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毛泽东教我们学用人
31897900000060

第60章 其身正不令而行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这样两句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1936年,美国作家斯诺采访了革命根据地延安。在延安,他看到革命领袖们都住在十分简陋的窑洞里,穿的是同普通的士兵一样的制服,******也是如此。斯诺从这些中国革命的高级领导者的俭朴生活中,看到了一种不可征服的伟大力量——“东方魔力”。为此,他写了震动世界的《西行漫记》。他断言,这种力量是共产党的成功之兆,胜利之本。13年后,中国共产党的胜利证明了斯诺的预见。1949年3月25日,即将登车进入北京的******说:“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安贫者能成事,嚼得百草根,百事可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一个农民的儿子走向共和国的领袖,他的一生就是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一生。他的生活作风,他的教子风范,他的待友原则永远都是我们学习的表率。

当他还在一师读书时,他就不讲吃,不讲穿。他的俭朴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初入一师时,学校发了一套青色呢制服,这套衣服他一直穿了好几年,到褪了色,穿了孔,还没有换掉。除制服外,他还常穿一件灰色布长袍,冬天在里面加件旧夹袄,一条白大布裤几乎四季不变。同学们打趣地说他:“冬天用加法,夏天用减法”。夏天没有袜子穿,布鞋也是破的。他的被褥是湖南一般农家用的大布套被,棉絮又旧又硬。后来,他在长沙从事初期革命活动时,仍然是穿这件灰布长袍和用这套被褥。******这种俭朴的生活不仅在衣着方面,其他方面也莫不如此。每到星期日,学生回来赶不上饭的,可以自由补餐。厨房里有剩饭剩菜,但都是冷的,一般晚归的同学总是三五邀合,去吃炒菜。只有******打点冷饭冷菜,一人单坐一桌,悄悄地吃完走了。

在井冈山的艰苦岁月里,******以身作则,吃苦在先。

在冬天,******和红军战士一样,只穿几件单衣,床上垫着稻草,盖一条薄薄的旧线毯,深夜实在抵挡不住寒气的侵袭时,就披着旧线毯工作。大家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实在不安,就为他做了一件棉袄。但当司务长把棉袄送给他的时候,他问道:“别的人都有棉袄穿了吗?”当他了解到还有人没有穿上棉袄时,就要司务长把棉袄送给别人穿。

司务长恳求说:“毛委员,还是你穿吧。部队要靠你来领导啊!”******回答说:“正因为我是领导,所以不能在别人还没有穿上棉袄的时候,我自己先穿上。”抗战时候,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战胜经济困难,各根据地普遍开展了生产运动。大生产运动一开始,******便带头开荒种地。他在分给自己种的那块地上种上了西红柿、豆角、茄子和他爱吃的辣椒。他说这叫“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在战争年代是如此,进城以后,条件好了,他仍然如此。

******对李自成由胜利走向失败的教训极为重视,多次说:“我们不要做李自成!我们不能做李自成!”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又说:“我们进城后,还要建立新中国政府,很多人要在政府里做官。不管当多大的官,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革命工作,都需要努力奋斗。可不要以为进城了,当官了,就不求上进了,不愿再过艰苦的生活了。那样,就和李自成差不多了。”

世界上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领袖人物像他那样穿着简朴了。他衣服上的补丁集中在外人看不到的内衣内裤和袜子上。而且,这些补丁“千姿百态”,“不成方圆”。蓝布头、黄布头、灰布头,有什么碎布,就补什么补丁。他常说:“穿在里面,别人看不见,我不嫌就行。”“我的标准,不露肉,不透风就行。”50年代,他说:“现在国家还穷,不能开浪费的头。”60年代,他说:“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经济发展了,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就是要做难做的事。”

他接待外宾时,李银桥总要事先提醒:“主席,坐沙发上要收回腿,一伸腿就会‘露馅’。”因为他的粗线袜子上总是带着补丁,往往一伸腿袜子上的补丁就会露出。久而久之,李银桥将提醒的话精练为一句:“小心,‘家丑不可外扬’”。

我们至今在中南海他的卧室还可以看到,他那打着补丁的枕头,两件用毛巾布做成的睡衣,一件黄色,一件白色,破旧的程度难以让人相信它们的主人是共和国的领袖——一件有72个补丁,一件有59个补丁;一双底已磨穿了的拖鞋……这岂是131个补丁,而是131项廉洁俭朴的宣言。

确实,以******所处的领导地位,以其稿费的收入,******完全有可能、有理由吃穿好一些,但他却永远穿着他那几件旧衣服,只在上头套上数量有限的“中山装”。这种服装,一度曾被人称为“毛式服装”。然而这种平民意识、平民作风、平民做法、平民形象,让他与老百姓的心贴得更近了。

******是一位领袖,但他也是一位父亲。对子女,他有舐犊深情,但这种深情却是建立在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上,从不允许因为他们是******的儿女而搞特殊化。他一生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谁叫他是******的儿子。”1947年才六七岁的李讷在生活上就同叔叔阿姨们划起了等号。她每天不是吃小灶,而是同叔叔阿姨们一起在大食堂就餐。随部队风餐露宿。她与战士们一样,常常举着一个小搪瓷碗,排队从大锅里分得一份黑豆,同大人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嚼着、咽着。吃着黑豆的李讷,还常常在行军途中哼几曲京剧,鼓舞叔叔阿姨们的士气。

