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0-6岁育儿百科全书(完结)
32186000000012

第12章 父母教育问题指南

教育宝宝的四忌

1.忌随心所欲

从小培养宝宝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晚上看电视不能超过一个小时,9点以前必须上床睡觉等等。而且父母要教育宝宝随时整理自己的衣服、文具,逐步养成把自己的东西固定放在一个地方的习惯。还要引导鼓励宝宝主动与班里的小朋友打招呼,与别的宝宝玩时互相谦让。让宝宝学会与老师沟通,愿意配合老师做事。对宝宝习惯方面的培养,最好采用父母以身作则、游戏、娱乐的方式,帮助宝宝在不刻意、不强迫的环境中养成必要的行为习惯。培养习惯要坚持前后一致,忌随心所欲,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忌抱偏见

总有不少人认为,宝宝的智育才是决定他成才的关键,而德育似乎并不重要。因而在家教之时,总是把体现智育的分数放在首位。有个小朋友头个星期考试成绩得了个优,父母喜笑颜开夸宝宝有出息。下星期得了个良,外加两朵大红花,因为他做了两件好事。父母竟说宝宝退步了,该打。两朵大红花他们视而不见。宝宝委屈地说,老师说我这个星期表现最好,你们怎么还要批评我呢?父母振振有词地训他,学习成绩是考察学生的唯一标准,考大学只要分数,不要大红花!懂吗?就是在如此偏执的家教之下,不少宝宝形成了狭隘、自私、骄横、狂妄的畸形性格。他们不懂得什么叫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什么叫集体主义、雷锋精神,什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的宝宝甚至在学校接受了某种思想道德教育,一回家,在“只要分数不要红花”的观念冲击下,那些道理瞬间便跑得无影无踪了。

3.忌单纯说教

在早期教育中,父母的言谈举止对于宝宝的影响很大。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努力克服以往不良行为习惯,要求宝宝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宝宝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良好的习惯,美好的心灵,文明的行为,优良的品质,使宝宝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宝宝,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4.忌嫌麻烦

当今信息社会,人们普遍都在忙碌,尤其年轻一族。正因为忙,不少人就把育儿责任丢到一边,不闻不问。他们甚至大言不惭地说,教育宝宝是学校的事,至于在家嘛,有爷爷、奶奶呢,我们哪有这闲功夫!似乎教育宝宝这种繁琐的活儿,与自己无甚关系。殊不知,父母是宝宝的第一任老师,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代的。宝宝从生下来,就与父母朝夕相处,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宝宝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甚至影响终生。我国自古以来就强调父母对宝宝的教育,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就是对这类不履行教子义务的父母的鞭挞。

选择教育宝宝的时机

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为人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具有优良的品德,但宝宝的美德,不可能从娘胎里“先天生就”,而全得益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教育宝宝,若时机选得巧妙,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巧选时机教育宝宝呢?

1.某种不良行为刚刚露头的时候

大量事实证明,宝宝养成恶习往往与第一次发生不良行为时未能及时得到指正密不可分。紧紧抓住这“第一次”不放,必能帮助宝宝打下好习惯的基础。

2.新时期开始的时候

任何一个被认定的“坏”宝宝,都存在着改过自新的本能。这种时机便是各种新时期刚刚开始的时候。如:新的学期开始、刚刚换了老师、刚刚当选为小干部等等。这种时候,宝宝会有一种新鲜感、希望感。此时父母若能因势利导,定能“旗开得胜”。

3.宝宝受到委屈或挫折的时候

此时父母若能以冷静、宽容和理解、同情的态度帮助宝宝分析前因后果,帮助他挽回局面,使其得到客观公正的对待,宝宝必然会产生感激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总结教训甚至训诫的话宝宝都能听得进去,也乐于接受。

4.教师和父母交流看法的时候

教师和父母交流看法的时候,是宝宝最不安的时候,如果在此时,先将宝宝在家的优良表现向老师汇报,则容易博得宝宝的好感。在此基础上再以希望的口气委婉地指出其缺点和不足,宝宝一般乐于接受,并在日后的行动中积极改正。

5.遇有困难或失败的时候

宝宝在最沮丧的时候如果所听到的不是父母的鼓励,而是讥讽,他必定对父母没有好感。相反,帮助他及时补救,使他走出困境,宝宝定会因感激而自觉地加倍努力。

6.有较大过失的时候

宝宝在犯了大错或闯了大祸的时候,大多会产生畏惧感、负罪感和内疚感。此时,他们比平时更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也容易虚心地接受批评。但是,父母若抓住宝宝“闯祸”的辫子不放,横加责骂,没完没了,却会适得其反。

7.他人或自己取得成绩、做了好事的时候

每一个身心健康的宝宝都有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共性。父母应善于抓住时机,对其进行指导,向宝宝提出适当的目标要求,促其将一时的热情转化成持久的行动,并以此为动力,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8.有重大集体活动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受人褒赞、受人夸奖。父母可以巧妙地利用宝宝的这种心理,抓住搞大型活动(如运动比赛、参观、春游等)

的大好时机,适时地对宝宝进行遵守纪律、热爱集体、团结互助等教育。

9.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的时候

当宝宝对某一事情产生浓厚兴趣时,往往产生积极追求的欲望,他们会自觉地去寻求知识、去刻苦努力。父母应该尊重宝宝自己的兴趣选择,而不应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宝宝,逼其去做不愿做的事,学不愿学的东西。聪明的父母大多支持宝宝的兴趣爱好,并帮他们入门,发展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科学的引导,教其平衡发展,充实知识基础,厚积薄发,少走弯路。

10.出外做客或家中来客人的时候

宝宝都喜欢听好话、受表扬,而不希望在客人面前丢人现眼。因而当父母带其外出做客或家中来客人时,宝宝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规矩”起来,平时的许多劣性也会自动隐匿起来。父母如能抓住这个时机,在客人面前适度表扬宝宝的优点,他将会引以为豪而继续发扬。

对宝宝教育的宽与严

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有许多父母掌握不好宽与严的度,一讲宽容,就容易放纵,一讲严格,就过于严厉,这样一来必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我们的周围,不乏有这样两种类型的父母:一种是“不许型”父母,宝宝要玩沙子,不许,怕弄脏衣服,宝宝要玩水,不许,怕弄湿衣服,宝宝要在地毯上摆积木,不许,怕宝宝把屋子弄乱,慢慢地成为一个做事谨慎的小大人式的好宝宝;另一种是“依顺型”父母,这种父母对宝宝非常疼爱,在家中宝宝想怎样就怎样,要什么给什么,一不顺心就大哭大闹,搅得一家人不安宁,对这种宝宝,如不管教,任其发展,为所欲为,不但害别人,也害了宝宝。

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宽和严的尺度,要因人因事而异。但是,一般来说,对宝宝的宽严要做到:

1.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要从严,个人的兴趣爱好要从宽。

2.重复出现的失误要从严,初次出现的问题要从宽。

3.危害他人或造成不良影响的要从严,后果轻微的要从宽。

4.对道德品质上的,带有原则性的是非问题要从严,属于生活小节问题的可以从宽。

为宝宝的入学做准备

宝宝长到五六岁就要上学了,过惯幼儿园生活的宝宝进入学校会面临许多困难。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小学则以课堂学习为主。学校要求守纪律,生活要自理。上学以后环境也有较大变化,教师和同学几乎都是新面孔,需要重新适应。

