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天性疾病
先天性畸形
所谓先天畸形,是指出生时,即可以肉眼辨认出异于普通形态的变化,在临床上,婴幼儿的各种先天性畸形是一种常见的疾病。
先天畸形的分类,可分3大种:发生时期分类、原因分类、内脏分类。
一般以内脏分类较易了解,最多的是循环器官的畸形,此外,常见畸形还有下面各项:
消化器官:兔唇、舌带短小、口盖裂、食道闭锁、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症、横隔膜疝气、肠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症等。
心血管系:先天性心脏病。
神经系:无脑症、脑积水、脊髓膨出、小头症等。
肌骨骼系:多指症、合指症、先天性股关节脱臼等。
泌尿系:肾积水、隐睾、尿道畸形、两性畸形等。
眼:无眼珠、小眼珠、单眼症、白内障。
皮肤:母斑、血管肿胀。
很多先天性畸形的发病原因不明,已知有遗传因子及染色体异常,或胎期各种因素妨碍正常发育所致,如果在妊娠前期,孕妇患上风疹或服用镇静剂及接受放射线照射,即可能造成畸形。
预防畸形必须注意妊娠前3个月;妊娠后期胎儿器官早已形成,很少发生畸形,不过梅毒、无氧症、水银、一氧化碳等原因,也可能导致畸形。
实际上造成畸形的原因,有半数以上无法明确,最近专家认为很可能是遗传因子异常所引起的,而且先天畸形在家族内发生的比例很高,甚至高于正常家族的10倍以上,如果生了一个畸形儿,再生下一个宝宝时,畸形比率高达10—40倍,由此可知,很可能是遗传因子的组合不适当所引起的畸形。
先天性畸形的预防与治疗为:应尽量避免容易发生畸形的原因,尤其是近亲结婚及高龄生产。
妊娠初期尤需注意,不可接受放射线照射、不乱服药物、尽量少去公共场所、不接触风疹患者,而且在整个妊娠期间,应注意身体健康。
大多数的先天性畸形通过矫治手术是可以完全治愈的。由于各种先天性畸形可影响婴幼儿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甚至可危及婴幼儿的生命,所以,及时而有效的矫治手术,对婴幼儿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婴幼儿独有的生理及解剖学的特点,患有不同先天性畸形的患儿应选择不同的手术时机进行矫治。
先天代谢异常
人类的生命现象,进行着不停地活动代谢,如果与生俱有某些异常而产生障碍,称为先天代谢异常。大多数的原因在于遗传因子,很可能是妊娠中受到母体影响。
先天代谢异常种类很多,目前知道的已达200种以上,苯丙酮尿症是代表性疾病,可在早期发现,不过疾病种类相当多,而且先天代谢异常没有共同症状,大多数到了最后都会发生智能障碍。
宝宝出生后先做新生儿筛检,可提早发现是否有先天代谢异常;而一些常见的生理状况都会随年龄增长而改善,不需过度惊慌;再来就是留意宝宝的生长状况是否正常,并按规定时间接种疫苗,以预防疾病的侵扰。
“新生儿先天代谢异常疾病筛检”简称“新生儿筛检”,在宝宝出生满24小时之后就可以进行。检验方式是从宝宝后脚跟之后缘处扎针采血,之后送交筛检中心检验,正式的检验报告约1个月后出炉。但若是疑有异常,会在2周内先行通知医院、再由医院通知父母,进行第2次复检。
“新生儿筛检”能够早期发现先天代谢异常的疾病,而立即给予治疗,使病儿能够正常发育,而不致造成终生不治的身、心障碍,并减轻社会成本的负担,因此依据2006年之统计数字显示,全国新生儿的筛检率已达99.5%
以上。
二、新生儿疾病
如何护理宝宝头颅血
在新生儿出生后数小时至头几天内,在宝宝的头顶一侧或偶尔见到头顶两侧出现肿物,肿物迅速增大,手摸时有波动感,很柔软,但一般不超过骨缝,患处皮肤颜色正常,轻压不凹陷,会逐渐缩小,有时需要6—10周才会消失,这种肿物多为头颅血肿。
头颅血肿发生是由于分娩时胎儿头部受到过度挤压与骨盆摩擦,或由于自行分娩困难,行助产手术如负压吸引、产钳助产导致头颅骨膜牵移引起骨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积存在骨膜下所致。可因胎头吸引术、产钳术等引起,也可见于平产的新生儿。血肿多见于顶骨处,偶见于枕骨或额骨等部位。血肿的界限分明,无论血肿多大,都不会超出骨缝,血肿外的头皮不改变颜色,血肿下的颅骨一般无骨折。如有多处血肿,则应考虑颅骨线形骨折的可能,需作X线摄片后确诊。
头颅血肿和水肿不一样。胎头水肿是皮下组织水肿,不受骨缝限制,呈凹陷性,一般产后2—3天可消失;血肿柔软并有波动感,轻压无凹陷,出生数小时即可出现,并逐渐增大。新生儿头颅血肿消失较慢,有时需6—10周才慢慢消退。
发生血肿应注意:除了及时去医院进行咨询和检查外,应避免血肿部位受压,也不可按摩,让宝宝向无血肿的一侧睡卧。表皮如有擦伤,涂龙胆紫等局部处理以防止感染。不宜穿刺抽出血液,以免发生感染。平时也不要用手揉摸,不仅不能消肿,反而会加重出血。初期可冷敷,以减少出血,晚期可用热敷,促使血肿吸收。出生头2~3天可注射维生素K110毫克,每日1—2次。
分娩麻痹
胎儿出生时勉强通过产道,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麻痹,称为分娩麻痹。
受到伤害的神经不同,麻痹的部分也不同,最常见的是,过于用力向侧面牵拉胎儿头颈,使臂丛神经损伤而引起上肢麻痹。一般的宝宝,手指能转灞动,让抓东西能抓得很牢,如神经损伤过重时,手指也会麻痹。
如果是手指肌肉麻痹(前腕麻痹、颈髓与第一颈髓障碍)后果相对严重。
此外也会发生颜面神经麻痹。这是因为通过产道时面部神经受到压迫造成的。一般只有单侧的脸部麻痹,哭泣时,症状才会明显出现。大都经过2—3周后,即可自然痊愈,有时候因横隔膜神经麻痹,而发生呼吸困难。当然,如遇特殊情况,请咨询专家。
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原因为急产、缺氧、窒息等。此外,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凝血因子不足,也是引起出血的一个原因。其症状表现为反应差、抽搐、呻吟、不安、尖叫、发紫等现象,大都发生于出生时,有时候在数天后才会出现。
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急症,应及时去医院住院治疗。
新生儿出血疾病
新生儿出血症又名新生儿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于维生素K及其依赖凝血因子生理性下降所致的自限性出血性疾病。
大部分在出生后2~5天即会出现,出血量少的话,呕吐物会杂有咖啡状秽物,或粪便呈暗红色,大量出血时,会吐出鲜血。应去医院就诊,用维生素K或血浆治疗有效,更有助于诊断。
新生儿黄疸
大多数新生儿在生后2—3日后皮肤呈轻重不等的黄疸,而其他情况良好,这是由于出生后发生溶血,以及肝脏酶系统尚未成熟所致,不会引起其他障碍,称之生理性黄疸。
但是有时候血中的胆红素会相当高,此种情形多发生于未成熟儿,其他如溶血性疾病,也是造成此病的主要原因,如黄疸持续下去,会使宝宝出现哺乳障碍。
