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31999500000015

第15章 娱乐

舞龙灯是怎样一种娱乐活动?

舞龙灯,又叫“耍龙灯”、“跑龙灯”,是中华民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之一。舞龙灯活动从汉代就开始了。相传古时舞龙灯,带有祈祷之意,龙色分为黄、青、白、赤、黑五种,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遇旱灾玩水龙,遇水灾玩火龙,以求风调雨顺。舞龙灯节目通常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佳节举行。

龙灯通常以竹篾、绸布和灯为主要制作材料,先用竹篾扎成龙头、龙身的形状,再把薄而能透光的绸布罩在竹篾上,然后再用油彩在绸布上画出龙须、龙鳞、龙爪。龙灯分为数节,少则几十,多则上百节。舞龙人由健壮男子组成,每人各持一节,龙头前由一人手持彩球(称彩珠)引逗,龙头追逐彩珠,龙身龙尾随龙头而动,上下翻滚,左右盘旋,自成套路,十分壮观。

北方舞狮和南方舞狮各有哪些特点?

舞狮子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到春秋,自初一到十五,中国的大江南北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舞狮子活动。舞狮子分北方狮舞和南方狮舞两大类。它们在制作狮子的材料、方式以及表演手法上均不相同。

北方舞狮以河北省双狮、安徽省青狮等最为著名,狮头用木头雕成,重达数十斤,因此,它对舞狮者的体力有较高的要求,主要表现狮子的威猛、迅捷;北狮在表演时讲究跳跃、翻滚等有难度的动作,具体表演动作和技巧有跌扑、翻腾、直立、滚绣球、走梅花桩等,因此,北狮也被称为“武狮”。

南方舞狮以广东一带的最为著名。狮头通常用竹篾制成,再在狮头上装上玻璃等饰物,较为华丽;具体表演动作和技巧有抖毛、洗耳、朝拜、上楼台、滚球等,表演时动作柔和、细腻,主要表现狮子的活泼可爱和风趣诙谐,因此南狮也被称为“文狮”。不过,北狮和南狮的这种区分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往往互相吸收对方的长处,常常是文中有武、武中有文。

孔明灯和诸葛亮有什么关系?

放孔明灯是民间传统娱乐项目,流行于我国许多地区,尤其盛行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它是一种在节日或欢乐聚会时在夜间燃放的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当年,司马懿把诸葛亮围困在阳平,诸葛亮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他算准风向,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再系上求救的讯息,果然得以脱险。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灯笼称为孔明灯。另一种说法则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此得名。

孔明灯的做法是:用自制的有韧性的皮纸84张,糊成一个直径达数米的球,下留一孔,孔的周围垂四条数米长的粗绳,绳端系一篾圈。先由多人将纸球张开,用柴火在孔外熏之,数分钟后,球便膨胀,产生升力,然后将一个缠着浸透生油白布的十字木架引燃,把木架绑于篾圈上,一放手,球便载着一团火冉冉上升进入天空。孔明灯初如一盏明灯,进而像一颗闪烁的星,十分壮观。

抛绣球有着怎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抛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一项传统体育游戏,历史悠久。关于抛绣球的由来,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800多年前,在靖西县一个小村庄里,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美丽善良的阿秀,也深深地爱上了勤劳勇敢的阿弟。可是后来阿秀被镇上一个有钱有势的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坚决不从。恶少就贿赂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阿弟关进地牢,并判了死刑,等待秋后问斩。阿秀知道后,整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在阿秀哭瞎了双眼以后,她开始为阿弟一针一线地缝制绣球。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做好了绣球。阿秀在地牢里见到阿弟时,非常绝望,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便飘然落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从此两个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经过一传十,十传百,慢慢地绣球就成了壮乡人民的吉祥物、壮乡青年男女爱情的信物,后来也就有了抛绣球、狮子滚绣球等民间活动。

踩高跷是何时出现的?