由于变化太大,如果未做好上学前的准备工作,有的宝宝可能高高兴兴上学,回家时却垂头丧气,感到上学不自由,回家后还要做功课,干脆不愿意上学,为此,父母应该及早帮助宝宝做好上学前的准备工作。

1.做好宝宝心理和生理的准备

由于六七岁的儿童正是身高和体重增长迅速的时候,所以父母在这段时间应合理安排宝宝的膳食,确保所需的各种营养,并让宝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保证身体健康成长。

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准备也是很重要的。父母可经常给宝宝讲一些小学生的故事,当带宝宝路过学校门口时,可告诉他:“这是小学校,你再过几个月也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让宝宝明白:

入学后,学习将成为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学校里有许多老师,会讲各种有趣的知识;看见老师要主动问好;一个班里有许多学生,要与同学友好相处。

在物质准备方面,父母和宝宝一起购置上学用的文具,教宝宝怎样使用,引起宝宝上学的兴趣。通过父母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物质条件,使宝宝有了渴望早日成为一名小学生的愿望,为宝宝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2.自理能力

宝宝要学会自理,自理能力强的宝宝,入学后能较快适应学校生活。学校的老师以教学为主,没有像幼儿园那样的生活老师,宝宝生活上的一切事都要求自理。因此,要学会上厕所时能自己料理衣服,不至于尿了裤子,父母要为宝宝准备便于穿脱的衣服。宝宝上体育课时要求穿球鞋,因此宝宝要学会系鞋带。宝宝还要学会保管自己的书本文具,整理书包,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3.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父母要注意启发儿童独立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之前要正确地引导他们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独立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要学会自己检查,父母千万不要代替宝宝检查作业;学习时要专心,不能一边学习一边做其他事情。书写作业时要保持良好的学习姿势,正确使用学习用具。当宝宝日复一日不断进步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当宝宝做的达不到要求时,父母也不要急于求成,而应不断提醒他们并耐心地指导,这样,宝宝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渐养成。

4.交往能力

父母要鼓励宝宝与小朋友友好相处,能同许多宝宝友好相处,才能享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在新环境中有好朋友协助,就不会有孤独感,学习生活就能顺利进行。

5.培养宝宝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在与周围人们的交往过程中,需要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这时,父母应抓住时机不断向宝宝灌输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观点,引导宝宝要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与同伴共同进步。

在家里,父母要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宝宝尊老爱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在家懂得爱父母、敬老人,在学校里才能爱老师、爱同学,长大才能爱祖国,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人才。

关于电脑和电视

1.儿童学电脑有哪些好处

(1)电子计算机在信息时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宝宝愈早认识电子计算机,就愈能帮助他们摆脱“电脑恐惧症”的阴影,进而了解如何在未来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动地位操纵科技,使电子计算机真正成为攻关的工具。

(2)学习电子计算机,可以启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因为电子计算机的基本程序涉及运算、逻辑能力,经常利用可促进宝宝的思考。

(3)儿童电子计算机教学,应着重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概念”上。因为将来真会去做“程序设计师”的人少,生活上、工作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人多。让宝宝知道如何应用电子计算机,以及电子计算机在今天被应用到什么程度,才是最重要的课题。这样宝宝也会心甘情愿地用心学电子计算机,并发现电子计算机应用世界的有趣事。

2.父母如何指导宝宝看电视

首先,父母要限制宝宝看电视的时间和次数。电视要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才允许看。时间一小时左右,学龄前的宝宝看电视的时间每次以30~40分钟为宜。

其次,宝宝看电视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宝宝看电视时,离电视屏幕不能太近,至少要在2米以上;不要斜着、躺着看;不要让宝宝边吃饭边看电视。

再次,父母要引导宝宝选择适宜的电视节目。父母要善于引导宝宝选择有意义的节目,如纪录影片、历史剧、人物介绍等思想性知识性强的节目。

节目不要单一,不仅要看新闻、动画、喜剧,还应看体育、文化、科学等节目。当父母观察到宝宝对某一节目尤其感兴趣时,要及时补充一些材料,提供有关的书、杂志或图片、模型等,扩大宝宝的知识面。

最后,父母要尽可能地抽出时间陪宝宝一起看电视,时刻关注宝宝的内心感受。一项最新调查研究表明,和宝宝经常在一起看电视可以大大减少电视暴力镜头对宝宝的不良影响。同时尽量创造条件陪宝宝走进大自然,如亲临电视中的情景效果更棒。

3.为什么电视看得多反而影响智力发展

看电视可以增加宝宝知识,但看电视过多,不仅会损害身体,而且对智力也会有不利的影响。

据美国专家玛丽·温女士对儿童与电视的研究结果,每天持续看电视数小时会对儿童大脑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她在谈到大脑的发展原则时指出:人的左半脑是语言和动作中枢,右半脑是视觉中枢。看电视时间长了,将使右半脑疲惫,而左半脑则由于没有机会将思维和感觉汇集成语言而迟钝。所以,宝宝看电视上了瘾,将在以下3个方面造成明显危害:

(1)使宝宝的语言能力下降,因为他只有听了。

(2)在宝宝连字都不认得时,看电视代替阅读,将使宝宝看不到阅读的必要。

(3)宝宝看电视,将没有时间与家人谈话聊天或交往,而这一步恰恰是宝宝走向社会发展的基础训练。

为什么宝宝喜欢妈妈

1.为什么宝宝最爱粘妈妈

经常听到一两岁宝宝的妈妈们抱怨:“我这个宝宝特别粘人!真烦死了!”

综合起来“粘人”的症状不外乎以下几种:

(1)宝宝有不安全感

平时妈妈怕宝宝粘,趁宝宝没注意时偷偷溜掉,宝宝一转身,突然发现妈不见了,紧张和恐惧之念油然而生。

(2)妈妈情绪变化不定

妈妈情绪起伏,宝宝察言观色,总是摸不清妈妈的喜怒哀乐,养成对周围事物的不确定性,自然害怕失去妈妈。

(3)威胁的后遗症

很多父母常常威胁宝宝或开玩笑说要把他丢掉或送给别人,无形中造成宝宝的担心。

(4)宝宝成长的必经过程

宝宝要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像断奶一样困难,是需要时间适应的。

(5)夫妻教育宝宝的态度不同或常争吵

造成宝宝的不安及罪恶感,责怪都是自己不乖,爸爸、妈妈才会争吵,害怕爸爸、妈妈不要他。

(6)遭到挫折

宝宝在学校与教师、同学之间产生不协调或不适应的情况,自然要找一个靠山,而妈妈就是最好的一个。

但是,妈妈们要意识到,宝宝这样做,不是成心跟你过不去,而是在很清楚地向你发出信号:“妈妈,我需要更多跟你在一起的时间!”他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弥补白天不能和妈妈在一起的缺憾。他是在向妈妈表示爱,也是在要求妈妈对自己证实她的母爱。这种对母爱的需求,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妈妈一定要竭尽全力满足宝宝的这部分情感需要,否则会给宝宝的终身幸福留下不可弥补的缺陷和阴影。

