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国古代文人传说
32108500000032

第32章 清代(1)

清代从1644年至1911年,共经历了二百多个春秋。在这一时期,丈人轶事,流传纷呈。从许多传说中都能使人领略到文人的智慧与气度。

金圣叹的传说

金圣叹像金圣叹(1608—1661),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人瑞,字圣叹,一说本姓张。江苏吴县人,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入清后,因哭庙案被杀。喜批书,曾批改《水浒》、《西厢》,有《沉吟楼诗选》。

饮酒题对

金圣叹的舅父钱谦益,老奸巨滑,玩世不恭。他曾在明朝崇祯手下做过经略相公;后又投奔李自成,当过书记官;清兵人关,眼看明朝覆灭,李自成失败,他又摇身一变,屈膝投降,当上清朝的大官。这天钱谦益生日做寿,金圣叹本想避开,怎奈碍着老母的面,不得不装装样子,于是雇艘小船,从苏州到常熟,上钱府祝寿。

这一天,钱府张灯结彩、车水马龙,好不热闹。来祝寿的大都是官场人物,只见红顶子、蓝顶子、金顶子、银顶子、水晶顶子、玉石顶子,五颜六色,令人眼花缭乱。一个个摇头晃脑,弹冠相庆。独有金圣叹板着个脸,不卑不亢,沉默寡言。

酒过三巡,一个宾客过来拍马屁了:

“钱大人,令甥金相公乃江南才子,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小人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盛会,正好置酒论文,也可让在座诸位一开眼界。”

“是啊,是啊,都说金相公好书法,铁书银勾,锋芒毕露,真乃龙跳虎门,今日定要一睹为快……”

一时间,酒筵上赞声四起,金圣叹也不便推辞,站起身来淡淡一笑:

“盛情难却,只好献丑了。就题一对联吧。”

众人拍手叫好,钱谦益更是喜出望外,马上吩咐侍女,捧出文房四宝,桌上铺好一张珊瑚撒金粉笺,单等金圣叹动笔。

只见金圣叹手握斗笔,饱蘸浓墨,不假思索,“刷刷刷”几笔,就在粉笺上留下“从明从贼又从清”七个大字。众人一见,个个吓得吐舌失色,钱谦益正在捋胡须的手一颤抖,不觉拔断了几根胡子,笑容立刻收敛起来。他心想,这小子也太狂妄了。这七个字难道可以乱写的吗?且看他下联怎么写法。

这时大厅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屏声息气地等着下联。只见金圣叹不慌不忙又写下四个大字:“三朝元老……”

众宾客一见,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露出笑容,心想,到底是娘舅外甥,这点面子还是有的。钱谦益却还不放心,唯恐外甥发“梗劲”,连忙踱到金圣叹身边,对着外甥翘起大拇指,连声称赞说:“人瑞,人瑞,真人才也!”

原来,金圣叹原名采,明亡以后,改名人瑞。钱谦益这句话,正好谐音。表面上是给外甥捧场,暗地里却在打招呼,要他笔下留情。谁知金圣叹冷冷一笑,毫不迟疑,又“刷刷刷”写下去,写罢,把笔一掷,拂袖而去。

众宾客围拢一看,这副对联竟是这样十四个大字:

从明从贼又从清,

三朝元老大奸臣。

钱谦益两眼翻白、手脚冰凉,胡须根根竖起,瘫痪在太师椅上,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一言心语

从金圣叹题写的对联可以看出,他对趋势附炎的舅舅钱谦益怀有一腔怨愤,其耿直之性全然流露。

对调孔夫子和财神爷

传说有一天,金圣叹正在闭门读书,忽听得门外吵吵闹闹,便推开窗户一看,原来是一些应试未中的考生,在那里高声讲话,大发牢骚。有人说:“现在考官不凭文才,只要银钱就可以录取,读书人今后还要读啥书呢?”金圣叹听了这番话,心里着实气恼,就半开玩笑地对大家说:“照这样子说,学宫里的孔夫子可以和财神爷对调了。”

大家一听都说:“对!’就一起闯进了学宫。他们把学宫里的“至圣先师”牌位抬进了财神庙,又把财神老爷的塑像扛进了学宫。

这件事哄动了整个苏州城。官府要捉拿为首的人,有人就说是金圣叹出的主意。清朝统治者早就想拔掉金圣叹这个眼中钉,现在有了把柄,立即捉了金圣叹,判了个“亵渎至圣”的罪名把他斩首了。

