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古代楹联
31941000000048

第48章 天下神对李元度

清道光元年(1821年)8月的一天,在湘赣交界连云山下的沙段,一家豆腐店老板娘生下个胖娃娃他。就是后来官至按察使、布政使,并著有《古文话》、《国朝先正事略》等数百卷的天下神对——李元度。

元度的父母靠卖豆腐营生,能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就算是幸运了,别想送儿子读书。幸好元度的母亲出身于教师之家,粗知诗书。童年的元度,一直待在豆腐店接受母亲的教诲。尽管母亲那点学识未能满足儿子狂热的求知欲,但元度在母亲谆谆教育下,却打开了智慧的闸门,7岁时便会作对吟诗了,并且显示了超群俊才。

两对外公

一年腊月三十日,母亲命元度到五里路之外的牛串坪,接外公来吃团圆饭。回来的路上,原本是位塾师的外公忽起诗兴,见连云山上云蒸雾障,随口诵出上联:

连云山上山连云

诵罢,苦思穷索,不得续联,连赶路也忘记了。元度见外公停步沉思,显出“江郎才尽”的失态模样,便提醒道:“外公,对下联不难,对边就摆在前面呀!”此时他们正走近一条小溪,溪上架两块木板当桥,流水贴近木板,人们叫它“踏水桥”。可外公一时没领会,便问元度:“对句在哪里?”天真的小元度笑答道:

踏水桥下桥踏水

正好配对“连云山上山连云”。

外公一惊,想不到未进校门的小外孙居然有此神才。老外公喜在眉间,甜在心里:“甥甥既会对对,我再出个上联,给我快快对来。”元度说:“请外公出题吧。”外公指着碧波荡漾的河水,吟出: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元度听罢,举目眺望,只见那连云山上皑皑白雪,即兴构思,立得佳句,对道: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外公听了更是高兴。到了女儿家里,说起外孙的神对,夸赞不已。这顿“团圆饭”吃得尽欢而散。

祠堂赛对

李元度的神童之名,一时在汩罗江上下,连云山南北,方圆百里的村村户户传了开来,引起一般文人秀士的关注与好奇。

又是一年春节到了,当地民俗习惯,新春期间,各姓民众都要到本姓祠堂祭祖。

李氏在沙段是人户最多的大姓,各房子孙济济一堂,祭祖时十分热闹。当祭典完毕,本家有几位秀才将李元度围住,找他赛对。首先出题的是堂伯李秀才,六十来岁光景,平素爱附庸风雅,自命不凡,是个十分傲气的文人。尽管是数九寒天,出门老是手摇折扇,据说折扇上有大书法家何绍基的题字,故常以扇自炫,视为传家之宝。这时他扇指祠堂壁画对元度说:

画上行人,无雨无风常打伞;

上联出口,百十只眼睛注视着李元度,看他怎么应对。元度并不立即作答,向后退了几步,仰头对着神龛的雕屏,说:

屏间飞鸟,有朝有暮不归巢。

围观的人们不约而同鼓掌叫妙。另一位堂伯将元度拉到祠堂前的池塘边,指着塘中的游鸭说: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人们又赶到池塘边,听元度应对。大家盯着他,以为这一下可能把他给难住了。哪知七鸭浮游,惊起一条草鱼跃出水面。元度灵感激发,马上对道: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观众又是一阵叫好,几位老秀才也服了。

戏台题联

李元度后来得到岳父的资助,可以安心致志读书。住在豆腐坊太不安静,根据岳父的提议,到梧桐山陈大仙庙借住自学。这山上风景优美,是一个修身养性、治学攻书的清幽地方,没有任何干扰,元度住在庙院侧房,潜心奋读,进步飞快。

这年当地百姓筹资整修陈大仙庙,还增建了一座戏台,以便逢年过节在庙里唱戏。戏台落成后,特地请李元度撰写戏台联。因他在庙里借住,又是已有名气的天下神对,这撰联之事是义不容辞的。元度来到戏台前转了一周,见戏台有五对楹柱,中有二柱,前后各四柱。庙里主持僧的意见是10根楹柱都刻上对联,以壮庙观。

李元度按主持僧的属意,稍加琢磨,拟了五副戏台联初稿,送给主持过目。寺僧接稿在手,按序读道:

台前楹柱二联:

三五步,走遍天下;

四六句,道尽古今。

要看早些来,大文章全凭起首;

须观完了去,好结果总在后头。

台中楹柱一联:

文中有戏,戏中有文,识文者看文,不识文者看戏;

音里藏调,调里藏音,懂调者听调,不懂调者听音。

后台楹柱二联:

莫笑我涂面挂须,煞费了多少心机,才博得人人叫好;

请看他装模作样,也算有几分气概,须知道件件非真。

台上莫漫夸,纵做到侯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

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主持僧一口气吟完,大加赞赏。联经元度书写,命雕匠师傅精刻在楹柱上,镶金涂漆,为陈大仙庙增添一胜。

刘秀才初试元度

光阴如梭,不觉大比之年来临,元度准备到岳州府去应试。一天傍晚,暮雨潇潇,元度正集中思想,乘雨天无人进香的机会,安静地读书。忽听敲门声,只得释卷打开庙门,见是一游学秀才,未带雨伞,一身湿淋淋,冷得瑟瑟发抖,嘴里不住地埋怨说:“天色这般早,为何就闭门了?”

元度听了,暗道这陈大仙庙又不是你的家,怎么没理由地怨人家早关门呢?

当那个秀才动问姓名,元度想首先占居上风,便故意目中无人地说:

骑青牛,过函关,老子姓李;

说罢,随即问秀才尊姓大名?