2.宝宝缠着妈妈怎么办

多人共处。当宝宝到了8个月大进入“缠人”期时,要保证宝宝与除妈妈之外的其他家人、朋友有很多相处机会。

轻松过渡。当妈妈要离开之前,可以和保姆一起与宝宝玩耍,帮助宝宝适应过渡,要让宝宝对你不久回到他身边充满信心。

适当爱抚。如果宝宝对妈妈的离开感到沮丧,妈妈可以在临走前亲吻并拥抱宝宝,但注意时间不要太长,否则会增加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依恋。

偷空溜走。妈妈要知道,宝宝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尤其是有亲近的保姆与喜爱他的亲戚在他身边时。宝宝很快就能与他们一起快乐地玩耍,也许就是在你跨出门的那一刻。

心仪玩具。为宝宝准备一个他喜欢的柔软玩具或者一个可爱的小枕头,这些东西能给宝宝舒适的感觉。

交流心得。如果宝宝总是因为离别而哭闹,妈妈可以向其他有经验的妈妈询问面对这种状况的解决方法。

不要暗示。妈妈不要在宝宝面前对别人说这样的话:“没有宝宝我哪儿都不去。”“宝宝最喜欢缠着我。”这些话带给宝宝的信息就是暗示“缠人”的行为是被鼓励的。

树立榜样。带着宝宝和其他人相处的时候,妈妈表现出的合群、健谈,能为宝宝树立一个在陌生人面前自信表现的榜样。

明确承诺。妈妈离开宝宝之前,要和宝宝说“再见”,给他一个你将要离开的预告。同时向宝宝说明你何时回来,并告诉他在你离开后能做些什么。

帮助宝宝确立自我的方法

自我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信念及态度所构成的。自我具有强大的力量和作用,可以掌握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1.允许宝宝造反

宝宝到了2~3岁的时候,好像天性促使他们自己做决定,不允许他人的干涉。这正是“造反有理”的时期,爸爸妈妈们既不要过多地干涉宝宝干什么,也不要催促他们做什么。当宝宝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穿;宝宝洗澡时,爸爸、妈妈应该尽量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要让他们自己吃,而且不要催促他。如果他不愿意听从大人的建议外出散步或者回来睡觉的话,也不要用生气的语言呵斥他们,而要多说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引导他去按照大人的话去做。

2.鼓励宝宝合理的造反行为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追踪调查:在2~3岁宝宝中各抽出100个反抗性较强和几乎没有反抗性的宝宝,追踪调查他们至青年期的情况。结果发现,在反抗性较强的100个宝宝中,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作出结论的能力;而在反抗性较弱的宝宝中,只有26人意志较坚强,其余的遇事都不能独立承担任务,做出决定。由此可见,宝宝的反抗行为并非是一件坏事。只要他反抗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那么这种行为将有益于他以后独立人格的发展。

3.制止、转化不合理的反抗行为

宝宝的反抗性行为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对于不合理的反抗行为,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而应该引导、转化,可以采取冷处理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当宝宝的行为错误时,父母给予否定或者暂时的不理睬,待宝宝冷静之后再说服引导;也可以采取漠视法或者用其他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

久而久之,宝宝就会认识到,无理的反抗行为是无效的、错误的。

自我概念可以是积极而又具建设性的,但也可以是消极而带有破坏力的。

因此,无论在家庭或学校教师,要多关怀宝宝,要帮助宝宝形成正确的态度、及信念,特别是大人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宝宝,应处处以身作则。

不要对宝宝诱之以利

现在的宝宝一般都没兄弟姐妹,妈妈们都挺担心宝宝不会与人分享,担心宝宝长大后会变得自私。

有些父母在别人向自己的宝宝索取手中的食物时,会鼓励正在犹豫的宝宝:“给叔叔、阿姨吃吧,我们家里还有呢”,或是“等一会儿爸妈再给你买”。这种家庭教育出来的宝宝往往对别人的要求表现得很大方,虽然他自己也很想吃手中的食物,但他控制住自己的欲望来满足他人。

有些父母却不是这样了,他们教宝宝回答:“不给,叫叔叔、阿姨自己去买。”虽然这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相当开玩笑的性质,但是从教育角度来看,这种玩笑还是不开为好。

教宝宝爱惜玩具

当宝宝不小心弄坏玩具的时候,一些父母往往是仅仅训斥几句,就又给袍买了新的玩具。这就给宝宝造成一种错觉:玩具弄坏了没多大关系,反正会有新的来代替它,从而变得更加不珍惜玩具。

的确,父母哪能不给宝宝买玩具呢?它们不仅能给宝宝带来欢乐,而且能启发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美好的情操。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你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宝宝进行爱护玩具的教育:

1.安排一个固定的地方给宝宝存放玩具

别小看给宝宝一个专用的抽屉或整理箱的作用,它会使宝宝在心理上觉得父母对他心爱的东西很重视,不由得自己也重视起来。而且,有了适当的地方让他收藏玩具,他就不一定会乱丢了。怎样收藏?开始时,父母可以和他一起收拾,以后鼓励他独立收拾。他做到了就及时表扬,父母整理自己的东西时,可以让他来看,还可以和他比赛谁的东西放得整齐,由他评论,以此引起他收拾玩具的兴趣。

2.及时帮助宝宝做一些简便易行的维修工作

玩具有点小毛病,父母可以领着宝宝修理,让他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给布娃娃洗洗衣服,把玩具上脱落下来的小零件配好。这不仅使他懂得应该爱惜玩具,而且能培养他的创造能力和劳动习惯。

3.给宝宝讲解玩具的结构或解剖玩具

宝宝一般都喜欢玩具,这是出自好奇心,是他们认识、了解外部事物的一种方式,父母不必为此指责宝宝。做父母的可以主动讲解玩具的内部结构或性能,甚至在不损坏玩具的情况下,帮助他拆卸玩具的外壳,让他看内部结构的运动。这样,既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又增长了知识。

培养宝宝的耐心

妈妈的苦恼一:我的宝宝怎么做事一点耐心都没有?玩玩具也是三分钟的热情,一会儿就丢一边去了,总不能坚持长久。

妈妈的苦恼二:我的宝宝很喜欢画画,可经常是画了两三张画以后就跑一边玩去了,做事怎么一点定性都没有?

现在的父母特别希望宝宝具有认准目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情商技能,可是他们面临的最麻烦、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宝宝做什么事缺乏耐心,不去坚持。要想使宝宝明白毅力、恒心和耐心的重要价值,就要尽可能地从小时候抓起。

国外心理学家提出一个观点:耐心来源于注意力的持久,这是行为持久的前提。宝宝们的注意力随着年龄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初生至1岁宝宝的耐心培养

初生至1岁的宝宝对脸孑1的注视时间最为长久,但宝宝缺乏主动选择的能力,无法主动地搜寻环境中特定的刺激进行处理,只能是以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注意力为主。若要培养这个阶段的宝宝的注意力,一定要在宝宝的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上下些功夫,多做一些有利于宝宝感官发育的游戏,这样容易引起宝宝的注意。

2.1—3岁宝宝的耐心培养

1—3岁的宝宝,随着身体发育的成熟,从爬行、走路到上下楼梯,其活动空间范围逐渐从二维扩展到三维,并开始利用各种感官认识这个奇妙的世界。可是他们在玩玩具时,一眨眼的功夫就会丢开这个玩具而玩那个,从来不会只玩其中一个,也不会一个玩具玩很久,其实这与宝宝的注意力的持续性不高有直接关系。

