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一生要快读的中外地理
31878700000030

第30章 甘肃省(甘、陇)

【行政简介】甘肃省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简称“甘”、“陇”,省会兰州市,面积45.44万平方公里、人口2562万。下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58个县、7个自治县。其中14个地级市(自治州)包括:兰州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嘉峪关市、武威市、张掖市、平凉市、酒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

【地理概况】甘肃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北,黄河上游。东临陕西,东北与宁夏连接,西南与青海、四川接壤,西与新疆、北与内蒙古相连,西北部分与蒙古国交界。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大致可分为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地带等六大区域。

此外,祁连山、乌鞘岭、六盘山,以及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等耸立在甘肃境内,呈西北-东南的走向。这里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森林资源,也是多数河流的源头所在地。

【气候特点】甘肃深居内陆,具有明显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类型十分复杂,大致由陇南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湿润区,渐向陇中暖温带半湿润与温带半干旱区,河西温带、暖温带干旱区及祁连山地高寒半干旱、半湿润区,甘南寒湿润区过渡。总体来说,甘肃冬春干旱而少酷寒,夏季多暴雨而冷暖变化大。

甘肃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大,河西日较差达12~16℃。降水的年变化和地区变化较大,年降水量从东南的807.5毫米到西北减为36.8毫米。此外,全省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灾害性天气,比如陇中的干旱、冰雹、霜冻等。

【交通运输】甘肃全省公路有4万多公里,其中铺装路面公路里程近3万公里,干线公路约1.2万公里。目前,以兰州、天水、泾川、武威、张掖、酒泉为中心,形成了贯通全省各市县和97%以上乡镇的公路网。其中包括13条国道:丹东-北京-兰州-拉萨和连云港-兰州-霍尔果斯两条横向国道干线,以及兰州-成都-景洪的213国道、荣成至兰州的309国道、上海-兰州-伊宁的312国道等。这些公路运输承担着全省86.7%的货运量和91%的客运量。

兰州是西北最大的铁路枢纽,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兰州也是东起连云港,西抵荷兰鹿特丹港的第二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一站。兰州火车站位于市区南侧的皋兰山脚下,每天有54列客车经过该站往返于全国各城市之间。航空运输方面,兰州的中川机场开通了到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西安、南京、杭州、敦煌、嘉峪关等地的近30条航线,并有每周星期二飞往香港的定期旅游包机航线。

【重要城市】

敦煌市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地区所辖市。位于甘肃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界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部边缘,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北麓。东距省会兰州市1160公里。境内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1091~1200米。南有祁连山,北有马鬃山和天山余脉,境内西部、北部多为戈壁沙漠,绿洲主要集中在东南一隅,占总面积的4.5%。党河是境内唯一的河流,全长390公里,年均径流量2.96亿立方米,是敦煌绿洲的命脉。

敦煌属典型的干旱性沙漠气候,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9.3℃,极端最高气温43.6℃,最低气温-28.5℃;年平均降雨量39.9毫米,蒸发量2490毫米;无霜期147天。

敦煌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8.5平方公里,现辖2个镇10个乡。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藏族、朝鲜族、满族、哈萨克族、土族、裕固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历史上,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古代西陲边防军事要塞,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敦煌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

兰州市兰州市是甘肃省省会,地处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下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5区和永登、榆中、皋兰3县,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90.9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60万,少数民族人口约10万。

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327毫米,年均气温10.3℃,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兰州境内已探明的有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35个矿种;水力资源丰富,目前已经建成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和大峡等水电站。

汉唐以来,兰州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作为大西北的交通枢纽,兰州有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交汇,而兰州西货站则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货运站和新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集装箱转运中心。在公路建设方面,有六条国道在这里汇集,辐射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文化习俗】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现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21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8.7%。世居甘肃的少数民族有回、藏、东乡、土、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16个。民族自治地方土地面积17.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39.8%。

甘肃现有5种宗教:******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其中******教和藏传佛教信仰的人口较多。信仰******教的民族主要是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哈萨克族;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天主教、基督教、道教在各民族中都有信仰,但人数不多。

【主要名胜】甘肃河西走廊自古为中国内地通向西北边远的天然通道,汉唐“丝绸之路”就是经过这里通向中亚、西亚。丝路沿线建有众多的石窟、寺院。

莫高窟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长约1600米。始凿于366年,后经十六国至元十几个朝代的开凿,形成一座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窟群。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莫高窟,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座,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东部的天水市,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石窟始建于1500多年前,大多在20-80米高的悬崖绝壁上开凿,层层相叠,密如蜂巢。各洞窟之间有栈道相连,攀援而上可达山顶。麦积山石窟以泥塑为其特色,塑像的大小于真人相若,被誉为“东方塑像馆”。

现存魏、西魏、周石窟大约30个,麦积山石质不宜于雕刻,佛像一般都是泥塑。经过1000多年,塑像并未溃败,这种和泥法也有其特殊的地方。自隋至明清,历朝都有塑像,大塑像高达15米,小塑像高仅20多公分。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像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

【地理档案】河西走廊位于兰州的西面,绵延到疏勒河玉门关,长达1200多公里,与青海界山祁连山脉接壤。河西走廊是一片狭长平坦的高原,海拔1000-1500多米,俯瞰走廊地带,是绵延不绝的沙碛地、沙丘和风化的缓地,其中也有绿洲出现。绿洲的水源,来自由祁连山3300多条冰川的雪水所汇成的河流,为兰州、酒泉、嘉峪关、敦煌等城市和乡镇提供了充足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