更严重时,胆红素继续增高,患儿出现嗜睡,肌张力过高或过低,痉挛,角弓反张,这是由于未结合的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损害,称之为核黄疸。未成熟儿在生后6—7天,容易发生此症状,一旦感染,宝宝无法动弹,手脚僵硬、惊厥、呼吸障碍,有死亡危险。
如果能继续活下去,惊厥会逐渐消失,但可留有智能落后、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此病最有效的疗法是光照疗法,此法简单有效,如果仍不见效,可再进行换血疗法,即除去宝宝黄疸血液,输入正常血液,换血的目的是移出抗体及胆红素。母乳性黄疸较轻者不必处理,重者可暂停哺乳2—3天,看黄疸是否减轻,而后恢复母乳喂养,绝对不能因母乳性黄疸而长期停喂母乳。
父母如发现宝宝出现类似状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治疗,具体方法以专家意见为主。
新生儿溶血疾病
因胎儿与妈妈血型不合致使胎儿血中的红血球受到破坏,大量血红蛋白释放血中,称溶血,一旦发生这种情形,宝宝即会出现严重的黄疸。
血型不合主要见于Rh血型及ABO血型两大类。
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多发生于O型血产妇所生的A型或B型血的宝宝。因为O型血孕妇中的抗A、抗B抗体IgG,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坏。理论上母A型血,胎儿B型或AB型血,或母B型血,胎儿A型或AB型血也可发病。但临床少见。主要是由于A型或B型血的产妇,其抗B、抗A的“天然”抗体主要为IgM,不易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循环。A、B、O血型不合所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约占1.25%,换言之,每80个就有1个。
Rh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在Rh血型系统中有6种抗原(C,c;D,d;
E,e)。其中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E、e、C、c次之,d目前尚未发现。
国内多见于少数民族,因为少数民族妇女中Rh阴性较多。当Rh阴性妇女所怀胎儿为Rh阳性时,其D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体血循环,刺激母体产生抗D抗体,此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身体而发生抗原抗体反应,使胎儿红细胞发生凝集、破坏,出现溶血。即使是RH型不合,在第一次妊娠时,几乎也不会发生溶血性疾病,第二次以后的妊娠,其发病比率为5%一20%。
此病最严重的症状是胎儿水肿,在出生后不久即会造成死亡。通常严重黄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渐加重,经常发展成核黄疸,尤其是Rh型不合所引起的,情况更为严重。ABO型不合的情形,比较轻微,以贫血为主要症状。
本病患儿必须住院治疗,早期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若处理得当,治疗及时,能很快痊愈,一般不留后遗症。
脐炎
新生儿脐炎是由于断脐时或出生后处理不当,脐残端被细菌侵入引起的急性脐蜂窝组织炎。脐带切口应保持清洁,如果进入细菌,就容易发生感染,肚脐受到感染,局部会发红,有分泌物或脓,继续下去会波及周围,而引起门脉炎或败血症。
使用抗生素并局部涂上龙胆紫药水,再贴上杀菌纱布,不久会变干燥。
但如果出现新生儿仍哭闹不停或异常状况,应及早送医院治疗。
脐肉芽肿
当脐带脱落后,肚脐会呈现粉红色或红色的隆起伏,称之脐肉芽肿,大部分是由于轻微感染引起的。
脐肉芽肿可能是脐带脱落不完整,或是肚脐有慢性发炎而形成的,与医生绑脐带的技术无关。翻开肚脐常可见一块小肉,也就是所谓的肉芽肿。
肉芽是发炎组织,会产生分泌物,所以肚脐就湿湿的。因为一直有分泌物,肚脐周围的皮肤有时还会有红肿发炎现象,若是小型肉芽肿,只要消毒后贴上纱布杀菌即可自然痊愈,如果以硝酸银涂抹使其干燥,大都在1—2周即会消失。严重时细菌会进人体内造成内脏的感染及败血症。父母应仔细观察肚脐是否有分泌物,周围皮肤是有红肿,如有疑问应及早找医生看看。
脐疝
脐环较大,腹部内脏从中向外突起,称为脐疝。
脐疝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在出生后不久即可见到脐部有鼓起的圆形小肿块,小的像樱桃,大的像核桃,安静或躺着时小肿块可鼓得大而紧张。
若用手轻轻压回去,同时还可听到“咕嘟”一声,感到有一股气从小肿块里挤回肚子里去了,这就是脐疝。
较小的脐疝有很大的机会在一两岁时自己痊愈,所以通常不必开刀,但如果腹壁缺损直径较大,或是2岁以上的宝宝,经保守治疗无效之后则应进行手术治疗,或听从专家建议。
出血性疾病
新生儿生后数天内,凝血功能尚未成熟,所以容易出血,尤其是未成熟儿,此种现象更为显著,以头颅、胃肠道最容易出血,头颅出血及胃出血是未成熟儿死亡的最大原因,主要症状是惊厥和呼吸困难。应及时去医院给予维生素K肌注。
新生儿出血症可用维生素K。肌内注射或静脉滴入,每天一次,连续3—4天,严重患儿,需输血。给难产或早产儿于出生后肌内注射维生素K21—3天,每天一次,每次5—10毫克,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特殊情况,请遵从专家意见。
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出生后不久出现的进行性呼吸困难、青紫和呼吸衰竭,病理特征是肺泡壁和细支管壁上覆以嗜伊红的透明膜和肺不张,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此病没有特别的原因,尤其是未成熟的新生儿经常发生呼吸障碍,在出生后数小时内,即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有时候会全身发紫或无呼吸,数天内有死亡危险,这也是未成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为预防新生儿发生本综合征,首先应防止孕妇发生缺氧,低血压和酸中毒。本病病死率高,早期治疗效果好,存活72小时以上的宝宝,如无严重并发症,病情可以逐渐好转,如并发脑室出血者,则会有不良状况发生,因此,对于患此疾病的新生儿要给予特别护理,请医生密切监护,以防不测。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对长时期保护在高浓度氧气中的未成熟儿,足量的氧气促使发育不成熟的视网膜血管发生收缩,影响了正常视网膜血管的发育。大约发生在出生后3~6周。
