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教室,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面会说话的墙壁。黑板的上方悬挂着师生一起为本班级制定的班训:团结进取,乐学向上。教室的左侧贴着从全班同学中征集来的班徽,上面绘有50只飞舞的鸿雁,寓意全班50名同学将如同50只鸿雁一样,在老师这只头雁的带领下,飞向属于自己的灿烂明天。班徽的四周则张贴着学生们的照片,以及每个学生在照片旁写下的一句简短的话:有的是自己的奋斗目标,有的是启示自己的名言警句……小小的图标,短短的语言,无不折射着孩子们追求进步、追求发展的美好愿望。
教师的右侧是精心布置的“学习天地”板块,里面涵盖着开学以来各科的专题活动,既有优秀作业、毛笔字、水彩画,也有英文小报,手工卡,书签等手工小制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教室后面的黑板报,是学生们又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们把队标写在每一期的板报上,随时提醒着自己:班级是我家,爱班如爱家。
植物角摆放着学生们自己带来的各种花花草草,它们在大家的细心呵护下,显示出了勃勃生机,学生们由衷地感受到了班集体的可爱、温暖。
以上案例中教师的做法在中小学是很常见的,他们都比较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让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
其实,我国古人也很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孟母三迁”的教育故事,一直被后人传为佳话。“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创造人。”对于学生而言,教室是他们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在一个幽雅温馨的环境里上课,学生们自然心情愉悦充满干劲。所以,有经验的班主任都很重视教室环境的布置,这对于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十分重要。
心理学认为,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客观现实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优美的教室环境不仅使学生在其中快乐地生活和学习,也可以大大消除学习后的疲劳,而这自然有助于营造出一个活泼和谐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
轻松愉悦,让人感到舒适的教室环境会让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心情愉悦,反应迅速,从而不断地进步,人人都有成为好学生的目标和行动力。而要创造出这样的环境,自然需要教师的辛劳和付出。常听人说:“要看一个班主任的管理能力,只要到他的班级里去走一走就知道了。”的确,班级管理的好坏最能直接体现出班主任的水平,而班主任要想管理好班级,最省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营造一个优美的教室环境。想象一下,当你走进一间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宁静幽雅的教室时,你忍心乱扔纸屑、随地吐痰吗?你忍心在教室里追逐打闹、大声喧哗吗?毋庸赘言,一个和谐、温馨的教室环境,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在不知不觉中提升着学生的道德修养。
所以,教室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内在力量,每位教师和班主任在做好日常教学的同时,都应该重视教室环境的布置。
既然如此,在布置班级时,作为一个班主任又该如何让四面冰冷的墙壁生动活泼起来,甚至达到既可在课上烘托课堂气氛又能在课下教育学生的目的呢?
提高对环境育人重要性的认识。
有调查显示,宽松、和谐、健康而又富有特色的育人环境,不仅能启迪学生的才智,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给予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融洽的环境中,学生感到自己得到了理解、重视,能够自由表达观点,有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场所。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唯有精神,才会使教室成为真正的教室。”
寓教于境,情感熏陶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往往是在一个既温馨优美有着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熏陶出来的,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远远大于其他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要注重德育的渗透、引导功能,优化班级环境建设,营造文明、健康、活泼向上、具有浓郁德育氛围的班级文化,以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教育成就。
教师只要在布置教室的过程中,适当地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教室环境布置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情感因素,就能尽可能地发挥教室布置的育人功能。比如,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摆放各种课外书籍,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领略各派大家的风采、接受伟人的教导,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读历史了解现实;通过展示学生的优秀作业、书法、绘画作品、手工制品等,激发学生向上的动力,在班级里形成一种良性竞争;通过各种花草树木的巧妙摆放,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呼吸清新的空气,陶冶情操,净化心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激发创造,提高素质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教师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营造出有特色的且为自己所喜爱的教室环境。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如:有的学生热爱写作,有的有绘画天分,有的擅长剪纸、书法、音乐、劳动和搜集材料等。针对学生的不同特长可以设计板块:小画廊、作文展、小小书法家等。我们要充分利用每位学生的优点,合理布置教室。对低年级而言,主要布置教室的材料是学生习作和美术作品等等;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可以放手让他们自主决定如何布置,用哪些材料等等。发动学生参与教室的布置,不仅能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还能不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既能尝到成功喜悦,同时又可增强自信心。
陶行知说:“艺术的教育不是目的,而是过程。”那么让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整个教室环境就是这样一个艺术教育的过程,因为这从审美观念、合作意识、动手能力和主人翁责任感等各个方面全面地培养了学生。
因此,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要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教育内容,富有教育作用。
其次,要想方设法把环境布置的教育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要想充分地发挥自己动手布置教室的教育作用,同时使布置出来的成果具有一定的美感和实用性,能够激励学生进步,正确引导学生的兴趣,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四点。
坚持正确的导向性
布置教室的过程中,发动学生参与,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布置教室环境时,第一,要讲科学,不要布置得过分花哨而分散学生听课的注意力。第二,内容要健康高雅,既要体现文化品位,又要针对学生们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都能够接受。第三,一定要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提倡自己动手,反对以钱代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主人翁意识,才能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真实体验。
发挥学生的参与性
现实中,教室的布置多是由老师来设计指导,学生负责听从,甚至出现老师包揽大权,学生反而成为了旁观者和被动的接受者的情况,这样不利于增强学生对班集体的归属感。例如某班的环境布置,采取先整体设计、再划块分割的方略,分别“承包”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去完成布置,且从设计、采购到制作、张贴,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结果发现,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开动脑筋、运用双手,使得策划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特别是学生们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团结意识、互助意识、合作意识、关心集体和热爱班集体的意识都得以加强。
凸显主题的条理性
就如同一篇文章需要有一个中心思想一样,环境布置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主题,没有主题思想就不成一篇文章。班级环境布置如果没有一定的主题,看上去花里胡哨,但内容却乱七八糟,这种布置就毫无意义,更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可见在做环境布置时,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呈现什么样的主题。当然,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主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手段表现出来,可以通过文章,可以通过字画,也可以通过照片等。
注重布置的实效性
有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室的墙面布置起到了美化教室的环境的作用,而作为教室的主人,每位学生都有权利、也有义务去优化自己教室的学习环境。所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设计安排,学生才会自然而然地去关注教室墙面布置的内容。反之,倘若什么都由教师一手包办的话,既无法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这就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一个干净、整洁、温馨而又有趣味的教室,不仅能让学生心情愉快,更能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