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与伤痕干杯——失小节伤大雅
32534000000019

第19章 一条奔腾而过的河(8)

极端懊丧的人常用反常性的方法保护自己。他越是怕出错,越是将眼睛盯在过错上。一句话会后悔半天,人家并未介意的事他也精神过敏。他对人际冲突极为恐惧,解决人际冲突的办法也很奇怪。自己的孩子被人家打了,他还跟着打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给自己惹是生非。

与别人发生冲突,在对方恃强要挟之下,他会当众打自己耳光,以求宽恕。同时用这种办法来平衡自己的苦闷,“因为我该打,打了自己才心安理得。”

平常的人也有懊丧情绪。表现在事情发生后的自我检查,总结不足,找出不足的原因,从而在以后的行动中做积极的调整。就这一点来说,人人都会有懊丧,它是人类进步的校正器。但极端的懊丧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须进行适当调适。

人们经常不自觉地用一种刀子来刻画自己的形象,“因为我是忠厚无能的人,所以我能忍气吞声,宁愿伤害自己也不指责对方。”这种形象一旦刻画成功,品尝“后悔”的苦酒就成为一种自我安慰的享受。习惯成自然,一事过后,不是寻求胜利的喜悦,而是寻觅不幸与失误。只有打破这种感情体验的习惯,才能克服懊丧。

小公务员在将军后面打了一个喷嚏,将军若怪罪他,只说明他人格卑劣。难道他自己一辈子就不当人面打喷嚏吗?

开朗人的特点是把眼光盯在未来的希望上,把烦恼抛在脑后。只要让更具有意义的事占据你的脑际,你的心就会亮堂一点。

有的人害怕行为失误给自己带来危险,其实真正危险的不是危险本身,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运动场上的胜利者,常常面带笑容,这就是因为他这时陶醉在优越感里。当我们观赏滑稽故事或相声时,也都会被引得哈哈大笑起来。

如果你能积极利用这种笑的效果,则可医治因失败而产生的悲观和心理的紧张,甚至可将绝望感吹得无影无踪。怪不得有许多人在怏怏不乐时,就会跑到游乐场所去调剂一下情绪。同样地,如果在忧郁的时候,读一读身旁的漫画,或幽默小说,心情也立刻会开朗起来,甚至干劲十足。换句话说,利用外界的刺激,来引发自己大笑,便会使自己恢复优越感或自信心。

同样地,不管想尽什么办法,都不易把忧郁症消除殆尽。在这种情况之下,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先创造一个令人发笑的环境。

不愉快的心情常会因阅读幽默小说或漫画,而在不知不觉中开朗起来,当然,斗志也跟着旺盛起来。

你如果在最担心害怕的时候,向自己大呼一声:“我豁出去了!”可能就不那么担惊受怕了。

38.嘴里的阳光

如果说赞美他人前途是暖及三冬之举,那么在一些特殊的场合,抓住他人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加以粉饰,就是更高一着的险奇之道了。

美好的前途是人人都向往的,婴儿呱呱坠地之日起,就背负起了父母的殷切希望;从刚走进校门起,就开始立志成才,长大后要当医生、科学家、文学家、警察……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将来设计蓝图,前途是一个既遥远又抽象的东西。既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样子,又会在现实中找到些许迹象。每个人都很注意别人对自己的前途的预测和评价,也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到现在兴旺依旧的算命先生。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以科学破除迷信,但赞美他人的前途和未来,仍是赢得别人的一大技巧。

一句“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曾鼓舞了多少人。在父母面前夸其子女有出息,将来准成大器,全家都会满心喜悦,甚至把话当真。赞美一个人的前途会使他备受鼓舞,信心十足。同时你的权威形象也无形中塑造起来,将来他成功之日,他的大脑中第一个闪现的形象很可能就是你当年的样子。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好话三冬暖。”

日本着名心理学家多湖辉先生在一本书里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有位杂志社的记者,有一次去采访一位地位很高的财经界人士。话匣一打开,就首先称赞对方的经济手段如何高明,继而想打听一些成功的奥秘。但由于这是初次采访,不能很快接触到问题的实质。

这时,那位记者灵机一动,将话题一转,说道:“听说贵经理在业余时间很喜欢钓鱼,在钓鱼方面也是行家里手。在下偶尔也喜欢钓钓鱼,不知道你是否可以介绍一些这方面的经验?”那位大人物一听此话,笑脸顿开,侃侃谈起钓鱼经来。结果不消说,宾主双方俱欢,尔后采访中自然方便不少。

