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31999500000016

第16章 民间饮食

节日传统食品

吃年糕的风俗是怎么来的?

年糕是用米粉蒸制而成的块状食品,也有的用麦粉或豆粉掺和制成,有南北风味之别。春节吃年糕,含有“年年(粘粘)高(糕)”的吉祥之意。那么,吃年糕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呢?

据说吃年糕的风俗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苏州一带。当时,苏州是吴国的都城,吴王阖闾为显示他的功德,命伍子胥筑城“阖闾大城”。城垣建成后,吴王摆下盛宴庆贺,并认为有了坚固的城池便可以高枕无忧了,整天纵情酒乐。伍子胥多次进谏不成,便悄悄对随从说:“倘若我有不测,国家遭难,民饥无食,可往相门城下掘地三尺得食。”后来,果然应了伍子胥的预言,伍子胥被逼自刎,吴国亡于越国。越王后期政局动荡,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此时那位随从想起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带领众民前往相门掘地,发现相门的城砖不是用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粉做的,这些“砖”救了许多老百姓。从此,为了铭记伍子胥的功绩,人们就在春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吃年糕。后来,这种风俗逐渐在全国传开,并延续至今。

隔年饺子是放置一年的饺子吗?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肴。隔年饺子就是汉族民间除夕夜子时所吃的饺子。流行于黑龙江、辽宁、吉林等地区。因是除夕夜子时所吃,故而得名。在北方,每当除夕夜,家家都要包饺子,面要精,馅要好,煮熟后先祭祖敬神,然后全家共食之。由此看来,隔年饺子并不是放置整整一年的饺子。“饺子”是“交子”的谐音,因除夕夜“子”时所吃而得名。按天干地支计算,除夕夜的“子”时,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刻,故谓之“更岁交子”,年长日久,音传意变,遂成了今日之“饺子”。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何时开始流行?

元宵由糯米制成,分无馅、有馅两种。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直到明永乐年间才被正式定名为“元宵”。那么,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何时开始流行的呢?

相传,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在宋朝时开始流行。据记载,唐朝时,元宵节吃“面茧”、“圆不落角”。到了宋朝,专门描写北宋开封的《东京梦华录》中,列举了元宵节的节令食品,其中就有“圆子”、“科头圆子”等,这应该就是元宵的前身。《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中也都有关于元宵的记载。吃元宵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幸福健康。元宵的做法多样,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

“汤圆”与袁世凯有何关系?

据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后心犹未甘,一心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后来,他通过对内残酷镇压革命党人和对外出卖国家主权换取列强的支持,于1915年年底宣布:将1916年改为“洪宪元年”。从而实现了他的皇帝梦。1916年元宵节时,街上有人拉长了嗓子叫卖元宵,起初,袁世凯对元宵并不怎么了解,又因“元宵”与“袁消”谐音,所以当他听到不断有人大声喊“元宵”时,便令一位大臣把街道上喊“袁消”的人抓起来枪毙。这位大臣知道袁世凯误将“元宵”当成了“袁消”,连忙解释,袁世凯仍不明白,于是他便在纸上写“元宵”两字,指给袁世凯看,并作出此“元宵”乃是一种食品的解释。袁世凯方知道自己弄错了,但他觉得“元宵”这两个字字音极不吉利,于是在1916年元宵节时下令禁止称“元宵”,只能说“汤圆”。然而,“元宵”两字并没有因他的意志而取消,老百姓不买他的账,照样在民间流传。

春卷是一种怎样的食品?

春卷是古代立春日所食的一种食品。相传春卷最早出现在东晋时代,因与几种生菜同食,又名春盘。那时,人们不仅立春这一天食用春卷,春游时也会带上。到了唐宋时期,这种风气更为盛行。不少著名的诗人都在自己的诗里提到了这种美食。在唐代,“春盘”又叫“五辛盘”。后来在发展中“春盘”、“五辛盘”又演变为春饼。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饼。这样,吃春饼逐渐成了一种传统习俗,以图吉祥如意,消灾去难。在清朝宫廷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种菜点中,春卷是九道主要点心之一。

端午节时为什么要吃粽子?

粽子是我国人民喜爱吃的米制品,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粽子在古时又称“角黍”、“筒粽”。角黍是因其形状有棱有角,内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是用竹筒贮米烧煮而成而得名。那么,端午节时为什么要吃粽子呢?

据说公元前340年,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农历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汨罗江。当地的老百姓得知后,便用各种形式纪念屈原。许多人把米撒到江中,又怕被鱼吃了,便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到了魏晋时期,端午节吃粽子已经相当盛行,烹饪技术也大有提高。与后代不同的是,南北朝时,粽子既可以在端午节这天吃,也可以在夏至这天吃。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关于中秋节吃月饼这一习俗的形成,史籍中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却有不同的说法。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令手下大将军李靖率部出征。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李靖凯旋归京。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唐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月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还有“月饼传信息”一说:相传元末统治者的残暴统治引起了广大人民的普遍憎恨,到处都在酝酿起义和反抗。元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防止人民起义,规定民间不准私藏铁器,只准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在中秋节时,将发动起义的时间写在纸条上,夹在月饼里送给各家各户。人们掰开月饼见到纸条,便纷纷聚集起义,掀起了反抗元朝统治者压迫的高潮。为了纪念这次起义,人们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便吃月饼且相沿成习。

重阳糕是怎样的一种糕点?

重阳糕亦称“花糕”,是汉族的一种节日糕点。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因用于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且形色花巧,故称。蒸重阳糕的方法与蒸年糕相似,只不过蒸年糕小一点、薄一点。五颜六色的重阳糕,外加洒在上面的一些木犀花(又叫桂花,故重阳糕也叫桂花糕),香甜可口,很受欢迎。重阳糕起源甚早。晋葛洪《西京杂记》中就有关于九月九日食重阳糕的记载。至宋代,汴京(今河南开封)、临安(今浙江杭州)及各地十分盛行,成为普遍的习俗。当时,重阳糕的制作,品种名目繁多,其上并插彩旗,极受儿童的喜爱。此后一直盛行不衰,直至近代。

民间吃八宝饭的习惯与古代的八宝图有关吗?

八宝是明清以来民间对某些事物的美称,用得最多的是八宝图,它画刻着八种祥瑞之物:和合、玉鱼、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它们都包含着吉祥、祝福之意。民间认为八宝饭就来源于古代的八宝图,多种百科全书也是采用了这种说法。早期的八宝饭是将蒸熟的糯米饭拌上糖和猪油,放点莲子、红枣、金橘脯、桂圆肉、蜜樱桃、蜜冬瓜、薏仁米、瓜子仁等果料,撒上红、绿梅丝做成,色香味美。八宝饭中,莲子由八宝图中的和合转化而来,象征婚姻和谐美好;桂圆象征团圆;金橘象征吉利;红枣象征早生贵子;蜜樱桃、蜜冬瓜象征甜甜蜜蜜;薏仁米系仙鹤转化而成,象征长寿、高雅、纯洁;瓜子仁是鼓板的变体,象征生活有规律,平安无灾祸;红梅丝与龙门同色,含有鼓励进取、祝福顺利的意思;绿梅丝代表松,象征长寿。

农历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腊八粥?

腊八粥是汉族岁时传统食物。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那么,腊月初八为什么要喝腊八粥呢?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俗称腊八,是佛教节日,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寺院一般要在这一天举行诵经,并且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故事,取各种香谷及果实等做成粥,供佛教徒和来祭拜的人们食用,这种粥就是腊八粥,后来演变成一种民间风俗。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将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另用染红的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及白糖、红糖、葡萄作点缀,就制成了香喷喷的腊八粥。

馕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食品?

馕是维吾尔族群众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传统食品,也是维吾尔族饮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一种食品。维吾尔族食用馕的历史悠久。馕多以发酵的面为主要原料,辅以芝麻、洋葱、鸡蛋、清油、牛奶、盐、糖等佐料。馕的种类很多,皆因和面方式、添加剂成分、馕的形状、烤制方法等不相同而名称不同。维族人吃馕有很多讲究,要用手掰开后再食用,不允许拿着整个馕咬食。由于其保质期较长,便于携带,加之香酥可口,富有营养,馕也为其他民族所喜爱。

糌粑是一种怎样的食品?

糌粑是我国藏族同胞的一种重要食品,制作方法很简单,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细面,这便成了待食的糌粑了。食用糌粑时,将糌粑放入碗中,再放少许的酥油茶,用大拇指扣住碗沿,其余四指不停地转动,待酥油与糌粑拌匀便捏成小团而食。

关于糌粑的来源有如下传说:公元7世纪,藏王经常带兵打仗。但雪山连绵,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军队给养十分困难,为此,藏王日夜忧虑。一天晚上,在天的格萨尔王给藏王托了一个梦:何不将青稞炒熟磨成细面,即便于携带又易于贮藏。藏王醒来后,立即命令部下烧锅磨面,筹集军粮。青稞炒面的加工方法很快传遍了雪山草地。

你知道酥油茶的由来吗?

