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爷爷奶奶的长征故事
32336800000020

第20章 “红军证明”

在江西兴安县界首镇,有一个老表铜匠铺,刘发祥是这家铜匠铺里的学徒。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凭着自己当年的血气方刚,直接帮助了红军在30万国民党军的“口袋阵”中钻开一道突破口,改变了无数战士的命运。

搭浮桥

兴安是桂系军阀的统治地盘,1934年11月底,红军到达之前,国民党召开群众大会,要求界首镇的青壮年全部躲在山中,只留下老人看家。当时,刘发祥和他的师傅却留了下来。师傅告诉他,红军是穷人的队伍。

曾任江西永兴县农会副主席的师傅主动和红军的先遣部队取得了联系,并让刘发祥去接红军。刘发祥在街上碰到了20多个红军,他们用枪对着他,问他是干什么的。他对红军说了接头暗号,他们才放下枪跟刘发祥去见他师傅,师傅高兴地说,“是自己人,是自己人。”

红军要过湘江,师傅叫刘发祥去搭桥。他去山里找到村里的青壮年,告诉他们,红军是好人,让他们一起来帮忙。刘发祥和陈木匠两人,共借了108根木头,红军来了70人,和他们一起架桥。一座桥还不够,他们又架了两座浮桥,一座在三官堂,租了12条木船架起了桥;另一条在上街,上街水浅,用卖肉的案桌架起过马,还有大炮。

正是这几座简易的浮桥,让成千上万的红军渡过了湘江,进入老山界。

当翻译

为了发动群众卖粮食给红军,朱排长希望刘发祥帮助召集老百姓进行宣传。那天红军带来了不少衣服,还杀了当地地主家的8头猪,在关帝庙召集百姓开大会,一位叫吴秀英的红军宣传员拿起话筒就喊,喊了半天,老百姓都迷惑地看着她,原来,界首的百姓听不懂她的江西话。

于是,朱排长想了个办法,对刘发祥说:“小刘,你来当翻译吧,小吴说一句,你就用当地话翻译一句。”就这样,吴秀英说一句,刘发祥就用界首话说一句,大致意思就是“红军是来保护你们的。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来了,都可以分衣服,分猪肉!”通过刘发祥的翻译,红军赢得了界首百姓的信任,当地群众抢着卖粮食给红军。

血染湘江

湘江两岸,上有敌机的狂轰滥炸,下有敌人的围追堵截,炮火声、厮杀声不绝于耳。那时已是冬天,寒风阵阵,银霜遍地。敌机的扫射,把江面激起了一股股水柱,血肉和着泥沙、石块横飞。战士们顶着枪林弹雨,不顾冰冷刺骨的江水,冲进江里,徒步渡江。到了河心处,江水已经淹到了脖子,红军举着枪,奋力向对岸移动。抢渡中,不少同志中弹倒在了江里。有的同志不会游泳,便流着眼泪,扒着尸体过江。

在刘发祥和当地居民的帮助下,红军奋勇打拼,一些失守的渡口终于失而复得。过江后,刘发祥给红军带路到光华铺。光华铺阻击战历经两天三夜,战斗打得激烈,漫山遍野都是尸体。红军战士的遗体几乎阻断了江流,血水染红了整个江面。时至今日,界首当地还流传着红军突破湘江后的一句民谣——“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民谣,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红军的爱戴以及对牺牲战士的深切缅怀。

为了感谢刘发祥的帮助,朱排长给了他十块大洋,还给他写了一份红军证明,让他好好保存,等胜利后自然有人找他。证明的内容是:“刘发祥青年同志给我们红军做了几件大事:第一,帮我们红军在界首江边架了二路木桥;第二,带我们红军在光华铺打了胜仗,感谢发祥同志;第三,带我们红军上长征大道过五福关胜利到落(洛)江;第四,同我们红军一路宣传,在关帝庙开大会宣传群众干革命。请发祥同志放好,民国二十三年十月二十六日。”署名为“朱排长”。

七十多年过去了,刘发祥还珍藏着这份珍贵的“红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