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32108500000017

第17章 唐代(3)

李白得此美酒,一日三饮,心爽种怡、精神倍增、郁闷顿消、疾病痊愈,住在南浦,不愿离去。传说,李白后来没去夜郎,因喝了南浦美酒成了仙人了。

从此,南浦名酒一代代传了下来。为了纪念李白,人们就把“南浦酒”改名为“太白酒”。

一言心语

有时候无意中的一种行为往往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结果。这种结果越美好神奇,也就越富于魅力。由此还能延伸出一种品牌与文化。

李白与太白酒家

这一年,冬天刚到,就已寒气袭人。李白住在采石矶,他经常到街头的一家酒店里去沽酒。这酒店是一个姓鲁的财主开的,人们都叫他鲁老板。别看这鲁老板表面对人和颜悦色,骨子里却很心狠。他手捻佛珠,口诵阿弥陀佛,肚子里却时时打着小算盘,想着怎样盘剥他人。他家用的几个酒保,个个累得弯腰驼背,到头来,却都被他踢出门去。

这一天,李白又到酒店来沽酒。躺在椅子上的鲁老板捻着胡子,眯着眼,笑吟吟地打量着李白,心想:这个穷书生离开京都几年了,带来的钱大概花得差不多了。当初,李白头次进店,他笑脸相迎,以后常来常往,他估计榨不出多少油水了,脸色就一次比一次难看。他暗示小酒保别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热情地为李白斟酒,临走,还把上等美酒给李白灌上一大壶。这回,说什么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后,弦外有音地说:“小店屋檐太低,酒池太浅,经不住翰林这样的大酒壶哪!”

李白明知上回给的酒钱还够沽几次,现在看鲁老板的这副模样,也不愿多同他争辩,就从怀里取出最后一锭银子往柜台上一掷,“啪”地震得鲁老板两眼发亮,满面乌云立时消散,浮出一片笑容,说:“老朽有眼不识江底浅,没想到李翰林还有这么多酒钱。”他转身忙吩咐酒保说:“快,快给大人沽酒,找大人银子!”

李白一挥袖子道:“算了,下次再来!”鲁老板两眼眯成一道缝,一个劲地连说:“是,是!”

第二天黄昏,李白又来了,酒保又为他满满灌上一壶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天天一趟,鲁老爷很是不耐烦了,他算算李白丢下的一锭银子,再有个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语支开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壶里兑水。

李白喝了几口,觉得味道不够,但也没说什么。以后每次李白来,鲁老板总装得特别热情,亲自为李白灌酒,暗地里却多加了一倍水。一天天过去了,李白若无其事。后来鲁老板干脆给李白灌上满满一壶江水。

李白还以为是酒呢,路过独木桥时,几个顽童在河边扔石子,一块石子向李白飞来,他吓了一跳,忙把酒壶往怀里一搂:“哎哟,别把我的酒壶打翻了!”逗得几个顽童哈哈大笑。来到船上,李白拎起酒壶往杯子里倒,一闻,味道不对;喝一口,“呸”地吐了出来!一看,才知是又浊又浑的江水。他气坏了,想找鲁老板去理论,又一想,和这种人没什么好讲的。唉,无奈采石矶这一带就这一家酒店。求他施舍,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爷面前,李白也不曾低三下四过,更何况对这样一个前(钱)心后比后心重的小人!

更夜深静,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稳,想写点诗,又写不出。多年来,酒和他结下不解之缘。一壶酒下肚,他便能暂时忘记愁苦,把雾蒙蒙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这满目凄凉的采石矶头,连唯一能使他解闷的酒都没有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没有酒,就写不出诗来。他叹了口气,静听着房檐下渐浙沥沥的雨滴声,心都要碎了。

第二天,李白路过一间茅舍,一位两鬃全白的老人,朝他点头微笑,热情地邀请他到屋里去坐。刚一进门,老人就朝李白拜了下去:“感谢救命恩人!”

