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32108500000016

第16章 唐代(2)

许昌在唐朝时候称许州,城西北角有一汪湖水,大家叫他“小西湖”。每到夏天,岸边垂柳成荫,湖中荷花盛开,九曲石桥连着湖心凉亭。这里风景秀丽,也是消暑胜地,不少文人学士常到这里流连观赏,吟诗作画。

大画家吴道子本是禹州人,他的画可以说天下闻名。那真是画鱼鱼戏水,画鸟空中飞,画的树能结果,画的叫驴会拉磨。人们都称他为“画仙”。

有一年,皇帝把吴道子请到京里,让他在宫中作画。他画一幅《天子行乐图》,画上的歌舞美女飘飘欲仙;画一幅《百官侍宴图》,那杯中美酒,好像要流出来。文武百官交口称赞。皇帝也十分欢喜,要封他大官,让他留在宫中。可吴道子是山珍海味不吃,绫罗绸缎不穿,黄金美女不爱,骏马高官不受,一心记挂着乡亲父老。他辞谢了皇上,仍旧布衣草鞋转回家乡。禹州是和许州挨着的,吴道子回家路过许州小西湖,见这里风光宜人,是个作画的好地方。他一连游玩了几日,又看到这里民风淳朴、物产富饶,便爱上了这里。况且这里离家也不远。他就邀了几个朋友,在小西湖附近住了下来。他每天到湖边观景作画,或和友人谈古论今。他为人和善,从不摆架子,人缘极好,和邻里乡亲处得很融洽,生活上倒也逍遥自在。

有一天,吴道子在小西湖岸边临大路的一座小桥上歇息。这时,夕阳衍山、晚霞如火,清风徐徐吹来,湖水荡着金色的波纹。他正入神地揣摩看画一幅《小西湖落照图》,只见一个老汉匆匆走来,劝他赶快回家,说是最近有一伙歹人,夜聚明散,拦路抢劫,污辱良家妇女,桥头成了是非之地。说完他就慌忙走了。吴道子听后微微一笑,略一沉吟,便不慌不忙,从怀中取出画笔和颜色,在桥头山石上画了一幅画。

第二天,许州城内外便传开了,说是夜里桥上卧了只斑斓猛虎。那虎两眼放光,像象两盏灯笼;张着血盆大口,明晃晃一对虎牙,像两把利剑;尾巴一竖,像立一根旗杆。这事儿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附近村庄,人人谈虎色变。有十几个胆大的后生,带着刀枪弓箭,成群结队,吆吆喝喝地要到桥上看个究竟。远远的果见一只猛虎张牙舞爪,威猛异常。这伙人弓上弦,刀出鞘,如临大敌,大气也不敢出,慢慢地摸到跟前,仔细一瞅,原来是一幅画。这画画得也太像了,看着比真老虎还吓人。所以,人人点头咂舌,惊叹不止。忽然,从人群中走出个老头,他呆愣愣地看了一会儿画,猛然想起,昨晚上吴道子走得最晚,便捋着胡子哈哈大笑道:“这准是画圣吴道子画的,是吓那伙歹人的。”他一边笑着,一边十分得意地把昨晚上遇见吴道子的情景,一五一十说给众人听。这样一讲,消息不翼而飞,越发传得远了。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来看这只画虎。嘿!大白天还虎视眈眈令人胆寒,别说夜里,不吓掉魂才怪呢,那伙儿歹人心虚,听说有虎,便逃走了。日子久了,卧虎桥的名字也就传下来了。直到现在还有那座桥。

一言心语

神奇的传说,凝聚趣味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正表现出吴道子非凡高超的绘画艺术,难怪人称“画圣”。

王维的传说

王维像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薄册(今山西永济),遂为薄人。他不但诗歌创作卓有成就,还善于绘画,精通音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即席吟《息夫人》

唐代诗人王维不仅才华出众,而且富于正义感。

一次,唐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邀请了十几位有名的文人墨客来宁王府作客,王维也被邀请了。席间,宾客们有说有笑,唯独有位坐在宁王李宪身边娇艳多姿的年轻女子闷闷不乐。

