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一本书读懂中华民俗知识
31999500000028

第28章 俗语

什么是“俗语”?

俗语是一种人们口头创作流传的,形象的、定型的语句,反映着时代的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感情,有俗言、俚语、俗谚、古谚、谚语、鄙俚词、恒言、常语等别名。它的范围比较广,包括谚语、俚语及口头上常用的成语等。俗语可分成寓意型、说明型、形容型三种类型。

俗语与格言、歇后语、常用语、惯用语以至方言土语、标语、口号之间,存在互相转化、借用的现象。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句式自由,可长可短,没有固定格式,但俗语更加通俗,较少文气,因而更灵活、通行,更具风趣幽默和俏皮,也更善于描摹世态风情。

俗语被大量运用在社交场合和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流入民间成为俗语。因使用场合的不同和语气的变换,一些俗语褒贬意思完全两样,也有的因时代观念的变化,意思发生改变。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出处是什么?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是一句反映人们生活现象的俗语。其意为幸运的事不大可能接连到来,倒霉的事却往往接二连三的来临。尤其偏于后句,指灾祸或倒霉的事一件接着一件。

此语出自西汉刘向的《说苑·权谋》。其原句为“福不双至,祸必重来也”,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演变成“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该俗语在《西游记》、《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被多次引用。

关于这句俗语的流传有这样一个故事。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由于他的书法好,受人喜爱。每到年前,家门前贴好的对联常被人趁夜揭走,保存起来。后来他便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副对联。由于此联并不是吉祥联,没被人揭走。初一早晨天刚亮,他又在此联的下边各添了三个字“今日至,昨夜行”,使对联成了“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仍然成为一副吉祥联。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中的“河”指的是哪条河?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一句被人们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难以预料的俗语。这里的河指的就是我国的母亲河——黄河。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流经川、陇、宁、蒙、陕、晋、豫等省、自治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由于黄河沿途的地理环境复杂,河水从上游挟带大量泥沙进入平原地区后,泥沙沉淀,形成了“地上河”,致使黄河经常改道。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汉书·沟洫志》:“周谱云,定王五年河徙。”后有新莽魏郡改道、北宋澶州横陇改道、明洪武至嘉靖间的河道变迁、清咸丰铜瓦厢改道等多次大的改道。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原来居住在黄河东面的村庄,若干年后,可能会因黄河改道,而改为黄河西面。这便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俗语的由来。

俗语“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是怎么来的?

“狗咬吕洞宾”这句俗语是由民间故事“苟杳与吕洞宾”演化而来的。相传,苟杳与吕洞宾是同乡,苟杳少年家贫,吕洞宾与其拜为兄弟,经常周济他。后来干脆把他接到自己家中攻读四书五经,以求取功名利禄。

一天,吕洞宾的一位林姓朋友来访,见苟杳仪表堂堂、一表人才,便想把妹妹许配给他,但吕洞宾并不同意这桩婚事。苟杳得知此事后,极力恳请吕洞宾为他做媒,吕洞宾略加思索后,要苟杳答应一个条件:“林女须先陪我三天。”此事一般人很难答应,但苟杳却一口应承,并真的践了约。待三天期满,苟杳见新娘,新娘哭着说:“郎君为何三夜都是天黑才来,埋头读书至天明便去?偏让我独守空床!”苟顿时作声不得,良久悟及,原来是吕洞宾以此告诫自己莫因成婚而误了读书。从此苟杳发奋读书,几年后,果然高中,并到京城任官。

一晃几年过去了,一次吕洞宾家不慎失火,所有家业都化为灰烬。面对凄苦的日子,妻劝说吕洞宾去找苟杳帮忙。无奈之下,吕洞宾只好来到京城向苟杳说明情况。不料苟杳将吕洞宾留在家中,天天设宴招待,对于资助之事只字不提。吕洞宾见苟杳无心帮助,便愤然离去。到家后,他见自家旧址上竟然新屋屹立,但妻子却正在披麻戴孝,抚棺守灵。吕洞宾愕然,后来听妻子说了缘由,才明白,原来苟杳为报兄恩,有意款留他数日,暗中派人建造新屋,并送来棺材说吕洞宾已客死他乡。吕洞宾打开棺材,见里面装满了金银财宝,上面还有一封信。信中说:“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家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至此,吕洞宾方才恍然大悟,哭笑不得。

从此,“苟杳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句话被人们传颂。不过没想到,传来传去竟成了“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俗语“哪壶不开提哪壶”有什么由来?