李白呆立着,不知是怎么回事。老汉含着泪诉说道:“我姓纪,老家幽州。那年遭灾荒,我和老伴带着孩子上山剥树皮。忽然出现了两只吊睛白额大虎扑上来,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吓得魂不附体。多亏先生您正好在那里游玩,飞起一箭,连射两虎,我父子俩才得以死里逃生。”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连忙扶起老汉说:“算不得什么,算不得什么。”

老汉说:“多年来,为了报恩,我暗地跟着您,除了您在京都时,我进不了皇宫外,从金陵到庐州,从宣城到采石矶,我一直跟在您身边,捕鱼,打柴。”

李白听了,热泪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亲切地问:“孩子呢?”

老人顺手一指说:“喏,在酒店里帮工。”

李白正想把鲁老板以水当酒的事告诉老人,老人打断他说:“我已听孩子讲啦。这种只看得到钱的人,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说罢,从屋里抱出一大坛子酒对李白说:“来,恩人,开怀畅饮吧!”老人拍拍胸说:“往后,您喝的酒,全由我这老头子包啦!”

李白乐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瘾,一下子全冲了出来。他等不得老人拿菜出来,就端起杯来一饮而尽。饮着,饮着,就醉了。他眯着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门外的“联壁台”上,叫人拿笔;老人知道李白诗兴大发,就赶快递上准备好的笔墨纸张。遥望着滚滚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李白提起笔来,一挥而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老人伸出颤抖的双手,捧起墨迹未干的草书,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贴在了墙上。

打那起,这间普通的茅屋可热闹起来了。过路的,打柴的,捕鱼的,都想进来看看墙上的诗。有的抄,有的背,一传十,十传百。有的还千里迢迢,专门来欣赏这首诗。有人问起是谁写的,老汉总竖起拇指,自豪地对大家说:“是仙人李白的手迹。他是喝了我酿的酒,才写出这般好诗的呀!”

一听这话,南来北往的都争着到这里,略坐下喝两盅,细细品味着这醉人的美酒,领略着诗人创造的意境……也不知从哪天起,老汉开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为李白酿酒,还用甘甜的美酒为客人洗去一路的风尘。

从此,“太白酒家”的店号就亮了出来。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那个鲁老板听说姓纪的白发老头酿酒手艺高超,生意兴隆,一肚子的不快。加上小酒保宁愿不要半年工钱跑到太白酒家,闹得自家酒店门庭冷落,气得他吹胡子瞪眼。他左思右想也没法子,只得叫家人捧着几只大元宝,再带上两坛美酒,亲自到江边去拜访李白,想请他写一首诗,为自己撑撑门面。

李白一眼看出这位鲁老板的来意,冲他摆摆手:“你家酒池太浅,经不住我一口喝的啊!”说罢把手一扬,叫船翁开船,竹篙一点,小船轻轻离开江岸,朝江心驶去。随着李白的歌声,他那高大的身影,渐渐融进了落日的余辉。

鲁老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嘶哑着喉咙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话好说,好说呀!”跑了几步,被石头绊了一下,“扑通”一声倒在了沙滩上。

不久,鲁家酒店关门了,而纪老汉的“太白酒家”生意,却一天旺似一天。一年后,老汉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绝,把酒洒进长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并且写下一首悼念老汉的诗: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可见,李白与酿酒老汉情谊多么深厚啊!

千百年来,沿江一带,许多大大小小的酒店总以“太白酒家”、“太白遗风”作为店号,用布写好挑在门前檐下,表现出对伟大诗人李白的纪念之情。

一言心语

大诗人李白生性豪放,超尘脱逸。刚直品端,蔑视权贵。其著名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叫我不得开心颜”充分反映了这一鲜明的个性。他善交诚实之友,痛恨奸诈之人。在本传说中,对鲁老板的蔑视与对酿酒老汉的深情正是鲜明的写照!

