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古代楹联
31941000000062

第62章 郑燮一官归去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他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人,书法,绘画、诗歌、词曲,楹联等均能自成一家,散文也颇有成就,但最擅长书画,为扬州八怪之一。

郑燮是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但直到乾隆七年(1742年)才当了个七品芝麻官,到山东范县去当县令,这时他已年届半百了。

郑燮续联得知音

郑燮出身寒微,最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卖画得来的钱,从不自储,多余的都给穷苦之家度命。不幸的是,其父母相继亡故,欠下富户棺木债。为避债,不得已跑到镇江焦山暂住。

一天清晨,他信步攀登焦山,在幽静的山道上慢慢走着,忽见前面有个文雅书生,正边走边哼着一句诗:“山光扑面经宵雨”。郑燮感到奇怪,有意识地尾随其后,走了好长一段曲径,那书生老是吟诵着“山光扑面经宵雨……”。为啥老念这一句?会不会有神经病?于是快走一步,追到书生跟前,拱手说道:“先生哼的一句好诗呀!”书生掉头一看,说话拱手的是位仪容端庄的年轻人,也谦恭地说:“我是想写副对联,一直还没想出下句哩!让先生见笑了。”郑燮忙说:“刚才听先生吟的诗句,我倒想了一句对边,不知中你意否?”书生高兴地说:“请先生快讲!快讲!”郑燮笑道:“你上句是:

山光扑面经宵雨

我配的是:

江水回头欲晚潮

这就是说,江水回头,预示要来晚潮了。”

书生听了,不由得拍手叫好,道:“先生才华横溢,出口成章,可敬可佩!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家住何处?”

郑燮回礼说:“敝姓郑,号板桥,家住兴化汪头。”书生躬身下拜,连声道:“原来是板桥先生,久仰,久仰!”

这书生是谁呢?就是后来“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两人一见如故,因续联而结成莫逆之交。

农家一联感板桥

一年,冬残腊尽,郑燮从潍县农村访问归来的路上,发现一户农家贴着一副奇怪的联额: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额:南北

郑燮看在眼里,记在脑里,回到县衙,马上叫随从衙役,给那户农家送去钱粮和衣物。原来户主是户穷秀才,得知是郑大人专派人送来的,感激涕零:“郑县令真是人民的父母官,愿老天保他长寿!”

衙役送物还报,问郑县令怎么知道他家贫困呢?郑县令说:“他的门联额不是明写着缺衣(一)少食(十)没‘东西’吗?”衙役们这才恍然大悟,翘着大拇指说:“郑县令真是青天,我们当了几届衙役,才遇到这样不贪财、不摆官架的好县令!”

李啸村赠联慰友

郑燮在潍县任内,秉公断案,大大抑制了富豪侵权夺产的嚣张气焰,遭到豪绅们的围攻。其中一个叫滕法才的,联合全县富户上告郑燮,说他贪污受贿。巡抚派人到潍县查办,结果全系诬告,巡抚便将为首诬告的滕法才责打40大板。郑燮知道这回事后,佩服巡抚大人办事公正,没有冤届好人,特地作了一幅《绿竹图》送给大人,图上还题写了四句诗:

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年正当秋收季节,天降暴雨,潍县遭到特大洪灾,到手的粮食全被冲走。人民流离失所,哭叫连天。郑燮见到饥民惨状,心中焦急如焚,连上数道奏章,请求就地开皇仓放赈。皇上派来钦差大臣史卫富,亲临潍县灾区现场视察。郑燮因忙于组织灾民生产自救,修复城池,所以去迎接钦差大臣时来不及换官服,只穿戴草鞋蓑衣斗笠,又没送银两。史卫富借口郑只穿草鞋蓑衣迎接上司,斥他不守官仪,轻慢朝官,故意犯上,又诬其私开皇仓,即回京复旨,奏郑之罪,予以罢官。

郑燮不待圣旨到来,就效法陶潜挂印封库,脱掉乌纱帽归田了。

当离开县衙时,郑燮在大堂墙壁上,提笔画了一株瘦竹,旁题一诗曰: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落款写着:“十年县令郑板桥”。