当正常血管在视网膜内停止生长时,就会造成早产宝宝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就是眼后房的神经组织)。最坏的情况是正常的血管被不正常的血管所取代,然后扩散到整个视网膜,甚至延伸到眼睛中央部位(玻璃体)。结疤及出血可导致视网膜脱落,造成严重视力损害,如未能及时治疗甚至会引致永久失明。
此病无特效疗法,最重要的还是注重预防,胎儿和新生儿应避免接受高浓度氧气治疗。
三、宝宝呼吸器官疾病
先天性喉鸣
先天性喉鸣是由于婴幼儿咽喉部组织软弱松弛、吸气时候组织塌陷、喉腔变小所引起的喉鸣,亦称喉软骨软化。常发生于出生后不久或者出生几个月后,随着年龄稍大,喉软骨逐渐发育,喉鸣也逐渐消失。出生后不久即有喉鸣史,无呼吸道异物或其他疾患的病史和体征。
发病原因:可由于妊娠期营养不良,胎儿缺钙,致使喉软骨软弱,吸气时负压增大,使会厌软骨两侧边缘向内卷曲接触,或会厌软骨过大而柔软,两侧杓会厌襞互相接近,喉腔变窄成活瓣状震颤而发生喉鸣。吸气性杓状软骨脱垂为另一原因。这种患儿之喉鸣并非因喉软骨软弱所致,而是当吸气时杓状软骨向前向下转动,其上的松弛组织向声门前部突起,阻塞声门而发生喉鸣。
若症状不重,先天性喉鸣一般至2~3岁常能自愈,父母可不必太过顾虑,平时注意预防受凉及受惊,以免发生呼吸道感染和喉痉挛,加剧喉阻塞。
如发作较重,吸气困难,除调整宝宝体位,取侧卧位以减轻症状外,应及时送医院,因偶有严重喉阻塞者,还需行气管切开术。
感冒
上呼吸道发生急性黏膜炎症,一般称之感冒,普通感冒的表现常常因人而异,可以出现流涕、咳嗽、打喷嚏、流泪、发热、腹泻、疲乏以及烦躁不安等症状或体征。
感冒最常见的是冬天,其次是秋天与早春,大都因带菌的飞沫传染,潜伏期约为2~3天,此外免疫期相当短,大约不超过6周,只要有机会,就会再感染,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最易患此病。
夏天的感冒,病毒经常不是经飞沫传染,而是经口部传染。
由于病原体侵害的部位不同,可有各种不同病名,鼻黏膜发炎称“急性鼻炎”,主要症状是流鼻涕、打喷嚏。咽部发炎称“急性咽炎”,表现为咽干、咽痛及食欲不振。喉咙发炎称“急性喉炎”,主要特征是,声音沙哑、呼吸困难等。
目前没有特效药可以治疗感冒,注意休息,多饮水和对症治疗,发热、头痛及肌肉酸痛可口服退热止痛药,鼻堵可用1%麻黄素滴鼻,继发细菌感染者可用抗生素治疗,也可用中医中药治疗。
最重要的是要保温与安静,气温最好保持20℃左右,湿度60%为理想,尤其是冬天较干燥,温度容易下降,应以蒸气提高温度,空气太干燥会刺激鼻黏膜。保温虽然重要,却不可太暖和,流汗时穿得太多,反而有害,最好加以调节。
尽量让患儿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如果精神良好,症状轻微,不需勉强睡觉,只要禁止外出即可。
发烧时,千万不可沐浴。但是长时间不沐浴,也会对病情有害,因为污秽会阻碍皮肤新陈代谢,因此只有在发高烧时,暂停1~2天,此外沐浴的时间不可过长。
室内有暖气,空气容易污染,对疾病有不良影响,所以应经常保持鼻腔清洁,更换新鲜空气。
宝宝流鼻涕或鼻塞时,容易发生哺乳困难,如果鼻涕太多可设法吸出,或以棉棒沾油,保持鼻腔清洁。
感冒时,容易引起食欲不振,同时伴有腹泻,此时应给宝宝吃营养丰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可以少食多餐。
为了预防感冒,应注意房间通风,多带口罩,加强宝宝身体锻炼,提高宝宝抵抗力和御寒的能力。
父母不能忽视宝宝的感冒症状,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
扁桃体肥大
咽扁桃体肥大又称腺样体肥大。本病为咽扁桃体的病理性增生肥大,常起于咽部感染和反复炎症刺激。在寒冷、潮湿和气候多变的地区比较常见。
儿童期急性传染病、营养不良和体质因素等亦可诱发。
从宝宝期到学童期,淋巴组织发育较旺盛,6~7岁的扁桃体是成人的2倍,此时期若没有发热等不适,扁桃体无充血、化脓是属于生理性肥大,并非异常。
经常发生赢桃体炎,将会影响正常生活,一旦转为慢性、一般则需切除。
扁桃腺本来具有阻止细菌入侵体内的功能,但慢性发炎,不仅无法担负此功能,反而成为细菌的大本营,是一颗“定时炸弹”,容易引发肾炎或风湿热。
严重扁桃体肥大会妨碍呼吸,使得吞咽困难、记忆力衰退,可由医生诊断是否需做切除手术。
急性扁桃体炎
它是指扁桃体黏膜红肿发炎,和感冒一祥,是各种细菌引起的,如果是溶链菌,会引起肾炎或风湿热,而且可能造成猩红热。
急性扁桃体炎如果不进行治疗将转为慢性扁桃体炎,此时患儿一般不会感觉疼痛,但是腺体肿胀感可能会持续存在。患儿绝大多数时间里感觉疲乏无力、食欲不振。如果患儿感觉吞咽困难,父母应该带其去医院就医。
主要症状是发烧、咳嗽、精神不振等全身症状,此外还有咽痛、局部发炎、下颌或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此病可在医师遵嘱下用抗生素或磺胺药治疗。扁桃腺炎必须完全治愈,如果致病菌是溶链菌,要彻底消灭,否则会引起肾炎、猩红热,必须特别注意。
咽部会剧烈疼痛、食欲减低,因此最好供给不具刺激性的食物或液体急性喉炎宝宝的喉咙、气管较窄,只要感染细菌或病毒,感冒发炎,就会肿胀,变得更窄,而引起呼吸困难。
急性喉炎是喉黏膜及声带的急性炎症病变,发病快而凶险,严重者可威胁患儿生命。表现为夜晚突然呼吸痛苦,喘鸣,出现狗吠般干咳,声音嘶哑,甚至发热。
做好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居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流通,保持合适的温度和湿度。在流感、麻疹、猩红热等传染病流行时,不带宝宝去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当宝宝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发生意外。
急性支气管炎
急性支气管炎是指支气管黏膜的急性炎症。发生支气管炎时,气管大多同时发炎,实际上可以说是气管支气管炎。感冒没有很好控制就可能引起支气管炎。
主要症状大多先有流涕、鼻塞、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也可忽然出现较多较深的干咳,以后渐有支气管分泌物,痰量逐渐增多,婴幼儿不会咳痰,多经咽部咽下。在胸部两侧都可听到或多或少的干罗音或粗大的湿罗音。一般症状或轻或重,轻者无明显病容,重者有中度发热,偶有高热,多2~3日即退。感觉疲劳,影响睡眠与食欲,甚至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此病用抗生素治疗十分有效,抗生素的用量需在医院医师指导下进行,并且注意休息,待症状控制后逐渐增加活动。饮食宜清淡,发热期宜给流食软食,多喝水。室温宜恒定,避免太高、太低及太干燥等。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煤气、尘烟等刺激。