高跷,又称“脚把”、“柳木腿”等,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装上脚踏板,便成了一支高跷。踩高跷就是人们把脚分别踩在两支高跷的脚踏板上,再把高跷绑在腿上,利用高跷行走并做各种动作。

踩高跷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列子·说符》篇有这样的记载:宋国有个叫兰子的人,用比自己身体长一倍的两根木条绑在足胫上去朝见君主。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高跷的雏形。踩高跷在唐以前称为长跷伎。魏晋南北朝时期,踩高跷主要是作为一种杂技项目而在宫中表演的,至宋元以后,踩高跷才开始在民间普及。宋代,踩高跷称为“踏跷”,通常在春节、重阳登高等传统节日时进行。到了清代,踩高跷已成为大江南北最常见的观赏民俗活动。即使在今天,每当欢庆传统佳节时,都会在各种庙会、演出中看到高跷队的身影。

走马灯是如何得名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民间风俗要挂花灯,走马灯为其中一种。走马灯通常是在灯中置一转轮,在其上贴好用纸、纱绸、塑料薄膜等制作的各种人物或动植物图像,轮下点燃蜡烛,热空气上升,引起空气对流,使轮子转动,纸像也就随之转动,画面连续不断,动感很强,引人入胜。旧时图像以人马居多,故名。

弄潮是一种怎样的活动?

弄潮是指在江潮汹涌的水面作戏,是汉魏以后钱塘江一带的水上娱乐活动,尤以宋代为盛。南宋时每年夏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有观潮之举。当潮水涌来之际,水中弄潮儿各个披发文身,手持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并将彩缎等系于竹竿上,执旗泅于水上,称为弄潮之戏。有的能在潮水浪尖上腾跃百变,而手中所持大旗却不被浸湿;有的踩一叶小舟,随江水涌动而自由穿行。弄潮最初是为迎潮神,后逐渐演变为以高超的技艺来博取观潮者的赏赐,发展为牟利行业。

斗鸡是如何在民间流行的?

斗鸡是指以鸡相斗的一种传统博戏。夏商周时已有驯养斗鸡之事,春秋战国时斗鸡已在民间流行。斗鸡之风,到了唐朝更鼎盛一时。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喜欢斗鸡,曾专门设立鸡坊,收养了从满长安城找来的数千只雄鸡,并命号称“神鸡童”的贾昌等500名小儿驯养。贾昌也因此富贵无比。明代还出现了斗鸡社,来专门研究斗鸡活动。

民间多在清明时节进行斗鸡比赛。斗鸡一般分为三个回合,前两回合鸡斗败由主人抱回去,要喂水养气,后一回合往往会斗到生死才能决定胜负。斗鸡一般备有赌物,形式多样。

斗鹌鹑是怎么玩的?

斗鹌鹑相传起于唐代。唐玄宗时,西凉人进献的鹌鹑,能够随着鼓点的节奏互相争斗。于是,宫中开始饲养,供观赏取乐,膏粱子弟也以此戏来赌博,赌金常重达千金。

斗鹌鹑多在每年的秋末冬初举行,因此亦作“冬兴”。斗鹌鹑时,要把双方的鹌鹑放在木圈内,贴标头,分筹码,每斗一次叫做一圈,所以斗鹌鹑又称“鹌鹑圈”,数圈后分出胜负。

关于樗蒲的起源有哪些说法?

樗蒲是在六博游戏的基础上予以改进与变异而形成的,类似后来的掷骰子(色子),随机性很大,主要靠运气取胜,但樗蒲的游戏规则比掷骰子要复杂得多。

樗蒲,因以“樗”(臭椿树)木为博具而得名。关于樗蒲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老子入西戎时所创;另一说是北方胡人博戏,后传入中原。在两晋南北朝时期,樗蒲开始在上层统治集团中流行起来,成为当时的皇帝和达官贵人们非常喜好的游戏活动。樗蒲的博具包括子、马、五木。玩时限以二关,每人执六子,先用五木掷彩,彩分十种,卢、雉、犊、白为贵彩,其余是杂彩。贵彩可获得连掷、打马、过关的机会,杂彩则不行。

围棋九段制是怎么来的?