如何才能做到延长宝宝注意力的时间呢?你不妨试试以下做法。

一是让宝宝手脑并用,四肢一起活动起来。既用眼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与颜色,又要听其发出的声音,还可亲自品尝其味道,更要鼓励他大胆地用手摸一摸,用脚踹一踹,这些感官刺激的方式均可增加宝宝的感觉经验与注意的广度。

二是发掘宝宝的爱好,利用宝宝的兴趣和他一起做游戏。如听到妈妈说出喜欢吃的食物时,宝宝就拍巴掌,反之就不拍手,这有利于增强宝宝的注意力。

三是如果发现宝宝专注于某一感兴趣的事物或游戏时,尽量避免打断他,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

这一阶段的宝宝注意力一般能集中5—10分钟左右,若按照上述的做法做游戏和活动,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可能长达30分钟左右。

3.3—6岁宝宝的耐心培养

3—6岁的宝宝,虽然注意力的持续时间逐渐增加,但控制注意力的能力并不高,只要出现一些强烈的外在刺激,就容易让他们分心,无法专注。大人可以一边听电话,一边看电脑打字,但宝宝却没有办法一边看电视,一边整理玩具,而且也不能完全把父母提出的诸项要求记住并完成。可见,宝宝的注意力的培养是需要时间的,在培养过程中,父母应提供一个适合宝宝注意力发展的环境,给予适当的刺激与引导。

如给宝宝安排一个安静、简朴、不分心的环境,减少周围环境的刺激。

如多余的玩具、电视音响的声音刺激、大人大声说话的噪音、来回走动的脚步、墙壁上太多装饰品等。

父母提出要求时,尽量用较为简短的话语表述出来。如把玩具收回箱子里,该上床睡觉啦等等,不要一次给予太多的信息指令,最好一次只讲一件事,以免宝宝没办法全部注意到。

培养宝宝专注的习惯。要干一件事就一定要干完,干完之后再去干别的或去玩,一定要从小养成这种好习惯,不能让宝宝一边吃饭一边看动画片,或是一边背儿歌一边玩玩具。为了吸引宝宝的注意力,父母可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宝宝关注你提出的问题如下雨时,提出“为什么下雨”“下雨后为什么不一样”等问题和他讨论,引导他集中精神思考。

父母要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自身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来帮助宝宝养成持久注意力的行为习惯和持之以恒的情商技能。

当宝宝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时,家人不要批评,更不要强迫宝宝一定做完,而应该巧妙地设法把宝宝的注意力引回原来的活动上,并且帮助宝宝把活动变得更有趣、更富有吸引力。

父母如何与宝宝交流

1.耐心当好宝宝的听众

无论宝宝讲什么,父母都要表现出认真聆听的样子,让他感觉到爸爸、妈妈很喜欢听他说话,以此激发他的表达欲望。

在宝宝漫无边际的讲述中,父母可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发现事情的真正原因,便于说服教育。所以,和宝宝交谈时,父母不要只注重自己怎样说,更重要的是学会聆听。

2.和宝宝共商一些家庭事务

如果家里想买一台新的大彩电,父母不妨参考一下宝宝的意见。宝宝可能会拍手说:“好啊!”也可能指着旧电视说:“我喜欢这台。”如果家里正重新装修,父母忙着讨论每个房间的涂料颜色,这时候宝宝同样具有发言权。

他可能会兴奋地说:“我的房间要粉红色,爸爸、妈妈的房间要淡淡的黄色……”

3.和宝宝分享自己的想法

宝宝的心理能量也不可小觑,他们有时也可以帮助父母解开心结。父母遇到烦恼的时候,不妨向宝宝坦露自己的想法,当然要用比较形象的方法说明,否则宝宝会听不明白。比如有一位妈妈在工作单位挨了批评,回家问自己的宝宝:“假如你做一件事情做了很多次就是做不好,妈妈骂了你,你会怎么想?”宝宝可能会说:“那我就再做,做好了妈妈就会表扬我的。”这个回答使这位妈妈一下子感到海阔天空。

4.邀请宝宝一起参与家务劳动

这个时候的宝宝特别想为大人做点事,但往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父母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好好表现。比如可以让宝宝自己穿脱衣服、上厕所、自己吃饭、收拾玩具等等。此外,父母还可以主动提出要宝宝帮忙做事。

比如打扫卫生的时候,父母在拖地板的时候,可以建议宝宝拿一块小抹布擦擦自己的小凳子。

5.多称赞少责骂

事实上,短短几句赞美的话,宝宝都会雀跃不已。对小孩的错误,要多加诱导、说理,不要粗暴的打骂。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正面引导、教育为主。

宝宝上学太早好吗

望子成龙,希望宝宝早日成才,促使一些父母绞尽脑汁把未满学龄的宝宝送进学校,使低龄儿童过早地背上沉重的书包。

宝宝几岁上学合适,一直是父母、教育者、心理学家和政策制定者争论不休的问题。据德国《明镜》周刊9月10日报道,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经济研究所的调查研究显示,儿童7岁上学对学业成功与否没有影响。目前,德国儿童的平均入学年龄在6—7岁,相对较晚。欧洲学生一般6岁上学,而法国和澳大利亚的儿童5岁就可以入学了。

耶鲁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也曾说,不应该过早地和过快地参加正规学习,因为这样会使儿童失去人生中最珍贵的时光。过早地把儿童从摇篮里赶到学校去,会使儿童失去正常发育的自由。

年龄小一点的宝宝提早入学、提早升班,其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会差一些,他们在学习、活动中一般都不如按正常升班、入学的儿童。学习上的重负和在集体生活中的落后地位,会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自尊自信心也会受到损伤。即使勉强跟上,也会带来很大精神压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在体育活动中,由于体能较正常入学的宝宝会略差些,所以难免往往处于劣势,给宝宝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与恐慌,甚至导致宝宝性格的胆怯等;此外,在日常的生活中,年龄小的宝宝往往也不能很好的管理好自己的物品,经常丢三落四,不仅影响学习,影响心情,也不利于宝宝良好习惯的培养等等。而且年龄偏小的宝宝在学校、班级各种活动中得到能力锻炼的机会也会偏少。老师出于对学生体能、心智等多方面的综合因素的考虑,也出于对年龄较小宝宝的保护心理,在各项活动中往往选用能力较强、年龄相对大一些的宝宝担任各种工作,这样在无形中也会挫伤宝宝的积极性,减少宝宝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等锻炼的机会。因此最好让宝宝按正常年龄升班、入学,这样有利于宝宝身心的发展。

父母盼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心情虽然可以理解,但还是请不要拿宝宝的童年作赌注,过早的剥夺宝宝尽情玩耍、无忧无虑的日子,请把宝宝的童年还给宝宝们吧!让他们尽情享受属于他们的本就短暂的童年时光吧!