喘息性支气管炎
此病为支气管炎的一种,可听到剧烈地喘鸣,多见于2岁以下较胖的宝宝,过了2~3岁后,逐渐减少,有些则转为支气管哮喘。
患病的时间较长,很少发烧,大部分的患儿心情尚可。
此病的治疗和支气管炎相同,可使用抗组胺药或支气管扩张剂。在家中父母应经常少量喂人适量开水,补充身体水分,湿润呼吸道,或把婴幼儿抱入充满水蒸气的房间停留30分钟左右,每天进行2至3次,对宝宝化痰很有好处,因此人们说,水是宝宝最好的化痰剂。
肺炎
肺炎是由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等病原体感染肺部所引起的疾病。
此病的症状分为两种:
1.细菌性肺炎
细菌性肺炎通常是在患儿感冒数天后发作,但是它也可能没有任何先期症状。在首发症状出现7天后,细菌性肺炎仍具有传染性。如果怀疑是细菌性肺炎,医生可以用听诊器检查一下患儿有无异常呼吸音,通过胸部线检查可以进一步确诊。
2.病毒性肺炎
畏寒、低热1天到2天,可以参加正常活动但是咳嗽不止,7天到10天后咳嗽有痰但是更为频繁,全身疲乏无力。
病毒性肺炎只能通过胸部X腺检查确诊,其病程通常持续4个星期的时间。
一旦怀疑宝宝有细菌性肺炎,应及时带其去医院就医。
病毒性肺炎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通常采用病毒唑和干扰素治疗。
肺炎会引起呼吸困难,最好保持安静,患儿盖的被不要厚重,睡衣要宽松,稍微垫高背部,以促进呼吸。
需适当更换室内空气,为了避免干燥应使用水蒸气,必要的时候可输氧气。
腹部膨胀时,呼吸更为痛苦,此时可热敷腹部,或使用肛管排气。
食物应软、易于消化,以促进食欲,尤其要充分供给水分,可少量多次的供给。
注意清洁,由于发烧、出汗,每天应进行全身擦拭,尤其是腋下、股间、头部等地方,亦可擦爽身粉,以保持干燥。
必须保持口腔清洁,防形成口腔炎或鹅口疮,较年长的宝宝,可进行漱口,乳儿可用棉棒沾2010的苏打水或硼酸水擦拭唇与齿。
脓胸
化脓性胸膜炎是胸膜腔积脓,故又称为脓胸。主要是由于肺内感染灶中的病原菌,直接侵袭胸膜或经淋巴管而引起。由肺炎发展的占最多数。在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基础上引起的也不罕见。另外,如纵隔炎、胸下脓肿等,胸部创伤、手术或穿刺等操作直接污染也有可能。
有发高烧、呼吸困难、胸痛、胸腔穿刺可抽出脓液。经反复胸穿排脓和使用抗生素即可治愈。出现此种病症,父母应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四、消化器官疾病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如果婴儿胃的幽门部肌肉先天性较厚,就会发生通过障碍,哺乳后,会像喷水般呕吐,致病原因不明。
从出生后2,3周起,开始出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几乎每次喂奶后立即呕吐,因此无法吸取营养,逐渐瘦弱。
症状轻微时,采用幽门肌切开术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术前必须经过24—48小时的准备,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补充钾盐。营养不良者给静脉营养,改善全身情况。术后进食应在翌晨开始为妥,先进糖水,由少到多,24小时渐进奶,2—3天加至足量。术后呕吐大多是饮食增加太快的结果,应减量后再逐渐增加。具体情况,需专家指导。
肠套叠
肠套叠是宝宝常见的腹部急症之一,是指某段肠管凹陷入其远端的肠管,像收起单眼望远镜一样。发生的年龄大都在5个月至1岁半,原因不明,很可能是由于肠道活动度大、肠蠕动节律紊乱所致。
小孩发生了肠套叠以后,要立即送医院治疗。否则,便会贻误病情,被套叠部分的肠壁血液循环受到阻碍,使肠壁发生环死、穿孔,导致腹膜炎而死亡。因此,如果一个健康的婴幼儿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阵发性哭闹、面色苍白、出冷汗、精神不振时,应想到是否有可能会得肠套叠。平时要注意科学喂养,不要过饥过饱。添加辅食品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同时,要注意气候的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不擅自滥用驱虫药,避免各种容易诱发肠蠕动紊乱的不良因素。曾经患过肠套叠的婴幼儿,如遇不良因素作用,还有可能旧病复发。因此,这类病儿如果出现肠套叠的先兆症状时,便应立刻送往医院,千万不可大意。
先天性胆道闭锁症
肝脏生产的胆汁,经由胆管送达十二指肠,若胆管发生先天性闭锁,胆汁的排泄既而受阻,就会发生此病。胆汁无法到达肠部,滞留在胆管内或肝脏内,而引起肝脏功能障碍。
胆道闭锁的新生儿出生时多数未发现异常,胎粪正常色泽,在生理黄疸期并无黄疸加剧表现,常在出生3—4周时,症状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显露,父母才发现宝宝皮肤偏黄,色泽发暗,并日见加深,及其皮肤呈黄绿色或灰绿色,同时巩膜发黄,泪液变黄,皮肤瘙痒而烦躁;大便变淡,渐趋白色,如油灰样,晚期大便又略带黄色,大便外面黄,中间白,此乃肠壁胆红素渗入之故;尿色如红茶样;体检腹部膨隆,肝脏肿大、变硬,脾大、腹壁静脉显露等。
治疗主要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时日龄的掌握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关键之一,凡淤胆超过12—13周,胆汁性肝硬变已极严重,即使是可手术型的胆道闭锁,因整个机体情况很差,已不能耐受手术的损伤,故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手术时日龄不足60天者疗效较好。
肝炎
肝炎分传染性肝炎和血清肝炎。
前者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由患者粪便经由口部传染,2—6周的潜伏期过后,就会发病,称甲型肝炎。
后者称乙型肝炎又称同种血清性肝炎、血清型肝炎、常潜伏期肝炎,乙型肝炎发热、黄疸较少,病程也长,但不易造成流行。由于此型常无急性期症状,发现时往往已成为迁延型肝炎,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者较多。
甲型肝炎的发作多以发热、感冒样症状起病。甲型肝炎以儿童患者较多,病情发展较快,临床症状有发热、黄疸,潜伏期短,可造成流行。甲肝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一个月,有时候,也会转变为肝硬化。
