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
32626500000018

第18章 “双轨制”的成效

张萍:“双轨制”附小管理模式,使我真正找到了做“校长”的感觉,也使学校发展走向了稳健发展。近年来,几乎每周都有很多省内外的教育同行来附小参观,为了不打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我们很少通知老师们。但是不管参观者什么时候进学校,都能感受到附小的安静、祥和,感受到教师的淡定与学生的彬彬有礼,因为这已经成为附小的常态。记得我曾经提出附小常规工作“三不松三不紧”目标,即开学不松,期末不紧(开学入校不忙乱,学生常规不走样;期末学习不骤紧,放假总结不匆忙);早晨上学初不松,下午放学时不紧(早晨入校师生最快时间进入学习工作状态,放学时间全校师生集体离校,努力杜绝加班加点);一年级不松,六年级不紧(一年级教学有目标,不敷衍肤浅,扎实有效;六年级高效率,不集中恶补,效果显著)。现在在附小得到了有效的落实。教育过程目标明确,层次清楚,计划周密,循序渐进,努力提高有效时间的教育教学效率,脚踏实地,富有实效才能使学校工作远离功利,使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得到实质性的发展。

陶继新:附小现在的“常态”,当是一种学校文化的表征。老师们为什么那么祥和安静?因为他们已经有了一种文化定心,学校成了他们安身立命之地。他们紧张地工作着,但又是有序地忙碌,而不是忙乱。这种外在的从容与优雅,是由安适的心灵折射出来的。在这样的群体中工作与生活,会受到一种精神的洗礼,会有一种虽累却乐的感觉。您所说的享受教育,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教师的生命状态自然会影响到学生,所谓“近朱者赤”也。所以,也就有了学生彬彬有礼的常态。而有了这种常态之后,你们就不必要为了应付某个检查或某个来参观学习的团队而做特别准备,而是让常态“欢迎”他们的光临,让他们感受这一学校文化的特殊魅力。

张萍:如果说,“双轨制”建立伊始,强调的是完成计划,加强执行力,强调的是在学校整体方案下的各年级争先恐后,做到最好,那到了2009年当此模式已顺利实施几年后,以优秀教师组成的中层干部团队对模式运作、游戏规则已了然于胸,驾轻就熟,个人潜能开始充分发挥,创造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特别是2009年学校课程体系构建完成之后,我发现由于一年、一周、一日的课程规划已成体系,学校原先厚达20多页的学校工作计划已经无从写起,只要将每年课程规划中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指出来,不管校长在不在学校,各项工作就能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而又不乏激情与创意地健康发展。

陶继新:从写到纸上到写到心里,这是计划产生本质飞跃才能出现的工作状态。一般的计划,当然要写在纸上,可是,开始写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叠印到老师的心里,甚至有的教师对于这些计划的优劣还心存疑虑。后来,在实施的过程中,大家慢慢地认同了这种计划,而且不少内容还是自己一步步完善起来的。于是,所谓的计划,就逐渐走到了老师们的心里。所以,20多页的计划已经无从写起,只是完善与改进而已。正是计划内化于心,才有了外化出来的特殊风景,即校长在与不在一个样的良性发展状态。

张萍:说实话,“三个例会、三项制度、三不松三不紧”这些内容在很多校长看来,实在是太普通、太简单、太没有创意了,但是的确就凭借这些传统、校本、实效的做法,附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发展与进步。这使我想起当年听魏书生老师讲座的事情。我在20世纪90年代就听过魏书生老师的报告,当时真的如见天人,仰慕之极。但是后来听很多人告诉我,魏老师的报告就那些内容,缺乏新意,我间间断断也重复听过两次,感觉的确如此。直到去年,当我在附小先锋讲坛,面对面零距离再次全身心地聆听魏老师的箴言时,我惊讶地发现,原来魏书生之所以是魏书生,就是因为他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然后在此基础上几十年如一日,用看似简单的办法,把一个个班级,把一个个学校,把盘锦市的教育带到了中国教育“典范”的境界。而我们呢,对教育没有清醒的认知,对学校发展没有自己的主见,整日忙于如“黑瞎子掰棒子”似的花样翻新,忽略简单,追求复杂与所谓的新意,最终将本原的教育改得面目全非。所以,“把简单有效的招数练到极致,就是绝招。”对学校管理来说也是很有道理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双轨制”管理模式中,把这“三个例会、三项制度、三不松三不紧”真正“咬定青山不放松”,持之以恒抓到底,富有实效地落实到位,是附小稳健发展的根本所在。

陶继新:创新固然重要,坚守同样美丽。这些年,很多学校开展教育创新活动,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是应当肯定的。可是,当创新流于形式,当创新只在技术层面游动的时候,创新的意义就越来越小。更加可怕的是,有的学校在某些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甚至形成了品牌,可是,为了创新,却另立门户。结果,创新没有见出成果,原有的特色也丢掉了。这些年来,我一直有一个美丽的坚守,那就是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与实践。我发现,现在很多所谓的新的教育思想,包括从西方发达国家学来的新的教育思想,孔子早就在两千多年就讲过了。有人却打着洋为中用的旗号,十分虔诚地拜倒在外国人的脚下匍匐而行。更有甚者,从来或者几乎没有认真学习过《论语》,却对孔子恨之入骨,极尽谩骂之能事。我真不知道,这种人的脑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其实,经典的思想是穿越时空的,是永远不过时的。对于这样的思想,我们难道不应当坚守吗?你们的“三个例会、三项制度、三不松三不紧”,是你们创造出来的,明显地打上济师附小的印记,为什么非要再行创新呢?

