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陶乐县志
31988900000049

第49章 党务工作

第一节 组织工作

1949年10月,中共陶乐县成立,设立组织部,建立健全各级党组织,加强党员、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培训工作,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批判党内资本主义思潮和领导机关中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分散主义等不良作风,使全体党员、干部更加坚定了无产阶级立场,统一思想,团结一致,严守党的纪律,勤奋工作。到1966 年全县共建立基层党委5 个,支部37 个,党员351名。在干部管理方面,根据形势需要,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调配干部,健全了干部队伍,到1965年全县共有干部238名,其中女干部21名,少数民族干部20名,高中以上学历51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组织部受到冲击,无法正常办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靠边站”,党组织瘫痪,多数领导干部被罢了官、被揪斗,开展“斗私批修”、“普遍检查”、“人人过关”的政治运动,党内的民主生活极不正常,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1983年共纠正平反各类冤假错案1069 件,其中属于“四清”(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清组织)运动的593件,“双反”(反对地主民族主义,反对坏人坏事)的396 件,“文化大革命”的6件,“一打三反”13件,“右派”42件,党的各级组织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政策。

1985年开展的整党工作分两步进行。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整党自6 月20 日开始至12月20日结束,农村整党于1987年初开始至年底结束。参加整党的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有2个基层党委,4个党组,36个支部。其中县级干部10名,科级干部104名,一般干部147名,工人83名。整党结束后,受党内警告2 人,免予处分1 人,符合条件和基本符合条件准予登记的312名(其中预备党员33名)。参加农村整党的村级支部32 个,共有党员520 人(其中预备党员20名),准予登记党员495名,缓登1名,尚未登记4名,受警告处分2 人,撤职1人,取消预备党员资格1 人。1988 年全县共有基层党委8 个,支部107 个,党员1287名,其中女党员242名,少数民族党员99 名,中专以上学历党员285 名,35 岁以下党员336名,党员文化、年龄结构有了明显改善。

1988年,全县共有干部798 名,其中女干部222 名,少数民族干部68 名,在职干部中大专以上干部166名,占干部总数的21%。中专、高中占63畅2%,35 岁以下干部占干部总数的60畅9%。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农村以基层组织整顿建设工作为重点,先后开展以选出一个思想端正、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党支部书记,以“五个好”为目标的村级组织建设工作,以创建基层组织先进县、“六个好”乡镇党委、“五个好”村党支部活动为载体,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要求,明确了任务。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同小康建设、富民工程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同布置、同检查,常抓不懈。在机关党组织中开展了“创建六个好”机关党组织活动,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别分别对机关、学校、事业单位、企业、街道、社区的党组织建设,实行分类指导,建立了党建联系点制度,使全县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各项工作制度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有力促进全县各项事业的发展。2000年10月,陶乐县被自治区党委授予“创建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

2002年,全县共有15个基层党委,总支3个,支部132个,党员2195名。按照对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的要求,积极探索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监督管理机制的方法,制定印发了枟领导干部诫免制度枠枟关于领导干部外出请销假制度枠枟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枠枟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枠枟陶乐县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办法枠等制度,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领导干部监督约束机制。

2003年6月建立后备干部档案147名,同时,注重锻炼年轻干部,让他们到农村挂职锻炼,使之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推行和完善公开推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选拔领导干部制度,实行领导干部“四制”考核(即工作承诺制、任期目标责任制、错误追究制、末位淘汰制),积极推行干部交流和轮岗制度。成立了县知识分子和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办公室。对全县知识分子和人才队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建立全县枟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名册枠和枟陶乐县籍外出人才信息库枠。

