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文化:探索与回顾
32085400000010

第10章 朝觐盛典(8)

中国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的人数近年来已达1500人至2000人之众。但专程前往副朝者甚少,我团系中沙建交后的首批。按伊斯兰教法规定副朝为肯定圣行,然而世界各国穆斯林前往麦加副朝者络绎不绝。据一位较有权威的麦加老住户阿卜杜·瓦都杜先生告知,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几乎每分钟都有人环游克尔白天房。我们这次副朝环游天房时,亲眼看见有数千人在环游。据我们的陪同——世界伊盟国际会议司司长助理拉哈麦吐拉先生介绍:“每年伊斯兰教历的八九月份副朝者骤然增多,特别是九月(莱麦丹月)前往副朝的人数几乎同正朝时相等。”当我团副朝完毕在麦加访问期间,适逢主麻日,我们全团人员前往禁寺参加聚礼,只见人山人海,将容纳60多万人的禁寺挤得满满当当的。据说,这些人一部分是外地来的副朝者,一部分是麦加城里的人。可见,到了斋月人数骤增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解放前专程赴麦加副朝者几乎没有。解放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国内也无人去过。1985年才有宁夏、新疆两自治区的领导人应邀率团去沙特副朝访问。可以预料,今后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际交通的便利,中国穆斯林前往麦加圣地副朝者,虽不会像正朝那么多,但也绝不会少无一人。

阿拉法特山区与米那的未来规划

每年正朝时哈吉在阿拉法特山区驻一天,被教法上定为条件,就是说,若不站驻阿拉法特山区,那么朝觐就不算数。因此,每一位朝觐者必须站驻阿拉法特山区一天。过去阿拉法特山区是一片沙漠,朝觐季节烈日炎炎,气温高达四五十摄氏度,中暑者颇多。近十几年来,沙特王国政府采取措施,在阿拉法特山区植树造林。当我们攀上“拉哈麦特”山顶,登高望远,只见阿拉法特山区一片翠绿,可以想像,再过几年,阿拉法特山区的气候将会有很大改变。到那时,哈吉们的帐篷将设置在树林之中。当大家对此赞叹不已时,陪同人员告诉我们,沙特政府为了改善阿拉法特山区的条件,种这些小树,仅每年浇水的费用就要花费1000万美元。这是沙特政府为各国穆斯林做的一件好事,值得称赞。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我们全团登上了拉哈麦特山,并在此合影留念。

凡朝觐过的人都知道,当200多万名哈吉站驻阿拉法特山区时,拉哈麦特山被人们站得水泄不通,一般哈吉想挤上去也是无立足之地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穆圣最后一次朝觐时在此发表过演说并宣读了真主的启示:“今天,我已为你们成全你们的宗教,我已完成我所赐你们的恩典,我已选择伊斯兰做你们的宗教。”(5:3)因此每年不知有多少哈吉要在拉哈麦特山前捧起自己的双手,面对这座石山和山顶上高耸的白色石碑,边念祷词边流下热泪。

米那也是哈吉必驻之地,目前虽未植树,但据说沙特政府也要采取措施,统一建造一批防避高温的帐篷,以减轻哈吉们驻米那时酷热的艰苦。

麦加的圣迹

麦加是穆罕默德圣人降生的地方,也是穆圣初期传教之地,圣迹颇多。在陪同人员的带领下,我们驱车瞻仰了这些圣迹。我们拜谒了穆圣降生的地方,那是一座与禁寺相距咫尺的小平房。陪同人员告诉我们,房子是后来修的,现在是图书馆,供人们学习阅览。不巧当天休息,门锁着,未能进去瞻仰。我们的汽车沿着高速公路一直前行,不久就来到了“努尔”(光明)山麓,陪同人员介绍说:“山上有一个洞,那就是穆圣接受真主‘启示’的地方。”他还告诫大家说:“请看这儿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圣迹’,但禁止人们神化,到此搞崇拜活动。”下午我们又驱车瞻仰了两个圣迹,一是穆圣传教初期遭多神教徒迫害时,躲避的山洞。这是一座位于麦加城郊的高山,与其他山相连,从山道可以离开麦加通往别的地方。穆圣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对下一步迁徙到麦地那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战术意义。

当陪同人员将我们带到圣门弟子的墓地时,我们真不敢相信这是墓地,此处既没有坟头,更没有碑碣,只是在每个坟上面堆着两三块石头。陪同人员告诉我们,这里有500位圣门弟子的坟。他指着稍远一点的高处围墙说,围墙中还有第一圣妻赫蒂彻的坟。我们一位成员百思不解地问道:“为什么不立一个碑?好让后人们知道这是谁的墓地。”陪同人员回答说:“立碑干什么?亡人们并不需要我们为他们树碑立传,他们需要的是‘都阿’(祈祷)。”于是他带领大家念起“都阿”来。后来他又补充说:“圣妻赫蒂彻的坟被围墙围着并锁上门,目的也是为了防止有人去搞崇拜活动,这是教门所不允许的。”

扩建后的麦地那圣寺

穆圣在麦加传教遭到多神教徒的迫害,于是迁至麦地那(当时叫“雅斯里布”),据介绍,穆圣抵达麦地那后(即希吉来历第一年)亲手买下了一块不大的地皮,并同迁士和辅士们一起用了7个月的时间建造起这座清真寺。该寺早期规模较小,建筑简陋,寺长52.5米,宽45米。其面积4200平方英尺,后来人们取名为圣寺。在穆圣继承人哈里发欧麦尔和奥斯曼执政时期曾进行过扩建。到了伍麦叶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以至奥斯曼帝国时期,均进行过修葺和扩建。1951年,沙特国王阿卜杜·阿齐兹执政时又进行了扩建,使面积增至16.326万平方米,耗资5000万沙币(约合当时美元1100万)。法赫德国王执政时又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扩建工程,使其面积增至98500平方米,加上地下室和楼层面积达16万平方米,可容纳25.5万人同时礼拜。扩建后的圣寺有10座宣礼塔,其中新建的两座尖塔塔高达70米。远远望去,尖塔林立,巍峨壮观,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麦地那城中央。寺内更是金碧辉煌,令人肃然起敬。