酥油茶是我国藏族同胞的常用饮品,醇香甘美,营养丰富,为藏民居家待客的佳品。关于“酥油茶”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呢。

相传,唐太宗时期,为了使兄弟民族和睦,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便带了内地盛产的茶叶,在那里招待客人。少数民族兄弟尝到茶叶的甘美之后,便把茶叶与当地的酥油放在一块相熬,于是流传至今的“酥油茶”便诞生了。

蒙古八珍指的是什么?

蒙古八珍亦称“北八珍”,是用于高级宴席的八种佳肴,为古代蒙古族的一种宴饮风俗。流行于我国北方。八珍指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肉、天鹅炙、元玉浆等八种珍贵食品和饮料。元朝时,由宫廷专职御用厨师博尔赤制作。蒙古大汗每年六月三日举行“诈马宴”,八月举行“马奶子宴”时,用此八珍作为赏赐左右大臣、贵族的一种荣典。清朝时,蒙古王公用以进献外出围猎、巡幸的清朝皇帝,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清朝皇帝也以此款待入觐或在京任职的蒙古王公、额驸、台吉、大喇嘛等,以示宠幸和笼络。

什么是羊五叉?其制作过程怎样?

羊五叉是蒙古族民间传统菜肴之一。流行于蒙古牧区。古代称“乌查之宴”,为蒙古族特殊风味中高级肉席之一。“五叉”同“乌查”,蒙古语音译,俗称“羊背子”。做法是:取肥绵羯羊一只,杀死去头、皮、腿和内脏,从腰窝往前第四肋骨处切断椎骨。将羊背分成两截,再把后部肋骨分开展平留羊尾,这部分称“五叉”。同时将前部各骨关节连肉分开,不得用刀砍骨,压在后部五叉下面,用白水煮至7~8成熟,即可按原样摆入直径60厘米的大铜盘中。上席时,先摆奶茶及奶食品,再上四冷菜和酒,第三上羊五叉,撤奶食凉菜。羊五叉席为节日、婚礼、款待贵客的大宴,常配合歌舞娱乐,饮宴通宵达旦。至今仍流行很广。

什么是整羊席?它有哪些讲究?

整羊席,又称“全羊席”,是蒙古族传统高级宴席。色、香、味、形俱佳,别有风味,因宴席是用整只羊做成而得名。流行于内蒙古、新疆。在喜庆大宴或招待贵宾时摆设,以示尊敬和隆重。整羊席源于古代的烧整羊、元代的柳蒸羊。烤全羊,蒙古语叫“秀斯”,清代以后均用专门的烤炉精制,选用肥尾大羯羊。以“秀斯”为主菜的筵席,通称“整羊席”。旧时“秀斯”上席时,要说进献秀斯词,从古代的传统习惯一直说到当前的宴席,然后由一名晚辈或侍从用银制蒙古长刀割下几块羊头肉,奉给在场的长辈祭献天地、火神,随后把羊头撤去,把羊脊背按一定顺序划成方块,将碎肉分给在场的小孩,再请客人用刀割肉进餐,从中也反映了蒙古人民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今天,蒙古族常用“祝酒歌”代替过去的礼节,美酒配佳肴,使宴会的气氛更加欢快、美满。

竹筒饭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风味小吃?

竹筒饭,又名香竹饭,是傣族的传统食品,也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绿色食品和生态食品,以其香糯洁白、竹香飘溢的特色而受到多民族的喜爱。

竹筒饭做法简单易行。有普通竹筒饭和香竹糯米饭两种。傣族喜欢吃香竹糯米饭。傣族竹筒饭的做法是:将新鲜竹子砍下,把优质糯米装入竹节,加水浸泡若干小时,然后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塞住筒口,放在火塘内用文火烧烤或置于烤炉上烘烤把水煮干即熟,然后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糯米饭。傣族竹筒饭融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美食。

饦饦肉是怎样的一种佳肴?

饦饦肉亦称“坨坨肉”,是彝族民间的一种传统佳肴。流行于四川大小凉山。当地民间杀猪、鸡、牛、羊,不使出血,故不用刀,用木棒或石块捶牲畜头部而毙之,动作极其敏捷,往往牲畜未死已剥去毛皮。剥皮后将肉切成3~4指宽的大块,加以多量冷水,以大锅猛火烧煮,故名。一经水沸,即盛于筲箕、木盘之中,用手抓吃,有贵客来时,必以此肉相待。若客人不吃,或吃得不多,主人则会不高兴。

什么是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亦称染色糯米饭,是布依族的传统节日食品。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5种色彩而得名。流行于贵州南、北盘江一带。当地民间“三月三”要吃白、黑、黄三色糯米饭;“四月八”要吃白、黑、黄、紫四色糯米饭;端午节要吃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的主要制作方法是:将浸泡后的糯米分成4份,其中3份分别倒入由可食植物枫叶、红蓝草、黄花等提取的黑、红、黄等染料液汁中浸泡,着色后,放入蒸笼中蒸出黑、红、黄、白、紫等五色饭,出笼后混合拌匀,盛入碗碟中,淋上糖、油即可食。根据染色植物的季节在不同的节日吃不同的染色饭。如黑、黄色是用枫树嫩叶和染饭花煮水汁染成。这种植物在三月间才开花。花色糯米饭其味香醇可口,富地方风味。

萨琪玛是源自我国哪个民族的食品?

萨琪玛是满族人喜好的一种点心,清代关外三陵祭祀的祭品之一,原意是“狗奶子蘸糖”。是用面粉、鸡蛋和成面条,油炸后拌糖浆,入模具制成块,再切小块而成。具有色泽米黄、味道甜而不腻、香酥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浓郁的特色。

“萨琪玛”满语意为在制作时最后的工序是切成方块、码起来。“切”满语为萨琪非,“码”满语为玛拉木壁。“萨琪玛”是这两个词的缩写。清王朝建立后,满族民众入关,满汉杂居,生活习俗,语言词汇交流融合。萨琪玛作为一种民族风味食品,也被汉族人民接受。萨琪玛的名字也成了两族人民共同使用的名称。

特色菜系

中国八大菜系指的是什么?

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变而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地方风味特色,并为社会所公认的中国的菜肴流派。

我国的八大菜系指的是闽菜、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湘菜、徽菜、浙菜等八种有代表性的地方菜系。

鲁菜有何特点?代表菜肴有哪些?

鲁菜也称山东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山东地方风味菜肴的总称。发祥地是临淄和曲阜。流行于山东及全国大中城市。从宋代开始,鲁菜就逐渐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现在的鲁菜是由济南菜和胶东菜逐渐演化而成的。济南菜包括济南、德州、泰安风味菜肴;胶东菜源于福山,包括青岛、烟台风味的菜肴。鲁菜以爆、烤、炸、炒见长,其中尤以爆称最。鲁菜取材广泛,选料精细,讲究丰满实惠,烹调方法全面,精于制汤,善以葱调味。鲁菜在烹制海鲜上有独到之处,尤其对海珍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非常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代表菜有九转大肠、糖醋鲤鱼、葱烧海参、脆皮烤鸭、烩乌鱼蛋、蟹黄鱼翅、德州扒鸡、奶汤核桃肉等。

川菜有何特点?代表菜肴有哪些?

川菜也叫四川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发祥地是巴、蜀二地,历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在秦末汉初就有一定规模,唐宋时发展快速,明清已经很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各地。以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川菜非常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尤以麻、辣味见长。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烤、烧、干煸、蒸。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麻辣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20多种。代表菜肴有大煮干丝、宫保鸡丁、鱼香肉丝、黄焖鳗、怪味鸡块、回锅肉、干烧岩鲤、麻婆豆腐等。

湘菜有何特点?代表菜肴有哪些?

湘菜又称湖南菜系,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等三种地方风味组成。湘江流域的菜肴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是湘菜的主要代表。其特点是用料广、制作精、油重色浓、讲究实惠,品味上注重香鲜、酸辣、脆嫩,制作上以煨、炖、腊、蒸、炒见长。洞庭湖区菜以烹制各种河鲜和家畜见长,其特点是芡大油重、咸辣香软,制作方法多用炖、烧、腊等。湘西山区擅长制作山珍野味,具有浓厚的山乡风味。湘菜的代表菜肴有腊味洽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清蒸甲鱼、霸王别姬、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粤菜有何特点?代表菜肴有哪些?