如何克服宝宝性格软弱

要克服性格软弱的缺陷,首先要探究造成宝宝性格软弱的成因。这一方面,父母对宝宝的教育不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过分的关怀造成的软弱

经常看到一些宝宝在上幼儿园或妈妈上班时哭闹不止。原来,妈妈自己那种恋恋不舍、反复叮嘱和犹豫不定的言行,使宝宝知道了“妈妈舍不得离去”。

2.不适当的表扬造成的软弱

表扬是对行为的鼓励和肯定,它起到心理强化的作用。不适当的表扬使宝宝的行为向不良方向发展,使之定型,久而久之,甚至影响终身。

3.不适当暗示、恐吓造成的软弱

宝宝在雷电交加的晚上,正安静地睡在自己的床上,妈妈惊慌地把宝宝抱在怀里,宝宝从妈妈惊恐的动作和雷电的环境中学会了害怕闪电。还可经常看到一些妈妈在宝宝哭闹时,哄骗说:“再哭,大灰狼就来了。”久之,宝宝甚至不敢一个人在小房间睡觉。

要改变懦弱的性格,需要下一番功夫并做一些适当的心理锻炼。培养软弱儿童的坚强勇气,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让宝宝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父母的包办代替是宝宝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父母对宝宝百依百顺,不让宝宝做任何事情。这等于剥夺了宝宝自我表现的机会,会导致宝宝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

2.让宝宝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宝宝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宝宝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宝宝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

3.让宝宝大胆地说话

要做到这一点,功夫还是在父母身上。首先,父母应该戒急戒躁,不能当面打骂、责备,逼迫宝宝说话;其次,可以邀请一些同龄小孩和性格软弱者一起参与集体活动,这时父母在一旁引导或干脆回避,让他们有一个自由的无拘束的语言空间。如果条件允许,父母还可以经常带宝宝到一些视野、空间开旷的地带,鼓励宝宝放声宣泄。

4.鼓励内向儿童与社会打交道

有些内向的宝宝到3—4岁后,只习惯于同自己熟识的人呆在一起,与社会上的人打交道时会产生一种潜意识的惧怕。因此,父母在宝宝小时就要培养他们处世的能力。

如何教育宝宝的说谎行为

其实,说谎在3岁以下的宝宝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专家指出,宝宝一般要到3或4岁,才能逐渐将现实和幻想区别开来。也就是说,这个年龄之前的基本上不可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

1.是哪些外部因素导致了宝宝的说谎

据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经常说谎的宝宝往往出自父母经常说谎的家庭。家是宝宝成长的地方,特别是父母,父母对宝宝的影响很大,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宝宝。父母的一言一行,在不知不觉中都传给了宝宝。

尽管人人都承认自己说过谎,但你应该意识到直接或间接的说谎会对宝宝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比如,父母离婚的宝宝容易撒谎。当他的朋友问及父母离婚的事,他会否认这件事,他需要家庭的温暖,幻想父母能重归于好。

应该在家里对宝宝谈论诚实的重要性,让宝宝明白说谎会带来哪些不良后果。

2.宝宝为何说谎

据《宝宝为何说谎》的作者波尔·艾克曼讲,宝宝说谎是有多种原因的,有的可以理解,有的不可以。

在生活中,善意的谎言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一个宝宝习惯性的说谎或者对关系重大的事情也说谎,那问题就严重了。正如艾克曼所描写的:“对重要问题撒谎,使父母处理起来更困难,撒谎作为一个问题就更严重。”撒谎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滋长了不信任,损坏了互相信任的关系。撒谎意味着不尊重被骗对象,使得与经常撒谎的人在一起生活几乎变得不可能。

据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长期说谎的宝宝经常有些其他的反社会行为,如偷盗、诈骗、蛮横霸道等等。原因是撒谎宝宝的同龄群体是不诚实的宝宝,形成一个小圈子,进而认为在圈外撒谎也是可以接受的。

3.该怎样让宝宝变得诚实

在家中,宝宝玩耍时无意中弄坏了东西,或闯了祸怕挨大人的骂,常想把错误掩饰起来。例如,宝宝无意中打碎了花瓶,为了不被父母发现,通常会把破碎的花瓶清理干净。当父母发现问他们“是不是你把花瓶打碎的”,宝宝由于心里害怕,就撒谎死不承认。当然,父母也知道宝宝在撒谎,宝宝不敢公开承认而说谎,令大人非常气愤。

面对这种情形,你千万不要责骂宝宝,更不要打宝宝。要向宝宝讲明道理,让他勇于承认错误,知道自己做得不对,下次小心点。宝宝没有受到像他想象的那种惩罚,下次再犯错误的时候,就会大胆承认错误,也不会撒谎了。

4.让宝宝多读些有关诚实的书。

总之,宝宝说谎是时常发生的事情,杜绝宝宝说谎,帮助宝宝养成诚实的习惯虽然至关重要,但确实不易,需要父母耐心和热情开导,消除宝宝心理的顾虑。对宝宝撒谎千万不能轻视,不要认为这是小事,听之任之。那样,又会放纵宝宝。宝宝只会越说越厉害,在谎言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直至走上邪路。相信没有一位父母希望这样,普天下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成为一个好宝宝,一个诚实的宝宝。

总的来说,宝宝说谎是正常现象,爸妈只要善于引导,就能既不扼杀宝宝的想象力,又能鼓励宝宝说实话。

宝宝如何产生了恐惧心理

儿童在健康成长过程中,常会出现害怕现象。从行为学角度来看,害怕是指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用逃避性行为表现自己内在的心理状况。

不同年龄的儿童,害怕的事物有所不同。以下是各年龄段儿童害怕的对象或事物:

1.不同年龄段的宝宝的恐惧心理

(1)1~6个月

宝宝在早期,听觉是较为敏感的。因此,较大的噪音会使宝宝产生恐惧。

(2)6—9个月

在宝宝期,对于新奇刺激,特别是陌生人,产生的反应取决于多种情境因素。

(3)12—24个月

儿童与看护者分离所产生的焦虑,高峰出现在18—24个月时,而且是极为普遍的反应。

(4)2岁以后

在进入第二年后,儿童的恐惧变得更为个人化。

(5)6—12岁

在6—12岁期间,恐惧大多与学校、身体损伤和自然灾害有关。

2.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1)母子分离

婴幼儿在感情上与妈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爱抚感和保护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宝宝情绪的安宁,是宝宝感到安全、舒适、惬意的条件。6—7个月的宝宝,对妈妈突然离去感到不安,如果妈妈对宝宝表现的亲热程度不够,他也会越来越敏感,极易产生恐惧心理。妈妈们常爱说:“这宝宝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我。”

(2)恐惧传染

宝宝对妈妈的喜怒哀乐最为敏感,当妈妈慌慌张张或不安时,宝宝就又哭又叫,觉也不好好睡,饭也不好好吃,宝宝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妈妈,妈妈所示的任何恐惧或担忧,也可同样打扰着宝宝,使宝宝感到害怕。许多宝宝的恐惧和妈妈的恐惧是相同的,比如妈妈怕一些动物,不让宝宝去接近它,宝宝由此也会怕这些动物。

(3)教育不当

有些妈妈对宝宝教育过于严厉,宝宝做错事情,动不动就体罚,打手板,尤其是打耳光,这使宝宝的神经系统长期情绪不稳定,生怕做错事挨打,但越是怕做错,就越是做不好。有些宝宝一听“你妈妈来了”,如同耗子见了猫一般恐惧。比如,菲菲的妈妈让5岁的菲菲学拉手风琴,每天哪儿也不让她去,就在家里练琴,菲菲实在拉得厌倦了,一看到手风琴就紧张不安,甚至怕听到琴声。一般的宝宝很难控制自己的感情,如果母子关系亲密,宝宝会信任妈妈,那么宝宝在妈妈面前会公开自己的喜怒哀乐,直接说出自己的不悦;如果总是遭到呵斥,得不到鼓励,那么宝宝的天真坦率就会消失,长此以往,宝宝就会变得无精打采、敏感、多疑、处处提防、胆小如鼠。

