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周渔璜出任江南主考。主考完毕,次日就要启程回京。晚上,文武官员聚集在巡抚衙门,设宴给他饯行。
巡抚站起来,举着酒杯,瞟了周渔璜一眼,不冷不热地大声说:“江南一地,乃世代才子之乡。这次周大人奉旨前来主考,真是辛辛苦苦地白跑了一趟。像周大人这样学问高深的,真是不曾多见,回京复旨,定当受到皇上加官重赏。来来来。各位大人,为周大人的锦绣前程,大家痛饮一杯!”
周渔璜摆摆手,站起来躬躬身子,平静而严肃地说:“大人过奖。谈到学问,我周某僻处贵州,蒙皇上看重,这次有机会见识见识这江南世代才子之乡,实在是开了不少眼界。”
周渔璜的话音刚落,就有个身穿绿袍的官员站起来,“嘿嘿”一阵干笑说:“周大人恕我直言。你那个‘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家乡,下官去过,贵同乡的才学,嘿嘿,不怕你周大人多心,下官也亲自领教过。”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有人发出一阵阵刺耳的嬉笑声;巡抚也得意地斜着眼睛瞅了瞅周渔璜,一语双关地问道:“如何?”
周渔璜神情坦然地对绿袍官员说:“大人既然不远千里去过敝乡,还亲自考究过学问,实在是敝乡人的荣幸。但不知大人是如何的考法?”
堂卜突然鸦雀无声,人们都注视着身穿绿袍的官员。只见那绿袍官员摇头晃脑地说:“很简单。有一天,我对一个挑着粪桶下地的农夫说,听说你们贵州人很有学问,还出了个了不起的翰林(注文:指周渔璜),我现在出个对子给你对。”
那官员讲到这里,文武官员忍不住异口同声地问道:“他对得出来吗?”
绿袍官员哈哈一笑,说:“哪有那么简单!”
然后有板有眼地大声念道:
“远望宝塔,八楞四方六面”
众官员一听,连连点头称赞:“绝对,真是绝对!不要说山野村夫,就是在座的,也没有哪个对得上。”
周渔璜等众人安静了一点,才对那个得意忘形的绿袍官员说:“请问大人,当时那个农夫是怎样回答你的?”
“怎样回答,他被吓得连话都不敢跟我讲了,只是连连向我摆手,就转身下地去了。”
“如此说来,大人差矣!你出的对子,他已经给你对了出来,只是你粗心大意,未知其意罢了。”
文武官员听周渔璜这么一讲,都不由得大吃一惊。只有巡抚咧嘴一笑说:“那么周大人,你晓得那农夫是咋个对的罗?”
“这很清楚。农夫不是当即伸出手掌连连摇摆吗?这就对出来了,他的意思是:近观手掌,五指两短三长’。”周渔璜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扫了目瞪口呆的巡抚和满堂官员一眼,意味深长地说:“可惜,大人的心胸太狭窄了,一时还不明白。”从此周渔璜的才华远近皆知。
一言心语
越是有学问的人,越谦逊。越是一知半解、故作风雅的人,越骄狂。而实际中常常出丑无颜的。正是那些骄狂之人。
边寿民的传说
边寿民(1684—1752年),原名维棋,字寿民后改字行,更字颐公,渐僧、墨仙,又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人,是一名秀才。
边寿民评画
清朝时候的淮安画家边寿民,他画的芦雁栩栩如生,人人赞美。
传说边寿民这个人性情孤僻、洁身自好,他不爱慕荣华富贵,不愿意趋炎附势,为了专心致志画芦雁,就在府城东北角盖了三间草房,起名叫“苇间草堂”。这里远离闹市,周围全是菜园和芦苇塘,环境幽静极了。
淮安有很多盐商富户,边寿民不愿和他们来往。这些人有的是钱,都想用重价找边寿民画一幅芦雁,可每次都碰壁。下游有个姓汪的大盐商,是从安徽徽州迁移到淮安来的,他心里想,你边寿民也太清高了,你不肯卖画给我们盐老板,这个不勉强,但是我拿别的名家画请你品评,这个你可推辞不掉吧!汪盐商盘算好后,就带着他家祖传的一幅古画,请托边寿民的一位好友做引见人,一起到苇间草堂来拜访。