乙型肝炎一般属慢性,很可能转为肝硬化,而且有许多是无症状的患者。
此病的患儿父母在护理时,要注意安静与饮食,疾病初期缺乏食欲,应供给脂肪少易消化的蛋白质以及维生素、富含热量的食物。无法进食时,可注射葡萄糖、维生素。待有食欲后,就供给高蛋白食物。
乙型肝炎容易变成慢性,必须经常检查肝功能,加以控制。
婴幼儿腹泻症
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是儿童的常见疾病,是造成宝宝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落后及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儿童腹泻大多数是2岁以下的宝宝。
腹泻是指宝宝大便的性状和次数与平时不同,以性状改变为主,可以呈稀便、水样便、黏液便或脓血便;或每日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一般来讲因不同宝宝的饮食习惯不同,大便次数和性状也会有不同,如吃母乳的宝宝,平时每日3—4次稀软大便,这不是腹泻。腹泻的宝宝可能有发热、呕吐等其他表现。
1.宝宝腹泻
可由消化不良或感冒引起,此外也可能是由于大肠杆菌,直接在肠内发生感染。喂养不当或气候因素也可能致病。腹泻为主要症状,粪便呈水或泥状,黏液多、味道酸臭,次数也增多。大多伴有高烧、呕吐,若起因是由于感冒,咽部会发红或咳嗽,精神、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严重时,会形成脱水症,体重大为降低,皮肤弹力下降、呈干燥状,而且出现面部发紫、手脚冰冷等循环障碍,甚至意识不清,发生惊厥。
当患儿出现腹泻时,可以进食时,尽量供给水分,由于大量呕吐,可以少量多次供给糖盐水,若脱水严重,需要通过输液补充水分。
依照病情决定饮食,最初不可供给任何食品,甚至在呕吐未消失前,等病情好转后,再逐渐进食,如果是轻微消化不良,只要限制牛奶次数即可。
为了控制细菌感染,可使用抗生素,腹泻过久,可服用止泻药,但需遵医嘱。
2.过敏性腹泻
吃了特定的食物后会腹泻或呕吐时,可能是由食物引起的过敏。
早期的牛奶过敏是从出生后1~2个星期左右开始不断腹泻或呕吐,而最常发生过敏是在开始吃鸡蛋等辅食的时候。
不过,宝宝由于消化系统尚未成熟,常会引起消化不良而腹泻,并且由于天生分解牛奶成分的酵母素少,常会引起腹泻、呕吐、腹痛,因此腹泻或呕吐不一定是由过敏引起的。
觉得食物是引起腹泻的原因时,要每天写进餐日记观察宝宝的情形。如果知道是由食物引起的过敏,就少吃这种食物或看情形暂时完全不吃。
当宝宝出现腹泻症状时,父母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五、泌尿系统疾病
急性肾小球炎症
急性肾小球炎症简称急性肾炎,是以血尿、水肿、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肾小球非化脓性炎症。一般儿童患者较多。
急性肾炎起病常无任何征兆,多为父母发现宝宝眼睑和面部水肿或发现红色血尿而就诊。水肿、血尿、高血压是急性肾炎的三大体征。
本病一般在发生过上呼吸道或皮肤的链球菌感染之后发生,例如脓疱病、扁桃体炎、猩红热、中耳炎等链球菌感染1—3周后。
本病症状轻重不同,轻者除有尿的改变外,仅有轻度水肿。一般起病后都有低热、头晕、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主要是水肿、少尿。先见眼睑水肿,但用指压凹陷并不明显。尿量明显减少,1—2周尿量增多,水肿随之消失。
急性肾炎一般病程4~6周,水肿及高血压先消退,然后肉眼尿血及蛋白尿消失,尿中的微量蛋白和红细胞有时持续3—6个月以上。本病痊愈率在90%以上,转为慢性的不超过2%一5%。
目前对急性肾炎尚无特异性治疗,一般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能够减轻症状,促进痊愈。宝宝出现以上症状后,父母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楚。主要是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使血液中的蛋白质逐渐泄漏,而由尿中排出。发病年龄大都为3~4岁,而且男孩较多。
此病的症状为,严重的蛋白尿,伴有低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脂血症等特征。
本病可分为单纯性和肾炎性两种。后者可具有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肾炎的特点。
病程经过缓慢,病情时好时坏,宝宝通常抵抗力减弱,所以,容易患上肺炎或腹膜炎等各种感染。
肾病综合征的患儿除水肿严重者外,都不必完全卧床休息。要注意营养,可适当增加蛋白,高血压和水肿明显的要限盐,进低盐高蛋白饮食,利尿,免疫疗法。
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相当有效的治疗方法。宝宝的肾病不同于成人,比较容易治疗。
肾病综合征对感染的抵抗力相当弱。尤其是使用激素时,此种倾向更为明显。如果担心这点,必须预防感染。
慢性肾小球炎症
急性肾小球肾炎比较容易治愈,但慢性肾小球肾炎就不同了。此病会不知不觉出现症状,而且过程缓慢,很难治愈。
慢性肾炎儿童少见,但也有发病。慢性肾炎起病缓慢,病情迁延,时轻时重,肾功能可逐渐减退。临床症状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后期出现贫血。慢性肾炎患者临床表现不同,对治疗的反应及预后均与其潜在的病理形态有关。如果想要做出正确诊断,必须做肾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和预后。
若病情进展下去会出现浮肿,血压升高。患儿逐渐有倦怠感、脸色苍白、头痛、恶心、呕吐、不眠等症状。症状时进时退,病情经过相当长。有时候长期无症状发生,然后逐渐出现症状,肾脏功能渐渐降低。到了末期会发生呕吐、意识障碍,呈现尿毒症的症状。
主要特征是病程长,最终导致进行性肾功能衰竭。
此病没有特别的治疗法。不过,有时会恶化发生急性症状,所以此时应以急性肾炎为基准进行治疗。没有出现高血压或浮肿时,不必严格进行饮食疗法。仍须避免运动,但以不影响日常作息为准。必须预防感冒以及重视保温。
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主要包括尿道炎、膀胱炎及肾盂炎等病症。女孩发病多于男孩,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解剖生理特点而决定,如女孩尿道较短,约1—2厘米;尿道口距肛门颇近,宝宝又喜欢坐在地面玩耍,再加此期间穿开裆裤,细菌容易从尿道口侵入尿路而致感染;同时,婴幼儿的输尿管长而弯曲,其管壁发育尚不完善,容易造成尿潴留,从而有利于细菌在输尿管内生长、存留及繁衍。