俗语“哪壶不开提哪壶”来源于一个民间故事,其意为提凉壶,让人喝凉水。引申为说话丢凉腔,说不该说的话;做傻事,做不该做的事。

以前,有父子俩开了间小茶馆,生意比较兴隆。贪财好利的知县白老爷,整天酒足饭饱后便到小茶馆来喝茶。茶喝够了就扬长而去——白喝。这父子俩惹不起他,只好忍气吞声。

不久,小茶馆的老掌柜病倒了,便让儿子司炉掌壶,应付生意。一连几天,白老爷一端起茶杯,就龇牙皱眉吧嗒嘴,说:“这水也没开,茶也没味儿。”小掌柜说:“老爷,茶,还是天天为您准备的上等龙井;水,还是扑腾扑腾泛沸花的开水,怎么能没味儿呢?”过了几天,白老爷来得少了;又过了几天,白老爷渐渐不来了,小茶馆又恢复了往日的兴旺。老掌柜病愈后,便问儿子:“白老爷为什么不来了?”儿子机灵地一笑,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由此,这句俗语便四下传开了,而且越传越远。

俗语“一个女婿半个儿”是怎么流行起来的?

“一个女婿半个儿”这句俗语出自唐代“半子”之说。《旧唐书·回纥传》载,唐德宗把成安公主下嫁给回鹘可汗,回鹘可汗非常高兴和看重,也对唐廷更加恭敬和亲近,他上书给德宗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

“半子”之说最初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回鹘与唐廷之间的政治关系。如果说“半子”也是儿子,那是针对回鹘与唐廷比较密切深厚的民族关系;但“半子”又不是儿子,所以唐廷无法像对待儿子那样来喝令回鹘,如果关系处理不慎,就会出现女婿分庭抗礼的局面。尽管回鹘可汗把自己摆在了“半个儿子”的位置上,但主要是出于政治联盟的目的,有其虚情假意的一面。

出于以上情由,“半子”之说既可以表示翁婿之间的良好关系,同时又反映了他们不如父子那样血肉相连,因而往往成为缺乏子嗣人家的无奈自嘲和叹息。也正因为如此,此说一出立刻受到民间普遍欢迎。就在唐朝,人们开始把“半子”作为女婿的别称。以后,民间将此说加以俗话,“一个女婿半个儿”的说法就流行起来。

俗语“三更半夜”是何时形成的?

“三更半夜”是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这个词起源于宋代。宋太宗时陈象舆、胡旦、董俨、赵昌言是好友,四人志趣相投,常聚在一起谈论至深夜。“日夕会昌言之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词由此形成。

“三更半夜”能成为俗语,是与宋朝城市人民拥有夜生活的历史变化分不开的。唐朝城市实行宵禁,夜晚人们不能在大街上自由活动。北宋初年完全解除宵禁,宋人的夜生活开始丰富起来。夜幕降临后,宋朝城市的街市灯火通明,市民晚上的主要活动是喝茶和听书,在“瓦子”、“勾栏”等固定娱乐场所观赏百戏伎艺竞演;夜间饮食店铺生意兴隆,夜间食客有很多活动;东京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面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

宋代由于越来越多的市民可以享受夜生活,改变了原来“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习俗,“三更半夜”也开始成为人类活动的重要时刻,自然也就开始进入人们的语言中来了。

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是怎么来的?

“上梁不正下梁歪”是源于百姓生活的一句俗语,比喻在上面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它的由来和房屋建造有关。原来人们居住的房屋大多都是土木结构,要由掌握建房技能的木工师傅来建造完成。这种房屋形式多样,有的华丽雄伟,如宫殿寺庙;有的简陋朴素,如居民住房。但无论其大小好坏,都要有柱、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一般两间房屋要有三梁六柱,但有的是多梁多柱。

木质结构的房屋结构严密,具有很深奥的科学原理。所以一旦上梁安放不正,就会影响整个房屋结构,下梁自然也不正了。后来用“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比喻起主要作用的人,如上司和长辈做事违背法律和道德准则,其余的人就会跟着这样做。

为什么说“英雄难过美人关”?

“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句俗语,从古至今由来已久,例如,殷纣王宠妲己,周幽王宠褒姒,吴王夫差宠西施,唐玄宗李隆基宠幸杨贵妃等等。此外,豪门贵族、高官显宦、巨商富贾,他们之中有的三房四妾,还要寻花问柳,纵情于酒色之中,这都是凭借着他们的权势为所欲为,但还要用“英雄难过美人关”这句俗语自我解嘲,掩饰他们的丑恶言行。

面对今天的现实,有些坏人惯用美人计拉人下水,腐蚀人的灵魂,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得逞于一时,主要原因还是自落陷阱的人思想不干净,意志不坚定,才使人有机可乘。古人说:“君子好色,发乎情,止乎礼”,这句话不仅发人深省,并且利于言行。

关于“英雄难过美人关”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三国时的赵云,字子龙,号称“长胜将军”。他一生身经百战,但却从没受过伤;有一次,他在洗澡时,妻子看到他浑身居然没一处伤很是奇怪,于是想和他开个玩笑,就用绣花针轻轻扎了他一下,没想到赵云却一下子流血不止,并因此而死掉!赵云戎马一生没有死在疆场上,却死在自己妻子的绣花针下,真是“英雄难过美人关”啊!

