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32502900000081

第81章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足太阳脉气所发者。七十八穴。(脉者血气之府。穴者脉气所发。此篇无问答之辞而曰论者。伯承上章复论三阳经脉气所发者。亦三百六十五穴。以应周天之数。盖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只论手足之三阳。而不及于阴也。)两眉头各一(攒竹穴也。)入发至项三寸半。旁五相去三寸。(马莳曰。大杼、风门二穴也。入发至项者。谓上入于发际。下至于项间。相去三寸半许。旁五者。谓五行之两旁也。相去三寸半者。大杼在大椎各开一寸五分。风门在二椎间各开一寸五分也。愚谓此二句。照应末节手足诸鱼际脉气所发者句。皆无各一二字。盖谓穴乃气之所发。经外亦可取穴。不必拘于脉中。故下文云。其浮气在皮中者。五五二十五穴。言太阳之气。浮于皮中。而少阳督脉。皆从太阳之气。而为太阳之穴矣。)其浮气在皮中者凡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此言脉气之相从也。夫脉气行于脉中。三阳之气行于脉外。气循脉而行。脉随气而转。脉气之相从也。是以太阳之气。循脉上升于头项。而中行督脉之囟会。前顶、百会、后顶、长强五穴。旁两行太阳经之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十穴。又旁两行少阳经之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十穴。皆从太阳之气。而为太阳之脉气所发。是刚健柔顺。脉随气发者也。后六经皆然。张兆璜曰。热病论。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其脉连于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此气循脉而行也。此篇曰。其浮气在皮中者。五五二十五穴。

乃脉随气而发也。阴阳血气。外内相将。雌雄相应者也。)项中大筋两旁各一。(谓天柱二穴也。)风府两旁各一(谓风池二穴也。)侠背以下至尻尾二十一节。十五间各一。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自大椎至尾 骨。计二十一节。其间十五椎旁各一穴。谓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内俞、白环俞。两旁共计三十穴。而五脏之俞各五。六腑之俞各六。皆在于其间。张兆璜曰。复提出脏俞腑俞者。盖谓三百六十五之脉气所发。皆本于五脏六腑。故末节复补出五脏之脉气。)委中以下至足小指旁各六俞。(谓委中、昆仑、京骨。束骨、通谷、至阴。各六俞。共十二穴。通计七十七穴。外脱简一穴。)足少阳脉气所发者六十二穴。

两角上各二。(谓天冲、曲鬓左右各二。共四穴也。)直目上发际内各五。(谓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左右各五。

共十穴。按太阳之气。上升于头项。少阳之气。上升于头颊。故此五脉。从太阳之气。则为太阳之气所发。从少阳之脉。

则为少阳之脉气所发也。张兆璜曰。太阳之气在头正中。而下于后项。少阳之气。在头两旁。连于两颊。而下于两肩。

阳明之气在面。而下于膺喉。在经脉亦然。而支别则互相交错于耳鼻前后上下之间。)耳前角上各一(谓颔厌二穴。)耳前角下各一。(谓悬厘二穴。)锐发下各一。(谓和 二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客主人各一。(一名上关。在耳前起骨上廉。)耳后陷中各一。(谓翳风二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下关各一。(下关二穴。在客主人下。耳前动脉下廉。合口有空。属足阳明胃经。)耳下牙车之后各一(谓颊车二穴。属足阳明胃经。)缺盆各一。(缺盆二穴。在肩下横骨陷者中。属足阳明胃经。愚按邪气脏腑篇曰。诸阳之会。皆在于头面。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中者。