如果说战争年代条件太艰苦,小孩也只能随遇而安的话,那么建国之后,条件大为改观了。身为党和国家领袖的******,一日三餐与家人同餐共桌应该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这却不合******的家法。当阿姨想叫主席带李讷一起用餐时,******断然的做了一个手势:“不要跟我,还是跟你,你带她一起吃大食堂吧。”李讷和李敏考上大学后,继续过着与工农子弟画等号的生活。她们吃住在学校,同普通群众的子女一起,七八个人住一间宿舍,睡上下铺,吃一样清淡的伙食,一样下乡参加劳动,回家一样挤公共汽车。只有到了周末大家都可以回家的时候,她们才能得到回家见见父母的机会。而就是在这种时候,她们也还是照例去机关食堂就餐。有一次,李讷参加学校的活动,天黑才离校回家。警卫员出于对安全的考虑,瞒着******用车接了她。******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警卫员,并质问道:“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别人的孩子能独自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行?”

1960年,正是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全国人民都感到定量不够吃,时常会感到饥饿。李讷也不例外。看上去脸色不好,像是病了。当******的警卫员尹荆山问她为什么时,她忸怩了好一阵才说出真相:“尹叔叔,我确实很饿……”为了缓解李讷的饥饿,警卫员给她送去一包饼干。******对此事不能容忍。他声色俱厉地狠批了卫士长李银桥一顿:“三令五申,为什么还要搞特殊化?”当李银桥辩解说别的家长也有送东西的时候,******拍着桌子说:“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

一次******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论起子女问题,他们认为毛主席的子女比普通人家的子女吃苦多了。******不以为然,他摇摇头,不无幽默地说:这是因为你们给她们定了不同一般人家子女的标准。你们在说这个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她们是共和国主席的女儿,这是“八旗”的标准。共产党决不能搞这种标准。

1950年,当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的时候,******毅然送******赴朝参战。当时身边的同志曾劝说******:岸英在单位里任务很重,不好离开,就不要去参战了。其他一些同志考虑到******一家为革命作出了那么大的牺牲,也劝说******,主张不派岸英赴朝参战。******全然没有顾及这些劝说,他的回答是:“谁叫他是******的儿子!他不去参战谁去参战?”在******看来,为革命作牺牲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他的儿子应该带头承担。在******看来,他的儿子带头赴朝参战将鼓舞起全体志愿军的士气,不但能大大增加全国人民的凝聚力,而且能激励成千上万的“******”赴朝参战。

当******得知岸英牺牲的消息后,悲痛之中他仍然表现出坦然。他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国际共产主义事业,反抗侵略者,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牺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战士。岸英就是属于牺牲了的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员,一名普通战士。不能因为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的事业而牺牲,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你们要记住,岸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

当有人提议将岸英的遗体运回国来时,******摇摇头说: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不是还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应该和他们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虽作为开国领袖,但他仍和亲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情谊。他爱亲友,但他从不为亲友而以权谋私;他重情谊,但他从不拿原则作交易,始终严守共产党人的党性和原则。

解放不久,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写信给******,谈到自己对工作安排问题的一些想法和要求。杨开智不仅是******的妻兄,为革命牺牲了妹妹杨开慧,而且其女儿杨展也在1941年的华北抗日战争中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这样一位亲人的要求如何作答?******在信中坦诚地对杨开智说:“希望你听候****湖南省委分配合乎你能力的工作,省委派你什么工作就做什么工作,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不要使政府为难。”

******的表兄文运昌,是******二舅的儿子,儿时也是******最好的朋友。但当他请******出面为其介绍工作时,******说:“运昌兄的工作,不宜由我推荐,宜由他自己在人民中有所表现,取得信任,便有机会参加工作。”

周容是******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的校友。1949年8月,他写信给******,请******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复信中向他说明,“组织问题,未便率尔介绍,应就当地有所表现,向当地组织请求”。

解放后,******外祖父家的亲人经常到北京去看望******。有的人从北京回到湘乡后,非常神气,不把当地政府放在眼里。当******了解这一情况后,便于1954年4月29日给石城乡党支部、乡政府写信道:“我的亲戚唐家坨文家,过去几年常有人来北京看我,回去之后,有些人骄傲起来,不大服政府管,这是不对的。文家任何人,都要同乡里众人一样,服从党与政府的领导,勤耕守法,不应特殊。请你们不要因为文家是我的亲戚,觉得不好放手管理。我的态度是:第一,因为他们是劳动人民,又是我的亲戚,我是爱他们的。第二,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参加互助合作组织,完全和众人一样,不能有任何特殊。如有落后行为,应受批评。不应因为他们是我的亲戚,就不批评他们的缺点错误。”

******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着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着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无论在革命的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不搞“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的教子风范,他的生活作风,他的待亲待友原则,都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应有的风格。这种风格、作风、风范对于我们现在的党政廉政建设有着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