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载德所率领的问候使一行,将去保定问候大院君。《高宗实录》壬午年九月二十六日记载,高宗“教于允中曰:大院君行次,何时可还国乎?允中曰:臣为大院君请还于李中堂。中堂曰,可待一二年徐图之。今难渎请云矣。教于载德曰:今行备言于李鸿章、张树声,以明其不然。期图从近还次也。”高宗先是询问鱼允中,大院君何时可以还国。鱼允中说,我已经为大院君回国的事情请求过李中堂了。李中堂的意思是,过一两年再说。刚刚请求过,似乎不好再去。高宗随后对李载德说,你去中国告诉他们两位,这样不合适。还是尽快让大院君回国吧。
现今的富平,是首尔与仁川之间的一个小城市。济物浦是仁川的一个地方。其附近有著名的仁川国际航空港。
从金允植的记载可见,当时的中国与日本的有识之士都看中了仁川的战略地位。日本人的住所尽管还没有建成,但金允植等显然看出了日本人对于这里的重视程度。如果我们回忆一下,金允植第一次与清朝官员谈论仁川时,还说仁川是那么破旧与简陋,就可以知道,在朝鲜士大夫看来,仁川这样的地方是不值得开发和建设的。与外国的交流,使得金允植等认识到了港口城市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此地潜在的经济价值。
“二十九日,早朝风少定。乘舢板船,登”泰安”兵舰。家儿及景有等,辞别于岸上。登舟者共有十八人。余行中三人,从事官及随从二人;问候官行中,伴倘白五卫将乐裕,又从者二人、译官及从者一人、通事一人。又学徒金主薄台善,并其随从二人。云岘宫 人二人。衣包箱笼合二十只。
午刻闻(开。原注)船。达夜鼓轮,风浪大作,动荡不安。
三十日,暮泊烟台。”(〔韩〕金允植《阴晴史》下卷,第197页)
原书上有注曰:“登泰安兵舰发行”(韩文)。
光绪八年壬午的七月初十日(公元1882年8月23日),金允植回到了朝鲜。到了九月二十九日(公元1882年11月9日),他再次踏上轮船,启程奔赴中国天津。金允植此次在朝鲜本国停留的时间,共七十九天。
“十月初一日。烟台即山东,亦开港处也。比天津繁华虽逊,而依山筑馆,临海说(当为“设”字。笔者)埠,形胜过出也。袁恕堂先下陆。良久,送舟来邀余。与问候官(松云。原注)、从事官(莞居。原注)、译官(小棠。原注)同舟登岸。
此地多名人家,墙壁、路匡皆铺以石,故不能行车。至练军营。营官王副将益山,号静亭,颀然长善,谈笑无武人气。导余周观。营垒内有关帝庙。金小棠焚香礼拜。拜毕,主人迎入正堂。设卓(通”桌”字。笔者)劝饭。主人有公事出外,与其幕宾□□□(此处缺三字。笔者)等共饭。日暮,闻刘芗林、袁子久两观察来在别堂。送名片,即往见之。两公俱自天津来。袁子久为往旅顺口看炮台,驻至明春始还。刘芗林亦向旅顺口,数旬即还云。袁即慰廷之从叔。知余与慰廷最厚,加殷勤焉。少顷,揖别还船。仍留宿。
初二日,仍留烟台。十一点钟,乘舢板船向岸。遥见王静亭协戎乘舟向我船。盖为回礼也。遂回舟共向大船。少话,复与袁恕堂、王静亭及吾行中诸人,乘艇下陆。恕堂雇给轿子,访海关道台方汝翼。号佑民,二品观察,亦忠厚长者也。设饭,馈之甚盛。饭毕辞起,与袁恕堂共入洋行观玩。如入波斯市也。晡后,还”泰安”舰。王静亭协戎送酒席相馈。其意亦可感也。此间有刘笃庆,号稼民。六月与吴筱帅同饭于海关道署时,稼民亦在焉。在烟台应酬吾邦事,联络声气。今日以天晚未得相会。只送名帖以致意。”(〔韩〕金允植《阴晴史》下卷,第197~198页)
原书上有注曰:“烟台”“王益山”“方佑民”“刘笃敬”。
原书注解里的“刘笃敬”有误,原文是“刘笃庆”。
原书“此地多名人家墙壁、路匡皆铺以石、故不能行车”断句有误。
原文“袁子久、为往旅顺口、看炮台”里的“看”是看守即驻扎于此的意思。
金允植回国去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机会,也没有心情观赏沿途的风光。此次是去天津接学徒回国,朝鲜国内的局势已经大有改观。金允植可以放心地观光了。
