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名桥(学无涯丛书)
32035000000018

第18章 金水桥

金水河分为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金水河上有多座石桥,分为内外金水桥,建于明永乐年间。内金水桥位于故宫内太和门前广场的内金水河上,是五座并列单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横亘在天安门前外金水河上的三孔拱券式汉白玉石桥为外金水桥,重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

金水桥的蓝本,出自元皇城的周桥。而周桥的设计师和主持建造者,是一位普通石匠——元代河北曲阳的杨琼。曲阳盛产玉石,石雕技艺唐宋以来已名闻于世。杨琼出身于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出自新意,天巧层出,人莫能及焉”。公元1276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门前的周桥,很多人画了图送上去,都未选中。而杨琼的设计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满意,下令督建。《故宫遗录》中记有:这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百石龙,擎戴水中,甚壮”,为皇城增色不少,因而明皇城的建造者,把它照样搬来,用以营造金水桥了。

外金水桥共计七座。中间五座造型别致、雕刻精美的石桥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五个门洞相对应。桥南(包括桥)距城门洞62米,桥与桥之间距离5米。桥稍有坡度,中间出现拱面,而且桥身中间窄,两端宽,呈“\]\[”型。这种变化多姿、起伏曲折的线条,似“蹑玉桥之长虹”,更增添了天安门的华丽。

七座桥在建制使用对象上各有不同。正中的一座最为宽扩宏大,长23.15米,宽8.55米,为皇帝一人专用,称为“御路桥”;御路桥左右的桥宽5.78米,叫“王公桥”,是宗室亲王们通行的;王公桥外侧的桥较窄,宽4.55米,叫“品级桥”,是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们走的;在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和社稷坛(中山公园)门前的两座桥比品级桥还窄,叫“公生桥”,供四品以下官员、兵弁、夫役来往使用的。现在人们看到的这两座桥已不是昔日的“公生桥”,曾于解放后扩建,桥身加宽为11.8米。桥的建筑装饰也不一样。御路桥的白石栏杆柱头上雕刻的是蟠龙望柱,下衬云板,其余四座的白石栏杆上皆雕成荷花栏柱。从桥的使用对象、建制和装饰,可看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多么森严。

为了保护金水桥这座古建筑,解放后,政府采取措施,对汉白玉石栏及花岗岩桥面多次进行了修缮,并在石栏杆外又加了一道保护性铁栏杆。

金水河

金水河分为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经故宫内太和门前的是内金水河,流经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为外金水河。天安门前金水河西自社稷坛门前,东到太庙门前。全长500米,河宽18米,河深约5米,河北岸边沿距天安门墙基32米。两岸均由巨型石条砌成,岸上筑有矮墙。碧波荡漾的河水,映照着天安门城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