父母的正确应对极为重要,否则,恐惧将会影响宝宝的成长和心理发育。

当宝宝太小不会表达时,父母对他们的抚摸和搂抱则是最好的肢体语言。除此,轻声安慰的话语也可以降低宝宝的不良反应;当宝宝学会表达后,父母除了对身体安抚外,还要认真倾听宝宝对恐惧的表述,并站在宝宝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心情,不要一味解释恐惧是不必要的。另外,父母还应该学会听宝宝说话的弦外之音,以便了解宝宝到底怕什么。如果宝宝的恐惧属于正常发育范围,父母不必过于担心。不然,父母对宝宝的恐惧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很可能使他们的恐惧感被强化,日后不易消失。如果宝宝的恐惧属于异常状态,父母的各种安抚都不能缓解,那么最好及早找专家进行诊治。

消除宝宝恐惧的方法

儿童的害怕从出生不久就可以出现,例如刚生下几天的宝宝听到大的响声出现惊吓反应,1岁左右的宝宝见到陌生人或与妈妈分离时就害怕得大声哭叫等,这在实际生活中是一种健康的害怕。父母需要宝宝具备这样的害怕,如过马路时怕碰着,对陌生人感到惧怕等等。如果儿童不会对现实中的危险情境产生害怕,可能会发生意外。此外,儿童在面临困难时也可产生害怕,迫使儿童急中长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发展了儿童随机应变的能力。因此,心理学家认为害怕是儿童对危险情境或事物的低水平的应答,是合乎理性的,也是儿童成长中必需的一种情感体验。

1.让宝宝表达感情

宝宝处于恐惧状态,会很难控制自己的感情,如果我们和他关系很亲密,他就信任你,在你面前敞开他的内心世界,说出他的紧张和不安。如果我们总是训斥他,“这有什么可怕的,胆小鬼”,或者对宝宝的恐惧大人根本没理会,宝宝的恐惧心理就不易摆脱掉。我们应该想办法帮助宝宝把自己的恐惧用语言表达出来,以减轻恐惧。所以,当宝宝自己说害怕时,无论这件事值不值得怕,我们都要耐心倾听,给予爱抚和帮助。

2.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环境

为宝宝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和环境,有利于防止恐惧心理的产生。在宝宝出生后,不要让他接触强光或噪音。出生后就让宝宝单独睡一张床,从小习惯了,自然就不会为离开妈妈独自睡觉而恐惧。宝宝不睡觉,千万别讲恐怖的故事来吓唬他,否则,宝宝即使睡着了,也会被噩梦惊醒,而且这种恐惧的情感也会保留下去。

妈妈特别需要注意,在宝宝面前要保持镇定,要知道你的情绪具有“传染性”,你的安详的举止会消除宝宝的恐惧,即使自己害怕什么,也不要把这种恐惧的情绪带给宝宝。

由于怕黑暗和怕屋里只剩自己一人,所以在晚上睡觉之前,家里就应创造一种平和、舒适、宁静温馨的气氛。宝宝睡前看着恐怖的电影、电视、听吓人的故事,都是不适宜的。

3.拓展宝宝的知识

让宝宝了解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引导宝宝认识所惧怕的事物或情景是必须的。如宝宝怕打雷,可以给他讲讲雷公公的故事,雷阵雨之后,带宝宝到雨后清新的空气中散步,领他去欣赏雨后的彩虹,让宝宝感到这一自然现象没什么可怕的。宝宝怕小动物,可以让他看看有关的动物画册,听听关于小动物的故事。中央电视台的“人与自然”节目,许多宝宝爱看,他们看得多了,不但不怕动物,还会喜欢动物,保护动物。

4.教育适度

爱玩是宝宝的天性,快乐的童年总是和游戏联在一起的,不要强迫宝宝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学琴、学画,这极易使宝宝由厌学发展到恐惧。而体罚则更是不可取的,慈母的爱滋润着宝宝的心田,使宝宝茁壮成长。体罚下的恐惧,虽使宝宝表面服从,内心却远离我们。

5.让宝宝到集体中去

通过集体活动、同伴交往、游戏、体育运动等,培养宝宝活泼、开朗、勇敢的个性,有利于减少和消除宝宝的恐惧心理。比如小雨不敢滑滑梯,到了幼儿园之后和小朋友们一起登上滑梯,起初是被小朋友们抱着滑下来的,滑了几次后,自己也敢滑下来了。同伴之间的游戏,给宝宝带来了欢乐,使他们暂时忘记了恐惧,增添了战胜恐惧的信心和力量,最终消除了恐惧。

帮助宝宝战胜恐惧,培养自信、独立、勇敢的精神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防止不必要的恐惧心理产生。用我们的爱心,给宝宝创造一个安宁惬意的生活环境,关心宝宝的情绪体验,随时给宝宝以帮助,这是防止宝宝产生恐惧心理的最有效办法。

如何消除宝宝忧虑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儿童,他们较一般儿童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心,即使是些细微的小事也过分焦虑、烦躁不安担心受怕、哭闹不休。

这种表现在病理心理学中称为“儿童过度焦虑反应”。在1—3岁年龄段的宝宝中,普遍存在着5种类型的忧虑:

1.分离的忧虑

即便是宝宝已经过了18个月,可以去幼儿园了,但分离仍然会使他们感到忧虑。当你离开房间,或者把他交给老师时,他会抓住你哭,而且会想方设法叫你回来,你不在身边会使他缺乏安全感。

应对措施:你可以通过做游戏等方式教刚会走路的宝宝逐渐适应你的不在场,习惯与你分别。你可以叫他自己找个地方藏上几分钟,然后等闹钟响的时候,再让他回到你身边。或者让他呆在房间里,你自己走出去,过一会儿再回来。当他逐渐适应之后,你再逐渐增加分离的时间。这种藏猫猫的游戏对于宝宝抵御分离的恐惧十分有益。到了一定时候,你便可以较长时间地离开他,当你说:“我现在要出去一下,一会儿就会回来。”他就会明白,你真的一会儿就会回来,他可以像往常一样期待着你的重新出现。

2.对陌生人的忧虑

小宝宝对新面孔总是会有强烈反应的,无论陌生人对他多么友好,他都会号哭或紧抱着大人不放。在出生的第一年,宝宝对陌生人的忧虑是最强烈的,而在学会走路后,小宝宝可能便开始对陌生人有所适应,忧虑程度会降低。

应对措施:你可以通过让宝宝多接触亲朋来减低宝宝对陌生人的恐惧。

你可以让其他人抱抱宝宝,自己不要远离,就在附近,看宝宝不害怕,可适度离得远些。这样来慢慢使宝宝减轻对他人的恐惧心理。

3.恐惧症

有时,你的宝宝会对某种事物和环境感到恐惧,例如邻居的狗或开过来的车。这种恐惧可能是因为现实的意外引起的,例如被狗咬了或看到车祸。

通常宝宝对特殊的动物,也会感到恐惧,例如蛇或狮子,以及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动物。