一言心语

金圣叹是一个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可惜他生活在当时黑暗的现实中。其秉直的个性使他被当时黑色的激流所:中垮。说来至今令人痛惜。而今对金圣叹的评价则充分地肯定了他的学术地位。

李渔的传说

李渔塑像像李渔(1611—约1680),取名仙侣,后改为渔,号无徒,字笠鸿、号谪凡,字笠翁,浙江兰溪人,清代戏曲理论家、作家。他的著作有《闲情偶寄》,包括戏剧理论、表演艺术及饮食、园艺等内容,在戏剧理论上有所丰富和发展。所作传奇《比目鱼》、《风筝误》等十种,合称《签翁十种曲》,现在均广为流传。

李渔笠翁的来历

有一年闹大旱,伊山村边的塘水都干了,田间的禾稻瘪枯枯的。有几口大塘,水却是满满的,这是姜财主家的,村里人急得没法,去找李渔商量,托他到姜财主家讨水。

说起这姜财主,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家伙。不光家里财产多得连他自己也算不清,而且城里的县官,还是他的什么亲戚,有财有势的,谁敢去碰他一根毫毛。李渔倒不在乎,他受了大家的委托,便上门去了。

开始,姜财主见是李渔,勉强应酬了几句。可当一提起讨水,他竟把脸一沉,皮笑肉不笑地说:“嘿嘿,水,有呀,你带来多少银子?”

李渔一楞,塘里的水还要银子,岂有此理?但嘴上仍只好说:“乡亲们穷哪!哪有银子?”

姜财主摇了摇头,说:“既然没银子,那就不必多废话。”

李渔一听,好气恼,本要发作,但一想到乡亲的委托,只得耐下气,说:“田里禾稻都快枯死了,哪里还有闲工夫讲废话?”

姜财主把眼珠一横,冷笑一声,说:“晤,既然如此,老兄何必如此认真呢,莫非收了银子难交账?”

李渔再也忍耐不住了,“刷”地站起身来,问:“水从山上来,人人都可用,你凭什么占为己有?”

财主急了,一时不知讲什么好,便拍着胸膛:“喏,喏,就凭我这个,这个,你有啥办法?”

两人言来语去,顶撞了起来。李渔水没讨成,反而讨了一肚子的气。

他回到村里,就把情况跟乡亲们说了。

大家一商量,决定到十里外的龙山坝去引水。话虽这么说,可引水也不容易啊,得穿过一片荒山地,挖条沟,水才能流过来呀。

人心齐,泰山移。大伙一条心,便决定动工啦。

这事很快传到姜财主耳朵里,他想:糟了,要是让穷鬼挖好沟,我这两口大塘,岂非白修了。他转来转去,赶紧上县城去找亲戚,请县官替他作主。

历来乌龟、王八是同一路货色。财主同县官一商量,竟出了张布告,说什么这片荒山地,全是姜家的,准也不准动。

不得了了,明摆着不准挖沟,逼着要买水啦!村里人又急着找李渔去商量。

李渔想了想,说:“你们带几升芝麻,再来八个人,每人带把开山锄,排成行,走一步,挖一下,你们前面去,我在后面跟,一同去查看查看。”

整整跑了大半天,才回到村,李渔又说:“先别急,回家歇着,顺便准备准备。待我查了历书,择吉破土。”

李渔这么一说,有的人在肚里嘀咕:人家事情这么急,他还要择个吉日,真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又不好当面说,只得在心里纳闷。

一天,李渔到荒山地上一看,播下去的芝麻都发芽啦,赶紧回来,说是破土吉期已到,即刻动手。

这下,村前村后可热闹了,呼儿唤女的,一群群,一队队,直向荒山地奔去。

姜家财主一看,不妙,这班穷鬼吃了老虎胆啦,竟敢动手破土,那还了得,就奔进城里去告状了。

县官接到状纸,发下竹签,立传伊山村首到堂。谁知李渔早在那里等候,一传就到。

李渔手里也拿着状纸,只见上面写着:

村民要治水,挖点芝麻地,

只挖一条沟,何必多是非。

县官拿着状纸,拿不定主意,眼珠子转了转,问:“到底要挖多大的地?”

李渔答:“芝麻地么,就跟七品芝麻官那样,这么一点点。”随手把小指头一举。

县官一听,赶紧摸了摸自己的帽子,点了点头,说:“芝麻不大,唔,芝麻地么……”抬头一看,大堂上站着这么多农民,心里也有些慌,便朝姜家财主说道:“姜翁,芝麻地,反正大不了。我看算了吧!”

