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处世之道
31889000000022

第22章 宽柔以教,前程无限

《中庸》十三章这样讲:如果能做到忠和恕,那么相距中庸之道也就不远了。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注重法治,他对大臣们反复强调:“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人都要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

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尊严,严禁搞特权,使当时的社会真正做到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执法时唐太宗要求严格以法律为准绳,铁面无私,但是在量刑的时候,唐太宗总是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总是对大臣们说:“人死不能复生,执法应当宽大简约。”

633年的腊月,京城百姓忙忙碌碌准备过年,唐太宗忽然想到了监狱里的囚犯们。恰好这时,一缕和煦的阳光照在唐太宗的黄袍上,唐太宗看得出了神,他想,阳光照在我这皇帝身上,也会照在所有人身上,即使是囚犯,也总有享受阳光的权力吧。于是,决意去监狱视察。

唐太宗轻车简从,来到长安城外的大理寺,这里集中关押着全国的300多名死刑犯。皇帝的驾到,使这座监狱马上兴奋起来,看管人员和囚犯都激动不已,皇上竟然在过节前夕惦记着他们,他们受宠若惊。

唐太宗进入一个个牢房,查看囚犯们的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细节,然后逐一地询问死囚,问他们可有冤屈,对自己的判刑有什么想法,死囚们都说的确犯了死罪,没有冤枉。他们认罪态度良好,认为对他们的量刑很公平,对国家的执法没有什么怨恨,要恨也是恨自己不争气。

唐太宗又对照记录仔细阅读他们的犯罪详情,并亲切地跟这些死刑犯们约定,他作为皇帝担保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可以回家过团圆年,等到来年秋收后再回来服刑。囚犯们喜从天降,高兴万分,赶快答应并叩头谢恩。

死囚们没想到自己还能再享受一段在人间的美好生活,个个感激涕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第二年的秋后,这些死囚如约全都回来了,一个都没有逃跑。

唐太宗高兴之余,连声赞叹这些死囚守信用的美德,觉得这些人良心尚存,还没有到十恶不赦的地步,就全部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君王体恤将行刑的死囚,死囚最终甘愿守信伏法以回报君王的信任。这段佳话彰显了一代明君唐太宗的宽仁大度。

这样的仁德之举,唐太宗在位期间做过不少。628年,唐太宗还放出宫女3000多人,给她们发路费盘缠,让这些在宫中寂寞忧愁的宫女随自己的意思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就此事曾歌颂唐太宗的德政:“怨女三千出后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却饱读经书,宽仁大度,虚怀若谷。他结束了唐亡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他是五代十国分崩离析局面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人。

起初,赵匡胤在后周政权中只是一名武将,他与后周皇子柴荣关系亲密,954年,柴荣继位,称为周世宗。在柴荣即位后,柴荣马上任命赵匡胤掌管禁军。

赵匡胤为周世宗柴荣卖力效忠,屡立战功。赵匡胤的权力也在不断加强。20多年后,周世宗在北伐途中突然病死,他的儿子柴宗训即位,当时这个小皇帝才8岁。

众将士认为小皇帝年幼无知,他们就在出征走到河南新乡封丘县陈桥的时候纷纷要求拥立赵匡胤为天子。在众将的策划下,有人将一件皇帝才能穿的黄袍披在了赵匡胤的身上,他就这样即位了,是为宋太祖。

宋太祖被“黄袍加身”之后,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惊犯,对后周的公卿官僚不得欺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

宋太祖称帝之初,地方节度使的势力很盛,骄横难制,是国家和平安宁的隐患。有一天,宋太祖将各地的节度使召来,授给他们每人一把佩剑,一副强弓,一匹骏马,然后他也单身上马,不带卫士,和这些节度使一起出皇宫打猎。

到了一个小树林中,又跟这些人一起下马饮酒。饮了几杯酒以后,宋太祖突然对他们说:“这里僻静无人,你们之中有谁想当皇帝的,现在可以杀了我,然后去登基。”

这些节度使都被他的这种气概镇住了,一个个拜伏在地,哆哆嗦嗦,连称“不敢,不敢”。

宋太祖再三问他们的想法,他们吓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宋太祖就趁机训斥他们说:“你们既然要我做天子,就应当各尽臣下的职责,今后不准再骄横不法,目无天子!”

节度使们都三呼万岁,表示今后绝对顺从。

作为手握生杀大权的皇帝,宋太祖完全可以杀了这些异己的人,但他对人总是宽柔以待,点到为止,他对人从不乱开杀戒,而是想方设法和平解决问题,这种处世风格就是中庸之道的表现。

宋太祖器量宽宏,不以杀戮服人。有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个翰林学士,名叫王著,原是后周的臣子,这时喝醉了酒,思念故主,当众喧哗起来。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宋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

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大声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搀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

宋太祖说:“他喝醉了。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据说,宋太祖在“黄袍加身”后回师进入汴京皇宫时,见一个宫女抱着一个婴儿,就问是谁的儿子。宫女回答说是周世宗的儿子。当时,宋太祖手下大将范质、赵普、潘美都在一旁,宋太祖问他们怎么处理。

赵普等大臣都说:“应该除去,以免后患。”

宋太祖却说:“我接了周世宗的江山,登上皇位,再杀他的儿子,实在不忍心。”就把这婴儿送给潘美抚养,以后再没问起过。后来,这婴儿长大成人后,取名惟吉,官至刺史。宋太祖的大度仁慈可见一斑。

宋太祖在陈桥驿“黄袍加身”时,当时陈桥守门官闭门防守,不放他的军队通过,他只得转道封邱。他即帝位后,反而晋升了陈桥守门官的官职,称赞他忠于职守。陈桥守门官感激涕零,从此尽忠于赵家王朝。

宋太祖正是秉持儒家“宽柔以教”的“恕”精神,避免了互相残杀,使饱受长期战争蹂躏的社会恢复了生机并逐步繁荣起来,同时,这种行事方法也为自己的执政之路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居上位而不欺人,居下位而不巴结,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有一种包容豁达的“恕”精神,这是中庸之道所要求的行事的重要原则和方法之一。

【旁注】

大理寺 我国古代官署名,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位九卿之列。秦汉时称廷尉,北齐时称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御史台并称为“三法司”。清末新政改称为大理院。明清时期各中央司法机构的职能是,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负责复核。

五代十国 五代与十国的合称。五代是指唐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5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五代结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10个割据政权合称十国。

后周 我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最后一个朝代,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开国,到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取代,共10年时间,历经3个皇帝。郭威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因此以“周”为国号,史称“后周”,以别于其他以周为国号的政权,又以郭威之姓,别称“郭周”。

节度使 官名。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唐代节度使后来权利太大,拥兵自重,以至于爆发“安史之乱”,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

翰林 古代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朝廷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在翰林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明清时期翰林学士改从进士中选拔。

刺史 我国古代官名。汉武帝时期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秦朝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院御史。汉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行各地视察,不常置。汉武帝时废诸郡监察御史,设刺史一职,分中国为13部,各置部刺史一人。刺史制度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阅读链接】

赵匡胤“宽柔以教”的“恕”精神不仅仅是一种中庸之道,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十分高明的政治艺术。为了防止那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对自己政权的威胁,他上演了一场化干戈为玉帛的大戏“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宴请手握重兵的大将。酒过三巡,他故作愁眉不展。众人急问其因。赵匡胤才道出“苦衷”:“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始明白了他的意思,第二天都称病职。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实在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