粤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在西汉时就有对粤菜的记载,南宋时受御厨随往羊城的影响,在明清时期发展迅速。粤菜包括广州菜、潮州菜和东江菜,以广州菜为代表。粤菜的原料非常广泛,其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别致,富于变化,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选菜时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季节力求清淡,冬春则偏重浓醇口味。除讲究原料新鲜、现宰现烹外,还讲究在火候上保持原料清鲜。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的区别。其烹调方法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很重,口感滑而不腻。其代表菜有三蛇龙虎会、五蛇羹、龙虎凤蛇羹、油包鲜虾仁、盐焗鸡、鲜莲八宝盅、蚝油鲜菇、蚝油牛肉、脆皮乳猪等。

徽菜有何特点?代表菜肴有哪些?

徽菜又称安徽菜系,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由沿江、皖南、沿淮三种地方风味菜构成,以皖南徽菜为主要代表,是徽菜的发源地。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闻名,烹调特点有三重,重油、重色(酱油色)、重火工。烹调技艺以烧、炖突出,且讲究火工,善于保持原汁原味。其中沿江菜以芜湖、安庆地区为代表,以烹调河鲜、家禽见长,烟熏技术也别具一格。沿淮菜主要由蚌埠、宿县、阜阳等地方风味构成,品味上咸中带辣、汤汁口重色浓、惯用香菜佐味及配色。皖南山区的徽州菜起源于黄山地区的歙县,在新安江畔的古镇屯溪一带得到进一步发展。徽菜名品有符离集烧鸡、红烧果子狸、雪冬烧山鸡、火腿炖甲鱼、腌鲜鳜鱼、无为熏鸭等。

浙菜有何特点?代表菜肴有哪些?

浙菜又称浙江菜,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主要由杭州、宁波、绍兴等三种地方菜发展而成,以杭州菜最负盛名。杭州菜具有清香、爽、鲜、脆等特点,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烹调方法重爆、炒、烩、炸等。宁波菜讲究鲜嫩滑爽,注重保持原味,擅长于“鲜咸合一”,蒸烤、炖制海鲜。绍兴菜擅长烹饪河鲜家禽,入口香酥绵糯,汤浓味重。传统名菜有西湖醋鱼、东坡肉、生爆鳝背、炸响铃、兰花春笋、叫花童鸡、龙井虾仁、东坡肉、赛蟹羹、冰鲜羹、牡蛎羹、宁波摇蚶等。

苏菜有何特点?代表菜肴有哪些?

江苏菜系主要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4个地方菜构成,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原料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刀工比较精细,尤以瓜雕享誉四方。其特点是浓中有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以炖、焖、烧、煨、炒而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讲究颜色搭配,注重造型,四季都有不同。苏州菜口味偏甜,颜色搭配和谐;而扬州菜清淡爽口,特别突出主料,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平和香醇,玲珑精巧,以鸭为原料的菜肴久负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清炖蟹粉狮子头、松鼠鳜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闽菜有何特点?代表菜肴有哪些?

闽菜又称福州菜系,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由福州、闽南及闽西等地方菜组成,以福州菜为代表。闽菜在品味上偏甜、偏淡、偏酸,素以调味清鲜淡爽、重于甜酸著称,操作细巧,色调美观。烹调技艺以煨、熘、爆炒、干炸、清汤见长,尤其讲究汤的制作,有“一汤十变”之说。此外,闽菜还特别善用红糟作配料,有煎糟、拉糟、炝糟、灶糟之分。闽南菜(厦门菜)善用甜辣佐料,在使用辣椒酱、沙茶酱、芥末酱、橘汁方面都恰到好处;闽西菜则稍偏于咸辣,具有浓厚的山区风格。闽菜的传统菜肴有佛跳墙、酸辣烂鱿鱼、醉糟鸡、炒西施舌、油焖石鳞、太极明虾、什锦蜂窝豆腐等。

京菜有何特点?有哪些主要代表菜肴?

京菜亦称“北京菜”,北京地方风味菜肴的总称。流行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以及全国其他大中城市。系由元、明、清宫廷菜、官府菜的精华,吸取山东等地方风味,综合汉、满、蒙、回等民族的烹调技术,逐步流传演变而来的。有炸、溜、爆、烤、扒、拔丝等几十种烹调方法,采用咸、甜、酸、辣、香糟、五色、黄酱、麻酱等众多调味品。具有取材广泛、刀法精细、调味精美、造型美观、花色繁多、脆酥香鲜等特点。京菜的传统菜肴有烤羊肉、涮羊肉、北京烤鸭、糟溜鱼片、酱爆鸡丁、醋椒鱼、拔丝苹果、油爆双脆等。

陕西菜有何特点?有哪些主要代表菜肴?

陕西菜是陕西地方风味菜肴的总称。流行于陕西及全国各大中城市。陕西菜由关中、陕北、汉中三个地区菜组成。关中菜是其主要代表,其中西安菜历史悠久,以历代宫廷、官邸和民间菜为主;陕北菜擅长羊肉制作,以羊猪合烹为多;汉中菜味多辛辣,具有辣鲜的特点。陕西菜在吸取各省菜肴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独特的风味。陕西菜以猪羊肉为主要原料,讲究质量,以粗料细作见称;调味上料重味浓,保持原色,大都不放糖,口味偏咸,并注重盐、醋、蒜等的运用,具有香肥酥烂的特点;擅长于蒸、炸、炖、炒等烹调法。陕西菜的传统菜肴有腊羊肉、葫芦鸡、奶汤锅子鱼、金边白菜、炸香椿鱼、酿金钱发菜等。

沪菜有何特点?有哪些主要代表菜肴?

沪菜亦称“上海菜”,是上海地方风味菜肴的总称。流行于上海及全国各大中城市。随着上海城市的历史演变,在当地传统菜肴的基础上,荟集各地风味菜的精华,不断改革创新而逐渐形成。具有风味俱全、品种丰富、选材讲究、制作精细,烹调方法多样,味浓而不油腻,清鲜而不淡薄,酥烂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等特点。沪菜的传统菜肴有生煸草头、虾子大乌参、扣三丝、鸡汁排翅、松仁玉米、青鱼划水、贵妃鸡、瓜姜鱼丝等。

孔府菜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有哪些特点?

孔府菜就是孔府烧制的菜肴,是我国少数享有盛誉的官府菜之一,也是鲁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府是“与国成体”、“同天并老”的公爵府第,在历朝历代都具有特殊地位,其主人衍圣公钟鸣鼎食,对吃十分讲究。衍圣公进京晋见皇帝,受御膳招待,能够吃到宫廷菜;与王公贵族频繁交往,彼此宴请,能够吃到各种风味的名菜佳肴;孔府与各地达官贵人联姻,嫁入孔府的大家闺秀带着仆人和厨师,自然也就把各地的名菜烧制技术引进孔府。孔府内设三班厨师,每月各值10天;每班厨师有一名厨师头、几名厨师以及若干徒弟,他们精研烹饪技艺,相互间形成竞争,促进了孔府菜的发展、完善。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孔府积累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到清代乾隆时期,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孔府菜。

孔府菜历经年代久,文化品位高,它秉承孔子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原则,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菜谱和烹饪方法,具有选料广泛、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名称典雅等特点。

你知道“四菜一汤”的由来吗?

关于“四菜一汤”的由来,有这么一个传说故事。相传,朱元璋推翻元朝,当上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全国各地正逢天灾,黎民百姓生活困苦,可达官贵人仍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出身于平民的朱元璋,决心从上到下进行一番整治。皇后献计说借自己生日之时,做一餐粗菜淡饭,宴请文武百官,做个榜样。到了皇后生日那天,朱元璋吩咐上菜,第一道菜是一大碗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和第四道是两碗青菜;最后是一大碗葱花豆腐汤。大臣们虽不爱吃这些低下的小菜,但在皇上面前,只得有滋有味地吃着。宴会后,朱元璋当众宣布“从朕做起,今后请客,不管招待什么人,最多只能四菜一汤,今天皇后寿筵就是榜样,谁也不准违犯,否则从严惩处”。自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一直流传到民间。后来,有人把四菜一汤的故事编成四句歌谣传唱: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长治久安。小葱豆腐一青二白,太祖廉政百姓喜欢。

满汉全席的全部菜肴最少有多少种?

满汉全席兴起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最早出现在孔府中,康熙帝去曲阜祭孔时,孔府以满汉全席款待康熙帝,后满汉全席在宫廷中出现。乾隆时,民间开始出现满汉全席。清朝中后期,满汉全席已成为民间重要的筵席,有南派、北派及大满汉全席、小满汉全席之分。满汉全席全部菜肴最少有108种,分3天吃完。满汉全席取材广泛,用料精细,山珍海味无所不包,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烧烤、火锅、涮锅几乎是不可缺少的菜点;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扒、炸、炒、熘、烧等兼备,实乃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满汉全席有蒙古亲藩宴、廷臣宴、万寿宴、千叟宴、九白宴、节令宴等几种类型。

茶酒文化

“功夫茶”是怎样的一种“功夫”?