围棋棋手定段位的“九段制”,源于中国古代品评人物、书画、职官的等级。

我国古代品评人物有九个等级。《汉书·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国魏司空陈群始定九品之制。在群县设中正评定人才高下,分为九等,即“九品官人之法”。古代职官也分九个等级,从魏晋开始,立九品之制,从一品至九品,定官吏的大小高低,历代王朝沿袭不废。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中将书画艺术分神品、妙品和能品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为九例,称为“三品九等”或“三等九品”。历代书画评论家多承此说。因受人品、官品、书品“九品制”的影响,故围棋棋手的等级即棋品也设“九品制”。

围棋“九品”之名,最早见于北宋张拟的《棋经·品格篇》:“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明清两代,围棋等级分为国手、二手、三手、四手,国手有大家、名家之分,其余各手又分先后,也近似于九等。日本效之称为九段。随着近代中日围棋交流,中国也采用九段制了。至于“十段赛”中的“十段”,只是一个荣誉性的称呼,并没有真正的“十段”段位。

古代有哪些著名的女围棋手?

史书上最早记载陪伴皇帝下棋的是戚夫人,《西京杂记》上说:“戚夫人侍高帝,于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南北朝时,还出现了一位围棋界的奇女子,该女子名叫娄逞,是东阳人。据《南史·崔慧景传》载,娄逞酷爱下围棋,而且水平很高,她为了与更多的高手比赛,便女扮男装,到各地游历,结交了许多围棋高手和达官贵人,甚至还被封了官。后来因为女子身份败露,才被遣送回家。南宋时期,我国又出现了一位女棋手沈姑姑。据《太平清话》记载,沈姑姑因棋艺高超,受命在内廷奉职。明代唯一有史料记载的女棋手是薛素素。据《红楼梦新证·文物杂考》记载,薛素素是苏州人,多才多艺,棋、诗、书、琴、箫、绣等无一不工,有“十能才女”之称。

中国象棋是怎么来的?

象棋,古称“象戏”,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棋类活动。“象棋”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楚辞·招魂》中“蔽象棊(即棋)”的句子。由此可见,远在战国时代,象棋已在贵族阶层中流行开来了。据上述情况及象棋的形制推断,象棋当在公元前11世纪周代建朝前后产生于中国南部的氏族地区。

据史料记载,从秦汉至唐代建立王朝之前,象棋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象棋有了一些变革,牛僧孺加“炮”,与现代棋子已同。北宋时,象棋在兵种上增加了偏、裨二将,相当于现在的士、象。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基本定型,象棋已风行全国。元代象棋已演变为今天的黑卒红兵制度。明代将一方的“将”改为“帅”,和现代中国象棋一样了。

象棋上的楚河汉界是怎么来的?

我们在象棋棋盘上看到的“楚河”、“汉界”其实是在模拟历史上的楚汉相争。楚汉相争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场战争,以“成皋之战”为中心而展开,以“垓下之战”汉胜楚败而结束。据《史记》记载,从公元前204年起,项羽和刘邦为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在河南荥阳和荥阳西北的成皋一带发生战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和战斗后,汉军危急。将军纪信假扮刘邦东门诈降,刘邦趁机逃跑,项羽怒焚纪信。公元前203年,汉王刘邦趁项羽东进时引兵渡黄河,攻取成皋。项羽在齐地闻成皋失守,急忙归来。刘邦屯兵广武,在西山筑城。项羽进军广武,隔广武涧在东山筑城,形成楚汉对垒。项羽欲将留质在楚军中的刘太公(刘邦之父)烹掉,以威胁刘邦,迫刘邦决战,刘邦拒绝,并历数项羽十大罪状。当时刘邦有充足的粮草做后盾,以逸待劳,士气高昂,而项羽兵疲粮少。后来,刘邦派韩信攻克赵、齐等地,使项羽两面受敌,不得不妥协。于是,刘邦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之说。

你知道五子棋的起源及其玩法吗?