谓始中于三阳之气分。下者。谓下于三阳之脉中。手足三阳之脉。盘错于头面颈颊之间。而手足三阳之气。分部于头面项颊之上。是以手少阳足阳明之脉。交过于足少阳之部署。而皆为足少阳之脉气所发。余经皆然。)掖下三寸。胁下至入间各一。(掖下谓渊掖、辄筋、天池。胁下至 。谓日月、章门、带脉、五枢、维道。居 。共九穴。曰入间者。自掖下三寸。至季肋间。凡入肋骨间也。渊掖。在掖下三寸宛宛中。举臂得之。辄筋在期门下五分陷中。第三肋间。天池属手厥阴心包络经。在掖下三寸。乳后一寸。日月在期门下五分。章门系足厥阴肝经穴。在季胁肋端。脐上二寸。两旁开九寸。侧卧。肘尖尽处是穴。带脉在季胁下一寸八分陷中。五枢在带脉下三寸。维道在章门下五寸三分。居 在章门下八寸三分。)髀枢中旁各一。(谓环跳二穴。侧卧。伸下足。屈上足。以右手摸穴。左摇撼取之为得。)膝下以至足小指次指各六俞。(谓阳陵泉、阳辅、丘墟、临泣、侠溪、窍阴六穴。阳陵泉在膝下一寸。 外廉陷中。端坐取之。阳辅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三分。丘墟在足外踝下陷中。临泣在足小指次指本节后间陷中。侠溪在足小指次指歧骨间。本节前陷中。窍阴在足小指次指之端。去爪甲如韭叶。)足阳明脉气所发者。六十八穴。额颅发际旁各三。(谓悬颅、阳白、头维。左右各三。共六穴也。悬颅、阳白。系足少阳胆经。头维系本经穴。悬颅在曲角上。阳白在眉上一寸。直瞳子。头维在头角入发际。本神旁一寸半。神庭旁四寸半。)面鼽骨空各一。(谓四白穴。在目下一寸。直对瞳子下。)大迎之骨空各一。(大迎穴在曲颊前一寸三分。骨陷中动脉。)人迎各一。(人迎穴在结喉两旁一寸半。大动脉应手)缺盆外骨空各一。

(谓天 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在肩缺盆上骨际陷中。缺盆上起肉是穴。)膺中骨间各一。(谓膺窗、气户、库房、屋翳、乳中、乳根六穴。曰各一者。言膺中之骨间。正诸穴之所在。气户在柱骨下。俞府两旁各二寸陷中。库房在气户下一寸六分陷中。屋翳在巨房下一寸六分陷中。膺窗在屋翳下一寸六分陷中。乳中当乳中是穴。乳根在乳中下一寸六分陷中。)侠鸠尾之外。当乳下三寸。侠胃脘各五。(谓本经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五穴。各去中行三寸。不容在巨阙旁第四肋端下。至下承满、梁门、关门、太乙。上下相去各一寸。)侠齐广三寸各三。(谓滑肉门、天枢、外陵三穴。滑肉门在太乙下一寸。去中行侠脐各三寸。天枢在脐旁各开二寸陷中。外陵在天枢下一寸。去中行各二寸。)下齐二寸侠之各三。

(谓大巨、水道、归来三穴。大巨在外陵下一寸。水道在大巨下二寸。归来在水道下二寸。各开脐下中行二寸。)气街动脉各一。(即气冲穴。在归来下鼠 上一寸。动脉应手。)伏兔上各一(谓髀关二穴。在膝上伏兔后交分中。)三里以下。

至足中指各八俞。分之所在穴空。(八俞者。谓三里、巨虚上廉、巨虚下廉、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八穴。分之所在。计十六穴。三里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大筋内宛宛中。巨虚上廉在三里下三寸。巨虚下廉在上廉下三寸。解溪在冲阳后一寸半。腕上陷中。足大指次指直上跗上陷中。冲阳在足跗下五寸。动脉应手。陷谷在足大指次指下本节后陷中。

内庭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厉兑在足大指次指端。去爪甲如韭叶。) 手太阳脉气所发者。三十六穴。目内 各一。(谓睛明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内 外一分宛宛中。乃手足太阳足阳明阴阳跷五脉之会。)目外各一。(谓瞳子 二穴。属足少阳胆经。在目外去 五分。)鼽骨下各一。(谓颧 二穴。在面 骨下廉。锐骨端陷中。)耳郭上各一。(谓角孙二穴。

系手少阳三焦经。在耳郭中间上发际下。开口有空。)耳中各一。(谓听宫二穴。耳中珠子大如赤小豆。)巨骨穴各一。(巨骨二穴。系手阳明大肠经。在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曲掖上骨穴各一。(谓 俞二穴。挟肩 后大骨下。胛上廉陷中。举臂取之。)柱骨上陷者各一(谓肩井二穴。系足少阳胆经。在肩上陷中。缺盆上大骨前一寸半。)上天窗四寸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