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吴敬梓住在南京,属于江宁府学训导唐时琳的管学区。这个唐时琳心想:我只要荐举吴敬梓,今后皇上少不了也会在我的面子上赏赏光的。他想到这里,不觉暗自高兴,连忙叫人备上车马,直往吴敬梓的住处奔去。
却说这天吴敬梓正在准备写他的小说《儒林外史》。他坐在一张破桌子前面,左手按着端砚,右手握着徽墨,两眉紧紧锁着,一面研着墨,一面嘴里不停地在咕哝着什么,门外传来的车马喧嚣声,他一点都不在意。
“敬梓先生恭听:江宁府学训导唐时琳前来邀请先生赴京参加博学鸿词科廷试!”唐时琳的侍从说完,推开吴敬梓的破竹门,随即那个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唐时琳便走进门来。
尽管府学官驾到门前,吴敬梓却仍旧坐在那里纹丝未动,只是暂停了研墨,抬了抬厌倦的眼皮。
唐时琳看他这个样子,有些尴尬,又不好发作,只好站在桌子面前说:“卑职此来是想推荐吴先生参加廷试的。吴先生虽是安徽人氏,可如今住在卑职的学区之内,卑职不能不有所照应,故特来荐请先生。”
吴敬梓早已得知廷试的诏书,听唐时琳这么一说,不觉心中生厌,便绷着脸气愤地研起墨来。他一边研~边沾水,又故意使劲地研着,越研越快,砚台上发出“吱留吱留”的声音,一连串墨水直往外溅,一直溅到唐时琳的身上。
唐时琳眼看着自己的衣服沾上点点墨迹,却连半句回话都未得到,气得胡子直翘,只好狠狠地甩了甩衣袖,愤恨地骂道:“不识抬举,怪人,疯子!”骂完便走了出去,带着侍从扫兴而归。
吴敬梓没有给唐时琳面子,唐时琳气恼不休,消息传到了江宁督学郑筠谷那里。郑筠谷自觉比唐时琳高明,便决定再去走一趟。他一面派人到吴敬梓的茅棚门前监视,一面提前派人开路,然后自己亲乘征聘贤士的车马,一路烟尘奔来。郑筠谷坐在马车中想,唐时琳定是太生硬,我这次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定能奏效。只要他吴敬梓去了京城,那时,我就要……他想着想着,嘴角上不觉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
正在这时,却听先前派去监视的人员报告说:“报督学,吴敬梓刚才把墙凿通,带着家小跑了,家里连个人影也没有,只有一床破被子。”“啊,”督学一听,气得满脸发青,大声骂道,“混蛋,无用之徒!”停了半晌,只好狠狠地跺了一下脚,命令回府。
看见车马远远离去,吴敬梓在秦淮酒家的阁楼上,倒戴着白羽头巾,仰天长笑,自酌自饮,连声念道:“妙哉,妙哉!”
吴敬梓刚从秦淮酒家返回茅屋不到两天工夫,原来凿的墙洞还没有修补好,忽然又听见人报:“安徽巡抚赵国鳞前来劝考。”吴敬梓一听,不觉暗暗冷笑道:“嘿嘿,又来了。”他略一思忖,急忙喊过妻子叶氏,附耳说了几句之后,便急急忙忙躺到床上,蒙起被子呻吟起来。妻子连忙坐在桌子跟前,手扶脸蛋,装作苦思的样子。赵国鳞被一帮随员簇拥着走进茅屋,一看没有吴敬梓,便问叶氏:“你家官人呢?”
叶氏慢慢抬起头来,低声细语地说:“病了,床上躺着呢,看情形是不行了!”
“告诉你,这是抚台大人。”一个随员厉声喝道,“真他娘的早不有病,晚不有病,偏偏在这个时候有病!”
正在这时,床上传来了吴敬梓凄凄惨惨、似梦似醒的叫喊声:“水,娘子,水!”