全县饥民得知郑县令因放赈罢官,夹道含泪相送,郑燮一一劝慰,叫百姓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团结互助,抗御天灾人祸。

郑燮的诗友李啸村闻知他罢官归来,亲到郑家慰问,并愤慨地赠一联曰: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一官归去来”引用陶潜《归去来辞》,恰到好处,短短10字,高度概括了郑燮的文品人品,耐人寻味。

谈艺联语传千古

郑燮罢官归来后,以卖字画为生,但他绝不粗制滥造。在艺术创作上自律甚严。他曾写一副对联总结他的创作理论: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梅

他主张艺术创作要像三秋树那样简明精炼,而立意则要像二月梅那样标新立异,不要公式化、一般化。

郑燮在谈到文艺批评时又说:

隔靴搔痒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亦精

他认为批评抓不住实质,即使誉扬赞美的话说得再多也没用;如能从实质上击中要害,即使是骂也会令人心悦诚服。鲁迅先生最欣赏郑燮谈文艺批评的这副对联。1931年,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先生为写《鲁迅论》到上海专访,鲁迅就特地亲笔书写了“隔靴搔痒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送给增田涉,暗示《鲁迅论》的作者要对他作实事求是的研究与评价,不要写那些隔靴搔痒的赞语。可见郑燮论文艺创作与批评的两副对联,至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舌嫩腰柔寓讽劝

郑燮的两户邻居经常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休,破坏了画室的宁静。为了暗喻劝诫,郑燮撰一联贴在邻居出入可见的墙上:

怜莺舌嫩由他骂

爱柳腰柔任尔狂

上联以莺的“舌嫩”暗喻浅薄,浅薄之徒,就由他骂去吧!下联以柳条的柔软喻为人和气,任你像狂风一样暴躁,我还是和气相待。“怜、爱”二字,贬褒自见。

两户邻居看到画家的联语,深感愧疚:一则不该吵闹,影响郑先生作画;二则吵骂伤害和气。两邻居受到教育启发,自此之后,和睦相处。

买尽青山作画屏

郑燮为了取得作画素材,扩大视野,独自带着画具,到名胜风景处作实地观察写生。首先游镇江的焦山,他登上七十多米高的山峰,俯视长江,焦山如中流砥柱耸立于滚滚浪涛之中,雄伟的气势激发了画家的画兴。他商得焦山自然庵长老和尚的同意,借得别峰庵作画室,安心地住下来,潜心从事书画创作,并在别峰庵书画室门前自题一联云:

汲来江水烹新茗

买尽青山作画屏

他要汲长江水煮新茶,他要买尽青山作画屏,这是多么豪放而旷达的胸怀!

后来,他沿长江三峡入蜀,抵达青城山,选择在天师洞住下。一天,他扫来竹叶发火烹茶,劈碎松根当柴煮竹笋,野餐野味,野趣横生。为了记下这段生活,欣然命笔留联:

扫来竹叶烹茶叶

劈碎松根煮竹根

玉垒浮云变古今

从天师洞游罢归来,他决定回兴化县城东门郑家巷老家度岁。住房坐北朝南,前后两进,房侧是郑氏宗祠,小书斋是正东边一间木房。久客他乡,斋内蛛丝尘封,不免要花一番精力,除尘扫渣,忙了两天,才焕然一新。郑燮就在这小小书斋里,埋头创作。

新岁快到了,郑家巷的人们为欢庆新春,家家户户都贴出了五花八门的吉庆春联,郑燮心舒胸畅,一口气撰写了三副春联,对“春”尽情歌颂:

春风放胆来梳柳

夜雨瞒人去润花

一庭春雨瓢儿菜

满架秋风扁豆花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这三副春联,言简意深,语朴味长,清新明快,有无穷的艺术感染力。

六十自寿难糊涂

郑燮一生常以“难得糊涂”自警,在60岁生辰那天,他磨墨润笔,一点也不糊涂地撰写下《六十自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页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有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郑燮回首平生,抒发感慨,表白处世态度和生活志趣,字里行间流露出乐观、淡泊、超凡脱俗的情怀。他的联,与他的诗、书、画一样一如其人,是联苑的一笔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