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培养你的兴趣
32411700000004

第4章 走近兴趣的“家庭”

现在,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兴趣”这位最好的朋友。你知道吗?兴趣这位朋友不是孤单单的一个人,它也有一个“家”,它也有自己密不可分的“家庭成员”。它们都是我们成功之路上的好朋友。下面,就让我们来到兴趣之家,一同认识一下兴趣的“家庭成员”。

兴趣之家的第一个成员叫做“需要”。

兴趣和需要有密切的联系。兴趣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指向的对象就是兴趣的对象。当一个人有某种需要时,他必然会对有关的事物优先地给予注意,并对它萌生向往之情,也就是发生了兴趣。同时,已经形成的深刻而稳定的兴趣,不仅反映着已有的需要,又可滋生出新的需要。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可见,需要是兴趣之家的一个重要成员。

所谓需要,是人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是机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在人脑中的反映。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人有衣、食、住、行的需要,也有交往、尊重、爱、劳动、认识、道德、美的需要。因此,以需要为基础的兴趣也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有人对文学艺术感兴趣,有人则对科学技术感兴趣,还有的人对人际交往感兴趣。需要激励人们积极行动,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了需要,才有可能对这种事物发生兴趣。比如,感到了物理知识的必要,有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要求,才产生了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当人的某种需要满足之后,他又会产生新的需要,这就使原来的兴趣也得到丰富和发展。

1986年曾在中央电视台现场表演快速记忆的王维,只不过是位初中毕业当过二级水暖工的普通工人。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他在1985年写出60万字的《实用记忆》一书,随后又推出了一系列著作。这是我国第一批有关实用记忆的专著。他的成功就源于记忆知识的需求。王维在工厂当工人时,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就报考了辽宁大学中文、历史两个函授班。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再加上两个专业的课程,把他累得焦头烂额。于是,他对记忆各门功课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想通过研究人们的记忆找,到一条高效率学习和记忆的捷径。有一天,他用自己创造的“奇特联想法”,把所需记忆的文学作品都记下来了。于是,他把这种方法推广到他所学的各科功课,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取得的成绩,进一步加强了他研究记忆的兴趣。于是,他又组织记忆研究小组,选择实验课题,专门进行记忆方法的研究。经过不断探索,他终于写出了60万字的《实用记忆》,并且成为研究实用记忆的专家。就是这样,需要推动了兴趣,兴趣推动了成功。

兴趣之家的第二个成员叫做“动机”。

人的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来的。比如,现在你为什么打开了本书?为什么要探讨兴趣问题?这都是我们行动的动机。所谓动机,就是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原因。

就学习活动来说,动机有很多种。

一是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联系的动机,表现为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以及对学习活动直接结果的追求。它可能是由于教师上课生动内容丰富而引起,也可能因为教师和家长的奖惩而引起,也可能是由于同学间的竞争等引起的。比如,你可能由于几次作文受到了表扬,就表现出特别喜欢上作文课;相反,可能由于某门功课几次考试不理想,就不喜欢这门功课了。这类动机比间接的学习动机起作用的范围和实际效能小,并且,往往容易受当时的具体条件和一些偶然情景的影响。

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本身没有直接联系而指向远景结果的动机。比如,为了将来参加祖国建设,为了个人将来有出路,能考上大学。这类动机反映了社会和家庭的要求,又与个人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以及志向世界观有关系。这是一种比较深刻的学习动机,它有力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这类动机一旦形成,就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较长时间里起作用。

一个小学生的作文中这样写到:“我要好好学习,因为我想要成为像我爸爸那样的工程师。我希望我的语文和数学都是100分,如果是那样,我就是三好生了。如果当上了三好生,爸爸就答应给我买双冰鞋。所以我要好好地遵守纪律,努力地学习。”作文中就反应了这个小学生好好学习的动机——想得到一双冰鞋,这是近景动机;想成为祖国有用的人,像爸爸那样当一个工程师,这就是远景动机。

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二者之间是可以互为补充的。由于直接的近景性的学习动机,所起作用的范围和效能较小,又容易受当时的具体条件和一些偶然的情景所左右,因此,必须有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的补充和支持,才能使学习活动更自觉,更有意义,从而保证持久的学习积极性。而间接的远景性学习动机,毕竟是比较长远的,富于理性的,因此,也必须有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的补充和支持,使远景的鼓舞更好地与当前学习活动的具体目标结合起来。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其推动学习的作用。