王维看着这个充满忧愁的女子,悄悄地询问坐在他身边的一位好友说:“这位女子是什么人,为什么这样忧愁?”他这位朋友轻声对王维说:“她是宁王手下的人从宁王府左邻一个开烧饼铺的人那里抢来的。这个女子很有骨气,她不喜欢宁王府的荣华富贵,时刻想念着卖烧饼的丈夫。虽然宁王对她比对其他妻妾、歌妓都宠爱,但她和宁王从不说话,整天都是这样泪流满面。”王维知道这个女子的遭遇之后,非常同情她,但又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她解脱。

这时,雅兴正浓的宁王李宪,看到他新近霸占来的妾仍然闷闷不乐,就想当着众人的面戏弄她一番,于是问她:“你放着荣华富贵不享,难道还想着你那个卖烧饼的穷汉子吗?”这女子仍旧眼泪汪汪,不肯说话。宁王又说:“那个卖烧饼的穷汉子已得了我一大笔钱,早就另娶新欢,把你忘了。如果你不信,我现在就派人把他叫来给宴会送饼,叫你看看,这样你就会死了这条心了!”

一会儿,卖烧饼的汉子端着烧饼走进宴会厅,他的妻子马上站起来,跑了过去。夫妻两个你看着我,我看看你,相对无言、泪如雨下,在座的人都被这激动人心的情景所感动。这个场面的出现是宁王李宪万万没有料到的。他十分尴尬地站起来,请在场的文人墨客即事吟诗,以便为他解围。

王维第一个站起来,说:“宁王,小人愿先来献丑。”宁王以为王维是要为他解围,脸上露出十分高兴的神色说:“好!好!快快吟来。”

王维端起酒杯,饮了一口,说道:“我这首即兴诗的题目是《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宴席上所有宾客都知道,王维所说的息夫人,是春秋时代息国君主的妻子,楚王灭了息国,将她据为己有,但她始终不对楚王说一句话。王维的诗,分明是借历史故事来批评宁王,同情这对患难夫妻。这对患难夫妻也听明白了王维这首诗的含义,他们抱头痛哭起来。

宁王的所有宾客听了王维的这首诗,又看到这对患难夫妻的悲恸场景,都难过得低下了头。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敢继王维之后再即事续诗,因为王维的这首《息夫人》已经达到了即事的最高点。宁王这时连气带羞,脸色白一阵红一阵,无地自容。最后他出于无奈,只好对卖烧饼的夫妻说:“以前那些事都是我手下人干的,我一点都不清楚。现在成全你们夫妻,你们可以走了。”王维写的《息夫人》,借古讽今,成全了一对患难夫妻,这个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一言心语

上述传说,表现出了王维对强者的谴责和对弱者的关切之情。更表现出了王维正直的品格。

李白的传说

李白像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幼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州江油县)青莲乡,唐代大诗人,被后人称为“诗仙”,诗风雄奇豪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有《李太白集》。

妙词惊贵妃

唐玄宗非常欣赏李白的诗才,召李白进京,任命他为翰林供奉。这时的唐玄宗已由励精图治的英明君主,变成了骄奢淫逸、只图享乐的皇帝,整天贪恋酒色,不务朝政。他召李白进京,只是想利用李白的诗章,为他自己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增加宫廷生活的乐趣,并不想让李白参与朝政。

李白虽任翰林供奉,但只是一个虚衔,并无实权,尽管李白的诗才得到了唐玄宗的欣赏和宠爱,但由于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他的满腔热血、一片肝胆无处倾诉,一身才智无所用处,因此常常闷闷不乐,借酒消愁。

一天,正当李白独自在宫廷外一处酒楼上闷闷饮酒的时候,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宫中对酒赏花,连夜欢筵。因为这一天是杨贵妃的生日,唐玄宗便命梨园供奉李龟年等人请李白进宫将今天赏心乐事写成诗歌,以为永久纪念。李龟年一行数人找遍了翰林院所有角落,也没有见到李白的影子,便亲自带人到闹市上的所有酒家查寻。他们找了几个酒店,还是没有见到李白的影子,着急之际,忽然听到一家酒楼上有人引吭高歌: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莫为醒署传。