五子棋起源于中国,可能早在“尧造围棋”之前,民间就已有五子棋游戏。在上古的神话传说中有“女娲造人,伏羲做棋”之说。

五子棋的棋局与围棋相同。棋盘纵横各19道,361个交叉点,黑白棋子各180枚。玩时,两人对局,轮流将棋子置交叉点处,不论横向、竖向或斜向,先将五枚棋子连成一直线者为胜。

鹿棋是怎么玩的?

鹿棋是蒙古族的棋类游戏,产生于7~8世纪以前。鹿棋的棋盘成正方形,由横竖各五条线和六条斜线组成25个交叉点。另外,在中间竖线的两端各有一座“山”(蒙古语叫“乌拉”),一个成尖顶形(有四个点);一个成平顶形(有六个点)。棋子共26枚,除两枚鹿外,其他为狗。

鹿棋由二人对弈。一方执二子,这二子叫“鹿”。另一方执二十四子,这二十四子叫做“狗”。对弈之前,先把鹿放在中心竖线的两旁,同时把八只狗放在内层呈方形摆好。对弈时,执鹿子的一方先走,跳过一只狗,就算将这狗跳杀了。但遇到有两只狗横在面前,鹿就不能跳杀,只好向空点移动。执狗子的一方每次可在棋盘中添入一子,设法造成两狗相连的局势,阻止鹿跳杀,并限制鹿的移动。直到手中的16个子用完后,才可移动棋盘上的子。鹿尽量跳杀狗。狗尽量围死鹿。最后如果鹿被围死,则执狗的一方获胜,反之,执鹿的一方获胜。

弹棋是如何起源的?

关于弹棋的起源说法很多。有说是汉武帝侍臣东方朔所制,有说是汉武帝时刘向仿蹴鞠而制,也有说是由魏文帝时的宫妆奁演变而成。弹棋是西汉末年开始流行的一种古代棋戏,最初主要在宫廷和士大夫中间盛行。到了汉献帝时代,由于曹操十分严格的政治管理和军事纪律,弹棋等游戏活动受到了禁止。但是到了魏文帝时,这种游戏又开始在皇宫中兴盛起来。魏文帝曹丕便是个弹棋迷,而且精于此道。

起初弹棋用12枚棋,双方各6枚。两人对局时轮流以石箭弹对方棋子,以弹中对方棋子者为胜,如果双方互相弹中,中者多的为胜。魏时改用16枚棋,唐代又增加到24枚棋。宋代以后因象棋盛行而渐趋衰落。

六博有哪两种玩法?

六博在中国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相传是夏桀时的大臣乌曹创制的。

六博的行棋方式主要包括大博和小博两种。大博是西汉及其以前的博法。玩时,两人在各自棋盘的曲道上排列好6枚棋子,其中1枚为大子,叫“枭”,其余5枚为小子,叫“散”;骰子有6枚,分正反面,行棋时,把6枚骰子一齐扔下去,称为博采,然后根据掷得的“筹”的数量决定行棋方式。数越大,走的棋步越多。“枭”一得便可吃掉对方的“散”,同时,“枭”在己方“散”的配合下,调兵遣将,争取时机杀掉对方的“枭”。对博的胜负以杀“枭”来决定。

东汉时,出现了小博。棋局为长方形,窄面画6格,宽面画12格,正中间一格叫做“水”,水中放几枚“鱼”。玩时,两人对局,一方拿6枚白棋,另一方拿6枚黑棋,掷骰行棋,棋子走到水边就竖立起来,称作“骁棋”,可以入水吃鱼,又叫“牵鱼”,每吃一鱼得两筹,以多者为胜。

双陆是怎么玩的?

