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如何站好三尺讲台
32570800000024

第24章 语言要幽默风趣

林语堂先生说:“幽默是人类心灵的花朵。”事实也证明,学生们往往更喜欢那些幽默风趣的教师。

某教师明确地给自己制定了“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目标,故而在他的课堂上这位教师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但让优秀的学生在他的课上无比活跃,就连那些一向不爱学习的后进生也不知不觉地参与到笑声不断的课堂中来了。

一项社会学调研表明,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喜欢擅长说笑话的教师。事实上,我们平日不难发现,学生不喜欢法官式的面孔,对威严型的教师往往敬而远之。与之相反的,他们往往更愿意亲近那些笑口常开,言语风趣的幽默型教师,也对这类教师的话更为信服。这是因为富有幽默感的教师能随时通过教学操作传给学生“三味”:兴味、寻味和情味。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幽默不仅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而且能使学生在朗朗笑声过后进一步地回味思索,悟出“笑外之音”。

那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又该如何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魅力来使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受到学生的喜爱呢?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课堂幽默技巧,供有兴趣的教师参考。

婉曲释义

根据教学艺术的需要,对某些概念、语词的内涵、外延作巧妙或歪曲的解释,即可形成独特风味的幽默。

利用释义这一手法,美国作家安彼罗斯·迪尔斯曾编纂过一本别具匠心的《幽默词典》,重新解释了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名词,使人读后反而得以窥见事物的本质。这本书引人入胜,别有一番情趣和风采,与一般的词典大相径庭。比如,“政治”:指谋求利益而从事的公务;“外交”:指为本国而撒谎的活动;“和平”:指两次战争中的一段间隔;“坦克”:指超级大国用来拜访朋友的交通工具等等。一名教师在看过这本词典之后,深受启发,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也注意使用生动别致的幽默语言,结果收到了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如找早恋学生谈话,用“男女间情感过近了”;说“偷东西”,是“没经主人允许拿东西”;说“骂人”,是“语言不文明”;说“打架”,是“武力解决矛盾”;说“考试作弊”,是“借助别人记忆材料”;说“旷课”,是“失去一次学习良机”;说“上课随便说话”,是“语言失控”等。

由此可见婉曲释义法的魅力确实不校

巧用典故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或引用幽默诙谐的典故插曲,即可收到典故与内容相辅相成的效果。

例如:一位教师讲《捕蛇者说》,讲到最后一句“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时提示学生看课文底下对“人风”的注释:“人风”,应作“民风”,唐朝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人”字。然而何谓“忌讳”?许多学生对此并无形象的了解,教师便着意夹叙了一个笑话:所谓“忌讳”指的是,在我国古代,对于地位或辈分比自己高的人,依礼不得直呼其名,连名字里的每一个字都不能念出口。《籍川笑林》曾记载,五代时有个叫冯道的大官,有一天,他与他的门客讲到了老子《道德经》。哪知《道德经》开卷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门客碍于“忌讳”之故,不敢直呼与主家名字相重的“道”字,只得念:“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这一个笑话的使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忌讳”这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课堂气氛的活跃、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行为乖谬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针对某些具体场景采取有悖常理的夸张举动,而这种看似奇怪荒谬的行为动作实质上又为普通常理而服务,这样的反差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幽默效果。

有些学生经常不自觉地把得数部分小数点后末尾的“0”留了下来。有一次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课堂演算,写成“4.82 1.68=6.50”。教师在订正时,出其不意地从抽屉里摸出一把明晃晃的大剪刀,并问学生:“谁知道我要用这把剪刀做什么吗?”,看着下面愣住了的学生们,教师接着说:“我要给这个得数剪尾巴了。”这时同学们才恍然大悟,接着一起哄堂大笑,果然在以后几次作业里这种现象就消失了。

借题发挥

在教学时教师就某一问题暂停对其本义的顺向释析,而旁逸斜出作横向联系,借此题而发挥彼意,也能构成别有意味的幽默。

鲁迅先生很推崇国外一些写得出色的文艺理论书,在阐述问题时“往往夹杂着闲话或笑话,使文章增添活气,读者感到格外的兴趣,不易于疲倦”。在课堂教学中鲁迅先生也常常运用这一方法。他讲《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的时候,讲到《西南荒经》上说有一种什么“讹兽”,人食之则传讹,讹就是谎话。这时他很自然地插上一段有趣的问路故事,说是在十里洋场的大上海滩,有人走到岔路口不辨东西就向路人问路,谁知甲说向东,乙说向南,丙说向西,三个人回答了三个方向,叫人啼笑皆非。在这段活灵活现的描述后,鲁迅先生天外飞仙般地来了一句:“大约他们都食过讹兽吧!”于是大家哄堂大笑。

这看似是一段无甚深意的闲话,但是闲话不闲,在这里,鲁迅先生假借“讹兽”之题,暗讽当时旧中国的一种恶劣的社会现象,辛辣老练、妙趣横生。学生们在哄然的笑声中,既加深了对“讹兽”的理解,又会进一步地反思探索时局,并且确实“感到格外的兴趣”,精神振奋,继续往下听。

刻意精细

在教学中,教师将通常模糊定性论述的东西,刻意地加以精细定量描述,可产生喜剧性的幽默效果。

在讲人生价值这一十分抽象的话题时,有位教师这样描述人体的物质价值:“人体中的水,足以装满一只容量为45升的水桶;构成人体的脂肪,可用以制造7条肥皂;构成人体的碳,可以制造9000支铅笔;人体中的磷,可制2200根火柴;人体中的铁,可造2根铁钉;人体中的石灰,刷两个鸡棚尚绰绰有余;还有少量的镁和硫……”教师一本正经、刻意、精细的定量描述,使人忍俊不禁。