穆圣归真后被埋在该寺的东北角——原圣妻阿依莎的居室里。穆圣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继承人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均埋在此处。现在圣寺与圣陵已经连成一个整体。大部分朝觐者都要到麦地那瞻仰圣寺、圣陵。

国王《古兰经》印刷中心

国王《古兰经》印刷中心,位于麦地那市区。据接待人员介绍,该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兰经》印刷场所。所印刷的《古兰经》是国王对人们赠送的礼品。该中心建于1985年,面积25000平方米,有2000名工人,朝觐部部长是总指挥,每年可印900万至1000万册《古兰经》。同时也进行《古兰经》翻译工作,目前已将《古兰经》分别译成土耳其文、中文、俄文、法文、英文、乌尔都文、印度尼西亚文等文种,并录制了《古兰经》朗诵磁带,经该中心审查后发行。

接待人员很自豪地介绍说:“我们采用了从德国、美国进口的最现代化的印刷设备,印刷速度相当快。装订也非常现代化,是当今世界上少有的,如在装订过程中,每一点微小的毛病,机器都能发出警报。装订后还要采用高强度机器烘干,以使之不变形。最后,印出的《古兰经》还要经过一个强有力的监委会审查后才能发行。每年朝觐期间,我们将印刷好的《古兰经》分送给各国来的哈吉们,目前已分送6500万册。”谈到印刷质量时他说:“经过上述处理,所印出来的《古兰经》即便放在水中,纸烂掉,字不会变。本中心所印《古兰经》全部是手工抄写后印的。其步骤是:第一步由书法家将《古兰经》抄写出来;第二步将抄写好的经文进行照相;第三步胶印。印刷前还要进行严格审查没有一点错误才付印。印完后再交给监察小组审核。”他还告诉我们:“目前该中心有3本《古兰经》是用金水写成的,每本用了两公斤黄金。”

麦地那的伊斯兰古迹

在伊盟驻麦地那办事处负责人的陪同下,我们驱车瞻仰了麦地那的伊斯兰古迹。首先我们来到了吴侯德山麓,这是穆圣迁到麦地那的第三年,继著名的白德尔战役之后,穆圣率领穆斯林军在此同敌军展开的又一次有名的吴侯德战役的地方。在这次激战中,穆斯林军中的得力将领、穆圣的叔父哈木宰英勇殉难。他的尸体就掩埋在吴侯德山麓。导游带领我们高声念了“都阿”。尔后,汽车将我们带到了沙特的第一座清真寺——库巴清真寺,陪同人员介绍说,这是希吉来历第一年,穆圣从麦加刚来到库巴地区,尚未进入麦地那(现在已是麦地那市区了)便带领众迁士和辅士一道修建的第一座清真寺。紧接着我们又到了主麻清真寺。据介绍,这里原是麦地那郊区的白尼·萨里木·本·奥普村,当年穆圣骑骆驼来到这里时,正是礼拜时间,于是穆圣便从驼背上下来,率众举行了第一次主麻聚礼,因而将该寺称为“第一个主麻寺”。

著名的双朝向清真寺是我们向往已久要瞻仰的伊斯兰古迹之一。陪同人员将我们引进寺中,介绍说:“穆圣从麦加迁到麦地那后,穆斯林们曾一度是朝向耶路撒冷(伊斯兰教三大圣地之一)礼拜的,后来穆圣接到安拉的启示后,又将朝向改为麦加。该寺由于保留了两个礼拜指示朝向的凹壁,于是被称为“双朝向清真寺”。

我们还参观了穆圣时代战争时期的7座清真寺,即艾布·伯克尔寺、欧麦尔寺、阿里寺、法图麦寺、胜利寺、苏来曼寺,还有一个战壕寺因城市扩建被拆。这些清真寺规模小、形状各异,迄今仍保持原样,是一批珍贵的伊斯兰文物古迹。

在本·巴孜家做客

副朝友好访问团的最后一站是沙特的首都利雅得,这是一座干净整齐的现代化城市,高速公路直通沙特最大的利雅得机场。城市人口虽与吉达市相差不多,但比较起来利雅得却非常幽静,绿化很好。1992年1月6日上午,主人安排我们会见了本·巴孜长老。他是一位著名的伊斯兰权威人物,身兼数职,是伊斯兰世界联盟主席,伊斯兰学术研究、立法、宣教和指导各机构总主席。本·巴孜长老对我们全团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作了热情友好的谈话,尔后安排我们到他家做客。当我们在本·巴孜长老家的会客室落座后不一会儿,就来了许多不同国籍的客人。长老讲了一些友好的话,对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表示高兴,他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穆斯林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我很高兴”,并表示愿在教育方面与中国穆斯林合作。休息片刻后,我们全体客人在本·巴孜长老陪同下被引到另一间房子进餐。这是一顿阿拉伯式的午餐,大家席地而坐,十几人围坐成一个圆圈,中间是各种丰盛的食品,有的用刀叉,有的直接用手抓,吃得非常香甜,无拘无束,像在自己家中一样。这次会面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当我们圆满完成副朝功课和对沙特的友好访问后,又应邀顺便访问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副朝友好访问团成员于1月10日乘坐中国民航飞机离开沙迦返回祖国。

(原载于《中国穆斯林》199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