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名桥(学无涯丛书)
32035000000008

第8章 安澜桥

凡是到过四川灌县都江堰的人,往往会被横跨岷江内外两江的安澜桥所吸引。它是竹索桥的杰出代表,在二王庙西,杨泗将军庙前。

安澜桥一带历来是岷江两岸的交通要津,江上早有“笮桥”,把两岸人民联系起来。桥始建于何时已查不到出处,据说在宋以前名“安澜桥”。宋淳化时重修,不久改名“平事桥”。明末毁于战争,改为船渡。清“嘉庆八年(1803年)……仿旧置建立,名安澜桥”。桥分为八孔,全长340米,宽3米多,高近13米,最大一孔跨径达61米。全桥用细竹篾编成粗5寸的竹索24根,其中10根作底索,上面横铺木板当桥面,压板索2根,还有12根分列桥的两旁,作为扶栏。绞索设备安放在桥两头石室内的木笼中,用木绞车绞紧桥的底索,用大木柱绞紧扶栏索。由于竹索太长,从两头绞紧非常困难,所以在桥梁中间的石墩上增添一套绞索设备,也置于石室木笼中。在木笼上面,修建桥亭。亭分2层,上层用木梁密排,装砌大石,以作压重;下层中空,以便行人。布置巧妙,煞费匠心。该桥为八跨连跨,稳定性较好,行走其上,摇晃不大。

安澜桥桥墩一般用圆木筑成木排斜架,每墩用大木桩5根打入河底,中用横木一根连接,并堆砌石块围绕桩架,以防冲刷。墩中间1座石墩正位于内外江口分水嘴沙滩上,系用花岗石砌成,周围打设木桩,并于上游建筑石堤数丈。巩固墩基。

安澜桥,又称夫妻桥,这与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有关。据说明朝末年,当地官府为了防阻张献忠,拆毁了安澜桥,以后长期得不到修复,凭舟渡江,“屡有覆溺之患”,幸运安渡者,又受到勒索。到了清嘉庆年间,有个私塾教师何先德,关心民众疾苦,决心修复竹索桥。他详细观察桥头两边地势,测量江岸间的距离,制成桥的模型,确定建桥方案,一面上报官府,一面筹捐建桥款项,亲自参与修桥。官绅们以监造为名,暗中营私中饱,以朽木充当好料,以致在索桥即将完工时断毁于风雨之夜。官绅们怕何先德揭发他们在建桥中的弊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杀害灭口。何死后无子,其妻何娘子继夫遗志,出面负责施工。何娘子日夜苦思,按照丈夫的桥式,加设栏杆,并做了模型进行试验,终于将桥建成。从此“长亭安澜,无虞覆溺,利于薄哉”。人们为了纪念何先德夫妇,改桥名为夫妻桥。这一传说在《安澜桥碑》(马光型书)有反映,在民国《何先德传碑记》中作了详细的阐述。它还被编成川剧,搬上舞台。

国外不少桥梁专家认为索桥首创于我国。前苏联C.A.查普林在他的《吊桥简史》中称“中国称大约在三千年以前已开始建造吊桥”,此时都以竹、藤等为建桥材料。《汉书·西域传》已有“以绳索相引而度”、“悬绳而渡笮”的记载。宋代的巨著《太平寰宇记》中说,自汉书以下至州郡图籍中的所谓“笮”者,“即此土夷人于天水之上置藤为桥”。西汉初期,西南还有个笮国。可见藏、彝等西南少数民族对首创索桥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至今,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可见到各种型式的索桥,高悬在深山险谷之中。

像安澜桥一类的索桥,由于桥梁刚度很差,随着河谷中阵阵大风来回摇晃,过桥者不免有胆战心惊之感。宋代爱国诗人陆游曾在当时成都府茂州一带活动,他用“度索临千仞,梯山蹑半空”的诗句勾画出索桥的雄姿,又用一首《度笮》七绝“翩翩翻翻笮受风,行人疾走缘虚空;四观目眩浪花上,小跌身裹蛟龙中”,结合包括陆游自己在内的过桥人的亲身感受,生动地描绘出过桥时的惊险画面。

1965年在修建新都江堰时,按照清代桥梁式样对安澜桥进行了改建,以直径为25毫米的钢丝绳代替竹索,栏杆索锚等部分改用钢筋混凝土柱,用绳夹固定,底锚情况不变。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3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