赵国鳞见此情景,知道自己也是白跑了一趟,气狠狠地说:“命中注定,不是做官的料,走!”说完爬进他的八抬大轿,灰溜溜地走了。
巡抚走后,吴敬梓“忽”地跳下床来,拉着妻子的胳膊又蹦又跳,哈哈大笑:“娘子,拿酒来,陪我干一杯!”他走到门旁,望着飞快抬走的大轿,“呸”地狠狠吐了口唾沫。
这天下午,吴敬梓的朋友金兆恭听说吴敬梓三次拒考,不知是何原因,特地前来看个究竟。当他问起吴敬梓的时候,吴敬梓没有直接回答,只请他朝靠床的墙上细看。金兆恭一看,墙上挂着八股细麻绳,就问:“你这是干什么,难道这绳子里还有什么文章不成?”
吴敬梓笑着说:“你走到跟前再仔细瞧瞧!”
金兆恭爬到床上,将绳子上上下下细细打量一遍,果然看清楚了:八根绳子的上头都按了一个死臭虫,下面都画了一个小小的蚊子。他捧腹大笑起来:“我明白了,我明白了——你不去应考,原来是恨那八股臭文(蚊)呀!”
吴敬梓也一下子高兴起来,连忙笑着说:“知我者,金兆恭也!”
金兆恭笑了一阵子,下得床来,连连拍着吴敬梓的肩膀,十分钦佩地说:“你恨八股文,到了恨臭虫、蚊子的地步,真是可敬,可敬!”说着两个人都大笑起来。
据说,吴敬梓一生不准儿子学作八股文。后来,他的儿子就专攻数学,成了清朝著名的数学家。
一言心语
该传说的真假不作细论。但从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吴敬梓是文坛的奇才。其个性也堪称一奇吧!
庄有恭的传说
庄有恭像庄有恭(1713—1767),字容可,号滋圃,广东省广州人。自幼聪明伶俐,胆识过人,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
从容妙对
传说庄有恭十一二岁时,一次与伙伴们放风筝,一不小心,扯断了风筝线,那风筝便飘飘荡荡地掉进了隔壁镇粤将军官署的内宅。其他儿童都傻了眼,呆呆地站在官署门外,连呼“可惜”,懊恼不已,却又束手无策,唯独庄有恭说:“既然掉在将军署中,取出来就是了,有什么好懊恼的?”小伙伴们七嘴八舌地说:“将军的官署,平民百姓怎么进得去?”“即使混进去了,不被当成小偷,打个半死才怪呢。”庄有恭自告奋勇地说:“好,那你们在这儿等着,看我进去取风筝。”说着,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慢慢地凑近官署大门玩耍。守门人见是个小孩也没有在意。庄有恭突然跌入门内,直向内宅奔去。待守门人发觉时,庄有恭已在数十步外了,急得守门人连呼:“站住!”然后在后面使劲追赶。
镇粤将军正在客厅里与客人下象棋,听到呼声,连忙起身而出,拦住庄有恭,将他带进客厅询问。庄有恭不慌不忙地说明了来意。镇粤将军见他眉清目秀,一副伶俐相,心中已有几分喜爱,问了他一些家中情况。庄有恭对答如流,镇粤将军更加高兴,又问:“你读过书没有?”庄有恭答道:“正在读。”将军问:“那么,你会不会对对子?”庄有恭满不在乎地说:“对对子是小事一桩,有什么不会?”将军一听,暗想这小子好大的口气,于是又问:“你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道:“一个字的能对,一百个字的也能对。”将军哪里肯信,不满地说:“好,那我就出副对联让你对对,若对不出来,我可不饶你。”他抬头看见客厅上悬挂着一幅《龙虎斗》彩图,便随口吟道:
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将军的意思十分明白:你看堂上龙虎尚日不吟不啸,你这个无知小于,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口出狂言,若对不出下联来,我可要好好教训你了。哪知庄有恭略一思索,指着将军与客人下的象棋残局,答道:“就凭着这个棋局,便能对出将军的下联了。”然后朗声吟道:
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元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庄有恭的意思也很明白:你将军的棋艺并不高超。输掉一局棋倒也罢了,若真的统兵打仗,碰上这车马炮卒均难运用的窘境,看你如何对付!
将军与客人听了,都大为叹赏。将军亲自捡起风筝,递给庄有恭,一直送他到大门外,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孩子,果然聪明过人。好好用功读书吧,日后前途无量啊!”