第二节 宣传工作

1949年10月25日,中共陶乐县委员会成立,设立宣传部。1968 年3月,陶乐县革命委员会设政治处兼管宣传工作,1973年恢复陶乐县宣传部。

解放初期,开展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党的中心工作和枟婚姻法枠的宣传,培训宣传报告员19 人,培训基层宣传员51 人,成立读报组52 个,油印小报16 期500 余份。1953~1956年期间,培训枟宪法枠宣传报告员10名,培训基层宣传员55 人,利用幻灯放映图片资料99场次,观看群众达9324 人次。1958 年,县委召开2460 人参加的全县农村工作会议,宣传贯彻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和枟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枠,组织工作队分赴农村,宣传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建立人民公社,举办建设骨干培训班10天,培训农业社干部40人。

1959~1960年先后举办学习班2期,轮训各级干部85 人。宣传贯彻枟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改革问题的紧急指示信枠(十二条)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指导方针。纠正“大跃进”中的失误和“一平二调”的错误。

1963~1966年5月,宣传学习中共中央枟关于目前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枠(前十条)、枟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的规定(草案)枠(后十条)、枟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枠(二十三条),开展以“清政治、清思想、清经济、清组织”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宣传。全县广泛开展学习枟为人民服务枠枟纪念白求恩枠枟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枠,各单位普遍成立了学习小组。

1966年5月30日,县委召开全县17级以上党员干部会议,学习贯彻枟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枠(“五一六”通知)。至1968 年,举办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5 期,参加干部群众17996人次,为“文化大革命”的开展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机关、学校、厂矿、农村建立学习毛泽东著作小组376个,夜校43处,配备理论辅导员454人,5304人参加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枟为人民服务枠枟实践论枠枟矛盾论枠枟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枠等著作,提倡天天读毛主席的书,人人背诵毛主席语录。1971年8月,全县开展宣传批修整风运动。10 月,全县开展批判林彪反党集团罪行,举办党员骨干学习班,参加485 人。1972 年,宣传学习党的十大文件精神、学习枟共产党宣言枠枟国家与革命枠等,继续深入开展批判林彪反党集团运动。1974年,在全县掀起开展“批林批孔”运动,举办学习班7 期,培训骨干423 人,组织30余名干部进驻农村18个生产队,其中14个“后进队”组织召开批判会950场次。1976年,开展批判“右倾翻案风”,学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1977 年,全县开展宣传、声讨揭批“四人帮”反革命罪行,县委举办领导干部学习班10天,参加68人。机关、学校、农村广泛召开学习中央文件,彻底肃清“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在党内和国家造成的危害。1978 年,学习枟实践论枠,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工作重心实现转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全县学习宣传枟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村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枠,讨论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举办党员培训班,参加566人。1981年,宣传学习中共中央枟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枠和陈云文稿选编,为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奠定了思想基础。1984年,县委举办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增强党性、克服派性学习班,参加学习的各基层党委、党组书记、党支部书记共44 人。1985 年,宣传落实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十项政策枠,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992~1993年学习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文件,向各乡、各部门下发学习材料680册。1994年学习枟邓小平文选枠第三卷。1991~1995年全县约有1000多名干部参加了各类理论学习考试。1995~1997年上半年重点组织干部学习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枠,同时还学习了党的十四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枟邓小平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枠枟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枠等内容。

1997~2000年,理论学习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内容,为全县副处级以上干部配备了枟21 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枠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理论问题学习纲要枠,并组织闭卷考试。2000年以后相继开展了“三讲”教育工作,县、乡、村“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全县“学、查、改”活动和“发展经济环境创新”讨论活动。2002 年组织全县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十六大报告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1245 名干部参加了以“十六大”报告、新枟党章枠、西部大开发知识为主的理论学习考试,建立健全了各级干部理论学习档案。

2001~2002年年底,配合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了“富民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建县六十周年、第一届马兰花生态旅游节、第二届马兰花生态旅游节、黄河大峡谷奠基、摩托车旅游节、大漠黄河旅游节、小尾寒羊基地、县赛羊会、农副产品展销会等系列战役宣传活动,刊出枟陶乐风采枠枟今日陶乐枠枟兵沟枠等小报1.2万多份,形成了较大声势。