正如笔者已经说过的,金允植笔下的中国军人,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评价标准:无武人样子而有文人风度。烟台练军营的副将王益山“颀然长善,谈笑无武人气”。这些,让金允植十分满意。而有些武将,如袁世凯的从叔父袁保龄,就不是金允植所欣赏的。可喜的是,袁保龄听说袁世凯与金允植关系很密切,对金允植也亲近起来了。
“初三日,巳刻发船。未刻抵登州。盖水路非由登州,而袁恕堂有要事,故暂历也。乘舢板入登州。外廓跨山海筑城,极其形胜。皆用石筑,无砖。岸上石皆奇怪,如画中看。信乎青州之有怪石贡也。至练军营,访唐协戎廷威。号重庵,吴筱帅门人也,广东人。亦乐易休休,善书。共至教场观练兵。城外又有大教场,练大队兵。皆洋法也。”(〔韩〕金允植《阴晴史》下卷,第198页)
原书“入登州外廓、跨山海筑城、极其形胜”断句有误。
原书“广东人、亦乐易休休善书”断句有误。“休休”是很美好的样子。
农历十月初三,是金允植的生日。去年的这一天,金允植是在平壤度过的。那时,他还在准备渡江。而现在,他正在去天津的路上,准备去接留下的学徒回国。
“因共登蓬莱阁。是天下四名楼之一,飘渺在山顶。俯临沧海。秦皇东游时,尝登眺者也。仙馆神宇,弥满峰壑。日晚不能遍观。有坤爻石者,大怪石六个,涌立庭中。长一丈有半,色赤白。年久渐长云。以其六数相对,故名坤爻石。
又有石镜,在避风亭傍。壁色黄赤,方一尺余。骤看与常石无异,谛视之,万象皆照。唐重庵云,天气清明,贵国山川皆入照此。土人自古流传之言也。
避风亭在蓬莱阁下。阁上无日不风,凛然不可住。入此亭,则无一点风。亦奇事也。
有苏文忠公祠,设坡公塑像,香火以奉之。石刻海市诗,置左壁下。盖登州海市,素称壮观。春、夏、秋三时有之,独冬月不见。坡公来时,适值冬月而见海市。遂作诗,自 奇缘也。吾行亦值冬寒,不见海市。安得借坡翁之灵,开远人之眼也?我东宁海、三陟等地,常见海市,不减于登州。然但僻隅而不闻于世耳。昨年今日,到平壤,宿练光亭。即我东名亭也。今日登蓬莱阁,是天下名楼也。今日是我而降之辰。而年年壮游,登临名楼,非偶然也。
下至观澜室,是吴帅长庆筱轩之所住处。其床榻书迹,宛然如将握手颀迎也。
少顷,张季直自城里来。喜可知也。季直随吴帅东来,著有劳绩。及请赏时,固辞不受。始有东居之志。见东人风俗不古,复飘然拂袖而起,还至登州。以病为解。盖清高绝世之人。著有《朝鲜善后六策》,皆守经之论也。此次与余莞居,欲访季直于城里。季直闻我辈之来,疾驰来会。欢叙间阻。问何不复作东?答曰:来月将赴江南过冬。明春三月,或可乘兴东游,未可知也。复把笔论时事,亹亹不己(当为”已”字。笔者)。见日色己(当为”已”字。笔者)晚,遂分手,还舟。季直与重庵伫立岸上,举手遥揖。不胜黯然。”(〔韩〕金允植《阴晴史》下卷,第198~199页)
原书上有注曰:“青州怪石”“蓬莱阁”“坤爻石与石镜”(韩文),“避风亭”“海市”“东海之海市”(韩文),“朝鲜善后六策”。
原书“阁上无日不风、凛然不可、住入此亭”断句有误。
原书“适值冬月、而见海市遂作诗”断句有误。
原书“此次与余莞居”当为“此次余与莞居”。其意思是“这一次我与从事官金明均”。
原书“酉刻、开船至夜中、风浪大作”断句有误。
原文“亹亹”是勤勉的样子。
金允植与张謇的会见是很欢快的。他们彼此倾慕,一见如故。金允植评价张謇是“清高绝世之人”。张謇本来是很倾心于朝鲜半岛的隐士之国度与儒士之风气的。但是,这些毕竟只是在中国文人之间的传说。“始有东居之志。见东人风俗不古,复飘然拂袖而起,还至登州。”朝鲜的现实,让张謇从他的梦想中清醒过来。大约,张謇与孔子一样,很早就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毕竟,那里是箕子门生的国度。但现实是,毕竟已经是十九世纪了,朝鲜早就不是张謇们心目中理想化了的朝鲜了。
张謇没有去朝鲜定居,他的朝鲜朋友金泽荣最后却来中国投奔他。张謇也好,金泽荣也好,他们共同的挚爱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汉文化。
“酉刻开船。至夜中,风浪大作。巨舰出没洪涛中,摇荡震撼。床榻、器皿相击破碎。舟中人睡中遭难,不知所为。尿桶翻泄,衣衾皆湿。欲起还倒,自相撞击。呕吐狼藉,俯伏待命。至天明时下碇,而风浪一向不息。雨雪交下,海面溟蒙,不辨咫尺。问之,己(当为”已”字。笔者)近大沽。水浅不得前进。俟风稍定,送舢板船于大沽。驾小轮船来也。天津距此二百余里云。是日,终日碇住,摇荡如昨。窜伏被窝,如经重病。”(〔韩〕金允植《阴晴史》下卷,第199~200页)