新生儿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时多表现为淡漠、拒奶、啼哭、体重不增等,并伴有败血症、脑膜炎及全身中毒等现象发生。
宝宝发病时已全身中毒症状为突出表现:骤然高热、食欲不振、面黄肌瘦、呕吐、腹泻,有的患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重者发生惊厥。
但尿急、尿频、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
宝宝因发烧才被发觉。此时若取尿检查,尿液混浊,显微镜下可见大量的白血球。
抗生素治疗十分有效。此外,须保持安静与保温,并大量饮水,以促进排尿。
当宝宝出现以上症状时,父母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就诊。
陷睾症
在胎儿时期睾丸停滞于腹部,出生的同时,一般会下降至阴囊内。如果出生时仍未下降至阴囊中,称为隐睾症。这是小男孩的一种先天疾病,新生儿约有10%—15%属于此症。
隐睾症可使用外科手术将睾丸放入阴囊内加以固定,手术期以5—6岁为宜。过晚睾丸的发育障碍得不到恢复,发生肿瘤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年轻的父母们,当你看见你们的儿子哇哇落地时,记住要留心检查一下,你的小宝宝阴囊内有无睾丸,有些宝宝在一年以内即会自行下降,但1岁以上时仍未下降,则应当引起重视,必须尽早治疗,以免耽误手术的最佳时期。
睾丸鞘膜积液
睾丸鞘膜是包在睾丸外面的双层膜,是睾丸从腹腔下降过程中带入阴囊的腹膜,正常情况下,睾丸下降至阴囊后,睾丸鞘膜与腹腔之间的通道即自行闭合,如果闭合不全,腹水下移,就会出现睾丸鞘膜积液。
从外表看,鞘膜积液和腹股沟斜疝很相似,而且又出现在同一部位,所以父母常把鞘膜积液误认为腹股沟斜疝,其实,可以通过透光试验鉴别。阴囊皮肤较薄,肌肉也菲薄,组织较疏松,容易透过光线,若将手电筒从阴囊下面照射阴囊,可在阴囊表面看到皮肤及阴囊内组织呈鲜红色,睾丸呈黑色阴影,这称作“透光试验”。由于鞘膜积液囊内是液体,也是透光的,所以电筒照后,光线能透过囊肿,阴囊皮肤仍呈鲜红色,称为透光试验阳性;而腹股沟斜疝,疝囊内是肠管,内有混浊肠内容物,就不易透光,肿物发暗,即透光试验阴性。此外,鞘膜积液肿物变小时没有腹股沟斜疝变小“咕咕”样肠内气鸣声。
此病大都在五六个月内会被吸收而恢复原状。但是,肿胀显著时,可穿刺抽出液体。只要进行2—3次,通常可以治愈。如果症状一直持续,必须施以手术。
直立性蛋白尿
直立性蛋白尿又称体位性蛋白尿,是在直立位或腰部前突时出现的蛋白尿。其特点为清晨在卧位时尿蛋白排泄量正常,而起床活动后逐渐出现蛋白尿。长时间直立、行走或活动时,尿蛋白增多,但平卧休息后可转为阴性。
此病少见于婴幼儿期,多发生于学童期。大都是在集体验尿中才偶然发现,而且没有其他的症状。患此病的学童身体较为虚弱,不需特别的治疗,只要锻炼身体即可。
六、循环系统疾病
先天性心脏畸形
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胎儿时期心脏发育的障碍所引起的心脏畸形,并能危及宝宝生命的一个重要疾病。
先天性心脏病症状的轻重主要与心脏畸形的解剖部位、大小、程度有关,轻者可不影响寿命,重者可死于生后数小时,甚至胎死宫内。
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不能只凭心脏杂音确定,杂音一种是生理性杂音(功能性),指心脏无病损的杂音;另一种为器质性杂音,说明心脏有损害的杂音。尤其新生儿时期半数以上都有柔和的杂音,但以后确诊有心脏病的(3个月以后)只占1/7.7—12岁儿童约30%—40%心脏有杂音,青春期以后就会逐渐消失了。所以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调光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方能确定诊断,必要时手术前还需进一步做心血管造影、心导管检查等等。
可以引起胎儿心脏发育障碍的因素很多。妈妈怀孕第2周胎儿心血管系统开始发育,心脏由一个直管道逐渐发育成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如果在这段时期遇到一些不良刺激,就可能阻碍胎儿心脏的正常发育,导致心脏畸形。
心脏畸形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青紫型,另一类为潜伏青紫型。前者较为严重,后者为轻型,而且发育情形大都正常。不过,不论严重与否,都应由医生诊断出正确的病因。幸运的是近年来人们已十分重视健康检查。大部分都可在宝宝期即发现病况,而给予适当的处置。
先天性心畸形依其种类、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而且都须由医生来决定。
在医生的许可之下,即可按照日常的生活作息,或进行适当的运动,不可完全忌讳运动。此外,患有心脏畸形的人容易患感冒,尤其是肺炎,所以必须预防。被感染时,更应充分、及时予以治疗。
心肌炎
心肌炎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炎症。虽然某些心肌炎由于在终期可过渡为充血性或限制性心肌病,而被某些学者视为继发性心肌病,但在发病学上心肌炎毕竟是可区分的疾病类型。引起心肌炎的原因很多,诸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免疫反应,以及物理、化学因素等均可引起心肌炎。
此病最初时的症状不明显,渐渐地脸色苍白、呼吸困难、胸口疼痛、呕吐、频脉、手脚冰冷,甚至腹部会膨胀。当宝宝出现此种状况,父母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去检查治疗。
心包炎
心包膜脏层及壁层发炎并积液称为心包炎,多因细菌(结核菌和化脓菌)、病毒感染和风湿等所致,另外胶原性疾病和恶性肿瘤转移也可引起。心肮梗塞和尿毒症也同样可以引起。蓄积的心包液常与血液混合。在慢性心衰时常有心包积液,但并不是炎症渗出液。心包炎有心包液时,因压迫心脏引起各种症状,表现为易疲乏,并可有呼吸困难,右腹部疼痛,腹水浮肿。
此病的症状与心肌炎类似。不过,借着脉搏可以感觉到心脏跳动减弱。
用听诊器可听到心包摩擦声和心音低钝。当宝宝出现类似症状时,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进行确诊和治疗。
风湿热
风湿热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身性结缔组织炎症,主要累及心脏、关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皮下组织。临床表现以心肌炎和关节炎为主,可伴有发热、毒血症、皮疹、皮下小结、舞蹈病等。急性发作时通常以关节炎较为明显,但在此阶段风湿性心肌炎可造成病人死亡。