秀才淡淡一笑,若无其事地回道:

斩白蛇,兴汉室,高祖是刘。

元度听了,知道对方也是高手,便将刘秀才迎进书房。刘秀才自称是岳州人,从武昌游学绕道至此。二人一谈如故,道古论今,所见皆同,一直谈到午夜,才抵足而眠。

第二天,雨霁开晴,元度陪刘秀才游览梧桐山,路上边走边谈,十分投机,走着走着,忽见面前绿荫丛中有一村舍,刘秀才兴致勃勃地问道: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元度初时认为这样简单的联句,岂能考我,但仔细一琢磨,却不易对。原来看似简单,实不简单,因联尾暗寓庄周,是双关语意。故元度没能马上对出。正在为难,不觉已走进园林里面,来到一家酒店门前,门联写着:

杜康传技

太白遗风

元度见这门联,忽然开窍,忙对刘秀才道: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下联表面问是哪个汉子书写的,实际上也将断代史名著《汉书》双关其中,巧与上联的《庄子》成对。

二人相视大笑,共领联艺风骚。

刘秀才见元度才思敏捷,学富五车,邀他到岳州府赴试,元度欣然应允。

面试夺魁

李元度到达岳州,选离考场较近的旅店住下,日夜复习功课,静候点卯。三场考毕,李元度作的三篇文章,大受主考器重。最后一关面试时,学台大人威严地高坐考台之上,旁坐监考官及随从,肃静得气息无声。忽听堂上传名,第一个被传面试的就是李元度。他文质彬彬地走到台前,正想抬头看看主考学台,只听两厢一声喝,忙低头跪下。主考问道:

桃李杏鲜花,问:何时开放?

李元度思忖再三,慎重地低头答道:

稻粱黍杂种,看:什么先生?

李元度对边出口,满堂大惊。考台上下的人都把目光投向学台大人,看怎么责罚这大胆妄言的考生。学台大人并不责斥,却大喝道:“斩白蛇,兴汉室,高祖是刘。”

元度听了一震,不敢贸然对答。那学台大人却呵呵笑道:“怎么不回答‘骑青牛,过函关,老子姓李’?”

李元度听主考学台的话音好熟,才大胆地抬头一看,呀呵!那位高高在上的学台大人,原来就是刘秀才。

“学生有眼不识泰斗!”李元度伏地谢罪。学台颔首不语。其实学台大人这次乔装游学,深入民家访才,一个偶然机缘在陈大仙庙避雨,闻听朗诵声,才有意敲门试探的。经过交谈及游山试对,已有提拔李元度之意。今在考堂不便明言,又怕众考生不服,故尔又说道:“再出一联,你若对就,恕尔无罪,否则,赶出考场!”

元度回禀遭:“谢大人,请出对边吧。”

学台大人出了个高水平的对边: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元度细揣联尾“乾坤已定”,知是学台大人暗示夺魁在望,不禁精神振奋,对句油然而生: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呜!

学台大人听了,为之喝彩道:“好一个鸾凤和鸣,当双喜临门时,可别忘接刘秀才吃喜酒呀。”

面试毕,李元度名列魁首。主考及州官们都喜获真才。

三题春联

李元度晚年弃官隐居连云山下。一年除夕,回到平江县城度岁,见到岳父家开的“济世堂”药业依然兴隆,遂步入书斋,提笔自书一联,表白自己的心怀:

但愿世间人无恙

哪怕架上药生尘

对联书就之后,命家人贴于药房。之后凡买药的人见到这副表达药铺老板善良心意的对联,都认为有济世高风,药业更加昌盛。

当日合家吃了团圆饭,李元度漫步长街,只见各店铺商号忙着贴春联,除旧迎新,一派欢乐气氛。看了一家又一家,走到一家靴鞋店,门额空空,似有异情。出于好奇和关心,李推门进去,只见店老板愁眉双锁,呆坐如痴,动问其故,才知鞋店生意蚀本,无钱请人写春联,正为此发愁。李元度了解情由后,主动对店主说:“我给你写一副怎么样?”

老板听说客人愿给自己写春联,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连忙拿来文房四宝放在案上。李元度打量了一下鞋店堆的楦头和麻绳,提起羊毫,挥洒题写道:

大楦头,小楦头,打出穷鬼去;

粗麻绳,细麻绳,引进财神来!

对联一贴出去,街邻听说是神对李大人写的,立即过来围观。鞋店对门是一家茶酒馆,老板一见鞋店人群观联的情景,便跑到鞋店相请李大人。元度开口问道:“店家,何事相请?”店老板不便直言,只是谦恭地说:“无事,请您喝杯茶。”于是将元度迎入茶酒馆,端一壶龙井献上。

李元度喝了几口茶,便要辞去,店主人忙把李大人挽住,殷勤地说:“难得大人光临,多坐会儿!”说罢,高声呼唤伙计:“再倒二两酒来!”李元度早已看穿店主的心事,便笑着说:“店家莫非是想我写副春联么?”店主忙打躬道:“正是,正是。大人若肯赐妙笔,小店必然满座生辉!”

李元度边喝酒边说:“这有何难?实际上你刚才自己已经吟出了一副上好的对联。”

店主莫明其妙地说:“大人休要取笑,我胸无点墨,哪会什么对联?”

李元度叫摆上文房四宝,对店主说:“你若不信,待我写给你看吧。”

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苦中作乐,再倒二两酒来。

写毕,指着对联后两句说:“这两句话是你刚才对我说的嘛,我只不过给你戴个帽子而已。”

店主喜得赞不绝口:“大人真是神来之笔,沾光,沾光!”此联不仅新颖贴切,而且雅俗皆赏。故此更加招徕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