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古代楹联
31941000000061

第61章 联苑圣手纪晓岚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又字春帆,河北献县人。乾隆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馆总纂官,纂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其诗文多宣传封建伦理观念并多歌功颂德应制之作,逝谥文达。

纪昀长于联艺,且谐谑风趣,是联苑圣手,留下的楹联遗产,种类齐全,水平较高,可赏性很强。

小纪昀代兄解难

一天,纪昀从私塾放学回家,等了好久,还不见在馆校(公立学校)读书的兄长回来,便手拿一条牛皮鞭,蹦蹦跳跳去接兄长。一直走到馆学门前,尚不见影子,于是进入校里,只见兄长因对不出对联而留校。纪昀便走到馆师面前,试着对馆师说:“我替替哥哥行吗?”馆师见说话的是个7岁的童儿,不经意复述了上联:

苇篾织席席盖苇

纪昀将手上牛皮鞭挥几挥,向馆师对道:

牛皮拧鞭鞭打牛

馆师闻对大异,哪知其弟胜超乃兄,遂放其兄与归。

非纪昀谁能属对

《四库全书》馆任编修的还有父子二人,同是乾隆戊子科进士。一日,在编修撰写之暇,纪昀骤然来兴,戏对父子二人说: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当时编修馆几十位馆员,都是学富五车的进士,却没有人对出下联。这时,有师徒二人来访,官职都是“司徒”,纪昀与二人谈话时,触发灵机,自己续出了绝妙下联: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馆员们听到续联,异口同声赞叹:“非总纂,别人焉能对出?”

南通州巧对乾隆

乾隆第二次巡游江南时驻驾南通,一侍臣向乾隆禀报:“南通过去称南通州,河北的通县又称北通州,习惯上称南北二通州。”乾隆闻报有感,偶得一上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上联一经出口,苦思良久,不得下联。乾隆便命侍臣续对,可是随侍诸臣均不能对,唯独纪昀见街道两头高挑的“当铺”旗招,触发灵感,顿得下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上下联凡13字,各以“南、北、通州”与“东、西、当铺”四字申贯,曲尽其妙。

乾隆时代虽号称盛世,但农村仍然民不聊生,故当铺甚多,东也是当铺,西也是当铺。“东西”既指方位又代指物件,即无论什么东西都可拿到当铺抵押。故下联还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困现象。

回文对答乾隆帝

清代,北京有一座著名的大酒店,巨大的招牌写着“天然居”酒家。一次,乾隆皇帝宫居烦闷,私自出宫到大街上游逛。过街走巷,看得眼花缭乱,忽觉肚中饥饿,抬头一看,面前就是“天然居”酒家,觉这店名很有趣,便进去用餐。在回宫的路上,忽得半边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乾隆一边走一边思索,走到宫中,仍久久不得对边。即传旨要朝中众学士前来续对。朝官们闻旨,急匆匆来到帝前,乾隆说出上联,叫大家各续一对,工稳者赏赐加倍。

百官面面相觑,寂静无声。唯有大学士纪昀出班恭对道: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这个百官缄口、一时无法应对的绝联,纪昀居然翻掌得之,而且言之成埋,回旋成章,帝心大悦,给予厚赏。

情真意挚挽同僚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四库全书》正总裁刘统勋去世,纪昀痛挽云:

岱色苍茫众山小

天容惨淡大星沉

刘统勋(1699~1773)山东诸城人,字延清,号尔钝,雍正进士。乾隆时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乾隆十分器重,曾多次察看黄河、运河河工。又充《四库全书》正总裁,四任会试正考宫,著有《刘文正公集》。

纪昀对前辈耆宿给予很高评价,把逝者比作“岱”(泰山),谓其如泰山那样巍峨苍茫,耸立寰宇,相较之下,众山众人都显得渺小了。又喻之为“大星”殒落,字里行间流露出敬仰之情。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参与《四库全书》编修的学士朱筠逝世,纪昀挽以联云: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伤悲。

朱筠同纪昀登乾隆十九年进士,在官场文坛齐名,只是朱擅长金石书法,纪长于诗联。上联即指此而言。下联言二人交情之笃,伤悲之沉,字里行间充溢着哀思之情。

纪晓岚伤怀自挽

纪昀为清代鼎盛时期的名臣,其才华学识深得乾隆皇帝宠信。但自长子汝佶革职早折之后,纪昀精神受到刺激,在万分伤感之际,自撰一挽联云: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