二是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

主导性学习动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居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它与其它学习动机相比,对学习活动的影响最为强烈,最为稳定。一般来讲,在同一时间内,主导性学习动机只有一个。

辅助性学习动机,是指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发挥辅助作用的学习动机。相对主导性学习动机来讲,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是比较微弱和不大稳定的。在同一时间内,辅助性学习动机可能有几个,强度与稳定性也是不一样的。比如学习好,既可得到老师的表扬,又可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还可得到父母的奖赏。

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在学习活动中,这一时间内起主导作用的学习动机,在另一时间内可能成为辅助性的学习动机;而这一时间内起辅助性作用的学习动机,在另一时间内则可能成为主导性的学习动机。比如,想获得老师的表扬这一学习动机,在小学阶段是主导性的,进入高中阶段便成了辅助性的;而承担社会责任这一学习动机,在小学阶段是辅助性的,进入高中阶段便是主导性的。这两种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总会产生或大或小的作用,因此,不要只重视主导性学习动机,而忽视辅助性学习动机;也不要只肯定辅助性学习动机的作用,而忽视主导性学习动机。

三是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对学习活动本身发生兴趣而产生的一种学习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学习活动本身能使人得到满足,学习成绩就是一种强化,无需外力的作用,不必施加外部的奖赏而使人产生某种荣誉感。内部学习动机,是由已有知识与希望掌握又尚未掌握的知识之间存在距离所引发的,是人的好奇动机。

外部的学习动机,是指学习活动以外的外部诱因而激发出来的动机。它是由外部的一些刺激影响下产生的一种学习动力,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这时人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比如,为了成为三好生而努力学习,成为三好生是一个学习活动之外的诱因动机,努力学习不一定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引起外部学习动机的典型方法,是物质的或精神的赏罚。依赖外部学习动机,一旦达到目的,动机就会下降,而且有时为了避免失败,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学习活动,是由内部的学习动机和外部的学习动机,共同发生作用而促成的。一般来说,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微弱而短暂,内部的学习动机的作用持久而强烈。

外部学习动机与内部学习动机,也是可以相互交替转化的。比如,在获得某种奖励或表扬时,便会对学习产生兴趣,推动人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这就由外部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在学习责任感的推动下进行学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获得奖励时,这种奖励又使人进一步增强了学习的劲头,这样内部的学习动机又引发外部学习动机。因此,我们要以激发和维持内部学习动机为主,适当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两者相互影响,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才能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

兴趣与动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兴趣和动机都起源于需要,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都是行为的动力因素。但是,兴趣和动机不能完全等同。

首先,兴趣是动机的深化。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动机,还不一定发展成为兴趣,然而,一旦成了兴趣,则必然有与之伴随的动机。比如,你有学习外语的动机,可学外语未必是你的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学习外语是你的学习兴趣,那一定伴随学习外语的动机。

其次,兴趣因行动结果获得满足而巩固加深。一个人如果光有学习动机,没有学习行动,是不会有兴趣的。如果有动机,也有行动,而行动结果没有得到满足感,也难以产生兴趣。只有行动结果让自己获得满足,才会使学习动机得到强化,同时使学习兴趣随之而生。这就是所谓“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结果满足→产生兴趣”的模式。还拿学习外语来说吧。你有学习外语的动机,但没有学习外语的行动,是不会产生学习外语的兴趣的。如果有了学习外语的动机,也有了学习外语的行动,每天念单词,复习句型,但是学习成绩不理想,没有获得满足感,也难以产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只有学习外语的成绩不错,或受到老师的表扬时,产生了满足感和自豪感,才会使原有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产生了对外语的学习兴趣。我们的学习兴趣就是这样产生的:学习的动机使你产生学习行动,行动结果使你获得了满足,结果的满足使你产生了学习兴趣。因此,要想有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很重要。