所谓“功夫茶”,实为“工夫茶”,并不是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很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自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工夫茶”的“工夫”,独成一格,不仅包括了沏泡的学问,还有品饮的道行,据说,“中国工夫茶”操作规程有嗅茶、温壶、装茶、润茶、冲泡、浇壶、温杯、运壶、倒茶、敬茶、品茶等“十一程式”,合称为“工夫茶十一程式”。

中国“十大名茶”指的是哪十大名茶?

有关中国“十大名茶”的说法有多种:

1999年1月16日,《解放日报》刊登:洞庭碧螺春、西湖龙井、安徽祁门红、六安瓜片、屯溪绿茶、太平猴魁、西坪乌龙茶、云南普洱茶、高山云雾茶是我国十大名茶。

2001年3月26日,美联社和《纽约日报》同时公布: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蒙顶甘露、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庐山云雾、六安瓜片、安溪铁观音、银毫茉莉花是中国的十大名茶。

2002年1月18日,《香港文汇报》公布: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信阳毛尖、安徽祁门红、六安瓜片、都匀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是中国的十大名茶。

一般以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君山银针、安徽祁门红、六安瓜片、信阳毛尖、都匀毛尖、安溪铁观音、武夷岩茶这十种名茶为“十大名茶”的说法最为常见。

武夷岩茶为什么又叫“大红袍”?

“大红袍”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中的名贵珍品。那么,武夷岩茶为什么又叫“大红袍”呢?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生了一种怪病,整天没有食欲,武夷山天心寺的老方丈听说之后,命人泡了一碗茶给他喝,病一下子就好了。后来秀才考中了状元,被御赐一件大红袍,招为东床驸马,专程来到武夷山谢恩。状元到了天心寺后,方丈引着他从天心岩南下,来到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

老方丈说,当年你犯厌食症,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的。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人们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

状元听了,先在石壁前摆下香烛供品,对着三株树行了三拜九叩的大礼。然后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这便是“大红袍”名称的由来。

何为“中国茶具四件宝”?

在功夫茶道中,茶具是不可少的部分。人们常说的“中国茶具四件宝”指的是:孟臣冲罐、若琛瓯、玉书和红泥烘炉。它们均可作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来珍藏。孟臣冲罐是一种用宜兴紫砂陶制作而成的茶壶,得名于明代江苏宜兴紫砂壶名匠孟臣。若琛瓯与孟臣冲罐合称茶具双璧,是一种薄瓷小杯。玉书是粤东烧制的薄瓷水壶,因其烧出的水冰清玉洁,故命名为“玉书”。红泥烘炉由粤东优质高岭土烧制而成,这种小炉有门有盖,置炭的炉心又深又小,可节省炭料且通风性能好。因功夫茶具是功夫茶人的行头,他们喜爱功夫茶具,甚至有人外出也要携带此“四件宝”,真可谓形影不离。

茶被用作男女订婚之礼是从宋代开始的吗?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的习俗起源很早。但茶被用作男女订婚之礼,大约是从宋代开始的。订婚以茶为礼,是因为“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生”,取其“必定有子”和“矢志不移”之意。男方向女方送聘礼,叫“下茶”或“过茶”;女方接受男方的聘礼,叫“受茶”或“吃茶”。过去还把婚姻的整个礼仪称为“三茶六礼”。“三茶”,就是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同房时的“合茶”。这种以茶定亲、以茶为聘的风俗一直流传了下来。所以,俗话说:“吃了谁家的茶,就是谁家的人。”

元宝茶是怎样的一种茶?

大年初一饮元宝茶的习俗流行于江浙等地。春节时凡客登门,必敬之以茶,并在茶中放两颗青果(即青橄榄)或金橘,表示新春吉祥如意,祝愿财源兴旺。青橄榄两头尖,形状如元宝,故用橄榄泡的茶称为元宝茶。同时青橄榄又名“大福(腹)果”,且有“请过来”的谐音,春节期间用青橄榄泡茶招待客人不但象征主人好客,而且可去腻消食,所以在民间广为流传。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以前元宝茶就已行销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清时,元宝茶是“贡茶”的一种。

“张一元”茶庄始建于何时?

“张一元”是京城的老字号茶庄,位居前门大栅栏。“张一元”的创始人是安徽人张文卿,清朝光绪年间,张文卿来北京开办茶庄,因茶好汤清、经营有方,因而一举扬名。“张一元”的“一元”有不少讲头,有的人说它来自最初的“张玉元”茶店,有的人说它是“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意思,还有的人说它是“一块钱一包茶”的意思。总之“张一元”茶庄在老北京人的心中结下了念、扎下了根,自创建以来,经历了近百年的风风雨雨,终于不负创业的愿望,成为京城著名的老字号茶庄。

午时茶是中午时喝的茶吗?

午时茶是一种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保健药茶,因习惯在端午日正午泡饮,故名。午时,乃中午11点至13点,而正午便是12点。此茶流行于南方地区。由苍术、藿香、苏叶、建曲、麦芽、陈茶等药制成。泡服或煎饮均可,具有发散风寒、化湿消导的功能。可见午时茶是端午节正午时喝的一种节日饮料。我国有关茶叶记载最早的书籍《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从神农发现茶叶开始,经过不断实践认识,到现代已知茶叶对多种疾病有防治作用。有记载的午时茶的中药配方中,最大量的也就是茶叶。旧时,财力充裕的人家每到端午节前后,专门制作午时茶施舍积善,药店则向有交往的顾客免费赠送,以招揽顾客,赢取医家声誉。

你知道“万应茶”名称的由来吗?

“万应茶”是我国茶叶中具有奇特药效的一种,起源于距今有200多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由著名客家老中医卢曾雄依据30多年临床经验,应用30多种地道中药材经过传统中药制剂工艺技术配制而成的,秘方世代相传至今。它可治感冒、积食、能解酒、止渴、调胃、健脾、去胸闷、润肺、解毒,另外,还具有生津、利便、增进食欲等功效。因为百病均出于人体不适,而饮用这种茶人们认为可以万事如意,故而称之为“万应茶”。2005年,灵源万应茶(饼)首批获得了商务部颁发的“中华老字号”荣誉称号。

姜盐豆子茶为何又被称为“岳飞茶”?

姜盐豆子茶亦称“岳飞茶”、“六合茶”。汉族民间传统饮料。流行于湖南湘阴、汨罗地区。用姜、盐、黄豆、芝麻、茶叶、开水等混合制成。相传南宋年间,名将岳飞被朝廷授为镇宁崇信军节度使,奉旨带兵马南下,准备镇压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兵马行至汨罗营田镇时,因军中士兵多为中原人,在南方水土不服,很多人出现腹泻、呕吐和乏力症状。岳飞见此心中担忧,他熟读医书,便吩咐军士用带盐的黄豆姜汁汤当茶喝,不出数日,患病者全都恢复健康。当地百姓见此,纷纷模仿岳飞此举,天长日久,遂成为当地茶饮。因此,此茶又被称为“岳飞茶”。

龙井茶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龙井茶是我国名扬中外的茶中极品,有“天下第一名茶”之称。著名的西湖被狮子峰、虎跑山、玉云山、翁家山所环抱,在那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并有龙井古泉流于其间,泉水长流不息。因此,产于此地的茶叶品质优良,人们也就根据产地而将此茶叶以龙井命名。龙井茶素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著称于世,据说清乾隆皇帝巡幸至此,亦极赞龙井茶之美,甚而将其列为贡品。龙井茶因有狮峰、龙井、五云山和虎跑山4个不同产地而有“狮、龙、云、虎”的品种区别。其中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

龙井茶从何时开始出名的?

杭州西湖的龙井茶以其独特的淡雅、清香为国人所钟爱,成为名扬天下的名茶之一。那么,龙井茶是从何时开始出名的呢?

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所写《茶经》中,就列有天竺、灵隐二寺所产的茶,但当时尚不知名。宋代杭州天竺山一带寺僧种植的佛门山茶,正是后世名扬天下的西湖龙井茶的前身。因北宋僧人辩才、苏轼、苏辙等到天竺山、龙井山悠游、品茶、题记活动频繁,此地茶叶才日渐为人所知,只是当时尚未以“龙井”命名。

后来,龙井茶以“龙井”之地为名,至明清时,龙井茶逐渐成为天下第一的“贡茶”。由此可见,若探究清代龙井茶的前身,无疑应当是北宋时期的茶品,它的扬名也是从北宋时期开始。

铁观音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铁观音是我国名茶之一。关于其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清乾隆年间,福建安溪县松林头乡村民魏饮,笃信神佛,每天清晨都将一杯清茶敬在观音菩萨像前。一天,他上山砍柴,在观音庙旁的山岩间隙中,发现了一棵奇异的茶树,背着太阳闪闪发光。魏饮知道这必是一株好茶树,遂将其挖回精心栽培。茶树春来枝繁叶茂,他遂采撷嫩芽制茶。由于此茶叶较其他茶叶重,且暗绿似铁,人们便顺口称之“重如铁”,更由于这种茶常被魏饮用于供奉观音菩萨,故改称为“铁观音”。

另一种传说是:清乾隆皇帝一生饮茶成癖,一次他微服游访江南,来到福建之后,偶然品尝到一种茶,其味甘醇爽滑,有一种特殊的天然兰花香气,色泽暗绿,如铁压手。乾隆饮后随口赞此茶香美赛过观音。后来人们得知此人乃当今皇帝,御口所言,于是人们遂将此茶命名为“铁观音”。

名茶碧螺春因何而得名?