一言心语
庄有恭让人赞叹的不仅是他的胆识过人,敢独自闯进将军官署,而且是他敏捷的才思。他能在瞬间发挥灵感,工整地对出将军的上联。不得不让人赞叹”聪明过人”。
曹雪芹的传说
曹雪芹像曹雪芹(1724—1764),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满洲正白旗包衣;清代杰出的小说家,所著《石头记》(即《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他既能诗,又善画,但作品流传绝少。
偏爱“芹”字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三个号:雪芹、芹圃、芹溪,都有“芹”字。这绝不是因他江郎才尽,想不出更好的名字,而是缘于他对一种叫“水芹”的植物情有独钟,并用它治好了不少疑难大病。
相传曹雪芹被抄家后,流落到京郊西山脚下的正白旗村,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穷苦生活。在他常赊酒喝的酒馆里有个年过半百的老伙计叫马青,见曹雪芹满腹学问,便时不时地接济他。一来二去,俩人就成了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有一回,曹雪芹一连三天未见马青露面,一打听,才知马青病得不轻,便大步流星地跑到他家,却见马青昏昏沉沉地躺在炕上呻吟。曹雪芹走近炕前,为马青号了脉后,便胸有成竹地跑到村头的池塘边,割下一把野生的水芹,熬成汤,令马青喝下。药到病除,不上三天,马青就恢复了健康。从此,曹雪芹的名声大振,前来求医的村民络绎不绝。他也因此就地取材,以水芹和从山中采来的草药为主,为当地群众治病,分文不收。老百姓都说他是华佗冉世。为了表达自己的志向,他便给自己起了个叫“雪芹”的号,意思是说愿做乡间的一棵野芹,为饥者充饥,为病者治病。以后又起了“芹圃”、“芹溪”两个号,以反映他矢志为民的意愿。
一言心语
曹雪芹虽然自身艰苦,但仍有一颗服务于他人的高尚之心。可钦可敬。
曹雪芹与品香泉
香山的泉水可多啦!老人们说:“香山遍地泉,大小七十眼。”“香山三百寺,无寺没泉眼。”这里是神州宝地,名泉很多,要说哪一口泉水最好,说法就不同啦,什么“罗大天的泉养神仙,双清的泉炼过丹”、“喝了水源头儿的泉,养生保平安;常饮品香泉,管保活万年!”正白旗的曹雪芹尝遍了香山的泉水,他的评论是:泉水清、泉水甜,烹茶要属品香泉!
品香泉,源头在得山法海寺南边的一个山洼里,泉水清清,长流不断。曹雪芹和他的朋友鄂比先牛,差不多每天早晨都要到这里来溜弯儿。回来的时候总要带上一壶品香泉的水,沏茶喝。鄂比直纳闷,有一次就问他为什么单喜欢喝这个泉的水。雪芹告诉他:“香山大小七十泉,我都品尝过了,独有这品香泉水清冽、味香甜,水质最轻,有养生延年的功能。不信,你可以尝一尝!”鄂比说:“我看水源头儿的泉也不错嘛!”雪芹笑了笑说:“老弟说的可是外行话啦,水源头儿的泉水固然也不错,与品香泉相比,那就不可同日而语了!”鄂比听了,摇摇头说:“恐怕也不见得吧,一股泉水,都让你给说神了。”
一天早晨,鄂比先生又来邀曹雪芹到香山闲溜。雪芹写《红楼梦》正写到兴头儿上,不能相陪,就请鄂比顺便给带一壶品香泉的水来。
鄂比不负朋友的委托,把泉水捎回来递给雪芹。二人一边聊天,一边烧开了泉水,沏了两碗茶。曹雪芹刚喝了半碗,就把茶碗放在桌子上,问鄂比先生:“这壶水是从哪股泉水打来的?”鄂比一愣,笑着说:“这是品香泉的水呀!”雪芹一听哈哈大笑,说:“老兄你真的开玩笑。你不要蒙我啦!这壶里盛的是两股泉的水,一半是水源头儿的,一半是品香泉的。”鄂比见雪芹说得那么肯定,就问:“莫非你刚才没有写书,偷偷跟着我上山去了?”雪芹说:“我这碗茶,上边半碗水清味儿正,是品香泉的水;下边半碗就逊色多了,是水源头的泉水。是你老兄捣鬼了吧?”