此病在发作时,常发烧至38℃~39CC,手脚关节、手腕与足踝、肩部等处的关节肿胀、疼痛。主要特征是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
此外,皮肤会出现环状红斑。接近关节的皮下部位形成皮下结节。严重的最后会出现心脏瓣膜病。
一般治疗风湿热活动期必须卧床休息。若无明显心脏受损表现,在病情好转后,控制活动量直到症状消失,血沉正常。若有心脏扩大、心包炎、持续性心动过速和明显心电图异常者,在症状消失、血沉正常后仍需卧床休息3~4周。恢复期亦应适当控制活动量3—6个月。病程中宜进食易消化和富有营养的饮食。
必须尽量预防感冒。外出时,应注意全身清洁,同时避免与感冒患者接触。发烧、流汗时,身体最容易污染,应加以注意。
七、脑神经系统及精神疾病
癫痫
癫痫俗称羊癫风,使大脑病变的神经细胞过量放电,引起反复发作的暂时性大脑功能紊乱,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由于病变神经细胞的部位不同,发作症状多种多样。常见为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可伴意识障碍,也有感觉、精神或行为异常,少数会有腹痛、呕吐、头痛等表现。
此病的病型相当多,每一种的病状皆不同。不过,共同处是意识不清,事后本人完全不知情。此外,还有以下的病型:
1.大发作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500/0,任何年龄均可发生。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四肢肌肉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翻,然后四肢强直,面色青紫,大小便失禁等。发作持续1-10分钟,最后进入嗜睡,醒后对发作没有记忆。
2.小发作
起病年龄多在4~8岁。表现为突然发声的短暂的意识丧失,语言中断或活动停止,固定于某一体位,不跌倒、不惊厥,双眼茫然凝视。持续2~10分钟后可很快恢复意识而继续正常活动。每天发作数次至数十次。
3.婴儿痉挛症
常发生于婴儿期。反复发生暂时性的弯曲手脚,或脖子向前弯似点头状。
此病很难治愈,若无法制止发作,会逐渐影响大脑的发育,阻碍智能的发达。
4.精神运动发作
暂时失去意识,形成兴奋、茫然的状态。梦游症亦属于其中一种。
5.自律神经性癫痫
又称内脏性或间脑癫痫,常发生在4—12岁儿童。以反复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称“腹型癫痫”,一阵发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称“再发性呕吐”,上述发作常伴有面色苍白、多汗、头晕,一般不伴有全身抽搐和发作后嗜睡现象。
此外还有2~3种病型。除了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之外,还须做脑电图检查。有些病型临床症状不典型,只有借助脑波,才能查出癫痫。
癫痫症如果长期服用抗癫痫药,就能够消除痉挛,但必须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才确认患者是否已痊愈。
疲劳与精神不安都容易诱引发作,因此应尽量避免。但是,只要不过于激烈,日常生活不用限制太多。
大发作时,应松缓衣服,使其静躺,脸部朝向一侧,以免唾液或呕吐物引起窒息。
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由于任何感染性疾病引起高热而出现惊厥。高热惊厥为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主要发生在6个月—3岁,偶可见4—5岁的儿童,由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高热可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而发生惊厥,造成不同程度的脑损伤。
发烧引起惊厥的原因至今不明,很可能是与患儿脑部的未成熟有关。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表现一般是无定型、多变型的发作,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常表现为某一部位或肢体、头面部的抽动,或眼球的固定、瞬目,葚至四肢强直性伸展。根据原发病的不同而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发绀,意识障碍,前囟饱满,黄疸等其他的症状和体征。此病一般在6岁之后即会自然消失,所以不需特别治疗,发作时的处置与癫痫一样,即将发烧时,可服用镇静剂,则可预防痉挛。
高热惊厥的患儿,大约有2%一7%可转变为癫痫,故应引起父母注意,当宝宝出现高热症状,应及到医院就诊,以通过脑电图加以监测、治疗和预防。
屏气发作
宝宝屏气发作,是由于宝宝受到情绪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以及疼痛等物理因素的刺激而出现的一种现象。最初宝宝会哭叫,随即因过度换气之后屏气、呼吸暂停,因为没有氧气的吸入,二氧化碳在体内堆积,宝宝的口唇由红色变为青色最后转成为紫色。同时出现四肢强直,有的宝宝甚至出现四肢抽动,全过程短则10多秒,长达2—3分钟,然后重新开始呼吸,全身肌肉放松,神志逐渐恢复。
应该特别提醒年轻父母的是:宝宝屏气发作时间过长,会造成大脑暂时性缺氧,很可能导致宝宝意识丧失,四肢阵挛性抽搐、大小便失禁等危重症状,这时应该及时去医院抢救,除了氧气吸人外,还应注射镇静药物。当然绝大多数屏气发作不超过1分钟,有的发作后立即入睡也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但倘若反复出现较为严重的屏气发作就可能造成脑细胞受损害,对宝宝健康尤其是智力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发作的次数也会减少,通常3~4岁时发作就会停止。根据统计资料,屏气发作的宝宝约有1/3的有家族史,如发作期间进行脑电图检查则为正常,可与癫痫相鉴别。
家有2—3岁的有屏气发作的宝宝,父母平时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及时了解宝宝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以减少宝宝屏气发作的次数,宝宝一旦发作,你要及时安抚宝宝,或把宝宝抱到室外,换一个环境也许就能缓解宝宝的情绪。对于屏气时间过长的宝宝,如条件许可的话可给予氧气吸人,当然严重者应该及时送到医院抢救。