第三节 统战工作

1955年8月,县委设统战部与宣传部合置办公,1956年5 月撤销。1968 年8 月革委会政工组负责办理统战工作有关业务。1973年9月恢复县委宣传部,统战业务由宣传部办理。1982年统战部机构分设。1997 年3 月机构改革,统战部与宣传部合署办公。2002 年6 月,新组建了统一战线工作部。

20世纪50年代初,为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县委对本县上层人士进行了调查,在广泛听取各界人士意见后,确定了11名为开明人士,其中安排9 人担任党政各部门重要职务。对接管国民党县党部、县政府及所属机构职员46 人,除23 人经征得本人同意后返回原籍外,其余23人给予妥善安置,发挥其积极作用。

1957年,对公私合营、小手工业者和小商小贩进行了整风学习,对个体手工业、工商业、私营畜牧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从事手工业的农民加入高级农业社,城镇手工业木、铁匠等行业22人组建县联合社,私营畜牧业大户实行了全行业合营,成立了县公私合营牧场,给他们安排了工作,并任命为领导。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认真贯彻执行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方针,进一步提高对统战工作的长期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发挥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促进民族团结,为维护社会稳定做了以下工作。

一、落实政策工作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统战政策,县委根据自治区党委的有关规定,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平反了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落实了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政策。1979~1985年,原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提出申诉要求发证74人,县委抽调人员用50天的时间对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进行摸底、清查登记,经调查审核颁发证书的30人,其中起义8人,投诚22人。军官13人,士兵17人。

二、民族宗教工作

1989年5月,陶乐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成立,与统战部合署办公。1997年机构改革,民族宗教局并入统战部,保留牌子,同时统战部与宣传部合署办公。2002 年5 月机关“三定”方案撤销,原县委宣传部与统一战线工作部(民族宗教事务局)合署办公,新组建陶乐县统一战线工作部(民族宗教局),机关行政编制4 名。2002 年机构改革,新增设陶乐县伊斯兰教协会,编制1名。

20世纪80年代,用4年的时间,先后用无息贷款和无偿投资形式,解决了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民族教育质量,改善教学条件,农村中小学生一律免交学费,国家投资先后翻建和扩建五堆子水泉子小学和上八顷回民小学。为两个回民组各建文化室一处、购买电视机一台,为11个回族村、组设立了5 个电影放映点,给回族社员每月免费放映1 场电影,给11个回族组订阅报纸杂志,为7个回族组架设了有线广播线路并通了广播。1992 年以来,做好民族扶持资金的考察立项工作,先后争取民族扶持资金86 万元,解决上八顷村及搬迁组人畜饮水工程,配备了月牙湖三所小学的课桌凳和更新卫生院器械设备,陶乐县第一中学回民灶的改扩建,上八顷村医疗卫生文化室的建设等民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县广泛开展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发放民族政策宣传册100余份。按照自治区枟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若干规定枠的精神,县人民政府建设国营回民食堂和清真食品加工厂。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佛教净慈寺、慈善寺,上八顷清真寺、红崖子清真寺,确保正常的宗教活动。

20世纪90年代,主要围绕维护各民族团结和保持宗教界的稳定两个方面开展民族宗教工作。宣传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枟关于进一步做好西吉伊斯兰教工作意见枠和枟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枠,使宗教界人士进一步明确了党的宗教政策,教育教民破除教主继承,放阿訇,放口唤等宗教封建特权。

党和政府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少数民族大力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克服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落后于汉族的状况。少数民族在县内招工、招干、升学、副食补贴诸多方面享有优惠政策。在风俗习惯上尊重各民族生活习惯,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称赞。“文化大革命”中,全县民族工作受到冲击,发生了一些违背党的民族政策的事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重申和认真贯彻。在广大干部和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两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加强,模范先进单位和个人不断涌现。1988年以来,先后有7个单位,12人次分别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党委、政府授予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称号。民族教育不断发展。2001 年全县有挂牌回民中学1 所,回民小学3所,教学点1处。