兴趣之家的第三个成员叫做“好奇心”。

法国有个波尔多城。十九世纪后期,波尔多城近郊有一大片果园。每当葡萄熟了的时候,靠近马路的葡萄藤上的果实,常被人摘吃。园丁们便在葡萄藤上喷些石灰水、硫酸铜溶液。于是,人们以为这些葡萄害了病,无人再摘。后来,这个果园发生露菌病,大部分葡萄藤死了,唯独靠近马路喷过石灰水和硫酸铜的安然无恙。但是,果园里谁也没留意这个问题。唯独有个叫米勒德特的人路过这里心生好奇:这是为什么?于是,他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经过几年的调查、研究、试验,他终于发现,石灰水、硫酸铜混合液具有很强的杀虫灭菌能力,由此研制了一种专门杀虫灭菌溶液。这,就是园林工人至今使用的“波尔多液”的由来。

米勒德特之所以能从被人忽视的现象中,获得新的发现,就在于他开始问的那个“为什么”。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是对事物具有好奇心的表现。好奇心是兴趣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人对新奇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一种感情状态,是人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的一种新奇感。比如,果园内的葡萄藤发生露菌病,而靠近马路的葡萄藤安然无恙,这对米勒德特来说是一种外部刺激。这一外部刺激使他感到新奇,同时引发了他探究的兴趣。

好奇心是人积极探究新事物的一种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科学起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好奇心的不断产生又不断摆脱,正是科学上的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过程。艾芙·居里把好奇称为“学者的第一美德”,法国作家法朗士认为:“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美国的著名科普作家阿莫尔夫说:“科学始于好奇”,“好奇的探究会引起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兴趣”。

好奇心是一种与学习密切联系的一种天性。它是在“探究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探究反射是人类先天的一种反应能力,人人生而有之。

罗斯等人曾以提供新奇事物的方式,对婴儿出现什么样的探究行为进行了研究。

他们把出生12个月的婴儿,放在由出发室和两间测验室组成的实验室中。在测验室里,放着对婴儿来说非常新奇的玩具。实验前,先关闭两间测验室的门,让婴儿和母亲在一起,熟悉出发室的环境。

第一次试验中,首先打开右边那间测验室的门,让母亲和婴儿坐在出发室的一端观看。此次试验的目的,是让婴儿熟悉实验环境。第二次试验中,将婴儿和母亲安置在与第一次试验相同的地方,同时打开两间测验室的门。这时,新打开的左边那个测验室和放置在其中的玩具,成为了新奇的事物。

结果在第二次实验中,婴儿从出发点进入左边那个新打开的测验室,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43.6秒,而进入右边较熟悉的那个测验室,所需要的时间平均则为189.3秒;从进入测验室至触动玩具所需的时间,在左边那个新打开的测验室为49.7秒,而在已熟悉的右边那个测验室则为208.6秒;婴儿在左边那个新打开的测验室,停留时间达91.8秒,而在右边那个已熟悉的测验室,仅停留20.9秒;婴儿在左边那个新打开的测验室里,玩弄新玩具的时间达109秒,而在右边那个测验室里,玩弄已熟悉的玩具时间仅为10.1秒。你看,12个月的婴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有了寻求新异刺激的本能。

爱因斯坦把儿童时期的好奇心,称为“纯真的好奇心”。儿童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感到新鲜。儿童时期的好奇心是幼稚的自发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固定的深刻的兴趣。研究发现,婴儿在两个月时就能追视活动的玩具,注视移动的人脸,对突然的闹声有惊跳的反应,听到铃声停止哭闹并能追逐声源;在七八个月时已能对新颖的物体表示惊奇和兴奋,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能用手拍打,“啊啊”地说话,能到镜子的后面去寻找,出现探究行为,常常用嘴咬玩具,会追逐远处的物品;两三岁的儿童有喜爱“探索”的特点,他们好提问,常常打破沙锅问到底。他们提问的内容,多数是些“是什么”的问题,什么都想了解。这时的儿童,已进入“喜欢了解新事物的时期”,他们要求妈妈在衣服上缝上个兜,他们把小瓶盖、小石子、小木棍、小虫、碎玻璃、糖纸、商标等视为珍宝收藏起来,不断拿出来摆弄……所有这些,充分说明了,人在儿童时期就有一种纯真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就变成了求知的兴趣。

好奇心是激发人进行探索的重要因素。科学家和发明家,往往在青少年时代都有惊人的好奇心。被人们称为“发明大王”的托玛斯·阿尔瓦·爱迪生,是美国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的一生,仅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一个仅读过3个月书的人,怎么会有这么多发明创造呢?