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发育的时期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病变广泛可伴有智力低下、惊厥、听觉与视力障碍、行为异常等。脑性瘫痪为脑损伤性疾病之一,所谓的运动障碍是:四肢很少活动,特别是下肢,尖足,足跟不落地。手脚活动不灵活,手不会抓物,不能竖头,不会翻身、不会坐、爬、站、走。4—5个月后姿势行为异常逐渐表现出来等等。
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是容易导致脑瘫的各种危险因素,即脑瘫的致病因素,是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出生前因素约占20%—30qo、出生时因素约70%一80%、出生后约占10%—20%因素)。主要有新生儿窒息、早产、低体重持续黄疸、核黄疸、妊娠早期感染、妊娠早期流血、妊娠高血压、官内乏氧、胎头吸引、脐带绕颈、脐带脱垂、羊水混浊、双胎多胎、巨大儿、早期破水、新生儿吸人性肺炎、新生儿脑炎、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新生儿痉挛、急产、胎头异位等40多种高危因素。
本病发生原因较为复杂,约80%以上的脑性瘫痪病例可以追溯出较为明确的致病原因,但仍有15%—20%的病例发病原因不清楚。
此病无特效疗法,依循发育的顺序,进行运动的训练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为了促进脖子直挺,可使其俯卧位,拱起背部。然后以翻身练习移动、训练独坐的技巧,股关节难以打开,须定期进行按摩,以打开大腿的机能。
同时必须防止手足固定于异常的体位,发生痉挛时使用镇静剂,语言发生障碍时必须反复进行语言训练。
脑性瘫痪患者不善于进食,即使食量大,发育亦不见得良好。不善于进食须推迟断奶时间,逐渐增加辅食,耐心地养育患儿,而且必须供给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的食品。
由于抵抗力弱,很容易患病,症状较常人强烈,容易恶化,所以,应尽量加以预防。
最值得重视的是患儿的心情,尤其是智能发达正常、四肢障碍的在精神上是一项大困扰,所以,必须常陪伴在旁,耐心鼓励患儿。
脑积水
脑脊髓液循环与分泌吸收障碍,过多的脑脊液积于脑室内,或在颅内蛛网膜下腔积存,称为脑积水。多有颅内压增高。宝宝脑积水是常见的一类,多发生在2岁以内的宝宝。其他年龄也可发生脑积水。
当脑脊液自脑室流往脊髓腔时,若循环经路因某种因素堵住时,脑脊液即会形成过多。
脑脊液积存过多的脑压会增高,挤压脑实质而致脑组织萎缩,破坏神经细胞,而引起脑性瘫痪及智能障碍。
此病的治疗方法是住院手术,除去脑部的压迫,以阻止脑部的萎缩。
头小畸形
头小畸形可分为真性头小畸形和相对头小畸形。真性小头畸形是由于一种常染色体畸变而引起,显示脑回过小,或无脑回,脑发育明显延缓,常在胎儿第3—5月即停止进展,病人头顶部小而尖,扁额,头围比胸转小,最大不超过43厘米,最小可在25厘米以下,脑重量在900克以下,前额与枕部常平坦,前囟闭合早,骨缝全部或部分闭合过早,身体及智力发育落后,语言及行为发育障碍,有的病人有惊厥,肌张力增淋巴,甚至有痉挛性瘫痪,用针灸治疗可收到一定的疗效。相对头小畸形也称假性头小畸形,是由于炎症,脑血管损伤而引起的脑损伤和脑萎缩,头围减少的程度比真性小头畸形轻些。
头小畸形会严重地影响智能发育,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弱智
因中枢神经受到障碍,智能发育迟缓,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称之为弱智。弱智是指智能发展明显低于一般水平,如:语言、知觉、动作、社会适应等能力缓慢很多,伴随着学校学习和社会生活适应上的困难。
导致弱智的原因有很多,如酒精、药物、铅、水银化学药物或金属中毒或Rh血液因子不合,苯丙酮尿症等先天代谢异常,头小畸形、脑积水等脑部畸形,脑性瘫痪、内分泌疾病等等。不过,大部分是原因不明。
宝宝弱智又称智力落后或智力发育迟缓。一般是指智商低于平均值(100)的两个标准差(每个标准差为15或16),即智商在70以下。根据智力发育的程度和适应行为将宝宝智力低下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及极重度四大类:
1.轻度智力低下
智商在55—69.往往因为学习过程中表现不佳而被发现,宝宝表现为计算能力和理解能力差,社会交往能力比正常宝宝差些。虽然不能跟上正常宝宝学习,但可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
2.中度智力低下
智商在40—54,动作发育、语言发育均较正常宝宝迟,能简单计数,但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社会交往能力比轻度智力低下差得多。通过训练能从事单纯的体力劳动。
3.重度和极重度智力低下
智商分别在25—39及小于24.这类宝宝往往动作发育落后,不会说话,甚至不认人,不会计数。生活自理能力更差,有的连洗脸、洗手等都不会,极重度的宝宝可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的监护和照顾。测试智商有专门的测试题目,而且有专门的机构。
一般智力测试可以测得宝宝的智商。不过智商的分值并不是唯一不变的,父母不宜以宝宝的智商作为唯一的评判依据,而应该尽量给宝宝提供条件,挖掘宝宝的潜能,帮助向积极方向发展。随着宝宝的年龄增加,知识面的扩展,宝宝的智商还会有所变化。
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酶缺陷所致,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
患儿出生时都正常,通常在3—6个月时始初现症状,1岁时症状明显。
1.神经系统。以智能发育落后为主,可有行为异常、多动甚或有肌痉挛或癫痫小发作,少数呈现肌张力增高和健反射亢进。BH4缺乏型PKU患儿的神经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且较严重:常见肌张力减低,嗜睡和惊厥,智能落后明显;如不经治疗,常在宝宝期死亡。
2.外貌。患儿在出生数月后因黑色素合成不足,毛发、皮肤和虹膜色泽变浅。
3.其他。呕吐和皮肤湿疹常见,尿和汗液有鼠尿臭味。
通过尿三氯化铁试验,若尿中有较多的苯丙酮,即可证明是苯丙酮尿症,最正确的方法是确认血液中苯丙氨酸的值数,还有Guthrie试验,是比较简单的方法,新生儿期可利用此法来诊断。本病的防治重在早期诊断,及时防治,可供给低苯丙氨酸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