双陆,又称握槊、长行,相传是由天竺(今印度)传入中国的;一说认为是三国魏时曹操所制。在三国魏晋时期,双陆已开始在社会上流行。

双陆的棋盘呈长方形,共有左右2门、24路;有30枚马子,分黑白二色,两人对局,每人有棋子15枚,棋子呈塔状;有骰子2枚。因为双陆的棋盘共有24路,每边12路,12路又分为左右6路,故称为双陆,即两个6之意。

玩时,先将马子按一定格式放在盘上,然后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掷出的点数行棋。白马从右向左行走,黑马从左向右行走;同一方的两枚或三枚马子连在一起,叫做“一梁”,对方不能动,如果落单,同对方相遇时就会被打下。以先出尽马子的一方为胜。

叶子戏是何时开始流行的?

叶子戏是中国最为古老的纸牌游戏,由骨牌演变而来,和现代扑克牌的打法相差无几。对于叶子戏的起源问题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它是由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一行和尚发明的,唐太宗向一行和尚请教李唐王朝可以存在多少代,一行就创制了叶子戏献给太宗。因为“叶子”在古代写作“葉子”,暗喻“二十世李”。有的认为它是由唐代的妇女叶子青发明的。因为她写了一本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纸牌书,叫做《叶子格》,后来这种纸牌就叫做叶子。尽管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都认为叶子戏是在唐代中后期开始流行于世的。这种游戏后来便发展为影响很大的马吊牌。

马吊牌是怎样一种游戏?

马吊牌也称叶子戏,始于明代中叶,与唐代的叶子戏名同实异。马吊牌共40张牌,牌分四门,即文钱、索子、十字和万字,文钱、索子牌上画钱索图形,十字、万字牌上画《水浒》人像。当时作家冯梦龙曾著有《马吊牌经》,记叙了马吊牌的玩法。马吊牌为四人同玩,通常是三人输一人赢,像马之四足吊起一足,所以称马吊牌。玩时每人八张牌,其余放置中央,出牌以大压小。每门最大的牌叫赏肩,都是红张;最小的牌叫趣,从副肩到副趣叫做青张。打马吊牌有庄家、闲家之分。庄无定主,可轮流坐。因而三个闲家合力攻击庄家,使之下庄。

升大官是怎样一种游戏?

升大官是一种棋类游戏,由三人对弈。三方各执一子布于自己一方的起点上,一方为“二、五、八”,一方为“三、六、九”,一方为“一、四、七”;每人另备三子,以备出握竞猜。通过出握竞猜,每胜一次向前走一步,按规定的线路直至中心点位置,先到者称为升了“大官”,是为胜。出握竞猜的办法是:每方所备三子,每次可出一子或二子或三子,也可空出。三方出子之和若是“一”或“四”或“七”时,则由“一、四、七”者向前走一步,“二、五、八”、“三、六、九”亦依此类推。行进中,如后面的一子赶上前一子,处在同一位置时,要压放在前一子位置上面,此时下面的子,即使竞猜猜中也不得前进,必须等上面的子走了以后,才能继续前进。三子重合亦依此类推。

麻将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麻将,即麻将牌,亦称麻雀牌,简称“雀牌”。它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时称马吊。古时麻将只有40张牌,从零到千万终止。其中一文至九文称筒子;一万至九万称万子;一千至九千称索子。一张零牌叫做白板;作为终止的千万,叫做红中。

到19世纪中叶,麻将经过几个世纪的演变,由40张牌的马吊,演变为每种花样四个骨牌,个数也增加到136个,同时还加进了四季花卉以及讨口采的牌。麻将牌的制作材料也逐渐由纸片发展为用竹子、牛骨、象牙、象骨、树胶、硬塑料等制成。玩牌时,通常有四人参加。打法很多,变化多端。现已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

木射是怎样一种游戏?