洞庭碧螺春茶产于江苏省吴县太湖洞庭东西二山。关于碧螺春一名的由来,流传着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碧螺春茶是以其色、形、味而得名。“碧”的含义是“碧绿清澈有如翡翠”;“螺”是指微小的茶叶芽,既圆又弯,上披白毫,有如田螺;“春”是指采摘于春天而言。这种茶兼有色、味、香三者之美,再加上它的形状有如龙井茶之姿,将其命名为“碧螺春”,恰恰概括了它那形、色、味、香皆佳的四大特色。

另一种说法是:清康熙年间,当地人在洞庭东碧螺峰石壁上发现了一种野茶,便采下来带回家饮用。有一年,因产量特别多,竹筐装不下,人们就把多余的放在怀里,不料茶叶沾了热气,透出阵阵异香,采茶女们都叫嚷道:“吓煞人香!”这一苏州方言的意思是说这茶的香气异常浓郁。于是众口相传,“吓煞人香”便成了此茶之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时,康熙皇帝南巡至太湖,品尝此茶后觉香味俱佳,但觉名称不雅,遂赐名“碧螺春”,从此沿用至今。

信阳毛尖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信阳毛尖是我国茶叶中的珍品,至为名贵。此茶生长在河南省信阳的高山之上,亦是一种云雾茶。然而此茶叶的形状非常独特,其叶细尖而直,有如针的形状,于是人们因其产地和形状特点而将其称之为信阳毛尖。信阳毛尖以原料细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长而闻名。外形细直圆光而多毫;内质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底嫩绿,饮后回甘生津;冲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长久的熟栗子香。信阳地区优越的气候与土壤条件,是绿茶生产的理想环境,千百年一脉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艺,使信阳毛尖的独特无与伦比。“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把光州茶(信阳毛尖)列为茶中上品,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又有“淮南茶信阳第一”的千古定论。

六安瓜片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六安瓜片是我国茶叶中平时很少见到的一种茶,亦是茶中珍品。产于皖西大别山茶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茶最佳。六安瓜片翠绿有光,香气清高,汤色清澈,滋味鲜醇,饮后甘留舌间。六安瓜片每年春季采摘,成茶呈瓜子形,因而得名。此茶不仅可消暑解渴生津,而且还有极强的助消化作用和治病功效,明代闻龙在《茶笺》中称,六安茶入药最有功效,因而被视为珍品。

君山银针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君山银针是我国的名茶之一,也是珍品,产于湖南省洞庭湖中的君山岛上,属于黄茶类针形茶,有“金镶玉”之称。君山茶旧时曾经用过黄翎毛、白毛尖等名,后来,因为它的茶芽挺直,布满白毫,形似银针而得名“君山银针”。从唐朝末年开始,人们就在这里栽植茶树,梁武帝时,这里所产的茶被作为贡品而名扬天下。此茶色泽鲜明,微带橙黄,香气清澈,滋味甘美,以开水沏之,芽尖浮起,宛如朵朵盛开的莲花,瞬间沉入杯底,若再注入沸水,可使茶柱复现,故有“三起三落,茶影水光,交相辉映,蔚为奇观”之誉,因此有人将其称作茶中绝品。

云南的普洱茶缘于地名吗?

云南省南部与缅甸接壤处有一个海拔1500米的高原,这里山山相连,气候湿润温暖,日照高达数丈,人们把这个地区叫做普洱。在这个高原上,盛产一种大叶茶,茶树高且茂盛,必须攀登梯子去采茶,这便是普洱茶。普洱茶亦称滇青茶,原运销集散地在云南普洱县,故此得名。据悉,普洱县很早以前就盛产茶叶且大量输往欧洲。普洱茶是乌龙茶类中具有奇特药效的一种茶叶。普洱茶的品质特点是:香气高锐持久,带有云南大叶茶种特有的香型,滋味浓烈富于刺激性;耐泡,经五六次冲泡仍持有香味,汤橙黄浓厚,芽壮叶厚,叶色黄绿间有红斑红茎叶,条形粗壮结实,白毫密布。

蒙古族同胞饮用奶茶只是为了解渴吗?

蒙古奶茶是蒙古族人日常饮用茶的一种。蒙古奶茶在蒙古语中被称作“乌古台措”,是在煮好的红茶中,加入鲜奶制成。蒙古奶茶具有浓郁的奶香味,绵甜带咸,十分可口。蒙古族人大多数生活在草原上,他们的饮食以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粮、菜为辅。这样的饮食结构,就使得饮蒙古奶茶成为补充营养,调节饮食平衡的重要措施,因此,饮用由茯砖茶煮成的咸蒙古奶茶,就成了蒙古族人的传统饮茶习俗。蒙古族牧民有“一日三餐蒙古奶茶,一顿饭”的习俗。每天的早、午、晚都饮用蒙古奶茶。可见蒙古族人饮用蒙古奶茶,不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他们补充营养的一种措施。

北京有名的“大碗茶”是在哪个朝代开始出现的?

明代末年,面向普通大众出售的“大碗茶”,开始出现在北京街头。“大碗茶”多用大壶冲泡,或大桶装茶,大碗畅饮,热气腾腾,提神解渴,好生自然。这种清茶一碗,随便饮喝,无须做作的喝茶方式,虽然比较粗犷,却颇有“野味”。由于饮“大碗茶”比较随意,不用楼、堂、馆、所,摆设也很简便,一张桌子,几张条木凳,若干只粗瓷大碗便可,因此,它常以茶摊或茶亭的形式出现,主要为过往客人解渴小憩。由于“大碗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自然受到人们的称道。

酽茶是一种什么样的茶?

酽茶是哈尼族民间传统饮料,流行于云南南部等地。其制作方法是:将土质陶罐洗净烘干,抓适量的茶叶放入陶罐中,把陶罐置于熊熊燃烧的火塘边烘烤一段时间,烤至茶叶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时,将清水舀入罐里,再把陶罐置于火塘边煨煮。煨煮时间可长可短,既可煨煮片刻即饮用,也可煨煮1~2个小时甚至更长,但以煮至罐中水剩一半时的色泽和口感最佳。酽茶具有茶汁浓、色鲜艳、味甘苦等特点;有提神消暑,利于消化等功效。酽茶深受哈尼族人喜欢。客人来临,必用其敬客。

你知道茶馆的来历吗?

茶馆是卖茶水的店铺。有关茶馆的起源还没有定论。饮茶习惯在我国人民的起居生活中早已形成,但茶馆这一专营茶水的店铺却形成的比较晚。汉时,王褒虽然记述了四川彭山县的茶叶市场,却没有“茶馆”这一名称。颜真卿有这样一副对联:冷花邀座客,代饮引清言。因而可断言,唐朝时我国已有了茶馆。宋时,汴京和临安的茶馆业已十分繁荣,称之为“茶坊”、“茶肆”。清乾隆年间,茶馆普及南北方。

喝雄黄酒真的有益于健康吗?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古代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硫化砷,砷是提炼砒霜的主要原料,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雄黄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雄黄具有腐蚀作用。因此,服用雄黄极易使人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因此,饮用雄黄酒并不是真的有益健康。

黄酒得名于其颜色发黄吗?

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酒,距今已有4000余年的历史。关于它的名称的由来,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这种酒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和粳米或黍米,经过糖化发酵过程,其酒色发黄,因此称之为黄酒。

另一种说法认为,黄酒之名不仅指酒的色泽而言,而是因其名字内含炎黄的“黄”,且内含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流域的“黄”,所以取其意,把这种象征炎黄子孙的酒叫做“黄酒”。

藏族的“青稞酒”是怎样酿制的?