姜家财主本是个目不识丁的草包,被县官一说,也只好点点头。

县官马上在状纸上批道:

区区芝麻地,与民去治水。

本县今批示,不准有翻悔。

李渔拿着批示,赶紧回到荒山地,真的破土动工啦。

很快便挖了一大片,姜家财主一看,哎唷,不对,芝麻地,怎么有这么大呀!想想实在不放心,又连忙赶进城里,请县官亲自来查看。

县官无奈,只得开锣喝道地坐着大轿,来到荒山地,找着李渔,问:“大胆刁民,为何目无批示?”

李渔不慌不忙,把批示一举,说:“小民素来守法,遵老爷之命,在挖芝麻地!”

县官手一指,又问:“这么大一片,还叫芝麻地?”

李渔也把手一指,答:“这些便是芝麻地,请老爷细看。”

县官哪里认得清芝麻、绿豆,一瞧,的确是些成行成片的嫩芽,轻声问随从:“这些是什么?”

随从点点头,答:“全是芝麻。”

周围的人也都喊了起来:“启禀老爷,全是芝麻。”

李渔嘿嘿一笑,道:“老爷,没错吧,乡民挖的是芝麻地呀!”“县官涨红了脸,一个转身钻进轿里,喊:“快抬,快抬!”

县官走了,姜财主灰溜溜地回了家。谁知李渔从此变成了他的眼中钉。

挖通沟,水进村,人们那股乐劲啊,还用说吗?

一天,有人来找李渔,说是姜家财主雇了打手进村了,要暗算他,叫他避一下。

李渔一怔,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避一下风头也在理。

哪里知道,李渔正在盘算,几个打手已到面前。急的啊,连家门也没敢进,转身就往村外走。

正巧,村口有人在耕田,听了这事,随手拿起蓑衣、笠帽,往李渔身上一披,往田里一指,李渔心下明白,便装模作样地去耕田了。

不一会儿,几个打手赶到田边,气呼呼地问:“喂,看到李渔了吗?”

李渔没作声。田边的老汉把手一指,答:“哦,李渔么,早到那边去啦!”

过后,李渔心想,千有理,万有理,地头蛇咬人实难避,这趟亏得蓑衣、笠帽救急,想来想去,便决定远走高飞,回到杭州去了,免得县官、财主生是非。于是,便改叫“湖上笠翁”,李渔的故事从此广为传诵。

一言心语

荒山开地的故事。道出了利欲熏心、依附权势的丑恶嘴脸。更表现出了李渔的超人智慧。

蒲松龄的传说

蒲松龄像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清初著名文学家,能诗文,善作俚曲,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及《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蒲松龄写《聊斋》

蒲松龄是怎么写《聊斋》的呢?这里有如下一段传说呢。

蒲松龄是山东省淄川县蒲家庄人,家住在大道边上。大热天的,蒲松龄坐在屋子里写书,写着写着就搁下了,汗没少流,可总觉得不顺手儿,实在写不下去了,就撂下笔到门口站一会儿。每回在门口站着,看着大道上南来北往的行人,蒲松龄寻思着:“一人肚里一条计,三人肚里唱本戏。”我做文章这么费劲儿,不能向大伙借点劲儿吗?打定主意,他就存柜里翻腾出几件用不着的衣裳来拿去当了,当得的钱,买了五斗绿豆背了回来。他家门口有两棵老柳树,他把炕席揭下来铺到树底下,旁边安了一口缸,然后煮了几锅绿豆汤倒在缸里,缸里头扔了一把瓢。走路的人累了,就可以坐在席子上歇歇腿,舀点绿豆汤解解渴。不过有一条,不论是天南的还是海北的,男的还是女的,老的还是少的,歇过脚来以后,都得给他讲一段稀罕事儿听听。常言说:“一人一把土,堆起万丈山。”这样日日听,年年听,把个普天下的事儿,都记到蒲松龄的肚里去了。直到他觉着差不多了,这才把炕席和装绿豆汤的缸收拾起来,把听人讲的东西细细地品透了,这才又坐到屋里,闷下头来写书。这回写可和上回大不一样了,那笔就像捅着泉眼儿似的,一溜两行的字儿,自己就冒出来了。