全县回族聚居乡镇中,村村有小学,回族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巩固率为98%。县委、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在全县招收了一批少数民族干部,使民族干部增加,有的民族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2002 年底,全县少数民族干部102 人,其中科级以上干部22人,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条战线上作出贡献,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得到了切实的尊重。

三、民盟和对台工作

1982年,民盟先后在教育、卫生、文化界人员中发展盟员6 人,成立了民盟小组。1986年9月县民盟支部成立。1988年发展盟员18 人,为加强同民主党派的联系,发挥他们的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作用,建立了联席制度、生活会制度,加强自身建设,在政府部门推荐了6名特邀监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等,直接参与对有关部门的监督。

20世纪90年代,对全县“三胞”亲属进行了调查走访,在台人员7名,家属23 户79 人,侨眷3户,1995年陶乐台胞台属联谊小组成立。

四、工商联工作

1997年7 月陶乐县工商业联合会成立。按照章程规定,“实行全员入会自愿和退会自由的原则”,全县共填写入会申请271人,全部吸收为会员,其中企业会员64 人,团体会员2人,个人会员205人。为使工商联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2002年10月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领导班子,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作用。

五、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党外干部

加强与组织部门的协作,制定了培养计划,选拔了少数民族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在民族乡镇均配备了少数民族干部担任领导职务,文化、教育、卫生等部门配备了党外干部。2002年,全县少数民族和党外干部副处级以上7名,副科级以上26名。

第四节 政法工作

一、机构

1960年1月12日陶乐县政法党组成立。1981 年11 月成立政法委员会。1989 年5 月撤销县政法委员会,成立陶乐县政法领导小组。1991年3月恢复县委政法委员会,下设陶乐县政法办公室。

二、维护全县政治稳定

2001年印发了枟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通知枠,县政法委对各基层部门、企业落实情况进行重点督察,把维护稳定的责任落实到各级领导身上。

将全县发现的不安全因素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排查,确定解决的办法,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人员身上,通过落实责任,各种矛盾和问题得到了及时解决,全县没有发生大的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把信访工作落实到单位具体人,重大案件指定专人督办,对经常上访人员进行重点查控;对于应当解决的问题给予协调处理;对久拖不决的限期解决,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向群众说明情况,并提出解决的办法。通过以上措施,使信访案件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2001年11月~2003年4月进行了为期两年的严打整治斗争。两年来,共立各类治安案件502起,查处391 起,查处率77畅8%;发生各类刑事案件146 起,破案86 起,破案率达58畅9%,其中杀人、绑架、强奸等严重暴力性犯罪发生22 起,破案22 起,破获市局挂牌督侦案件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6人。

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1991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枟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枠,县政法委按照枟决定枠精神进行全面安排部署,确定对综合治理工作落实不利,造成严重后果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年终评优资格。每年3月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月,宣传各种法规政策及表彰奖励严打整治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1997年开始,每年都制定“创安”工作安排,按步骤实施。经过几年的创建,2001 年,县级创建达标村32个,小区10个,校园20个。市级创建达标村6个,小区2个,校园4个。区级创建达标村1个,小区1个,校园1个。创建治安模范单位市级4个,区级1个,县级治安模范单位逐年推进。全县25所中小学全部聘请了法制副校长。

第五节 老干部工作

一、机构

1984年7月5日成立县委老干部服务局,与组织部合署办公。1987年3 月机构改革并入县委组织部,改为由组织部管理的事业局。2002年8月机构改革,改为由组织部管理的行政局。

二、老干部工作

县委老干部局每年都组织离退休干部参观、视察全县经济发展状况,使其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以来陶乐县发生的巨大变化。

老干部局把贯彻落实党对离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的政策作为中心工作,及时组织老干部参加、阅读有关文件。每逢春节、国庆节和中秋节等重大节日,组织各级领导对老干部及遗属进行慰问、看望,切实把老干部应享有的政治、生活待遇落到实处。