原文说大沽距离天津有二百余里,当是笔误。应是一百余里。金允植在本书其他的地方的记载也是一百多里。
金允植不愧是朝鲜的大手笔。他所描绘的晕船很生动。“床榻、器皿相击破碎。舟中人睡中遭难,不知所为。尿 翻泄,衣衾皆湿。欲起还倒,自相撞击。呕吐狼藉,俯伏待命。”其中的“ ”通“筒”字。
“初五日,天晴。风犹不息。盖冬月多风,行船甚难也。袁恕堂送槐板船于大沽。向夕,小轮船来。盖刘观察含芳在烟台时,豫裁一函致大沽营官。罗耀廷为我送小火轮船,驾至天津也。即与一行十八人、箱笼二十只,移登小轮船。袁恕堂亦同舟。达夜鼓轮。星光满天。
初六日,寅初,到紫竹林。候天明,更雇小舟,由大直沽向东局。问候官一行,雇车向南局。袁恕堂向河北大街居停云。
见道傍积雪甚厚。去年一冬之所未见也。
巳刻,抵东局。崔性学、李熙民及工匠等,欢喜相迎。送名帖于局内诸员。魏观察纶光来见,即出我国先还者也。相与劳苦。
送人紫竹林,传赵尚书宁夏家书。兼召通事郑寅(麟。原注)兴。见惠人(赵宁夏。原注)回书,己(当为”已”字。笔者)于数日前,先送南局工匠,附轮船还国。南局朝鲜馆己(当为”已”字。笔者)空。问候官寓于河北大街云。
送信海关道,约以明日未刻往拜。”(〔韩〕金允植《阴晴史》下卷,第200页)
原书上有注曰:“魏纶光”。
原文里的“槐板船”当是用槐木做的小舢板。
金允植再次回到了天津。此次不仅是领选使一行,还有同船而来的问候使一行。他们与金允植等一同到达天津后,要去保定问候大院君。金允植仍然住在东局。问候官一行则住在天津城外的河北大街。
在金允植到达之前,赵宁夏已经把南局的工匠送走了。现在,只有东局的朝鲜学徒还有一部分人留守。从金允植的记载里可见,当时海光寺的南局里,专门设立了“朝鲜馆”。
值得注意的是,金允植开始称赵宁夏为“尚书”。尚书是中国六部的负责官员。而朝鲜王朝历来只有六曹,其长官是判书。金允植认为,朝鲜已经是外交独立的国家,所以,尽管自己的王朝还没有改制,赵宁夏的职位就可以称作是尚书。此时,赵宁夏的职位是兵曹判书,是正二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
“初七日,与从事官乘车往海关道署。泥泞如海。未刻至署。周玉山相见,甚欢。问本国事,出示与中国通商水陆章程及公文。又出示合通一榻(通“沓”字。笔者)。德国领事穆麟德将来我国,襄助交涉商务等事。预定章程,与我国大员赵惠人立字为据也。余示咨文草及谕旨。
北洋衙门咨文草(礼部同。原注)
朝鲜国王为咨会事:照得本年七月初二日,领选使、吏曹参判金允植,奉署理北洋大臣张□□(树声。原注)札,饬随军东还。缘彼时小邦有乱军之变,该陪臣仓猝回国。生徒学习等事,均属未清。现蒙天朝洪恩,乱逆斯平。该陪臣理应再赴天津,照料学徒习业。窃查学徒等,自春以来,不服水土。遘病东还者,前后相踵。现今所余无几。继自闻变以后,各念室家,用志不专,难望成效。似宜从近撤还,另购小器,设局于国中,使之温理旧业,为制造之基。兹复遣领选使金允植禀商一切事宜,撤还学徒。烦请贵大臣,将此事由,转奏天陛,特赐允准,不胜幸甚。
又咨文一道,言本国选民兵千人,请吴军门派员教习事也。
谕旨
谕:领选使金允植到津呈咨后,卿宜先回。学习生徒等,着领选课官崔性学带来。留从事官金明均在津。向后本国事,宜随时禀商于李伯相,觅便附达可也。
周玉山言:李中堂己(当为”已”字。笔者)饬南局王筱云、东局潘梅园与阁下,明日十点钟来会宪署。商论贵国设局制造之事。须趂期来会也。余曰:诺。
遂辞起,还东局。日己(当为”已”字。笔者)暮矣。”(〔韩〕金允植《阴晴史》下卷,第200~201页)
原书上有注曰:“周玉山相面”“穆麟德”。此处“相面”的意思是彼此相见。
原文“我国大员赵惠人”即指朝鲜大官赵宁夏。
金允植在此抄录了高宗的两纸文书。一是高宗给北洋衙门的咨文。其中出现了“照得”的字样。实际上已经是外交照会。其二是高宗给金允植的谕旨。
其中的“陪臣”即朝鲜国君对于其大臣的谦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