汪大盐商带来的是一幅什么古画呢?据他自己说是唐朝画家吴道子亲笔画的,叫做《钟馗掷骰图》。这幅画上,钟馗就是民间称为捉鬼的判官,两眼睁得铜铃大,直瞅着面前的掷骰盆,右手叉开五指,嘴张得大大的。原来这盆里有六只骰子,其中有五个已经做定,各是么、二、三、四、六的点子,只剩下一个骰子还在滴溜溜地转,钟馗叉开五指,明明吆喝它掷出个五点来啊。
汪大盐商充斯文,咬文嚼字地对边寿民说:“此乃吴道子精工杰作,所画钟馗唯妙唯肖,呼之欲出,真是神笔也!敬请先生鉴赏品评,此画可否称为绝世珍品?”边寿民朝这画上看了一眼,就不动声色地掉转脸去。汪大盐商见边寿民仰脸无言,急得不能等待,脱口而出:“品评一下何访?又非央求先生作画。”“嘿嘿,这幅画吗?”边寿民谈谈一笑,“实在高明莫测,鄙人不敢妄加评论。”这下子,汪大盐商乐了,他瞟了一眼边寿民,抖着二郎腿,心里想,好哇,你边寿民徒有虚名、什么名画家,连一幅古画都评不出道理来。边寿民的好友毕竟是个文人,这时在旁边望望边寿民脸上诡秘的神色,猜出这幅画里面多半有毛病,就走过来对他附耳说:“吾兄何不略评一下,好将他打发出门,免得在此纠缠。”边寿民觉得这话也对,就直截了当地说:“盐大老板,恕我大煞风景,直言相告了。此画一文不值,乃假货劣品,不是吴道子所画。”“假货,”汪大盐商气呼呼地跳将起来,“这是我家祖传名画,多少高手内行都赞为绝代珍宝,至少要值三千两银子!”边寿民冷冷地说:“吴道子岂能不通晓声韵之学,居然会画出如此劣品?”汪大盐商不懂什么是声韵之学。边寿民那位好朋友虽然懂得些,但总觉得诧异:“请问这与声韵之学有何相干?”边寿民哈哈大笑:“你们试试看,从么到六把几个数字叫一叫,哪个该张开嘴,哪个该合起唇?”“行。”汪大盐商抢先把这六个数字接连叫了两遍,别的都是张嘴叫出来,只有叫“五”字时一定要闭嘴。“现在懂了吧?”边寿民说,“画卜的钟馗叫着‘五’,要那骰子掷出个五点来,张着大嘴能行吗?”
汪大盐商讨了没趣,卷起假画急忙溜走了。从此汪大盐再也不敢嚣张了,而边寿更加出名了。
一言心语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才能理解它的实质内涵,从而避免出现逻辑上的错误。因此。可以说。再美的作品如果表现得有违常理,那么就会毫无价值。边寿民对该画的点评正是如此。
郑板桥的传说
郑板桥像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清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擅画兰竹,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自称“六分半书”,能诗文,有《板桥全集》。
郑板桥坐“簸箕”
潍县方圆几百里都知道:郑板桥刚到潍县就坐了“簸箕”。
当时的潍县是有名的“柴地”(方言,指那些坏人当道、恶人横行特别严重的地方)。豪门、财主、地痞、流氓串通一气,胡作非为,搅得民不聊生。凡是到任的县官,不是和他们一块儿为非作歹,就是弄得一身罪名,落个不白之冤,被他们挤跑赶走。郑板桥是扬州有名的“八怪”之一,又长得貌不出众,当然明摆着是要受“算计”的。在他到任之前,人家就设好了罔套,单等县太爷一到,就给他来个下马威。
这天,郑板桥终于来上任了。离潍县城还有二十里,就有一抬四人小轿把他接住了。轿夫们又施礼又打躬,郑板桥欢欢喜喜地上了轿。谁知,人刚进去还没坐定,轿子就发疯般地“飞”了起来,活像老太婆簸簸箕,左右摇晃、上下颠簸,直把个郑板桥颠得前仆后仰、跳起落下,头上碰出了疙瘩,腚上磕起了饽饽。要不是轿栏遮挡着,早从里面抛出来了。原来,这是豪绅地痞们设下的“簸箕计”。
抬轿的都是他们派去的人,而且,四人小轿卜六人抬,忽跑忽停、乱颠乱抖,换着班的折腾郑板桥。一边走,还一边哼着怪调子:
今日老爷乍到,先坐簸箕小轿,
往后不听使唤,拿你乌纱撂高。
郑板桥是个精明人,这其中的“机关”哪能不明白?“哼!瞎了眼的东西们,看我饶得了你们!”他心里这么想着,两手紧紧抓住轿栏,两眼不停地从轿窗里往外瞅。“有了,”他心里不禁一喜,高声朝外边叫道:“住轿!”