木射,又称“十五柱球戏”,是唐代流行的一项运动。唐代陆秉著有《木射图》一书,具体介绍了木射的方法和比赛的规则。木射通常在球场的一端竖立15个木笋,在每个木笋上用红色或黑色写上一个字,十个木笋写红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五个木笋写黑字,分别是“做、慢、佞、贪、滥”;红黑相间摆放。参赛者依次从场地的另一端向这些柱子滚动木球,命中红笋者为赢,命中黑笋者为输。由于木笋象征“侯”,球象征“箭”,故称“木射”。

射团是怎样一种游戏?

射团,也叫“射粉团”,是古代的一种射箭游戏。盛行于唐代宫廷中。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每到端午节,宫廷中都要进行这种游戏。游戏之前,先在金盘中放入许多粉团、角黍等食品,然后游戏者用纤巧可爱的小角弓射盘中粉团,射中者即可食用。因粉团油滑难射,又食之可口,使得游戏非常有趣。至清代仍很流行,后渐绝。

射柳是怎样一种游戏?

射柳是古代的一种骑射游戏,在辽、金两代最为盛行。射柳一般在重五、中元、重九拜天之后进行。女真族视为重典,契丹族、汉族也有此俗。比赛之前,先在赛场上插两行柳枝,参赛者以尊卑为序,分别在所射柳枝上用不同的绸布帕作标记,并在柳枝离地数寸的地方,削去柳皮而呈白点作为目标。比赛时,先由一人在前驰马引导,随后,众人驰马用无羽箭射目标。比赛最好的结果是射断柳枝并用手接到;次之为柳枝断但不能接着;其他情况如只从青皮处断柳的,或射中而没有射断的和没有射中的均为负。比赛时还击鼓助乐。到了宋代,射柳活动成为军事训练的主要项目之一。到了明代,宫中常在清明或端午节举行射柳游戏,但与古代射柳不同的是,它是将装有鹁鸽的葫芦挂在柳树上,用箭射葫芦。如果葫芦被射中,鹁鸽受惊就会飞出。比赛结果以鹁鸽飞的高低来决定胜负。

什么是放鸽会?

放鸽会是汉族民间赛鸽集会。流行于广东各地。每年五六月份开始放鸽,主持者将鸽子作好标识,编号、列册,并付一定的款额,作为对优胜者的奖赏。然后由鸽主带往指定地点放还。主持者在佛山市内,初赛场为清远东林寺,二场为飞来寺,三场为英德横石驿。三场皆中并最先归者,“以花红缠系鸽颈,而觞鸽人以大白。演伎乐相庆,越数日,分所贮金。”此俗近似今日之信鸽比赛。

猜谜可分为哪些类别?

猜谜是民间传统文化娱乐活动,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平日随时可以进行,但在年节活动中较为集中。以儿童为主,但也适合成年人。猜谜活动历史悠久,《文心雕龙·谐隐》:“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猜谜,从总的方面来看可分两大类:民间谜语和灯谜。前者多为事物谜,浅显通俗,游戏性强,适合儿童猜测。灯谜多为字、词、诗文谜,精巧古奥,文学性强,成人猜测更适宜。从形式看,有单谜、组谜、连环谜之分;从表达看,又有文谜、画谜、哑谜、数字谜、象棋谜、扑克谜、印章谜、拼音谜之不同;从题材看,则分物谜、事谜、字谜三类。

什么是对台?

对台,也叫“对棚”、“卡戏”、“斗台”。汉族民间传统娱乐形式。流行于东北与南方部分地区。旧时有钱有势的人家在结婚、丧葬、还愿或庙会上,为了吸引观众,炫耀财势,就雇用两个戏班或两伙鼓乐,同时演出相同内容的戏或吹奏同一支曲牌。在南方,通常在庙会或节日时雇请两个甚至三个戏班在广场上演出,进行比赛,看谁赢得的观众多,谁就为胜。

§§第五章 生活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