新官上任为什么要点三把火呢?是怕别人不知道他吗?

俗语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比喻新上任的官总要先做几件有影响的事,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这句俗语来源于诸葛亮的故事。据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所述,三国时,诸葛亮做了刘备的军师,在较短时期内,三次用火攻战胜曹操。第一次是火烧博望坡,灭大部分夏侯敦统领曹兵;第二次是在新野,使用火攻、水淹战术使曹仁、曹洪的10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是火烧赤壁,大获全胜。当时,人们把这三把战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来,传为“新官上任三把火”。

现在人们使用这句话,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一种是说新官上任,热情高、干劲大;一种是说新官上任开头还行,过一段时间就不行了;还有一种是说新官上任故作声势,做样子唬人。

俗语“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有何讽喻意义?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西。这是人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把两个不能相比的动物联系在一起,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成一句极其夸张而又极具讽喻意义的民间俗语。该俗语中突出一个“想”字,这是妄想。因为一个是奇丑无比的癞蛤蟆;一个是为人们倍加珍爱的白天鹅,这两种动物放在一起,没有任何地方可以相提并论,这也是在告诫人们:应该把自己的志向与客观条件互相结合。否则只能是无知的盲目追求,或是极为愚蠢可笑的幻想。

关于这个俗语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开蟠桃会,邀请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恰遇鹅仙女,被其美丽所倾倒,大动凡心。遭鹅仙呵斥并状告至王母娘娘处。王母娘娘大怒,随手将嫦娥月宫中献来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罚其下界为蟾蜍(癞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癞蛤蟆体内。王母又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却了一件宝物,令癞蛤蟆磨难结束后完璧归赵,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监督。这就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来历。

“临时抱佛脚”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

“临时抱佛脚”也省作“抱佛脚”,最初见于唐代诗人孟郊的《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意思是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或仓皇求救。那么,“临时抱佛脚”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

宋代张世南《游宦纪闻》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国家,举国上下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跑中慌不择路,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

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用磕头表示忏悔。这个罪犯一边痛哭一边求告佛爷,现在愿意剃度为僧,赎回从前的罪孽。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这件事后来很快传开,人们讥讽这个罪犯说,“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能有多大作用?后来该国的和尚来到中土传经,也就顺便将“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句话传入了中国。

“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这一俗语是怎么来的?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园地,菜园子紧挨着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两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都已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着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那口水井不远处藏起来观察动静。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接着“扑棱”一下从井里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只见它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入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已全浇好了。

一连三个晚上都是这样。老和尚练过武术,第四天夜里,他带了把宝剑,等那只怪物刚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也成了一片汪洋。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那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赎罪,想在凡间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

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真是用孩子去引诱狼吗?

人们在谈到做一件事必须付出代价时,常常随口说出“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句俗语。其实,这句俗语的原版应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

过去居住在山林附近的人家,常常遭狼祸害,家畜被咬死,甚至连老人小孩也被侵害。为了保证人们的居住安全,住户们便想法去捉狼。套狼是最有效的方法。为了诱骗狼上套,常常在套前以鞋子作伪装,狼见了鞋子便以为有人在,当它发现自己上当时,已经身在套中了。所以,要是舍不得在套子前面放上一双鞋子,那就不能套住狡猾的狼。

由于“鞋子”在我国不少地方方言中与“孩子”读音相似,后来便被异地方言区讹成了“孩子”。于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沿传下来,便成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了。可见,并不是用孩子去引诱狼。

俗语“有钱能使鬼推磨”是怎样来的?