李龟年一听就知道是李白的声音,急忙奔到楼上去请。谁知李白已烂醉如泥,在酒桌上睡着了。李龟年无奈,只好差人将李白扶下楼去,用马将他驮到金銮殿。玄宗见李白醉成这个样子,急忙令人在自己身边给李白铺了一块毯子,并叫贴身宫女口含清水给李白喷面。不多时,李白渐渐醒来,当他看清在自己身旁坐的是玄宗皇帝和杨贵妃时,不禁大吃一惊,急忙起身跪下请罪。唐玄宗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让人端来已准备好的醒酒汤。玄宗亲自给他调温,赐给他喝下。李白喝了醒酒汤,神志清醒多了,只见眼前一片火红、粉红、紫、黄和雪白的木芍药花,在皎洁的月光和灯火照耀下,争奇斗艳,栩栩飘香。玄宗皇帝见李白已清醒了,便对李白说:“贤卿,今日是贵妃的生日,又正好赶上牡丹盛开,我和贵妃前来观赏,特召你作首新词,以助雅兴。”

李白谢过万岁,命人拿起笔来,抬头看了看争奇斗艳的牡丹花,又看了看含情脉脉、满脸红晕的杨贵妃,便乘酒后的馀兴,铺纸挥笔,一口气写了三首著名的《清平词》: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李白写完,李龟年立即将李白写好的新词献给唐玄宗。唐玄宗将新词置于御案,从头至尾细细读了一遍。他见李白醉中写出的新词仍然笔墨酣畅、文采盎然、隽永别致,不禁高兴地用手拍着御案,点头连称:“好,好,好啊,爱妃诞辰喜日,贤卿为朕写出这样绝妙好诗来,足以光灿千古了!日月不能掩其精华,流年不能减其光彩。”说完,忙将新词转给杨贵妃,贵妃接过新词,见字字喷珠涌玉,笔笔牵心动人,读着读着心都要醉了。她欣喜不,禁地将新词交给梨园供奉李龟年,命他立即率乐工、歌妓,在筵席前演唱。

李龟年率众歌妓在欢快的《青平调》旋律中,唱起了李白为杨贵妃写的新词。

在欢快的音调中,杨贵妃心花怒放,禁不住迈开轻盈的脚步,在花前月下飞舞起来。半醉了的唐玄宗,痴痴地望着杨贵妃的舞姿,也高兴地让身边宫女取来一支玉笛,随着《清平调》乐曲的节拍,兴致勃勃地吹起了玉笛。

杨贵妃舞完一曲,端起七宝盏,亲自斟上一杯西域酿造的葡萄酒,赏给李白。李白谢过贵妃,双手接过这杯美酒,一饮而尽,不久便昏昏然地沉睡过去了。

一言心语

清新的字句,绝妙的好诗,虽然在以酒助兴下一气成篇。但并非酒的缘故,而实质上还是腹争才华。

豪饮棋法精

相传唐朝时,四川万县名叫南浦。“安史之乱”时,李白因辅佐永王李磷,得罪朝廷,流放夜郎。途中经过南浦,因长途跋涉,艰辛劳累,李白病倒了,就在南浦的西岩休养了一段时间。

李白当时心情十分忧郁,想到自己雄才大志未得实现,反遭奸臣陷害,他多么想痛饮几杯,醉卧三天,忘却一切忧虑,在诗和酒中寻找安慰啊。怎奈这南浦乃偏僻之地,既没有知心朋友唱和,也没有可口的好酒消愁。

当时南浦有个县令,名叫秦禄,此人不务正业,下棋成癖。他闻知李白不仅诗才盖世,而且精通棋艺,便时常来找李白下棋。李白为了消磨时日,也乐得与他对弈消遣。

秦县令自恃棋艺是南浦之冠,不把李白放在眼里。一天,他请来南浦全城的棋手,当众和李白对棋,想战败李白,更进一步显示他的棋艺。结果出乎意外,李白得胜,县令惨败。县令气得酱色的脸一下变青,幸亏有善于给主子拍马屁的师爷给他圆场,说:“这回不算数,下次再来。”县冷虽强作镇静,但也难免怒形于色。

县令当众丢了面子,五脏六腑都气炸了。他忙把师爷叫来商量对策,说:“我是一个堂堂县令,李白乃是一个被贬谪的罪人,我竟被他打败,今后我这父母官还有什么威风?”师爷献媚地说:“老爷休气,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不过依下官看来,李白来自京都,见过全国各家名手,棋艺确实非凡,老爷想胜过他也有难处。今下官有一条妙计,下次去西门外酒坊里,买回两坛劲儿大的酒,先请李白喝酒,把他灌醉,再找他对棋,他昏昏沉沉,棋数必乱,老爷要战败他就容易了。”县令一听,喜上眉梢,连声喊:“好!好!好!”