杜甫的传说

杜甫像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代大诗人,被后人推崇为“诗圣”。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矛盾和社会生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杜甫开药铺

在沙市(沙市在唐代叫沙头镇)中山路中段,有一条古老狭窄的石板路小巷,相传杜甫曾在这里住过。

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的早春,杨柳新绿,青竹吐翠。在沙头镇大街上,新近开设了一家“百草堂”药铺,门前贴着一副别出心裁的对联:“独活灵芝草,当归何首乌”。店主人就是五十多岁的杜甫,他刚从四川药州回来,在沙头镇定居下来。他弟弟杜观也把家眷接来,兄弟团聚,甚为欢洽。他常和荆沙一带的老友李之芳、郑审相会,老友相聚,甚是欢喜。当时,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在楚国名流宋玉的故宅旁边新盖一座宅院,杜甫特地致诗述怀: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官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杜甫本想借题发挥,希望卫伯玉像严武一样把他荐用于朝廷。岂知卫伯玉不学无术,更不懂爱惜人才,加以他的门客从中挑拨,说杜甫自比宋玉,怀才不遇,把您比做楚王,不识人才,最终将和楚宫一样泯灭。从此,卫伯玉对杜甫怀恨在心。

杜甫刚来时由于生活穷困,虽有杜观等亲友接济,毕竟是“寄人衣食”,非长久之计,于是就以卖药为业,聊度岁月。

药铺开张后,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甚至实在无钱付还药费的,也就免费赠送。因此百姓称赞,生意兴隆。

常说:“落毛的凤凰不如鸡。”杜甫的药铺生意一好,其他几家药店的生意自然就冷落了下来。这几家老板暗恨杜甫这个“外来户”抢了他们的生意,于是就串通起来,用银两收买了卫伯玉衙门里一个书吏。这家伙近来在赌场输得精光,正好有人送财上门,自然满口应承。这一天,他乘机在卫伯玉面前挑拨道:“老爷啊!你晓得有个杜老倌在镇上开药铺的事吗?”

“嗯!晓得。”

“哎呀,这个杜老倌可神气啦!他在药铺门口招徕顾客,夸下海口,说‘百草堂’里天下药材无所不有,其实,他是想把人家都压垮。”

卫伯玉疑惑地问道:“真有这等事?”

书吏故弄玄虚地说:“还有一句话,小人不敢讲。”

“啊!”卫伯玉更加奇怪,“什么话,快快讲来!”

书吏凑上前去:“杜老倌自以为才高学深,连老爷您也瞧不起呢!”

卫伯玉被激怒了,又加上他对杜甫那首诗的不满,便决心报复。于是开了一副药方,对书吏交待:“你将这药单拿给杜老倌,要他照单发药,如有则罢,没有你就砸掉他的招牌,要他滚蛋!”

书吏连忙来到“百草堂”,将药单往柜台上一甩,大声说:“这是卫大人急需的药,赶快照单发药。”

伙计接过药单一看,都楞住了。药方上写着:

行运早行运迟

正行运不行运

有个老伙计对书吏陪笑问道:“您哥是请哪位高明郎中开的药方,怎的我们都不曾见过……”

书吏不等说完,开口就骂:“他娘的,你们开的是什么药铺?快给我把杜老倌叫出来,要是配不齐卫大人要的药,我就砸掉你们的招牌!”

伙计们不敢怠慢,忙把此事告知杜甫。杜甫心里明白,这是卫伯玉故意对他刁难。及至看了药单,他不禁付之一笑,区区雕虫小技,也来卖弄,未免太不自量。他顺手办好四味草药,随即来到柜台边,拱手问道:“这位大哥请了,不知你家大人有何见教?”

书吏目中无人,仍旧傲慢地答道:“杜老倌听了,我们老爷要你照单发药,否则就要砸你的招牌,要你滚蛋!”

“哦,原来如此。”杜甫胸有成竹地说,“卫大人需要的药,小店应有尽有。”

“什么?”书吏大吃一惊,口气也缓和下来,“你先拿给我看看。”

杜甫不慌不忙地拿出四味药,原来是一片萝卜干,一块生姜芽,一粒新鲜李子,一颗干桃僵。

书吏一看傻眼了:“杜老倌,这可不是跑江湖,这算什么药?”