爱迪生,1847年2月11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小市镇。爱迪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显示出了极强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就抓住大人的衣角问个不停,非要问出个子丑寅卯来。一次,他看到孵蛋的母鸡后想,人为什么不能孵出小鸡呢?于是,他就蹲在鸡窝里,屁股下面放了好多鸡蛋孵起小鸡来。父母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为什么人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小伙伴险些丧命,爱迪生也受到了父母的惩罚。8岁上学以后,爱迪生仍然爱刨根问底,经常把老师问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一次爱迪生问老师:“为什么2加2等于4呢?”这个问题把老师问住了。老师认为爱迪生是个捣蛋鬼,专门和老师闹别扭,于是,在上了三个月的学以后,爱迪生被老师赶回了家。

爱迪生的母亲是一位好母亲,并没有因为儿子被撵回来而责怪他,相反,她亲自担负起了教育孩子的责任。当她发现爱迪生好奇心强,对物理、化学特别感兴趣时,就给他买了有关物理、化学实验的书。爱迪生就照着书本独自做起实验来,这就是科学发明的启蒙教育。长大了的爱迪生,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创造。他发明了电报、电话等等,被人们称为“最伟大的发明家”。

可见,爱迪生的成功与他强烈的好奇心分不开,对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不断地去探索、思考、发明与创造。

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要搞科学离不开好奇。道理很简单,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正因为好奇心如此重要,许多人才把好奇心称为成功者的“第一美德”。

不仅著名的科学家需要好奇心,我们普通人要学好知识,有所成就,也需要好奇心。好奇心是我们增长智慧和才干的源泉。

1991年7月,《光明日报》科技部曾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比赛中获奖的11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你的主要心理特征”一栏里,92%的同学写的是“好奇心强”。其中,有一个湖南零陵地区道县一中的少年何骥。他在一天到鸡棚捡蛋的时候,禁不住好奇地想到:鸡蛋到底为什么一头大一头小呢?是大头先出来还是小头先出来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他每天一放学就立刻赶回家,蹲在鸡棚旁静静地观察,有时甚至连晚饭都忘了吃。两个多月以后,何骥终于发现:鸡蛋是大头先出母体。为此,他写了论文,这篇论文得到了许多生物学家的称赞。让人惊喜的事,他的这一发现,居然是鸟类文献中还没有记载过的新发现!

好奇心虽然是兴趣的起点,但它还不是兴趣。好奇心与兴趣的区别在于:其一,好奇心比较广泛,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任何看来新奇的事物都好奇;而兴趣则有明确的方向。即使是兴趣广泛的人,也只是对几种事物或活动感兴趣,而不是对任何事物或活动都有兴趣。其二,好奇心一般容易满足。好奇心由对事物的某种疑问引起,疑问一旦解除,好奇心便得到满足而消失;兴趣则不然,它不一定由疑问引起,即使有些兴趣是由疑问产生,也不会随疑问的解除而消失,相反,会更加强烈。

成才需要好奇心,但是,有了好奇心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成才。有了好奇心,再加上汗水和心血,一定能够使你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

兴趣之家的第四个成员叫做“求知欲”。

在英国剑桥大学,有一天,罗素问他的老师哲学家穆尔:“谁是您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哲学家,后来维持根斯坦的成就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后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你看,学习的过程,正是在知识的宝库中寻找对一个个问题解答的过程。一个人如果从小对所接触的知识,从不提一个问题,不问一个为什么,那么,他的头脑就好像是一个不能点亮的灯笼,引不进火种,也就放射不出智慧的光芒。

这是因为,好问是求知欲强烈的表现。

求知欲是人积极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欲望,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状态,是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一种心理。青少年时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某一方面的求知欲如果反复地表现出来,就形成了某一方面的兴趣。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说:“好奇,总是与求知欲联系在一起,它激发青少年去发现生活的世界。”