关于“有钱能使鬼推磨”这句俗语的由来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它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幽明录·新鬼》。书中记载,传说一个新鬼刚来阴间,得不到食物,饿得瘦弱不堪。一个老鬼告诉他,只要到人间闹得人们不得安宁,他们自然会烧纸钱送鬼神,还要供上许多好吃的东西。新鬼听后,马上到了一户穷人家。看到厨房里有一盘磨,就使劲推起来,以为这样就能闹得人家惊慌失措。主人听到响动,赶到厨房一看,却空无一人,只有磨在转动。他感叹道:“天都可怜我太穷,派鬼来帮我推磨了。”可怜的新鬼忙了半夜,也没有讨到吃的。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演绎出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

另一种说法是:它源于蔡伦的哥哥造纸的传说。东汉时,蔡伦造出了质量较好的纸,纸的销量甚佳。蔡伦的嫂子慧娘叫自己的丈夫也学造纸。可是造出来的纸质量太差,卖不出去。慧娘想出了一个办法:她装死躺在棺材里,让丈夫一边哭一边烧纸。当乡亲们都来帮忙办丧事时,慧娘从棺材里坐了起来说:“我到了阴间,阎王让我推磨,这时,我丈夫给我烧了很多纸,其实纸是阴间的钱,几个小鬼为了得到我的钱,都争着替我推磨。我又把我丈夫送的钱都给了阎王,阎王就放我回来了。”乡亲们信以为真,纷纷去买慧娘家的纸烧,给死去的亲人送钱。此后,就有了“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俗语。

为什么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是一句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喻女子嫁后,不论丈夫好坏,都要永远跟从。这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这句话最早可能源自宋代欧阳修《代鸠妇言》:“人言嫁鸡逐鸡飞,安知嫁鸠被鸠逐。”和宋代赵汝《古别离》诗:“嫁狗逐狗鸡逐鸡,耿耿不寐辗转思。”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这句俗语是从“嫁稚随稚,嫁叟随叟”讹化而来。民间很早就有“嫁稚随稚,嫁叟随叟”的说法。“稚”表示年少,如现代汉语的“稚气”、“幼稚”、“稚嫩”等,都指幼小,中古汉语中“稚”与“雉”同音,雉俗称野鸡;而“叟”为老者,与“狗”韵相同,音相近,日久天长,因为读音的关系,在民间讹变成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直流传到现代。

“开门七件事”指的是哪七件事?

开门七件事是指维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分别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是我国古代平民百姓每天为生活而奔波的七件事,已成为我国的俗语。

开门七件事之说,一般认为始于宋朝。对当时的人来讲,开门七件事乃是新事物。米在宋朝是主要粮食。酱在宋朝才明确地指酱油。宋朝以前,醋并不是生活必需品。茶在唐朝以至北宋,乃是奢侈品,而且不常见。至于油,指的是由芝麻、紫苏属和大麻榨成的油,因南宋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普及。时至今日,开门七件事的意义已与古时有别,主要泛指与人民有切身利益的必备事情。

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是怎么来的?

从前,有一个财主,雇了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当长工。刚开始时,他每天管小伙子三顿干饭,免得借屙尿的机会偷懒。不久,财主就动了心思,心想小伙子一顿能吃三碗干饭,一天下来就得吃九碗。于是,他吩咐老婆说:“从明天开始,每天管他三顿稀饭!”但小伙子即使每顿吃七碗稀饭,干起活来还是有气无力。财主十分恼火,他生气地问长工:“你一天吃我三七二十一碗饭,怎么干活不像个男子汉?”

小伙子装着没听见敲着碗边说:“干干干,一天九碗,汗毛都有劲,喷嚏响过山!稀稀稀,三七二十一,尿像竹竿雨,手脚软如泥。我着急没力气,你着急有何益?”

财主听了当着长工的面对老婆说:“算了,算了,从今天起,管他三三九碗干饭,不管他三七二十一。”

后来,这件事就慢慢传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管三七二十一”这句俗语的意思也发生了变化,用来指不分是非的言行。

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是怎么来的?

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的由来是这样的:相传,宋朝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娶一妾名姣娘。因王安石身为宰相,公务繁忙,不能经常陪伴姣娘。时间一长,年轻貌美的姣娘难耐寂寞,便与家中一仆人偷情。不久,这件事被王安石知道了。一天,他假称外出办事,悄悄藏在家中,果然在卧室外偷听到姣娘与仆人偷情。王安石火冒三丈,想冲进去捉奸,可转念一想,自己堂堂当朝宰相,如此做法会很难堪,只好转身就走。刚走几步,看见树上有个老鸹窝,便拿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屋里偷情的仆人闻声忙从后窗逃走。

事后王安石一直装作若无其事。转眼到了中秋节,王安石和姣娘喝酒赏月。酒过三巡,王安石便趁着酒兴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一听,心里明白自己跟仆人偷情的事被老爷知道了。她感到无地自容,灵机一动,跪在王安石面前答到:“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整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心想:自己年近半百,而姣娘正值花季,这件事情不能全怪她,不如成全他们。于是他就将姣娘许配给了那个仆人。事情传开后,人们对王安石的宽宏大量赞不绝口,于是就用“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来形容他的宽宏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