2001年,老干部局根据枟关于清理拖欠老干部医药费枠的精神,清理拖欠了1995~2000年老干部医疗费12畅83万元,解决了多年来拖欠离休干部医疗费的问题。

按照“单位尽责,财政支持,加强管理”的原则,积极与县医改办协调出台了陶乐县枟离休干部医疗保障管理实施办法枠枟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离休人员就医管理办法枠,报县委、政府批转执行。

老干部局根据离休干部的健康状况和个人爱好,组织他们参加各种文体活动。每逢“七一”、“十一”来临之际,组织老干部参加各类庆祝活动,并开展适宜老干部身心健康的文体比赛活动。

每年定期向老干部通报全县经济发展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和场合,宣传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性,营造了一个善老、养老,重视和关心老干部工作的良好氛围。

第六节 机关党委

一、机构

中共陶乐县直属机关委员会成立于1971 年5 月28 日,1974 年2 月25 日撤销,成立县直属机关五个党总支(党政群总支、农林总支、工交总支、财贸总支、文卫总支),1979 年12月3日,恢复县直属机关党委。

2001年12 月,县直属机关党委所辖党支部41 个,党员556 名。其中女党员87 名,占16%,少数民族党员35名,占6畅3%;大专以上学历202 名,占36畅3%,高中、中专223 名,占40畅1%,初中以下131名,占23畅6%。

二、组织建设

1998~2001年,换届调整了46个党总支、支部,占直属党组织总数的85%,批准新成立的机关党总支、支部7个。

进一步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制度等,坚持平时枟党建目标管理枠检查与年终考核相结合,严格要求党内管理。按照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坚持标准,严格入党手续和程序,严把“入口关”和“转正关”。1998~2001年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5 名,吸收党员97 名,按期转正78 名。共表彰22个先进基层党组织,65名优秀共产党员和18名优秀党务工作者,推荐受县委表彰的先进基层党组织12个,优秀党员18名,优秀党务工作者8名。

2003年按照县委、政府“五年”安排,对党员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建立普法登记卡,考试情况登记册,共组织普法考试15 次,合格率98%。开展“正作风、树形象”和争创“文明楼院、文明科室、文明标兵”活动。按照中央及市委枟讲文明、树新风枠实施细则,开展献爱心活动、,希望工程、保护母亲河、重病少年儿童捐款活动,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和乒乓球、排球、篮球等体育比赛。精神文明建设稳步发展。

第七节 机要工作

1986年,在原县委办公室传真室的基础上成立了县委机要室,隶属县委办公室,配备一类传真机2台(其中给红崖子乡配备1台),复印机(PC-25)1 台。1987~1988 年先后配备三类传真机、电话交换机各1台。

1990年5月5日,万生忠任机要室主任(副科级)。1992 年2 月配发程控电话交换机(20门)1台。1994年12月3 日县委常委会议通过,县委机要室更名为县委机要局。1995年9月配发1BM(486)计算机1台,激光打印机1 台。同年11 月开通使用全区党政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1997年11月14 日,王新明任县委机要局局长,万玉忠任副局长。2000 年12月开通DDN网络机要专线,配发1BM(586)计算机1台,激光打印机1台。2002年2月7日,万玉忠任县委机要局局长,6月配发1BM(奔)计算机1台,激光打印机1台。

第八节 档案工作

1957年4月1日,中共陶乐县委办公室、陶乐县人民委员会分别设立档案室。1958 年12月25日,陶乐县档案馆筹建。1959年6月25日,陶乐县档案馆成立,为县委与政府机构实行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县委办、政府办主要领导兼档案馆馆长。为加强档案工作的领导,档案馆列入县委办公室直接领导,配备档案专职、兼职人员3 人,各乡、镇及县直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配备专兼职文档人员64人,全县建起档案室8个。1980年3月10日,陶乐县档案科(股级)成立,直属中共陶乐县委、县人民政府领导,科馆合署办公,有专职人员2名。1988年8月3日,陶乐县档案科成立,为县人民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局(馆)合一,两块牌子,一套编制。1990年5月28日,改称陶乐县档案局,为县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1991年3月2日,核定事业编制3人。2002年,工作人员4人,其中大学学历2人,大专学历1人,党员3人。全县各企事业单位有文档人员72 人,其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65人。1997年8月20日,档案局(馆)隶属县委办公室,属事业单位。