藏族人民十分好客,远方客人到来,都要敬献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稞酿成的度数很低的酒,藏族群众男女老少都喜欢喝,是喜庆过节必备之饮料。青稞酒的制作工艺很独特:先将青稞洗净煮熟,待温度稍降,便加上酒曲,用陶罐或木桶装好封闭,让其发酵。两三天之后,加入清水盖上盖子,隔一两天后便成青稞酒了。青稞酒色泽橙黄,味道酸甜,酒精含量约10度,被外宾称为“西藏啤酒”。喝青稞酒讲究“三口一杯”,即主人斟满一杯,让客人先喝一口,添满再喝一口,再斟满,喝上第三口,斟满干一杯。一般酒宴上,男女主人都会唱着酒歌敬酒。盛大宴会上,有专门的敬酒女郎,她们穿着最华丽的服饰,唱着最迷人的酒歌,轮番劝饮,直到客人醉倒为止。如果客人不能喝酒,可用无名指蘸点酒,举手向右上方弹三下,主人就不会勉强了。

茅台酒的由来有着怎样的传说?

茅台酒是我国的国酒,颇负盛名。它产于贵州省茅台镇,也就是过去的茅台村。茅台镇位于贵州省仁怀县城西北近15公里的赤水河畔。相传在1704年,有一位山西盐商落脚此地后,从山西汾阳杏花村请来酿酒大师,在这已有三、四百年历史的茅台镇建起了一座酿酒作坊,按照古老的汾酒酿制方法,用高粱做原料,小麦制曲,以茅台镇旁的赤水河之水作“引”,酿造出了一种味香醇厚的美酒,并因其产地而命之为“茅台酒”,此地也因茅台酒而声名日盛,人口日增。茅台酒在世界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从1953年开始通过香港、澳门转口销往国际市场,茅台酒出口如今已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汾酒名称是怎么来的?

汾酒是我国颇负盛名的白酒,它产于山西省汾阳,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相传很久以前,此地有一家“醉仙居”酒店。一天,一位衣着褴褛的仙翁老道到此,其三次饮酒,不付分文,主人毫不介意。老道为答谢店主人,巧施法术,清水成酒,将此地的一眼古井变为神井。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冽”。人们取井中之水酿酒,颜色清澈透明,气味芬芳馥郁,遂成佳酿,并因其产地将其命名为“汾酒”。

汾酒作为我国北方名酒之一,历久不衰,深得国人喜爱。1915年,杏花村汾酒以其独特的品质风格,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一等金质奖章。汾酒文化源远流长,在唐朝诗人杜牧诗中就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名句,可见汾酒在当时之盛名。

“五粮液”名称的由来与谁有关?

四川宜宾是“五粮液”酒的故乡,酿造此酒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五粮液”名称的由来有着这样一段故事。

明代初期,四川宜宾一位姓陈的老板,创“温德羊”酒坊,潜心研究,探索出杂粮酒的配方,嫡传六代。到了清代,因陈家无子,最后一代传人便将“秘方”口授给徒弟赵铭盛。1915年赵去世前又将“秘方”传给徒弟邓子均。邓子均经过探索,采用红高粱、大米、糯米、麦子、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酿造出了香浓味正的“杂粮酒”。并以“春花”二字命名,招待来宾,分赠亲友。后来,邓子均为扩大销路,携“春花”酒数瓶前往团练局长雷东恒家。在宾客席上开瓶细品,一致认为色味均佳,赞美不已。但都认为此酒以“春花”名之,俗而平。即让团练局文书杨惠泉重新取名。杨惠泉询问了酿酒情况,沉吟片刻说:“此酒用五种粮食酿成,就取名‘五粮液’吧!”在座者交口称赞,认为以此为名,既表示酒质如琼浆玉液,又说明了它是五种粮食酿造而成,使人闻名领味。从此,这种“杂粮酒”便以“五粮液”之名传于世人,流芳至今。

你知道酒有哪些别称吗?

杯中物: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

钓诗钩、扫愁帚:古时诗人借酒激发诗兴,解忧消愁,故称酒为“钓诗钩”、“扫愁帚”;

杜康:传说酒是周朝杜康发明的,故以“杜康”指代酒;

壶觞:本来是盛酒的器皿,后来亦用作酒的别称;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动如波而得名;

酒兵:因酒能解愁,就像兵能克敌一样而得名;

狂药:因酒能乱性,饮后能使人狂放不羁而得名;

绿蚁、碧蚁:酒面上的绿色泡沫,后被作为酒的别称;

曲道士、曲居士:这是对酒的戏称;

曲蘖:本意指酒母;

醍醐:特指美酒;

忘忧物:因为酒可以使人忘掉忧愁,故就借此意而取此名;香蚁、浮蚁: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蚁而得此名。

“剑南春”名称的由来是怎样的?

“剑南春”是我国四川名酒之一。其前身是“绵竹大曲”,据载,清康熙年间,四川绵竹县的一个人以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这5种粮食为原料,采用其特有的制作工艺,精心巧酿,终于造出了一种浓香型白酒,是为“绵竹大曲”。

“绵竹大曲”改为“剑南春”一名,和蜀中著名诗人庞石帚有关。20世纪50年代,庞石帚在四川大学任教。有一次,庞先生邀请几位忘年交朋友来家里一起喝酒。席间,有一位朋友说“绵竹大曲”虽为美酒,但是酒名不太好听,美酒该有一个美名。朋友的这一建议打动了诗人的心。三天后,庞先生将写好的“剑南春”三个大字交给了绵竹酒厂。

“‘剑南’二字点出美酒产自剑门雄关之南的绵竹,令人联想起沃野阡陌的天府平原;一个‘春’字,乃是古为今用,苏东坡曾说过‘唐人酒多以春名’,此字催人领略美酒的魅力,给人以春天的启示。”诗人娓娓动听的解释,赢得了众人的赞美。此后,绵竹大曲便改名为“剑南春”。

杜康酒得名于人名吗?

杜康酒是我国颇负盛名的白酒之一。它的名称由来源于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相传在周朝时,有个名叫杜康的庄户人。他力气极大,吃得也非常多,但家中却十分贫穷,靠给财主打工生活。杜康扛活的这家财主极其吝啬,原本是几个人的活都让他一个人去干,终于把杜康累倒在田头。他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财主老婆送饭到田间,见此情景,便催杜康快些吃,并且说只要今天杜康吃多少,今后就送多少,想趁杜康有病吃不下饭时卡他一下子。杜康略动心计,支开财主婆,把小米粥倒在竹筒里放进树洞,然后用大土块封住洞口。半个月以后,杜康有一次经过树下,偶然闻到阵阵香味猛想起往事,连忙把树洞的封口打开,竹筒里的小米粥已经发酵,变成了酒。杜康尝了一点顿觉精神振作,村里的人们喝了也夸这东西好喝。从此他便改行酿酒,办起了酒店。人们以其名字将此酒命之为“杜康酒”。千百年来,杜康酒盛名不衰。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句,更为杜康酒的名声增添了色彩。

你知道西凤酒名称的由来吗?

西凤酒是我国十大名酒之一,原名为柳林酒。因该酒产自西部凤翔,后来又被改称“西凤酒”,一直沿袭至今。有关西凤酒的醇香美味有这么一个典故。传说唐仪凤年间,吏部侍郎裴行俭欢送出使长安的波斯王子回国,来到扶风郡雍县(即今陕西省凤翔镇)的十里长亭,发现路上蜜蜂、彩蝶纷纷落地不起,觉得非常好奇,便向路人攀问,遂得知附近的柳林镇有一家酒坊刚从地下挖出一坛窖藏老酒,气味浓香无比,酒味随风飘散,从而导致蜂蝶闻酒醉倒,卧地不起。

后来郡守便把这坛美酒送给裴侍郎。裴氏非常高兴,即兴吟诗一首:“送君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回朝后,裴侍郎又将这坛美酒献给高宗皇帝,从此柳林酒便身价百倍,被列为朝宴、国宴佳酿。现在,凤翔镇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凤翔有三宝,东湖柳,西凤酒,妇人手。”

“女儿红”是我国哪个地方的陈年佳酿?

“女儿红”是我国浙江省绍兴地区的一种陈年佳酿。关于它的名称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绍兴地区有个裁缝的妻子怀了孕,丈夫兴冲冲地酿下美酒,以备得子之日款待亲朋好友。谁知生下的不是儿子,却是女儿,裁缝很是生气,于是便将酿制的酒埋在了地下。后来女儿渐渐长大,他亦是非常怜爱,便将女儿嫁给了自己十分满意的徒弟。成亲之日,他突然忆起地下还有十几年前埋藏的美酒,便挖出来遍请宾朋好友,结果此酒味道独特,非常好喝。此后,绍兴人便纷纷仿效之,往往在女儿生下初月之时,就选美酒埋于地下,等到女儿长大成人出嫁时,再取出来招待亲友或放在女儿花轿的后面,吹吹打打抬到男方家中,作为珍贵的嫁妆礼品,于是人们就借此而将此酒称之为“女儿红”。

“二锅头”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二锅头”是北京的特产,家喻户晓名扬全国。那么,“二锅头”酒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这还得从北京酿制白酒的历史说起。

北京酿制白酒的历史悠久。金朝将北京定为“中都”,传来了蒸酒器,酿制烧酒。北京二锅头酒酿制技艺源于元代的烧酒,是北京历代重要技艺,传人以师徒相教,口传身授,代代相传的形式为载体的民间手工艺。到了清代中期,京师烧酒作坊为了提高烧酒质量,进行了工艺改革。在蒸酒时用作冷却器的称为“锡锅”,也称“天锅”。蒸酒时,需将蒸馏而得的酒汽,经过放入“天锅”内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成酒和经第三次换入“天锅”里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尾”提出做其他处理,因为第一锅和第三锅冷却的成酒含有多种低沸点和高沸点的物质成分,所以一般只摘取经第二次换入“天锅”里的凉水冷却而流出的酒,这就是所谓的“二锅”头。它是很纯净的一种好酒,也是质量最好的酒。

喝酒划拳时喊“五魁首”是什么意思?

