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大学生怀着发展个性,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参加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在活动中与同学进行广泛的交往,从而满足其归属感。他们的所思所想可以直接表达尽情地发挥,形成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之间的交流、接触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同时,第二课堂活动所产生的集体力量,又能形成比较强的约束力,促使学生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能为环境所接受,这就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乃至于解决了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诸如社会适应不强、自我意识不清、团队意识淡薄等心理问题,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所以,健康有益的第二课堂活动,能促进大学生政治上的进步,思想上的成熟,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4.有利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向深层次、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多层次的社会服务体系和活泼健康的文化气息,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第二课堂活动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化发展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
三、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种类繁多、主题各异的第二课堂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舞台。但是从第二课堂的发展现状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第二课堂建设思想亟待统一
观念陈旧,过分强调第一课堂,忽视第二课堂。长期以来,由于思想认识不一致,学校的各部门对第二课堂建设的作用和意义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部门间对第二课堂的重视和配合程度不够,第二课堂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团委、学生处和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唱独角戏,而其他部门缺乏积极支持和配合的意识。
2.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缺乏针对性
尽管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热情很高,但从整体上来讲,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面还比较小,很多学生除了上好课以外,对于第二课堂活动漠不关心。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性格、爱好、特点有关,但另一方面也与我们组织和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是不是注重学生实际和客观条件,实施前有没有充分地论证和认真分析学生对我们开展的活动有没有兴趣,能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等有关。
3.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
目前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较多,但往往偏重于文体娱乐型活动,结合专业的理论研究、科技创新活动相对欠缺。青年志愿者活动科技含量也比较低,只是停留在体力劳动和募捐上。暑期社会实践也很少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如果我们忽略了第一课堂的基础地位,完全脱离第一课堂教育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体现不出专业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4.第二课堂的硬件条件比较薄弱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高校的硬件还不能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比如学生活动的场所、经费、社会实践基地、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足,这些给第二课堂的顺利开展造成了许多障碍。虽然各高校纷纷建起了现代化的体育馆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开展第二课堂的场所资源,但由于学生人数太多,各种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5.专业教师指导不够并缺乏积极性
第二课堂的指导教师少且参差不齐,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此外,有些协会因找不到合适的专业指导教师,导致学生自发组织的一部分活动形式虽然很新颖,但是学生挖掘不到一定的深度,拓展不到一定的广度,领悟不到一定的内涵,实效性很差或因得不到支持而无法组织,要保证第二课堂的各种活动的健康开展,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指导教师的指导是关键。
6.社团建设力度不够
大学生社团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阵地和载体,社团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我国高校社团虽然很多,但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社团的建设力度不够,部分社团甚至处于半瘫痪状态,有的社团有其名无其实。
综上所述,为了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克服第二课堂活动的误区,我们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适应性原则。即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要与高校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相适应,与不同高校、专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第二,协调性的原则。即要正确处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一是第二课堂必须在第一课堂之后,如果没有第一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就进行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第二课堂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是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必须在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三是第二课堂侧重点是注重专业知识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第三,创新性原则。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第二课堂开展的主线,第二课堂在运行过程中活动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应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创新的乐趣,实现培养其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提升,也是大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智,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大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要依据各学校的专业特色、学生特点开展有特色内容和方式的第二课堂活动,发挥优势,讲求实效。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
各院(系)和各级职能部门要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度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第二课堂建设不仅仅是学工、团委职能部门的事,而是全校教职员工的事。要把第二课堂提高到与第一课堂并重的地位,像抓第一课堂一样抓第二课堂,各院(系)和职能部门要落实专人负责,并对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及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场地、器材等服务,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2.把第二课堂活动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统筹考虑安排
第一课堂固然重要,但其受授课内容、方式与时间等方面的局限,而第二课堂则以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和个性发展提供积极有效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看,第二课堂已不仅仅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在整个大学教育体系中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都应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把第二课堂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计划统筹考虑安排,同思想理论课程、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等教学模块一样作为学生总体培养目标来规划和实施,确定相应的学分,变倡导性的软性指标为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的硬性指标,以促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真正把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如天津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在本科生指导性教学计划中就明确规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课内完成必修、选修和实践环节学分外,还须修读第二课堂学分,并获取6个学分后方能毕业。
3.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专业教师第二课堂指导的积极性
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激励全体教师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指导,如第二课堂指导的报酬应与第一课堂的报酬保持一致;定期组织第二课堂的教师开展业务培训、外出参观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记入其工作量,指导第二课堂获奖的,可以记入教师个人成绩,参与评奖和评级等等,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4.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建立长效的运行机制
学生第二课堂活动范围较广,形式比较自由,名目繁多,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流于形式,表面上轰轰烈烈,实质效果并不理想,这给我们的管理和指导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学校在建立相关机构的基础上,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良性运行机制,在组织、实施、管理、考核等方面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减少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加客观性评定指标,变无形指导为有形管理,真正做到常规活动制度化、离散活动系列化、传统活动创新化、大型活动主题化。加强社团建设力度,规范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以大学生社团为载体,建立第二课堂活动体系,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5.加强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学术型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本着充实内涵、注重实效、提高科技水平的精神,办好每年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和大学生科技学术节。发挥大学生科协、学生科研小组龙头、骨干作用,力争每年都有学生科技成果。举办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和文化知识竞赛。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企业家来校讲学,向学生传递先进的科技信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技素质,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充分利用广播、校报等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大学生社会公德”等专题讲座。组织各种形式新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自我教育活动,提倡和组织学生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戏剧等活动,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浓厚的学术氛围。
6.拓宽实践领域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积极筹建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基地,拓展实践渠道,完善实践活动评价体系和考评激励机制,可通过到政府机关挂职、区校共建、社区援助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使大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明确发展方向,培养迎接挑战意识、实践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能力。并以校园网为依托,积极完善学校网页建设,帮助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拓展大学生学术、人文活动新领域。
7.鼓励特色活动,加强精品第二课堂的建设
高校学生第二课堂,由于类型较多,所以要注意突出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重点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学生第二课堂,使它们成为专业教育的拓展和延伸,为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发展作出贡献。此外,要加强精品第二课堂的建设,凸现第二课堂工作的创新性,第二课堂工作应该做到知识性、趣味性、创新性的有机结合。精品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应该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繁荣校园文化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促进专业学习为切入点,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落脚点。这样,第二课堂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而且还有机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宣部宣教局,教育部社政司,团中央学校部组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课题组.大学生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体系理论与实践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7(5):98~99
[4]刘辉,黄依群,熊锦,叶志娟.关于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思考.文教资料,2008,9(5):162~163
[5]王广良,谭梦洁.加强高校第二课堂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科技信息,2007(18):33~34
(谢相勋,乐山师范学院副院长;杜理才,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处副处长;李同果,乐山师范学院学生处处长)
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的思考
徐涛
摘要: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以学生取得学分作为衡量其学业完成情况的基本依据。将学分制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科学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
关键词:学分制;第二课堂;活动课程。
第二课堂活动是指大学生的课余活动,是以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为依据进行设计,以探索性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课程。多年来我们高度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在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第二课堂活动教育目标定位不完备,系统性不强,评价机制不力,监督机制不全等问题,已经成为有效提升我校第二课堂活动质量的障碍。因此,将学分制引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科学构建学分制条件下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积极贯彻“以学生为本,以激励为主”的学生工作理念,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