应对措施:这是种本能的反应,父母应耐心给宝宝讲解,为什么会造成被狗咬、车祸。对特殊动物感到恐惧,就这些动物编成小故事,使宝宝对这。

些有个初步的印象。

4.幼儿园恐惧

有时,你的宝宝会拒绝去幼儿园,哭喊或乞求你不要强迫他去幼儿园。

当你离开他的时候,他会大发脾气,而有时则表现为生理反应,如“肚子疼”等,这些既可能是分离忧虑的一种表现,也可能是因为特殊的恐惧而引起的,例如在幼儿园受到小朋友欺负和嘲弄。

应对措施:你要弄清宝宝对幼儿园恐惧的原因,然后再针对具体情况安排适宜宝宝接受的方式来降低宝宝的恐惧。

5.羞怯

你的宝宝在有生人时或新的环境中有时会显得惊惶失措,这可能是他天生胆小的缘故,这样的宝宝在参加运动、做体操或上音乐课时都会感到紧张和不安。在这个年龄段,所有的这些忧虑都是正常的(胆小可能是个例外),当宝宝长大了,就会适应的。但这并不是说父母就可以“无为而治”了,积极应对还是很必要的。

帮助宝宝战胜恐惧,培养自信、独立、勇敢的精神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防止不必要的恐惧心理产生。用我们的爱心,给宝宝创造一个安宁惬意的生活环境,关心宝宝的情绪体验,随时给宝宝以帮助,这是防止宝宝产生恐惧心理的最有效办法。

宝宝打架怎么办

宝宝是在打架中成长的。宝宝的世界也可以说是弱肉强食,强者欺压弱者独占玩具的世界。并且,即使自己被欺负,被夺走玩具,却还想与朋友一起玩耍的也是宝宝。所以,宝宝可以通过玩耍积累经验,体会到和懂得怎样同强者、同高明的宝宝交往。不让宝宝积累这样的经验,而只希望宝宝能够玩得好,这不就是大人一厢情愿的行为吗?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宝宝,所以才显得很有趣。你的宝宝就是受到这些宝宝的各种影响而成长起来的。

那么该怎样处理宝宝打架呢?

1.应当正确认识宝宝在交往中打架的行为

宝宝在交往中打架,是他们在群体交往中协调、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宝宝们就是通过这种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学会怎样坚持独立的见解,学会怎样竞争又怎样协调,学会适度地表现自己,培养忍耐能力,不断增长与其他宝宝交往的知识:因此,如果宝宝的打架行为发生在正常交往中而且并不十分厉害,父母就不应过多干涉,让宝宝自己去解决好了。这有利于提高宝宝的协调性和社会交往能力。

2.如果宝宝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冲突,父母要先加以制止,以防止不必要的肉体伤害对问题的解决应坚持:宝宝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宝宝自己解决;

宝宝自己解决不了,求助于父母,父母切莫简单处理,武断对待,或不问青红皂白打骂自己的宝宝或别人的宝宝,片面地说打架不好。这些方法对宝宝的身心发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应该首先弄清楚打架的原因,让宝宝有正确的是非观,分析原因后是自己宝宝不对,父母应明确指出宝宝的不对之处,并进行教育,还应该让宝宝向对方赔礼道歉,指导宝宝道歉时应注意的礼貌用语。假如分析原因后是对方的不对,父母也应指导宝宝学会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属于在正常交往中发生的小冲突,可让宝宝采取忍让、不予理睬的方法,这有利于培养谦让宽容的良好品质;如果属于宝宝的既得权益受到侵犯,可让宝宝据理力争;对经常欺侮人的小朋友,可以采取回避的方法,或向教师、父母反映情况,让成人介入。

3.宝宝之间发生冲突,父母要以诚相待,宽以待人,讲文明礼貌这也会给宝宝树立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切莫因宝宝在交往中的问题引起父母们之间的不和睦,造成不良的影响。

至于宝宝在与对方孩子打架时总说一些粗野的语言,你不妨了解一下宝宝使用粗野的语言的动机。

(1)模仿伙伴的语言

这类语言大多是宝宝在幼儿园或与小伙伴一起玩时学到的。宝宝常常通过使用相同的语言,增强伙伴意识,培养连带感。

(2)为了炫耀自己的力量

在幼儿园的儿童和小学生中,为了炫耀自己的力量,故意使用粗野的语言。

(3)欣赏周围的反应

宝宝说有关性的语言,如“屁眼儿”“狗鸡”等,窥测大人的脸色,看是否发怒。

(4)模仿电视等

宝宝模仿电视节目、广告上的污秽语言,因为这些语言几乎都是流行一时的用语,过一段时间,就不知不觉不再使用了。

宝宝对其他孩子在使用粗野语言的时候,双方父母应采取的态度:

不要去指责别的宝宝的毛病。

注意不要表现出愤怒的样子。

父母双方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使用正确、优美的语言。

如何教育淘气的宝宝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宝宝会变得爱捣乱、爱搞破坏,一刻也闲不住。

面对这样的宝宝,父母往往会感到费神,甚至束手无策。

我们建议父母这样试试:一是要理解宝宝的淘气行为(使自己心平气和,就能理智地对待宝宝的行为);二是要设法去了解宝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宝宝淘气是很正常的,这是因为他们好奇心强、好探索、好动等的缘故。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宝宝的身边如果没有一件可玩的玩具的话,他便会脱下自己的鞋子、袜子来玩。可见玩是宝宝的天性,更是宝宝的需要(在玩中认识世界,获得各种经验,发展能力)。淘气是儿童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反映。当然,在淘气的宝宝中也不乏有瞎淘、乱淘的。

一般来说,淘气的宝宝常常会表现出独立性强、主意多、敢想敢做等特点。宝宝之所以能玩出新花样来,正是表明他具有思维的独立性、灵活性以及可贵的探索精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很可贵的,应加以保护。父母应尽可能满足他自由探索的需要,对他的创新表示赞赏,同时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宝宝积极的引导和帮助,这样,你的宝宝能保持其原有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此,给予宝宝自由和充分活动的机会是很重要的。不过,父母应在宝宝活动之前或活动之中对他提出要求,以保证周围环境的整洁,并要宝宝注意安全。这些要求是必须要宝宝做到的。

宝宝的淘气行为会破坏物品、破坏环境。此时,父母应以朋友的角色或是以关心的口气与宝宝进行交流,了解宝宝这样做的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如宝宝把新买的玩具车弄坏时,你应该耐心地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也许他会告诉你:“我要学修车,车坏了我可以修它了。”或“我想看看车里面是怎么么样的。”这些说明宝宝是很有主意的,行为有目的性。父母可以用提出建议的方式引导宝宝:能不能找一个旧的玩具车来玩?这样,它需要修的地方会更多些,会学到更多技术,你今后会成为一个很好的汽车修理师,会成为制造汽车的专家,造出更好的汽车来。对于这样的建议,宝宝会乐意接受的。

又如,宝宝把纸撕碎,并把它们抛向空中的时候,你要问一问他这样做是为什么?可能他会对你说:“这是我做的雪花,下雪了,多好玩呀!”你可以对宝宝提出建议:玩完以后,最好能将地上的碎片捡起来,这样,屋子里才会整齐和干净,玩好了要打扫卫生是好宝宝必须做到的。

