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31881200000045

第45章 一个村官

在玉门村,我还见到了大学生村官门婷。

门婷是秦岭之北咸阳地区的泾阳县人,2007年在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学期间,到《华商报》实习,参加了一个“中华世纪环保行”的活动,到南水北调水源地采访,第一次走进大巴山中的白河县,看到了这儿的青山绿水,也看到了山区需要发展、需要科技、需要人才的现状。2008年大学毕业,正值陕西省委实施大学生村官的计划,她便报了名,成为第一批村官来到陕南山区,被组织分配到玉门村担任村主任助理。

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距离,白河山水秀丽,但要在这儿生存却并不容易。对于门婷来说,需要克服的第一个困难竟然是最简单的吃饭问题。她过去一直生活在关中平原,吃惯了白面馍与细面条,可是白河不产小麦,只有包谷、红苕、大米等作物,几个月见不到一根面,她心里发慌,感觉老是饿的。到县城开一次会,她就急着到处找面吃。

需要克服的第二个困难,是简单的交流问题。当地群众的土语方言口音,她听不懂,无法与大家进行交流,只好找个会说普通话的村干部给翻译,通过心记口练慢慢才适应了。

第三个困难是走路。以前走惯了平路,现在不是爬坡就是下沟,腿受不了。有一次,镇上干部带她去山顶上的马坎检查工作,早上出发,天黑才到,人累得快趴下了。吃晚饭时,村民向她敬酒,她本来不喝酒,还发现酒杯中有个小虫子,怎么办?喝吧,难受;不喝吧,村民会对自己有看法。后来想了想,自己来当村官,就要与农村农民融为一体,于是接过酒杯一饮而尽。

玉门村的经济收入,有一半是靠养蚕。她请来蚕技站的干部给大家讲课,可是村民不接受。比如桑叶,技术员说有一种药粉只能晴天撒,阴天不能撒,村民说随时都可以撒;还有蚕虫的眠期,技术员说要供叶,村民说不能供或者少供。为了摸清实际情况,她也学养蚕。当自己养的胖蚕吐出丝来时,她兴奋得睡不着觉了。

为了抓好村里的环境卫生,保持水源地的清洁,她想了个办法,每月评选出一户优秀农家。标准是没有污水和垃圾倒进河里,门前院后的卫生与家里一致。奖品是一袋食盐,由村干部敲锣打鼓送去。这一招很见效,被称为“一袋盐行动”。其实一袋盐不值多少钱,关键是激发了农户的荣誉感和积极性。

门婷兼着村团支部书记的职务,想法帮助团员青年创业致富。3组的团员王义刚在农家书屋读书时,引发了想种植优质香菇的计划,但是租地、购材料、买种子需要资金,门婷就帮着跑团县委,跑信用社,弄来10万元贷款。现在,王义刚的香菇开始赚钱,今年就能收回成本。

因为太忙,她几个月都没给家里打电话。春节时,电话拨通了,母亲说:你找谁?她知道这是母亲生气了,赶紧认错道歉。

有一次去省城学习,同学们约在一起聚会。他们有的在电视台工作,有的在大公司当白领,有的出过国,穿戴打扮都很讲究。见了门婷,昔日的好友叫起来:你咋穿得这么土?你咋黑成这样子……她心里明白,人各有志,以后就尽量少见同学。

门婷被评为安康市优秀大学生村官、优秀新闻通讯员。她有一百多篇乡村报道、环保通讯、科技信息、调研文章发表在各种报刊上。

听完门婷的事迹,我深深感到,新农村的希望,祖国的希望,就在这些脚踏实地的年轻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