鄂比先生开的玩笑被雪芹看破,就如实地告诉了雪芹,他确实是先去水源头儿灌了半壶水,又到品香泉灌了半壶水,想试一试雪芹能不能品尝出来。他称赞雪芹说:“你真是茶仙再世,陆羽复生,不光有识别杜康的本领,还是一位品茶的高手啊!”
这个故事传出去,品香泉的水就出了名啦。远近的人都到香山来取水烹茶。有人还说:品香泉的水能医治百病,常年饮用还可益寿延年哩!后来乾隆皇帝也知道了,就在品香泉修建了一座小行宫,泉水被皇家独占了。乾隆住在紫禁城里的时候,也有一辆专门运送泉水的龙车,天天把品香泉的水,送到皇宫里去。香山一带的老百姓,谁也喝不上品香泉的水啦。
一言心语
曹雪芹的品茶之道。高超神奇。不论是真是假。都可见他对茶的钟爱及颇有研究。
袁枚的传说
袁枚像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是清朝时期的诗人,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予不语》等流传至今。
袁枚品茶
传说袁枚一生最喜欢饮茶,考中进士后,不愿做官,立意周游名山大川,品尝各地名茶。在游览浙江西湖,饮过龙井茶以后,他又到江西,登庐山,过湖口县石钟山,至婺源县饮过阳羡茶,赞不绝口,称为好茶。又从江西到福建,他一路风尘仆仆地到了武夷山,也不稍事休息,就沿着羊肠小道攀登幔亭蜂,凭吊了太姥、武夷君的遗迹;登上天游峰,站在双览台放眼望去,见云海出没在山谷峰岩之间,似觉成了神仙中人,怎么也不想离开了。
袁枚每到一处,不论是道观的道士,还是寺庙的和尚,看他谈吐风雅、仪表非凡,无不争相献茶,端出果品,殷勤招待。一次,在武夷山的寺庙中,袁枚急着要品尝一下武夷岩茶,以偿宿愿,可是接过茶杯一看,茶色太浓,叶片又大,第一个印象就不好,小试一口,苦得像喝药。他就放在一旁茶几上,再也不看一眼。几天来,他跑遍武夷山寺庙,饮的差不多都是一样的茶,在他临走的前一天,为此事专门拜访了武夷宫的道长。
这武夷宫,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有房屋三百余间,周围的祠堂、庙宇、亭台有几十座。南唐保大二年元宗李碌的弟弟李良佐,就在这里修道,一住三十六年,死了葬在宫后面。宋朝有很多名人,像辛弃疾、‘陆游、朱熹等人,都曾经负责管理过武夷宫。袁枚进到宫中,道长亲自出见。袁枚见道长年逾古稀,俨然神仙中人,肃然起敬地起身相迎,告坐后,尝过童子献上的武夷岩茶,寒喧几句,问道:“陆羽每次饮茶,都要满饮七大碗,还著有一部《茶经》,故此人称为茶圣。但他的著作,都没有提到武夷岩茶,不知何故?”
老道长领会到他提问的含意,没有立即回答,微微一笑,起身到书橱旁,抽出一部书回到原位,指着书上的诗句给袁枚看。袁枚忙起身接过书,根据所指,只见上面是范仲淹《斗茶歌》中的几句诗:
年来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过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袁枚早已看过《斗茶歌》,今天再看,想到连日所尝过的武夷岩茶,觉得歌中的“不如仙人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有点言过其实,但在老道长面前,又不好直说,只是默不作声。
老道长望了他一眼,说道:“武夷岩茶,没有见诸《茶经》,足见陆羽著书立说,态度严谨,非道听途说者可比。据蔡襄考证,陆羽就没有来过武夷,故没有提到武夷岩茶。蔡襄著的《茶经》,对武夷岩茶言之甚详,不知先生过目否?”
袁枚听了老道长一席话,既不表示赞成,也不表示反对,两眼望着老道长,一言不发。老道长知道,此人不是用言辞可以说服他的,便说道:“先生如果嗜茶,不妨将老朽饮用的茶,请先生试一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