我们已经知道,好奇心人皆有之,尤其在儿童时期表现比较明显。它主要表现为好提问题和做一些幼稚可笑的“试验”。较小的孩子都喜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或者在了解周围的物体时,他们会把物体抛起来,嗅一嗅,捏一捏,尝一尝,丢到火里或放到有水的瓶子里,饶有兴趣地进行着某种“试验”,这些都是儿童纯真的好奇心的表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如果他的好奇心得到激励,好奇心就会转移到探求新知上,变成求知欲。这时他不仅满足于“是什么”的问题,而开始问“为什么”,在回答“为什么”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好奇心的强烈程度与求知欲的强烈程度,是成正比的,好奇心越强,渴望知识的心情越迫切。但求知欲并非都是由好奇心发展而来,也可由其它因素激发产生。

青少年时期是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我们青少年不仅关心事物的现象,而且关心事物的本质;不仅喜爱操作,而且喜爱理论思维;不仅关心奥妙无穷的自然现象,而且关心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不仅关心外在的事物,而且关心内在的心灵。

当一个人对某一方面产生了求知欲并反复表现出来时,也就形成了对这方面的认识兴趣。比如,对生物方面的求知欲很强并经常地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对生物的认识兴趣。人的认识兴趣,是人的兴趣在认识世界方面的表现,它是推动人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一般来说,满足求知欲不会使认识兴趣减弱或消失,相反,它能使认识兴趣更加丰富和深化,产生更高的新的认识兴趣。达尔文曾在自传中说:“就我记得我在学校时期的性格来说,其中对我发生影响的,就是我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喜爱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和事物。”

兴趣之家的第五个成员叫做“爱好”。

也许,一提起爱因斯坦,你立刻想到它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可是,你不要忘了,爱因斯坦还是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呢!爱因斯坦在6至14岁的时候,喜欢上了拉小提琴,但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进步不大。后来他爱上了莫扎特的奏鸣曲,激起了他对音乐的更大的热情,在心中产生了一种要把优美的乐曲表达出来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逼着他自觉地去努力练习,逐渐提高演奏技巧。终于,他成了一名出色的小提琴手。爱因斯坦总结这段体验时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后来,爱因斯坦对物理学有了更大的爱好。于是,“著名物理学家”淹没了“小提琴手”。

不论是小提琴手,还是物理学家,都是得益于有了爱好这位老师的引导。

爱好,是在兴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有从事实际活动的倾向。它是好奇心、求知欲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以及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学习、训练及探索活动。而爱好恰恰是和活动紧密相连的。对活动如果有了爱好,活动就变成了一种乐趣,即使活动本身的内容是艰难或枯燥的,我们也能自寻其乐,无需强迫和督促,就会主动自觉地从事这些活动。比如,对音乐有爱好的人,就不只是对音乐有兴趣,他还有从事音乐活动的倾向,或者经常参加演奏,或者经常练音唱歌。

科学史上,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因为找到了“爱好”这位最好的老师。被评为十九世纪最后一个全能物理学家的费米,从人小学起学习成绩一贯优秀,1938年他因发现了慢中子诱导人工衰变现象,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居里夫人在读小学、中学、大学时,一直是学校的高才生,后来也获得了诺贝尔奖金。热爱科学,使费米、居里夫人及其他一切科学家自觉地学习,主动地创造,热爱科学,使他们努力奋斗,终生不渝。这都是爱好的力量。科学探索离不开爱好,干任何一项事业都离不开爱好。所以,爱因斯坦说:“只有‘爱好’才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也认为:“我之所以能在科学上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的热爱,坚持长期探索。”

我们身边的事实也是这样,许多青少年的成功,都起源于他们强烈的爱好。

2002年7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正式批准,编号为11730的小行星,以南京金陵中学华演的名字命名。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因个人的小发明而使自己的名字闪耀在星空,这在中国还是首次。

那年的5月,当时还是金陵中学高三学生的华演同学,作为江苏唯一入选国家代表队的学生,参加了在美国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城举行的第53届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ISEF)。他参赛的创新项目《记忆合金自动保护安全煤气灶》,在大奖赛上荣获了专项奖方面的一等奖,并获得4000美元奖金。这是专项奖中的最高奖励和荣誉。如今,华演已被保送到清华大学深造。