县令得到师爷的妙计,立即把听差叫到面前,吩咐道:“明天你去西门外酒坊挑两坛酒来,下次我和李白对棋时,先请他喝酒,你在一旁斟酒,看我的眼色行事,尽量给李白多斟,灌他个烂醉如泥。”听差连连点头,声称:“照办!照办!”

听差原是个穷苦人,他心地善良,从不忍心欺负百姓,敲榨良民。他也去看过李白下棋,佩服李白的棋艺高超。他听了县令说的这套诡计,心中甚是不平。不忍心看到这个被奸臣陷害的可怜文人,再受县令的欺凌。因此,他表面答应县令的吩咐,暗中却琢磨着如何保护这个远方来的客人。

听差来到酒坊,替县令买酒,酒坊老板岂敢怠慢,按照吩咐挑选了两坛。此酒劲头特大,不会喝酒的人,一杯即醉;善于饮酒的人,三五杯也便醉倒。听差想:李白身体本有病,要是喝上三杯五盏,不但下棋不灵,而且还会加重病症,甚至性命难保。他挑着酒坛不知不觉来到天仙桥,见从歇凤山岩缝里流淌出来的泉水清澈纯净,晶莹透亮,汇成一股小溪,流过这天生石桥,发出琮琮的琴声。他想,何不冲点泉水在酒里,把浓酒冲淡,让李太白喝了不醉,也许可以幸免灾难。于是,趁无人之机,揭开酒坛,捧了许多泉水倒进酒坛里,又从从容容地挑回县衙去了。

这天,县令请来更多的棋手,声称正式和李太白决一胜负,并扬言如果输了,就不当县令。

下棋之前,县令假惺惺地对李白说:“本官闻知先生好饮酒,特备上本地特产上等头酒,请先生好好品尝品尝。美酒助兴,定会显出更精湛的棋艺来。”说罢,举杯和李白对饮。听差按照县官的吩咐,在一旁斟酒。李白饮了一杯又一杯,而县令却只是做做样子,饮得很少。

喝了酒以后,李白兴致勃勃,精神百倍,不但没有昏昏沉沉,而且神志更加清醒,棋法更精,稳重灵活,攻势猛烈。秦县令只有招架之功,哪有还手之力。斗了几个回合,秦县令落得惨败。

秦县令垂头丧气回到县衙,满腹怨怒,有气无处泄。过了一会儿他静下心来,感到事情不免有些蹊跷,这样的头酒,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喝几杯也要醉倒,体弱多病的李白竟然如喝白开水一般,毫无醉意?想到刚才自己喝的时候,也不觉有醉意,似乎这酒变淡了,原来那股辣味也没有了,而且绵软清香。县官琢磨着,又去舀一杯来品尝,果然香气扑鼻,绵软可口,和过去买的酒大不一样。香甜的美酒,立刻冲淡了县令满肚子怒气,他忙把听差唤来,瞪着眼睛问道:“你前日是从何处买来的酒,如实说来!”

听差听了,身躯微微颤抖,唯恐兑水之事被老爷发觉,连忙答应道:“禀老爷,奴才是从西门外酒坊买来的酒,一点不差。”

“你别骗我,西门酒坊的酒我尝得出来,哪有这般美味?究竟是从何处买的,如实招来?”

听差颇觉奇怪,左思右想也不知酒怎么会变好的,他忽然醒悟道:是不是因为兑了天仙桥下的溪水呢?他只好把兑水一事招了出来,县令一听忙叫人一起再去试试。一试果然如此。

这件事流传开了,于是酒坊都采用天仙桥的溪水酿酒,酿出了很多美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