杜甫说:“萝卜干是‘甘罗’之意,甘罗十二岁就当了宰相,你说他是不是‘行运早’呢?”

“是。”

“生姜芽是‘姜子牙’之意,姜子牙八十三岁遇文王,是不是‘行运迟’呢?”

“是。”

“你看这红皮李子,虽然酸不溜儿的,却正是目前市场上的俏货,可说是‘正行运’吧!”

“啊!”

“这是隔年的桃子,经过雪冻霜打的算不得鲜果,只能人药,所以说‘不行运’了。”

书吏连连点头,无话可驳。杜甫接着说:“这红皮李子好比你家老爷‘正行运’,这桃僵好比我已‘不行运’了。当今朝廷重用奸臣、嫉贤妒能,正如俗话所说‘李代桃僵’,难道不是真的吗?”

经杜甫这么点破,书吏才恍然大悟,马上跳起来说:“好哇,杜老倌你莫非呓了雄心豹子胆,竟敢辱骂我们老爷,管叫你吃不了兜着走!”

杜甫淡然一笑说:“请便。”说罢拂袖而去。

书吏气冲冲地回到卫府,交上杜甫给的四味药,并将他的一席话当面讲明。卫伯玉自知理亏,只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可就是想不出一点办法来整杜甫。

一言心语

绝妙的讽刺,生动的比喻,像无形的棍棒让不可一世之人有口难言,自受其辱。

刘禹锡的传说

刘禹锡像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嘉兴(今属浙江)。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翌年举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永贞元年(805年),因参与王叔文进行的政治革新,先贬连州刺史,道贬朗州司马,后回京,又贬连州刺史。历茇州、和州刺史。太和元年(827),回洛阳任职,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后出苏州、汝州、同州刺史。开成元年(836年),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探骊得珠传佳话

公元824年,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由于写诗嘲讽当朝权贵,被贬为和州刺史。途中与诗人元稹、韦楚相逢,三人相约绕道去苏州,拜访在那里任刺史的诗友自居易。三位诗友突然来访,使自居易十分高兴,他备上酒菜,盛情款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诗人们会聚在一起,开怀畅饮、说古论今,好不惬意。

刘禹锡自从被贬出京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兴过,他建议说:“为了助一助酒兴,我们不妨以南朝兴废为题,各赋咏史诗一首,如何?”

大家一致赞同,于是元稹提议,由刘禹锡先赋诗一首。

刘禹锡赶紧推让说:“还是由主人先赋为好。”大家你推我让,难以确定。自居易提议道:“谁为兄长,谁先来赋诗怎样?”

四人齐声称好,于是各自报出自己的生辰年月,结果是刘禹锡为长。

刘禹锡一看再也无法推辞,便独自斟满一杯酒,然后一饮而尽,酒尽诗成:

王濬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索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刘禹锡刚刚吟完最后一句,韦楚便拍手叫绝。年岁次之的白居易赶紧接过来说:“我四人以南朝兴废为题,各赋咏史诗一首,就像探骊龙,看谁先获取骊龙颔下的宝珠一样。禹锡已先获其珠,剩下的不值钱的鳞爪还有什么好获取的呢?”于是元稹、韦楚、自居易甘拜下风,各自认罚酒一杯。

刘禹锡即席而作:《西塞山怀古》一诗,而引出的“四人探骊得珠”的轶事,一直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佳话。

一言心语

《西塞山怀古》是刘禹锡著名的诗作,千古流传。其怀古论今、构思奇妙,令人回味遐思,不失为探骊得珠的佳作。

白居易的传说

白居易像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圭(今陕西省渭南县境)。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年),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此后又历任忠州、杭州、苏州等地刺史,做了许多有益于当地人民的好事。在仕途生涯的最后,他官至刑部尚书,晚年辞官,闲居洛阳,享年七十五岁。

自居易与白公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