“五魁首”与明朝的科举制度有关。“五魁首”,指古人苦读《诗》、《书》、《易》、《礼》、《春秋》五部经籍著作,以求功名,夺得魁首。喝酒划拳时喊“五魁首”是我国由古至今仍时尚流行的饮酒划拳游戏,它可以增添酒兴,烘托喜庆。划拳又叫豁拳、猜拳、拇战,做法即饮酒时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范围为一至十的数,并附加吉利语句,谁说的数目跟双方所伸手指的总数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

划拳时口所喊字数,因地域不同而不同;且数字皆用典故或吉祥、祝福语讲出来。如:一心敬,哥俩好,三桃园,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连环,满堂红等。

酒令“六六大顺”是怎么来的?

六六,在酒令中,有“六六大顺”之意。在中国北方一些地区,有“六月六,走罢麦”的俗语,也有“六六绿”的说法。追溯其原因,是因为六月六日前后,农忙结束,正处于农闲阶段,是探亲的最佳时期。这一天女儿要回娘家,也就被称为“回娘家节”。如果天气好,太阳光较强,在这一天很多人家都会把大红大绿的衣服拿出来洗晒,到处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那么,为什么有“六六大顺”这一说法呢?有三种不同的认识。

一种认为“六六大顺”来自《易经》,《易经》中有“六爻”之说,六爻与六爻相重为一别卦,可能是其中一卦为顺利之意,因此就有了“六六大顺”的说法。

一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左传》云: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称为“六顺”,这使“六”成为吉祥和顺的代名词。

还有一种认为,“六”与“溜”、“顺溜”谐音,两个“六”就是特别顺溜。

地方风味饮食

什么是“京八件”?

“京八件”是汉族精制风味京式糕点。流行于北京等地。它以山楂、枣泥、青梅、葡萄干、玫瑰、豆沙、白糖、椒盐等8种原料做馅心;在面粉中放适量油、水和成面团,分成小剂作皮;经包馅、模压、烘烤制成。有银锭、福、禄、寿、喜、桃等8件。味道香醇,酥软不腻。

冰糖葫芦最初是民间偏方吗?

南宋绍熙年间,宋光宗宠爱的黄贵妃患病,不思饮食,御医用了许多贵重药品,都不见效。于是皇帝无奈只好张榜各地招医,一位江湖郎中揭榜进宫。他为贵妃诊脉后说:“只要将山楂与冰糖煎熬,每次饭前吃5~10枚,半月后病准会好。”黄贵妃如法服用,果然食欲恢复。此后这种酸脆香甜的山楂传入民间,因其性微温,具有化滞、行淤、健胃的功能,逐渐成了今天流行的冰糖葫芦。

你知道“全聚德”烤鸭名称的由来吗?

“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个位于前门大街卖干鲜果品的店铺。可不知怎的,生意江河日下,最终倒闭了。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一位早先经营生鸡生鸭的小贩名叫杨全仁的河北冀县人,将此店铺买了过来,开始经营烤鸭和烤炉肉。开业前,一位风水先生围着新店转了两圈后站定说:“这是块风水宝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为倒运,要想冲其晦气,除非将‘德聚全’的旧字号倒过来,称作‘全聚德’,新字号才能上坦途。”

杨全仁一听正合心意,一来自己名字中占有一个“全”字,二来“聚德”意为聚拢德行,可以标榜店铺做买卖讲德行。于是请当时的书法家钱子龙书写了牌匾,闻名中外的老字号“全聚德”就这样诞生了。

关于涮羊肉的起源有着怎样一个传说?

涮羊肉是北京风味菜的代表作,亦是北方地区冬季的时令佳肴。据传,涮羊肉起源于700多年以前元代的战场上。一天,忽必烈率领大军南征,经过一场激战,人饥马乏,忽必烈下令宰羊烧水,做家乡菜清炖羊肉。就在此时,探马来报,敌军大队人马追上来了。忽必烈饥饿难忍,一面命令部队准备迎战,一面高喊“羊肉、羊肉!”此时,清炖羊肉来不及了,厨子急中生智,飞快地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开水里搅拌几下,等肉的颜色一变,就捞在碗里,撒上盐、葱花、姜末,忽必烈一尝,觉得不错,直吃得遍体冒汗,浑身热乎乎的。忽必烈精神抖擞,上马迎敌,旗开得胜。筹办庆功酒宴时,特意点了战时吃的那种肉片,厨子又加了花生酱、豆腐乳、麻酱等多种佐料。忽必烈将其赐名为“涮羊肉”。此菜传至明代,随明王朝迁都到了北京,接着又传入民间。

“艾窝窝”是哪里的风味小吃?

“艾窝窝”是老北京清真风味小吃,每年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一般都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那么,这种被称为“窝窝”的食品后来为什么又成为“艾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颐》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艾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艾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窝窝”。

驴打滚是什么东西?它是怎样得名的?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一种古老的北京小吃。由糯米粉、红豆沙、糖等制成,外面再裹上一层熟黄豆粉。其做法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其特点是香、甜、黏,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

那么,为什么称为“驴打滚”呢?其实这只是一个比喻,制好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的驴子打滚,沾上一些泥似的,故而得名。

奶油炸糕是用奶油炸出来的糕点吗?

奶油炸糕是北京小吃中富有营养的品种,呈圆形,外焦里嫩,香味浓郁,易于消化。它以上好面粉为原料,先烧适量开水,水开后,改用小火,将面粉倒入锅内,迅速搅拌直到面团由白色变成灰白色,不粘手时,取出稍晾成烫面。将适量白糖、香草粉分别用水化开,再将适量鸡蛋液在碗内搅匀,分几次加入烫面中,最后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匀。锅内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为后两种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烧至冒烟后,改用小火,此时将揉匀搅拌好的面团,500克分成40个均匀小球,放入油锅前用手摁成圆饼,逐个下入油中,待饼膨起如球状,并呈金黄色时捞出,滚上白糖即成。可见,奶油炸糕并不是用奶油炸出来的糕点。

你知道“狗不理”包子名称的由来吗?

“狗不理”包子是驰名中外的天津食品,特点是面皮为半发面,选料巧随节令,冬季喜瘦,夏季喜肥,一年四季保证用鲜时虾、海参、鸡肉、鸡蛋配以猪肉。调味精当,捏褶疏密适中。外形美观、馅多味鲜,富有咬劲。“狗不理”包子源于清代末年,在天津侯家后有一家“德聚号”蒸食铺,店主叫高贵友,诨名“狗子”。他经营的包子味道鲜美,深受欢迎。高贵友本人性格直爽、为人热情,卖包子时,用竹筒装钱(当时流通的是铜钱),买主如不需要找零钱,只要向竹筒内投了铜钱,就可自己取包子,熟客常和他开玩笑说“狗子卖包子,一概不理”。后来人们便直呼“狗不理”,久而久之,“德聚号”就被“狗不理”代替了。戊戌变法前后,“狗不理”包子曾被袁世凯作为贡品,献给慈禧太后,得到赏识。从此,“狗不理”名声大振,流传至今。

你知道武汉热干面的来历吗?

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调料拌匀,面条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耐嚼有味。

那么,热干面是怎么来的呢?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一天,天气非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引来不少人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现在武汉三镇几乎所有小吃摊都卖热干面,汉口的“蔡林记”是热干面百年老店。

宝庆猪血丸子是怎样一种佳肴?

