有1米,深只有8米,呈椭圆形,显然是宋代的盗墓贼干的,而且这些盗涧根本未进入地宫之内。历代的史书中虽有秦始皇陵屡被盗掘的记载,但也有不少的史书对这些记载持否定态度,认为不可信之。
之所以会出现秦始皇陵屡次被盗掘的记载,是凶为《史记》中有关秦陵地宫中金银财宝的描写及秦始皇生前强大的国力和奢侈的生活必然在地下王国有所表现,引起了盗墓者的觊觎,也引起了人们的一些猜测,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附会传说。
当然我们不排除历代确有许多人欲在此进行盗掘的想法,但是并未深入到地宫巾,从秦始皇陵现在的情况来看,应该说对地宫的盗掘都未成功。只是对陵园以内的地上建筑或者地上建筑中的物品进行破坏或者盗窃。因为被称为“青铜之冠”的铜车马可谓豪华至极,陪葬在地宫以外,也没有被盗掘,所以笔者认为秦始皇陵地宫历史上是没有被盗掘的。
由于《史记》中记载地宫门上装有暗弩,一触即发,并埋有水银,这些东西对盗墓者是一个威慑。盗洞之所以未进入地宫内,一则因为盗墓者确实害怕,二则可能随着盗洞的深入,水银的蒸发愈浓,会把盗墓者熏死。秦始皇陵是否被盗,如果有朝一日被发掘,真相定会大白于灭下。但是笔者认为不管历史上盗与未盗,其地宫的发掘都会震惊世界的。
日前虽然在秦始皇陵区发现了600多个陪葬墓和陪葬坑,但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