从这位大人物的心态来看,因为所处的地位,有关经营方面的“高帽子颂歌”已经听得耳根生茧了。而这个记者望到人物的另一面,从该大人物的业余生活开始入手,最后圆满地达到预期目的,其手段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得体的赞美行为的确威力无穷,可以自然地减轻我们交际的阻力。

包拯就任开封知府后,要选一名师爷。经过笔试,包拯从上千人中挑选了十个很有文才的人。第二个程序是面试,包拯把他们一个跟一个叫进去,随口出题,当面回答。

包拯面试题目出得也很别致,前面九个一一进去后,包拯指着自己的脸对他们说:“你看我长得怎么样?”那九个人抬头一看包拯的脸庞,吓了一跳:头和脸都黑得如烟熏火燎一般,乍一看,简直就像一个黑坛子放在肩上;两只眼睛大而圆,瞪起来,白眼珠多,黑眼珠少。他们想:如果把他的模样如实讲出来,那他一定会火冒三丈,那还能当师爷,说不定还会遭顿打呢!不如循守常道,恭维一番,讨他个喜欢。于是一个个恭维他眼如明星,眉似弯月,面色白里透红,纯粹是副清官相貌。气得包拯将他们一个个赶走了。

第十个应试者进来了,包拯也问相同的问题。那个向包拯打量了一番,说道:“老爷的容貌嘛!……”“怎么样啊?”“脸如坛子,面色似锅底,不仅说不上俊美,实在该说是丑陋无比,特别是两眼一瞪,还有几分吓人呢!”包拯一听,故意把脸一沉,喝道:“放肆,你竟敢这样说起本官来了,难道就不怕本官怪罪于你吗?”那人答道:“老爷您别生气,小人深信只有诚实的人才可靠,老爷的脸本来就是黑的,难道别人说一声美就变美了吗?老爷虽然相貌丑陋,但心如明镜,忠君爱国,天下人皆知包青天的美名,难道老爷没有见过白脸奸臣吗?”一席话说得包拯心中大喜,即日便任命他为师爷。

这个“应聘”者之所以成为十个顶呱呱的才子中的幸运者,是因为他的赞美更加有远见,足见其洞察力不一般,通过对他人真诚的赞美,由缺点推到优点,最终成为赞美他人的受益者。

绅士过独木桥,刚走几步便遇到一个孕妇。绅士很礼貌地转过身回到桥头,让孕妇过了桥。孕妇一过桥,绅士又走上桥。走到桥中央又遇到一位挑柴的樵夫,绅士二话没说,回到桥头让樵夫过了桥。第三次绅士不敢冒然上桥,而是等独木桥上的人走完才匆忙上了桥。眼看就到桥头了,迎面赶来一位推独轮车的农夫。绅士这次不愿回头了,摘下帽子,向农夫致敬:“农夫先生,你看,我就要到桥头了,能不能让我先过去?”农夫不干,把眼一瞪,说:“你没看见我推车赶集吗?”话不投机,两人争吵起来。这时,河面上浮来一叶小舟,舟上坐着一个僧人。两人不约而同请僧人为他们评理。

僧人双手合十,看了看农夫,问他:“你真的很急吗?”农夫答道:“我真的很急,晚了便赶不上集了。”僧人:“你既然急着赶集,为什么不尽快给绅士让路呢?你只要退那么几步,绅士便过去了,绅士一过,你不就可以早早过桥了吗?”

农夫一言不发。僧人便笑着问绅士:“你为什么要农夫给你让路呢,就是因为你快到桥头了吗?”

绅士争辩道:“在此之前我已给许多人让了路,如果继续让农夫的话,我便过不了桥了。”

“那你现在是不是就过去了呢?”僧人反问道,“你既然已经给那么多人让了路,再让农夫一次,即使过不了桥,起码保持了你的风度,何乐而不为呢!”

绅士的脸涨得通红。

人生旅途中,我们是不是有过类似的遭遇呢?其实,给别人让路,也是给自己让路啊!

语言就像武侠小说中描绘的无影手、隐身法,能在自然的程序中毫不矫揉造作地制胜,的确是大智若愚、高瞻远瞩之举。

39.千里马主动找伯乐

吕尚,俗称姜太公。相传吕尚先世为贵族,后家道中落。至吕尚时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宰牛卖肉,又到孟津做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想成就一番大事业,非要获得较高职权不行。可是像他那样出身卑微的社会底层中人,要爬上去谈何容易!他在朝歌试探过,但纣王昏庸没有成功。老年时,他决心入周寻找机会,选择了距离周的都邑只有几十里的石番溪垂钓为生,等待机遇的到来。这里离都城不远不近,风景又秀丽,好山好水,符合高人逸士的风度气质,能够借江山之助增强人格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