如果父母能理智地对待宝宝的淘气行为,讲究教育策略的话,淘气的宝宝会很懂事、很可爱的。

责备是为了告诫宝宝不要再做出不好的行为,表扬则是告诉他继续做好的行为。表扬比责备更难,能找到表扬的材料是很重要的。对于宝宝来说,不要只用语言表现,还要抚摸宝宝的头部,抱一抱宝宝。

宝宝产生妒忌心理的原因

妒忌,是无能的代名词。妒忌,是心胸狭窄、不思进取、胆怯又懒惫、自私又贪婪的弱者宣泄自己的病态心理的表现形式。妒忌心的核心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有妒忌心的儿童很多。使宝宝产生妒忌心理的原因有两方面:

1.竞争

宝宝往往好竞争,特别是独生宝宝在家里处于中心地位,使他们养成处处优先,处处比人强的心理,竞争的失败,常常引发宝宝的嫉妒心。

在幼儿园里,宝宝看到别的小朋友穿了漂亮的衣服,带了一件新颖别致的玩具,会露出不快之色,老师表扬了某个宝宝做得好,没受到表扬的宝宝可能会对他的同伴“另眼相看”,或是愤愤不平地盯着他,或是故意冷落他、孤立他,或是去捣毁人家的东西,这是宝宝生怕落在别人后面而触发的嫉妒心。

2.争宠

每一个宝宝都想独占妈妈的爱,得到妈妈的关注、重视,这种愿望如此强烈,以致无法容忍别人分去一点儿,如果谁要分享一份,就会触伤宝宝。

对宝宝来说,与人分享,就意味着少得一份,这会使宝宝内心非常不安,会惹得宝宝妒心大发。

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颇多,虽然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和他争宠,但他会嫉妒家庭以外的宝宝。宝宝想成为“妈妈唯一最爱的人”,甚至会嫉妒自己父母之间的彼此亲爱。

父亲或妈妈再婚,会把独生宝宝带进一个有其他宝宝的家庭里,这对宝宝来说,一时难以适应。过去他在家里是全家注意的中心,父母宠他,没有人和他竞争,没有人和他分享什么,然而这一切随着家庭的重组而消失。独生宝宝突然有了兄弟姐妹,这极易引起宝宝之间的竞争与嫉妒。如果父母对自己亲生的宝宝偏爱而又疏远继子(女),这就使孩子产生不公平感,彼此猜疑,充满敌意,由嫉妒而产生仇恨,这将使两个家庭组成的新家庭不能融为一体,和睦相处,也会使新的婚姻处于危机中。

如何减少宝宝的嫉妒心理

和大人们一样,宝宝也会嫉妒,而且他们的嫉妒心理往往更加强烈且奇特。当宝宝发现别人那儿有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无论是相貌、玩具、老师的表扬,甚至是父母的关注,他们的内心就会有一种小小的嫉妒油然而生。

嫉妒的情绪并非完全消极,有时宝宝们之间发生适当的矛盾冲突,能刺激宝宝的社会能力,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尊重他人的需要,激励宝宝的创造性,适量的冲突能使宝宝学会分享、竞争、进取以及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名誉。

尽管嫉妒有积极的因素,但消极因素毕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宝宝屡生嫉妒,天长日久,会成为一个心胸狭窄、气量小、容不得人的人。有的宝宝看到别人某一方面比自己强,由不服气而嫉妒,常会贬低别人,以说明自己比别人好。这样,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了。因此,帮助宝宝摆脱嫉妒带来的消极情感,有利于维护宝宝的心理健康。

1.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每个宝宝都想获得父母的全部宠爱,父母必须一贯平等地对待他们,才能使宝宝们互敬互爱,彼此和睦,这种轻松的家庭气氛,使每个宝宝感到自身的价值,减轻了来自兄弟姐妹的压力,由此,他也很少去嫉妒他们。如果一个宝宝长期受宠,那么不被宠爱的宝宝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嫉妒。

2.不要老盯着别人的宝宝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特点,对不同的宝宝做同样的对比,显然是不公道的。既然嫉妒来自不如别人的感伤,那么对比中的差异,只能点燃宝宝心中的妒火。“你为什么不像小雨那样爱干净!”“你为什么不像菲菲那样拉一手好琴!”这种硬性对比,使宝宝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宝宝会由此自卑,宝宝会感到被妈妈夸奖的那个宝宝把妈妈的爱夺走了。他会由此嫉妒他。

3.提高宝宝的自信心

缺乏自信心的宝宝总喜欢强调自己的弱点,而且那种低人一等的感觉更容易刺激他们的嫉妒心理。因此,父母必须帮助宝宝建立自信,让他知道自己也有优点,也有为自己而骄傲的资本。假如宝宝在画画方面有天赋,父母就应该多多鼓励。每当宝宝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或者取得了一点进步,哪怕只是一道算术题,也应该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注意到了,并且为他而骄傲。

专家指出,当宝宝为自己感到骄傲的时候,他们就更容易接受别人在某方面得到比自己更多的关注。这种自信不但可以帮助宝宝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更有利于他们塑造自我,这才是真正值得别人艳羡的本领。

宝宝的性角色培养

在宝宝时期,宝宝便开始了对自己身体的探索,最早接触“他(她)”

的是爸爸、妈妈,在接受爸爸、妈妈对待的过程中,逐渐认识自己,发展自我认同,最先形成的概念是“我”,然后逐渐形成对“我”和“他”的认识。

在认识“我”与“他”的区别中,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是性别。

研究表明,儿童正确认识性别、性取向性别和行为性别的发育必须是在双性别的环境中、在宝宝和不同性别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在宝宝与异性的不断比较中,逐步发育并成熟起来的。而一个人认为自己是男人还是女人,即“性自认”,并不都与性一致。甚至有极少数的人,在身体发育上明明是正常的男性或女性,却强烈固执地认为自己是异性,并接受异性的气质、动作、语言、习惯、爱好以及服饰等,从而形成“性自认倒错”现象。其实,这是一种性心理变态,是滋生“同性恋”的温床。

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产生性心理变态的原因很复杂,但孩童时期家庭教育环境和父母养育态度所打下的烙印是其最重要的诱因。这是因为,宝宝出生后都有一个“性别化”的过程,即发展成为一种适合于文化背景所要求的且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行为和个性要有一定的时间。而“性别化”的关键时期是在宝宝5岁以前,一般情况下,儿童到了5岁左右就已经形成了稳定、清楚的“性自认”,知道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性角色。因而,从宝宝呱呱坠地开始,父母就应注意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性角色的培养。

然而,在当代文明的社会里仍有一些父母明明愿意有个男孩,却喜欢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甚至以培养女孩的方式培养。当然,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把女孩当成男孩的模式来培养的例子。

总而言之,无论父母是把男孩按照女孩的模式来培养,还是父母把女孩按照男孩的模式来培养,其做法对宝宝的健康成长都是极为有害的。

为此,性心理学专家特别提醒每一位父母,在宝宝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容不得半点的扭曲和造作,是男孩就要让其进入男孩的天地,让其喜男性之所喜,为男性之所为;同样女孩也如此。

父母是宝宝在性角色方面的指导者和模仿的对象。父母可以给女孩买花裙子,给男孩买模型飞机等,帮助宝宝玩一些“模仿性角色”的活动或有趣的游戏。同时,父母本身要注意自己的举止。最后,在平时教育时不要过于拘泥和死板,不要强求宝宝一定要百分之百地像“男子汉”或“女人”。

§§宝宝疾病诊治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