轿夫只好把轿落了,阴阳怪气地问道:“老爷有何吩咐?”郑板桥走下轿来,用手往右边场里一指说:“那场里堆的是何物呀?”
一个轿夫上前答话:“禀告老爷,那叫土坯,垒墙、支炕用。”
“有何用啊?”郑板桥故意问道。
“老爷熟读圣贤书,这点小小习俗还不知道吗?”
那个轿夫有点卖弄地说,“这本地人用来支炕的,炕是本地人用来睡觉的。”
“好好好,”郑板桥叫道,“快给我把它搬到轿里,抬到府中给老爷我支炕!”
轿夫们一听,愣啦!另一个赶忙躬身说:“肩禀老爷,府内有专供您安歇的棕子床……”
“呸,那玩意儿我早睡腻了。”郑板桥打断轿夫的话,“休再罗嗦,一人两个,给我搬到轿中!”
他们心想,不搬就是违抗老爷之令,治罪不轻呀。只得乖乖地听候吩咐,不多不少,一人两个,将土坯搬到轿里。这都是些大模子土坯,哪一个也得有十来斤,三十二个就是三百斤重,再加上一个人,可真够抬的。他们一个个压得趔趔趄趄,汗流浃背。郑板桥心中暗暗发笑,高声吩咐道:“快颠起来,快唱起来!老爷我就爱坐这个‘簸箕轿’。”轿夫们好比“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只顾呼哧呼哧地大喘气了。郑板桥却来了精神,他坐在轿里,摇头晃脑地作起诗来。
叫你簸簸箕,你偏喘粗气,
抬到衙门里,一人三板子!
一言心语
孙猴子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心的。传说中的这些“猴子”在“如来”面前施以轻狂,不料打错了算盘,寻错了心思。只得自讨苦吃。
戒酒三春
世称“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据传是“书画难隔三日,三餐不离酒盅”。然而在潍县做知县时,却有一段“停画百日,戒酒三春”的故事。
清朝乾隆年间,潍县城里有一个独霸一方的大猪鬃商,名叫李武正。李武正这人心狠手毒、盘剥有方、敲诈有术,仅用了二十来年工夫,就成了潍城屈指可数的富户。别看李武正阔气非凡,斗大的字却识不了几个,与大贾名商交往总怕人瞧不起他,就一心想装扮成书香门第。他在自己的大院里设了“圣贤书斋”,八仙桌上摆上文房四宝,买了不少古籍装在书柜里,还不惜银两买来了一些名人字画,挂满书房四壁。可惜的是,在他挂的名流佳作当中,唯独没有当堂知县郑板桥的墨迹。有一次,一位文人墨客观赏了他收藏的字画后留下了这样两句诗:
“搬来天下名山水,未移咫尺郑板桥。”李武正听了很不是滋味。
其实,李武正久住潍城,不是不知郑板桥字画有名,也不是不想弄到他的字画,皆因郑板桥脾气古怪,不屑于与这些刁诈的名绅大贾谋面,更谈不上为之作画。于是,李武正发誓扬言,谁要是能帮他请郑板桥为其作一幅墨竹,宁愿出一千两银子作酬谢。
有个名叫杜士的穷秀才,年纪六十出头。此人虽说有几分学识,但是品行不端,年轻时吃喝嫖赌,在烟花场中学了一身坏毛病,老来既无妻室,又无子女,孤身一人,想当个教书先生都无人肯雇用,生活十分寒苦。他听说李武正出千两银子谋求板桥墨竹,便挖空心思想鬼点子,要捞取这笔银两。经过几个夜晚苦思冥想,终于设下一个骗局。
时值阳春三月,杜士先从李武正那里支领了二十两银子,把自己靠河边的三间房舍修葺一新,又将窗下几簇修竹整理了一下,租了几十盆各式各样的花草摆在屋檐下。摆设停当之后,便每日在河岸边上坐着钓鱼,等侯郑板桥到来。因为他久住河边,看见郑板桥每年春暖花开时都来此地游览观景。
果不出杜士所料,清明后的一天,雨过天晴、景色诱人,嗜好山水的郑板桥公事完毕之后,独自素装来到河边,信步顺流观光。他放眼四顾,看到百草含露、杨柳新吐、桃李争芳,流水潋滟,到处牛机蓬勃,置身于这清幽明媚的世界,看到这如画的旖旎风光,真是令人心旷神怡。他顺口吟了一首《竹枝词》:
城上春云拂画楼,
城边春水泊天流。
昨宵雨过千山碧,
乱落桃花出涧沟。
诗音刚落,只听旁边有人连声称道:“妙,妙,县太爷真不愧是当今才子,出口成诵,令人佩服之极!”
