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名桥(学无涯丛书)
32035000000011

第11章 灵江浮桥

灵江浮桥坐落于浙江省临海县南门城外的灵江上,建于南宋淳熙年间,此桥因江而得名,又名中津桥,后经多次重修。是一座构造形式独特的水上立体交叉桥,其结构建筑与设计都非常科学,是座历史悠久的古老浮桥。

根据《临海县志》记载:宋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中津桥修筑在兴善门外的金鸡岭下,由郡守唐仲友创建,桥长287米,宽5米余,具有相当的规模。建造时,以每2艘船组成1节,总共以船50艘,组成25节。然后用缆索、地锚、锚碇等设备,将浮桥的所有船只串联,连系固定成为桥面。

因临海县距东海较近,受潮汐影响很大,潮汐使灵江水面,在一日的涨落中,能相差数米之距。当初建造时,为使浮桥能适应潮汐的涨落,唐仲友使“桥不及岸十五寻(每寻为八尺),为六筏,为以柱二十,固以槛,筏随潮与岸低昂,续以板跳”的方式来修造浮桥。

修筑时,先民们采用了“活动引桥”的方法,即在桥的两端,搭建可以起落伸缩的活动引桥,将一端固定于河岸,另一端,用可随着水位上下而升降的多孔栈型式桥面,来衔接浮桥与河岸。如此一来,不论涨潮落潮,就能随着晨昏潮汐的起伏,随时变换坡度,不受影响而能通行。其原理与形式与现代浮桥的做法已十分近似了。

苏东坡就以“机牙任信缩,涨落随高低”的诗句,来描写浮桥随着晨昏潮汐的潮水涨落而能升降的特点。

唐仲友所著的《中津桥记》一书中记载:“度高下、量广深、立程度,以寸拟丈,创木样置水池中,节水以筩,效潮进退,观者开喻,然后赋役”,对浮桥的设计建造做了详细的描述。

在800年前的宋代,唐仲友在建桥之前,先制成了1∶100的桥梁模型,在水池中进行反复试验,以获得适当潮水涨落的浮桥型式,并作示范操作,帮助建筑工人了解其结构原理,然后再开始动工建造。此注重建筑流程的做法,在现代看似平常,但出现在800年前,实属不易。

浮桥的运用,在汉唐时期已日益普遍。许多地区在建造永久性桥梁以前,总要先造浮桥,来了解水情、水性,然后再寻求合适的桥型,作为永久性建筑。

中国出现最早的桥梁就是“浮桥”。又称“州桥”、“浮航”、“浮桁”,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桥梁建筑型式,因其架设简单方便,常运用于军事用途,所以也称为“战桥”。

浮桥的舟船、桥板与系船的缆绳,须要经常修葺和更换,所以经过岁月的变迁,很少能保留到现在。许多浮桥崩毁后,都转向木梁桥、石梁桥或石拱桥发展。现存历史最早的古代浮桥,就属浙江省临海县的灵江浮桥,是中国浮桥建筑中的一件杰作。

1964年灵江浮桥改建,桥长280米,宽5米。将浮桥移到县城西门外上的津浮桥原址。为了不拆断浮桥而让航船可以通过,便在靠西门一侧的浮桥设有“过船孔”,过船孔两侧的木船上,竖有高1.2米的木排架,自水面至桥面有高2.2米的净空,可以让船只自由通航。如此一来,整体桥型就形成了主体水上立体交叉式桥梁。

灵江概况

灵江发源于浙江省仙居与缙云交界处的天堂尖,干流自仙居县天堂尖曲折向东至椒江牛头山颈入海,全长197.7千米,沿途有灵江、永宁江、永安溪、始丰溪等干支流,流域面积6613平方千米。出海口两山夹峙,形似天然关隘,称海门,为浙江东南海防要塞、对外开放之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