这一年正赶上康熙皇上到淄川来私访。康熙听说蒲家庄有个老蒲头学问大,就打定主意要去会一会这个人。

康熙打听准了地方,就奔老蒲头家去了。这天正赶上就蒲松龄一个人在家。康熙找到门口一看,大门敞着连条狗也没有,到院里问了好几声没人应。他到屋里一看,只有一个老头子背冲着门坐在那儿一心一意地写着什么,有人过来他也没听见。猜着这就是蒲松龄了,康熙进门先看了个脊梁骨,就有三分不高兴。放大嗓子门咳嗽了一声,也不见蒲松龄回头。他想,这个人该不是聋子吧,到跟前看看再说。康熙走前几步探头一看,嘿,笔走如风,遒劲有力。他再仔细一看,不对味啦,看到后来,鼓鼓地堆了一肚子火:好你个蒲老头,这不是绕着弯儿往朝廷脸上吐唾沫吗?当惯皇上的人,动不动就想治人的罪,刚想开口,冷不丁想起自己这是私访,文章是偷着看的,人家也没有请你进屋呀,弄不好叫人家赶出门去就更没脸啦!看蒲松龄还是一个劲儿的写,康熙就气也没敢出跟着脚溜啦。

蒲松龄呢,压根儿就不知道有人在他背后站过,还在那一心一意地写他的文章呢。

一言心语

创作离不开丰富的素材。蒲松龄“煮汤迎客”的故事。正是现实的体验。并且康熙皇帝站在身后。他都未曾发觉。可见其用心。

酒席巧对对联

甾川新来一位县官,姓乌。他年轻为官,十分骄矜,听说当地名士蒲松龄学问过人,很不服气。

有一次,他邀请一批乡绅叙饮,并要蒲松龄同去。这时蒲松龄已经年老,本不想去,后听说此人颇有才名,心想去见一见也好,他如好来,我也好去,他如有意刁难,我也有办法对付,于是前去赴宴。

席上,乌县令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要蒲松龄对:二人士上坐。

蒲松龄知道这联难对,因“坐”字拆开是两个“人”字和一个“土”字,不过难不倒他。当即对了下联道:一月日边明。

接着乌县令又出上联:八刀分米粉。这联更难了,“八刀”相拼为分,“分”和“米”再相合是“粉”,下联也势必要相拼相合。众人都望着蒲松龄,看他怎么对法。然而,蒲松龄只略一思索,不紧不慢地答道:千里重金锺。

乌县令听了,也暗暗佩服蒲松龄对得好,但见没难倒他,还不罢休。他说:“这次我再出一联,对不出要罚酒三杯。”蒲松龄笑道:“如果对出又怎么样呢?”乌县令说:“罚我三杯酒。”于是又出上联:

笑指深林,一犬眠竹下。

蒲松龄应声对道:

闲看幽户,孤木立门中。

乌县令无奈,只得罚酒三杯。本来事情这样结束,也恰到好处。可偏偏乌县令负气不认输,定要压倒蒲松龄。这时,门外一个麻子佣人踏雪送酒进来,因他脚穿钉鞋,雪上留下一个个圆点,好像麻点。乌县令便不顾身份,即景出一上联:

钉鞋踏雪变麻子。

蒲松龄听了,很替那个佣人抱不平,心想:你出对难我无妨,去侮辱佣人,实不应该。既然这样,我也要替这佣人出出气了。他抬头看见乌县令年纪轻轻,身穿大狐裘,洋洋得意地自斟自饮,就随口对道:

皮袄披身装畜生。

蒲松龄下联一出口,满座一阵哄笑,乌县令下不了台,于是恼羞成怒。这时,正巧一只老鼠窜堂而过。乌县令急中生智,忙走到蒲松龄跟前说:“蒲老先生,我再出一联给老先生对对。”随后念道:

鼠无大小皆称老。

蒲松龄一听就知道他不怀好意,心想,你身为县令,既然不知自爱,那我就不能给你留面子。于是他一拱手赔笑道:“乌县令,我斗胆对下联了。”这时众乡绅见他们刀来枪去,实在坐不住了,但又不好意思走掉。只见蒲松龄对道:

龟有雄雌总姓乌。

至此,乌县令满脸羞惭,无言以答,只好假装酒醉,拂袖退席。

一言心语

敏捷的才思,令人叹服。从中也更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内涵和自身修养。

周渔璜的传说

周渔璜像周渔璜(1665—1714),名起渭,号桐野,贵阳人,清朝时的大诗人。曾参与编修《=康熙字典》、《渊鉴类函》,著有《桐望诗集》。

饯行宴上挫骄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