郑板桥举目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先生。只见他面容憔悴、须发斑白、身着青衫、手握鱼竿,笑容满面地向这边走来。郑板桥看这人有点落魄文人风度,举止言谈落落大方,一时产生好感,忙答话道:“先生贵姓,家住哪里?”那杜士忙答:“免贵姓李,陋舍便是。”郑板桥顺杜士手指方向看去,见不远处有一小小茅舍。郑板随杜士先来到茅舍前,立即被这里优雅别致的风光所吸引。几株香气诱人的桃花,正含笑摆动,似欲向来客倾谈。桃花一侧,几簇亭亭玉立的修竹,葱翠挺拔。郑板桥赞不绝口:“如此佳景,胜似江南。”
杜士见时机已到,忙上前施一礼道:“今日大人光临寒舍,乃三生有幸。今室内尚有狗肉一盆,大人如不嫌弃,一同畅饮几杯。”郑板桥最喜吃狗肉,一听有狗肉,便点头应允。
酒肉备齐,两人边饮边谈,甚是投机,不知不觉就多喝了几杯。看看太阳已压树梢了,郑板桥已半酣,杜士忙起身作揖求道:“大人墨竹名扬天下,贫生久盼不得。今大人亲至,恳请大人留一墨竹,以偿贫生终生夙愿。”
郑板桥一口应允。杜士取出备好的笔、墨、纸、砚。郑板桥借酒兴,提笔挥毫,刷刷刷,顷刻即成。活生生的巨幅墨竹,刚劲有力,跃然纸上。杜士看罢手舞足蹈,欣喜若狂。郑板桥刚要搁笔,杜士忙道:“请大人题跋。”郑板桥问:“先生大名?”杜士答道:“卑名武正。”郑板桥听这名字有点耳熟,但醉意朦胧,就不加思索地书上了名字。书毕,天色将晚,郑板桥告辞,摇摇晃晃地回衙了。杜士酒桌未收,便卷好墨竹,急忙奔往李家。
那李武正得到郑板桥真迹,还有专门为他写的题字,甚为欢喜,可又舍不得千两银子,他只让管家拿了一百两银子,就把杜士轰出门外。第二天一早,李武正令家人大摆宴席,请全城名绅大贾为之祝贺,以便炫耀一番,装璜门面。
郑板桥早堂过后,刚要外出查访。忽然衙役前来禀报,说是不少名绅大贾都到李家赴宴,祝贺县太爷为他作画题跋。郑板桥一听恍然大悟,知是昨天酒后受骗了,于是急忙差人传杜士。差役回禀,杜士家门已反锁,院内花景皆空,一片狼藉景象。经打听,才知道杜士知事不好,怕吃官司,得到李武正的银两后,连夜退还了租赁的花木,逃到外地去了。
郑板桥听到衙役的禀报后,气得长叹一声,说道:“昨日只因贪杯,受人欺骗,实是后悔莫及。”于是令衙役笔墨伺候,郑重其事地写了一首“戒己诗”:
贪杯辱身,
理当受责,
停画百日,
戒酒三春。
郑板桥自即日起,果真一百天未作画,三年未喝酒,以戒自身。
一言心语
酒能使人失去明智而上当受骗,绝不是危言耸听之词。郑板桥能以此戒酒自罚。足见其领悟之深。
吴敬梓的传说
吴敬梓画像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著名小说家,他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善诗赋,有《文本山房诗文集》。
拒绝赴考
吴敬梓离开老家全椒县城,移居到南京秦淮水亭的第三年春天,正值清朝乾隆皇帝登基坐殿,在北京下诏书,要开“博学鸿词”科考,让全国各省选拔人才,到京城廷试。
吴敬梓的学问大,能诗善文,字又写得漂亮,在那时的江南,没有哪个能压倒他的,如去应考,黄榜及第,一定十拿九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