为了提醒学生们珍惜光阴刻苦读书,某教师“严肃认真”地引用西方统计专家的数据:“假如一个人的寿命为60岁,那么他总共有21900天。一生时间的用途分别为:睡觉29年(7300天),吃饭6年(2190天),穿衣和梳洗5年(1825天),上下班和旅行5年(1825天),娱乐8年(2920天),生病3年(1095天),等待3年(1095天),打电话1年(365天),照镜子70天,擤鼻涕10天。最后只剩下3205天,即8年零285天用来做其他有意义的事情。”

精细的数据本身就拥有一定的说服力,再加上教师故作正经的引用,既有教育意义又充满了幽默色彩,不致令人反感。

形象比喻

形象比喻法就是运用某具体、典型、熟悉的事物去说明抽象费解的内容,使所说明的道理有趣味性、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位数学老师发现她的学生总是搞错分子分母的位置,屡教不改,学生们也很烦恼自己总是下意识地犯这种低级错误。于是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对学生说:“大家记不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总是把你们抱起来玩‘举高高’这个游戏,数字们也会玩这个游戏,所以被举起来的是分子,在下面的是分母。以后再写分数时就想一想小时候被‘举高高’的经历。”

借用形象比喻的解说,学生在会心的微笑中,一下子理解了常规教学不易讲懂的内容。

借用谐音

有这样一个案例:

这是缪老师给某班级的第一次课。他做了充分的准备,落落大方地走上了讲坛,做起了自我介绍:“大家好,鄙人姓缪……”正当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缪”这个字时,不知班里谁发出了“喵——”的一声怪叫,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面对这种尴尬的场面,缪老师并没有生气,反而气定神闲地说:“哈哈,同学们真是热情,且先不忙着夸我‘妙’,从今天起我就是大家的老师了,大家互相监督,看一看我究竟当不当得起这个‘妙’。”原本等着老师生气发火的同学们安静了下来,但是脸上又都浮现出来微微的笑意,课堂上一片和谐。

缪老师面对学生有意或无意的恶作剧,没有正面批评,而是利用缪——喵——妙的谐音关系,巧妙地引申发挥,机智地处理了师生初次见面就出现的不谐之音,融洽了师生感情,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了授课。

自我解嘲

所谓自我解嘲法,即教师主动将自己的缺陷、缺点暴露于学生面前,并作自圆其说,以达到与学生缩短感情距离的目的。比如:

一位小学美术教师的画技和教学业务能力都很出众,但貌不惊人。一次他上美术课,讲到色彩对比效果这一美术常识时说:“譬如说我吧,就从来不和美女帅哥一块儿逛街,因为本来就长了一张大众脸,这么一对比就直奔吓人的行列里去了。”一句话逗得学生哈哈大笑,加深了对比效果的理解。

一位身材矮小的教师到新任班级上课,走到教室就有学生失口而笑,调皮地故意反语讥讽:“呵,高,真是高!”教师见状后泰然自若,微笑道:“同学们,我曾因为身材矮小摔过几面镜子。今天我能够博大家开心的一笑,这证明我们之间的感情交流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同学们之长来补我之短,努力提高自己。”

这种自嘲式幽默实际上表现出了教师的心胸宽广,心理健康,显示了幽默者超脱世俗虚荣的胸怀,对他人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逻辑归谬

对错误的言行并不正面指出,而是以此作为前提进一步演绎,得出一个不说自明的荒谬结论,从而暗示错误言行的错误之处,即是逻辑归谬法。这种教学幽默艺术因教师用幽默掩去直接批评的锋芒,会使教师的观点更易为学生接受。

有位教师为四年级的小学生出了个作文题目《放学路上》,结果大多数同学都用胡编乱造或者作文书里常用的情节敷衍了事,造成了大量雷同的文章。但是正面点评的话就只能说,大家的想象力也太贫乏了,连编出来的情节都大同小异。这样批评也许足够尖锐,但是学生并不一定能够听得进去,甚至还可能产生逆反心理和对老师的不满。这位老师采用逻辑归谬的幽默处理,让学生自己感到虚构雷同的可笑。他说:“你们的作文,三分之一写捡到钱包交给警察,三分之一写在公共汽车上给孕妇让位,三分之一写扶老人过马路。别的不说,光说捡钱包,我活了这么大年纪,上班下班走了这么多年,就没有你们那样的好运气,我怎么一次也没有捡到过钱包啊!”班里爆发出了一片笑声。这说明,他们立刻分享了教师的幽默,也接受了老师的观点。

抑扬顿挫

抑扬顿挫法就是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停顿等方法取得幽默效果的方法。

在讲“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联系”时,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模仿街上算命先生的模样,戴上眼镜,扳着指头,装模作样地卜算,然后装出夸张的表情惊喜地说:“你的命真好——蔼—(停顿)。明年一定能(重音)上大学(停顿),30岁发大财40岁官运亨通50岁荣华富贵……(连句快速)”全班同学听到这里都忍俊不禁。稍后,语气一转,正色道:“指纹手相与人的命运之间的联系就是臆造的联系。”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哲理,也懂得了看相、算命、占卦纯系诈骗钱财的封建迷信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