宝庆猪血丸子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宝庆猪血丸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其制作过程是:先用纱布将豆腐中的水分滤干,然后将豆腐捏碎,再将新鲜猪肉切成肉丁或条状,拌以适量猪血、盐、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许香油、味精、芝麻等作料,搅拌匀后,做成馒头大小椭圆形状的丸子,放在太阳下晒几天,再挂在柴火灶上让烟火熏干,烟熏的时间越长,腊香味越浓。也有做一铁架,架下用火炉焚烧锯木屑、糠皮、谷壳或木炭熏烤,此种熏法特别讲究火候,不能过急过猛,否则口味不佳。猪血丸子色、香、味俱佳,腊辣可口,增进食欲,且易于保藏,至少半年内不会变质,同时还携带方便,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是宴客时一道开胃的冷盘。

“过桥米线”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过桥米线”是我国云南的著名小吃。那么,“过桥米线”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

传说清朝时,滇南蒙自县南湖的小岛上,有位贫苦秀才张浩,为准备赶考,在岛上租一小屋刻苦读书,每日三餐都由他的妻子给他送饭。因离家较远,还要过一座很长的桥,冬天饭菜皆凉。一天中午,她杀了一只鸡给丈夫补身子。鸡炖好后和米线一道放入罐中。由于过度疲劳,她依床睡着了,醒时日已偏西。她用勺子舀了点汤尝尝,肉和汤都很热,即提罐送去。秀才吃着这热汤饭十分高兴。自此之后,妻子就利用鸡油能够保温的妙用,让丈夫每天都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后她又想出把生肉片、生鱼片、生菜等放入汤中汆熟,味道更加鲜美。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秀才顺利地通过考试并中了举。妻子的贤能被当地百姓广为传颂,她所发明的米线新吃法也被人们争相效法。由于她每天送饭都要过座桥,因此,这种米线也被称为“过桥米线”。

“西湖醋鱼”这道菜肴的由来有着怎样的故事?

“西湖醋鱼”是杭州西湖老店楼外楼的名菜,又名宋嫂鱼。它是由宋嫂发明制作的。宋嫂原是西湖边上的渔家姑娘,丈夫宋五哥去世后,只剩下小叔年幼无靠,两人便相依为命,捕鱼为生。小叔身体虚弱,长年劳累,生了疾病。宋嫂见他胃口不好,便给他烧鱼吃。每次烧鱼都是渔家的简便方法。有一次,她想开开小叔的胃口,便买了糖,打了醋,做成一种酸甜味的糖醋鱼。小叔吃了觉得特别鲜嫩可口,一下胃口大开,食欲增加。宋嫂见他爱吃,便又精工细作,以西湖特产的藕粉,配上糖、醋、酒、葱、姜等佐料,调成汁,将鱼过油后,浇汁,味道越来越好。小叔身体恢复以后,便和嫂嫂在西湖边上开一个小店卖起醋鱼来。一天苏东坡来游湖,闻到了这醋鱼的香味,便到宋嫂的店里来吃。吃了以后,连声称赞:“好鱼,好鱼,真乃天下第一名菜。”从此,“西湖醋鱼”就名扬天下了。

“百岁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百岁鸡”前身是“品元鸡”,又名“状元鸡”。创始于1932年,由王西野的祖父王品元在浙江湖州创立。“百岁鸡”以火烤鸡为主,外表金黄,皮脆骨酥,肉质洁白鲜嫩,香气四溢。目前,“百岁鸡”的制作已达到数十个品种,其中以火锅鸡最为绝佳。关于“百岁鸡”名称的由来有这样一段故事:王品元在湖州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众多道友及亲朋常来做客。王品元做得一手好菜,特别是“荷包香鸡”更为拿手。一次,其祖母过寿请客,上桌的“荷包香鸡”香气宜人,有人便戏言说:“此鸡乃进贡之品也,就取‘百岁’之名”。众亲友都觉得这个名称不错。这便是“百岁鸡”名称的由来。

你知道麻婆豆腐的得名与谁有关吗?

麻婆豆腐是以豆腐为主要原料的川味名菜,其特点是色泽红亮,亮汁亮油,麻辣味厚,细嫩鲜香。麻婆豆腐起源于清朝。同治年间,在成都北郊万福桥头有一家小吃店,店中只有陈万春和他的麻脸老婆两人,以卖便饭兼营茶水为生。陈氏所烹豆腐色泽红亮,牛肉粒酥香,麻、辣、香、酥、嫩、烫、形整,极富川味特色,陈氏豆腐很快便名播遐迩,求食者趋之若鹜,文人骚客常会于此。有好事者观陈氏脸生麻痕,便戏之为“陈麻婆豆腐”。饭铺因此冠为“陈麻婆豆腐店”。清朝末年,陈麻婆豆腐就被列为成都的著名食品。

“夫妻肺片”是如何得名的?

“夫妻肺片”是成都知名的一道小吃。关于它的来历和叫法颇有演绎。得到广泛认同的一种说法是:民国初年,有一个牛肉铺的伙计叫郭朝华,见到肉铺里的一些边角废料弃之无用,便拿回家里。回到家中,他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就将这些东西洗干净,切成薄片,并用精心配制的红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的酱油和鲜嫩的芹菜等各色调料拌好,拿出去当街叫卖。因调制得法,味道鲜美,被赞誉为“车行半边路,肉香一条街”。又因为二人在街头叫卖时行影相依,夫唱妇随,所以人们就称他们卖的凉拌牛杂叫“夫妻废片”,既贴切又亲切。而后随着食客的日益增多,名声越传越远,就有人嫌其“废片”二字不好听,于是主张将“废”字改为“肺”字,随着生意的扩大,有了固定的门脸,“夫妻肺片”的招牌就这样流传开来。

“西施舌”是一道什么样的菜肴?

“西施舌”是福建长乐的特产——海蚌的别称,海蚌属瓣鳃软体动物,双壳贝类。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据传,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知耻后勇、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加上巧用美人计,一举灭掉了吴国。作为杰出贡献者的西施本应得到褒奖,但王后总觉得自己比不上西施的美貌,害怕勾践迷恋西施,重蹈吴王夫差覆辙。为永绝后患,她偷偷地叫人骗出西施,在西施身上绑上大块石头,然后将她沉入大海。自古红颜多薄命,一代美女就此香消玉殒。后来沿海的泥沙中出现了一种类似人舌的海蚌,大家都附会说这就是西施的舌头,所以称它为“西施舌”。福建地区很早就有人取用它制作美味菜肴。因“西施舌”生长在咸淡水交汇处,肉质鲜嫩爽口,色、味俱全,十分受人欢迎,成为当地的美味佳肴。“西施舌”无论是煎、炒、拌、炖,其清甜鲜美的味道,都令人难以忘却。

“东坡肉”和苏东坡到底有没有关系?

“东坡肉”以猪肉为原料,加工工艺简单,而又美味可口,堪称杭州著名的一道美食,也是普通百姓家招待宾客的名菜。那么,这道菜的命名和苏东坡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苏轼,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从历史资料来看,苏轼也堪称美食家,他写的关于美食的诗文很多,而且他也确实很爱吃猪肉。《说郛》就记载了有关他喜欢吃猪肉的一则故事。被贬到海南后,他在诗中抱怨这里肉菜少:“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在黄州时他还做了《猪肉颂》,其中描写的制作工艺与现存的“东坡肉”非常类似,这应该就是此道菜以“东坡肉”为名的最初由来。现在流传的“东坡肉”著名的有杭州“东坡肉”、黄州“东坡肉”、江西永修“东坡肉”等。各自都有和苏轼相连的有趣故事。它们在制作工艺上大同小异,均以烧、煮、炖、蒸为主。

“佛跳墙”这一佳肴是怎么来的?

“佛跳墙”原名“福全寿”,是闽菜中居首位的传统名菜,其特点是用料多广,软嫩脆润,各味融合,味中有味,其味无穷,异香四溢,营养丰富。它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两百多年历史。此菜以十八种主料、十多种辅料互为融合加工调制而成。

关于这道菜的由来,说法颇多。其中一种是说福州官钱局的一位官员,为宴请闽地布政使周莲,几经思考,别出心裁,用多味海鲜逐一烹制后,装入酒坛中再行煨制,创造出一道前所未有的菜肴,取名为“福全寿”。周莲吃了以后赞不绝口,并请家厨郑春发去观制,回衙后,郑春发如法制作,并增加了多味主料,加以改进提高,从此成了周莲宴请宾客的看家菜。后来郑春发在福州开了一处“聚春园”饭馆。一天,几位秀才来饭馆吃饭,数道菜后店主奉上酒坛,揭开后顿时满屋馥郁,秀才们食欲大振,便趁酒兴吟诗作赋,其中有“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之句。郑春发听后,便以“佛跳墙”命名此菜。

“宫保鸡丁”这道菜与哪个名人有关?

“宫保鸡丁”是川菜名馔。它源于贵州,其发明人是丁宝桢。丁宝桢,本是清代咸丰进士,因镇压西南地区汉苗族同胞对满清统治的不满而发起的大规模起义,受到了当局重用。据传,丁宝桢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这道美味本来只是丁家的家庭菜,但后来越传越广,尽人皆知。因为“宫保”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所以他发明的这道菜被称为“宫保鸡丁”。后来以讹传讹,“宫保鸡丁”就变成了“宫爆鸡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