1982年6月,陶乐县档案馆被中共石嘴山市委、石嘴山人民政府授予做好档案工作,为四化建设服务先进集体。1983年5月25日,陶乐县档案馆被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评为先进集体。1987年3月,石嘴山市档案局在陶乐县五堆子乡召开了石嘴山市档案工作现场会,于会代表参观了县档案馆和五堆子乡档案室,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奖励。1989 年10月30日,陶乐县档案科在全市档案馆室检查评比活动中,被石嘴山市档案局评为良好单位。1996年8月16日,陶乐档案局荣获石嘴山档案知识竞赛三等奖。1998 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档案局举办的档案之歌演讲比赛中,获第三名。1991年12月24日,郑玉珍被自治区劳动人事厅授予全区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1999年10月9日,田梅玲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事劳动厅、档案局授予全区档案系统先进工作者。

1956年,县人民政府建设馆室54 平方米,其中档案室36 平方米,办公室18 平方米。1970年,建档案馆120平方米(6 间),配置档案资料柜48 套,书架4 个,购置装订机、吸尘器、照相机、灭火器、手裁刀、手摇钻、落地电扇、收录机等设备。1990 年,投资33 万元,建设档案馆办公楼,其中区拨15万元,县财政投资17 万元。建筑总面积为776 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304 平方米。1980~1997 年逐年增加了木柜11 个,铁皮柜37 套148 节,排架长度120米。2001年4月,区档案局拨给县档案局微机一台。馆藏档案全宗84 个,检索工具案卷目录36本、全引目录80本、案卷7154卷、照片档案388张、底图1108 张。县档案馆馆藏最早的档案是民国时期的137卷,其中国民党县党部档案41 卷,民国县政府档案35 卷,司法处35卷,户口23卷,警察局3卷。

馆藏文书档案7154卷,馆藏资料2620册,有经典著作、政策法令、统计资料、专门资料、史志、地图、报刊、科技档案、实物档案等。

2000年,积极开展征集工作,征集到1976年枟陶乐县委一班人枠电影纪录片、录音带;征集到党代会、政协会、“普九”、区五十大庆、市四十大庆、“三为主”专题片;征集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重要领导人来陶乐考察工作,党建、人代会、妇联、文教卫生、工业普查、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的照片240张。形成音像档案图文并茂,真实地反映了陶乐县历史面貌和经济发展的活动情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库存档案进行整理,对历史档案进行裱糊、整理,整理出文教科、民政科、县人民政府等单位的档案3018卷。

为了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各项经济建设服务,根据馆藏档案和工作查考的需要,积极开展编研工作。1997年,编制了枟1949~1996 年陶乐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简介枠枟1958~1997年陶乐县历届党代会简介枠,共两万多字。配合有关部门查阅档案馆内部资料近千卷,摘抄百万余字,为枟陶乐县县情大全枠枟陶乐县志枠枟中国共产党陶乐县组织史枠的编写提供了可靠资料。2000年,编制了陶乐县及县直属部门、企事业单位、乡镇枟组织机构沿革枠枟大事记枠枟基础数字汇编枠枟利用情况分析及突出事例汇编枠、部分档案原文字号检索表。为满足社会不同信息需求,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编写了全宗介绍、档案存放地点索引、全宗目录等。编研工作的开展为全县土地开发、解决土地纠纷、事业单位登记、编史修志、工作查考、落实干部政策起到了参考和凭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