华演的成功,源于他对探究发明的爱好。华演所在的金陵中学,是全国最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校之一。学校每周安排两课时,专门指导学生对自己所选的课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对新事物新知识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华演,自然成了学校研究性学习的领军人物。高一时他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就荣获了南京市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高二时,一则因煤气泄漏至人死亡的报道深深刺痛了华演,他想:如果有一种设备,能让普通人和家庭远离煤气泄漏的危险,那就好了。于是,设计一种安全煤气灶,就成了华演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新课题。经过认真思考,华演确立了以形状记忆合金作为课题的解决方案。每到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课时,华演就开始研究煤气灶具结构、查询各种记忆合金性能资料、设计安全气阀的图纸……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终于设计出了一个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相交控制连动装置,控制煤气阀门的机械杆结构组件。同时,南京大学张志炳教授对他的研究性学习论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他的设计“具有科学性、创造性与可实施性”。不久,华演又为发明申请到了专利,制成了第一台安全煤气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把兴趣和爱好当成一回事。实际上,二者并非是一回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兴趣与爱好是相互联系的。爱好是在兴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爱好的事物必定是他感兴趣的事物。比如,你有踢足球的爱好,你的这种爱好离不开你对足球运动的兴趣。爱好也是兴趣的深化,从兴趣到形成爱好,是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因为形成兴趣比较容易一些,形成爱好要困难得多,它需要兴趣、知识、能力、意志力等多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比如,你对电子计算机萌生兴趣比较容易,但形成对电子计算机的爱好要相对困难一些,你还需要具备有关的知识、灵活的思维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等。

其次,兴趣和爱好又是有区别的。兴趣是对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而爱好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倾向,爱好是和某种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简言之,兴趣偏重于思想,而爱好偏重于行动。兴趣和爱好的这种关系,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一个人愿意认识某种事物,不一定亲自去参与有关的活动。比如你对音乐感兴趣,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是个音乐家。另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对某方面发生了兴趣,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的兴趣还没有发展成爱好。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更普遍一些。比如,你对计算机很感兴趣,叹服它的“神通广大”,但是,你还不会应用计算机,更不会研究和改进它,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说你对计算机感兴趣,而谈不上爱好。

兴趣和爱好是有区别的,但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为了成功,我们应该努力把自己的兴趣转化成爱好,这也是许多成功者迈出的第一步。

“电脑大王”比尔·盖茨,从小就对电脑感兴趣,喜欢玩电脑游戏,注意搜集电脑的信息,但这时他对电脑还只能是感兴趣。他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哈佛大学的法学专业,这时他仍然迷恋电脑的“变幻莫测”与“神通广大”,于是潜心研究电脑,这时他对电脑的兴趣便变成了爱好。为了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集中在研究电脑上,他毅然中断了大学二年的法学专业,专心于电脑软件的研究,终于研制出了广为人们接受的w用微软系统,成为世界著名的“电脑大王”。

比尔·盖茨的实例表明,把兴趣转化为以实际行动为鲜明特征的爱好,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是何等的重要。

怎样把兴趣转化成爱好呢?

首要的一条是能力,也就是必须具备某方面的知识和技巧以及相应的心理能力和操作能力,否则很难形成某方面的爱好。比如,你想有弹钢琴的爱好,首先必须学习有关基本知识与技巧,还要形成相应的演奏能力,否则,很难形成对弹钢琴的爱好。

关键的一条是毅力,也就是还要拿出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某一方面努力钻研。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秉赋有高低,但只要有顽强的毅力,你的兴趣就会变成爱好,你就会有所成功。鲁迅先生说得好,像集邮这样并不复杂的兴趣爱好,如果能钻进去,坚持着,积之十年,也堪称集邮大家了。集邮如此,其它方面又何尝不如此呢?你知道英国杰出的化学家、物理学家道尔顿,当人们仰慕他成就的时候,他却认为自己是个才智平平的人,而成功的唯一决窍在于“坚持”二字。他活了78岁,整整57个年头都是在并不宽敞的实验室中度过的,直到坐在自己的工作椅上与世长辞。可见,由兴趣到爱好再到成功的关键,是坚持不懈的努力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