张萍:每年到我校参观考察的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都有数千人,但很多都是走马观花。2009年上半年天桥区教育局选派了四位优秀的副校长到我校挂职数月,他们就工作在我们的校园里,深入教育教学一线,考察触角延伸到我们各个角落,各个时段。他们几乎每天都写考察日志,其中段辉校长的一篇博文非常有代表性——

与挂职校长们座谈出差十几天的时间,今天从走廊中又传来张萍校长熟悉的声音。

张校长出差在外近两周的时间里,学校各项工作井井有条。我回想起第一次张校长给我们介绍学校工作时曾说起过,有的主任跟她开玩笑说:“你不在家的时候其实挺好的。”今天,我们也看到了,确实是挺好的!依然是有序的教学,依然是精彩的教育活动。各项工作扎扎实实,有条不紊。这样一种状态并不是说张校长的地位不重要,反而恰恰证实了附小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实这也是张萍校长作为一名现代学校管理者的功夫和智慧之所在,附小非常科学合理地设置了学校的几个职能部门,几个部门涵盖了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各部门主任相互协调配合。而校长则把握住管理中的几个重要环节,科学统筹,适时调控。这样的管理方式一举多得,既给予其他领导一定的权利和空间去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又能把校长从繁忙琐碎的事务性的工作当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站在更高的层面关注学校的发展,同时几个中间环节的设置,使得一些问题有了更多缓冲的机会,很多事情不用校长亲自出马就得以顺利解决。这不得不使我们由衷赞叹附小管理制度的科学和严谨。

近两周的时间,我们看到各中心主任每天各司其职,按计划忙而不乱地处理学校教育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各年级主任仍然是恪尽职守,每天合理统筹年级所有工作,正是在这种规范和有条理的秩序下,所有教师的工作扎实有序。这不正是我们学校管理工作所呈现的一种理想状态吗?透过这种安静扎实和规范有序,我们再次看到了附小管理制度中刚柔相济的真功底。

和张萍校长的几次交谈,她的思想和睿智通过她的话语我们可见一斑,然而在不见其人不闻其声的时候,仍然让我们时时处处感受附小的风范,不由得使我发出“赞叹于有声之时,钦佩于无声之处”的感慨!

陶继新:现在的“安静扎实和规范有序”并不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为此,您付出了多少的代价,附小的教师付出了多少代价,只有您与您的教师心中明白。可是,天地之道有一个规则,就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以前的大量付出,才有了今天的“无为而治”。可以说,您没有过去的忙,就没有现在的“闲”。这个“闲”有两层含义:一是说您在学校管理上可以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了,二是说您有了一种悠闲从容的心态。这样,您就可以抽出很多时间,阅读一般校长没有读过的书,见识一般校长没有见识过的世面。这样,您的文化品位就会越来越高,您的视野就会越来越宽。再处理学校问题的时候,就有了较高文化的支撑,就有了比较宽阔的眼界。这样,您也许可以不用太多的时间,却可以解决比较棘手的问题。而当您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的时候,非但没有为问题所累,反而有一种破解困难之后的愉悦,我觉得您甚至有了“一览众山小”的轻松感。这就是我常常说的审美工作状态。这样看来,您的“闲”,还有美在其中呢!

张萍:2009年底,我承担了教育部“校长影子培训计划”指导教师的任务,我们学校也成为全国100所校长培训基地之一。内蒙古的赵文晖校长,重庆的陈涨校长、西藏的边旺校长、宁夏的巴图校长来到我们学校,准备通过“如影随形”的方式零距离学习管理。可这时我恰逢随“齐鲁名校长培养人选”考察团赴澳大利亚访问。我和四位校长匆匆交流半日,就用一张清晰的表格将四位校长15天的影子培训任务交给了我们的干部。哪知,培训结束后,这项“无影可随”的培训竟得到四位校长的盛赞,在“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上我偶然看到了四位校长的研修日志:

今天主要由负责语文教科研的刘秀云主任带领我们了解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科研工作、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和学校教研活动开展情况。今天适逢济南市天桥区教研室到附小视导听课,上午一张听课活动安排表可以看出刘主任是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下午的座谈交流更让我们对她追求完美的严谨作风赞不绝口。我们说张校长太幸福了,有她们这样精于钻研、善于工作的中层干部。可她却说是张校长给了他们发展的环境和自主的空间。

今天上午主要由马艳主任带领我们了解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并开始了和一线教师的亲密接触。座谈、参观、听课、评课这几个环节深入下来,通过和一线教师的沟通,让我们从教师队伍建设这个角度再次领略了张校长领导艺术的魅力。从她们的言谈中可见学校的办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们从心底里认可张校长的理念、想法,张校长的设想、创意她们全力以赴地去执行、去完美体现,乃至于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能够做到这一点,基于理解。张校长把学校的办学理念,乃至每个设想、创意的出发点和将要达到的目标,都让大家清楚明白,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当然没有克服不了的难题。

在年级主任座谈会上,我很震撼,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了这样一个执行团队,那这个校长当得多潇洒啊!他们的责任是那样的重(所有各部门的计划都是他们落实),他们的课时是那样的多(年级主任上16课时修身课),他们的待遇并不很高(比一般教师高,比班主任低),他们的心态是那样的好(他们自己给自己做了一个准确的定位,相当于部队的政委,没去想过报酬)。他们只是为了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工资,对得起这份职业,所以无怨无悔地去工作,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教师的素质达到了这个高度,二是校长一定是一位好校长。真羡慕!

附小实行的年级主任负责制与我们的年级主任负责制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年级主任选拔的是最优秀的教师、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他们的课程是修身课,主要是年级内各班的思想政治工作,负责年级组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以各年级组为一个团队,评价以年级组为单位,形成了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每个年级组有三名助理,各助理分管一项具体的学科,直接为主任和教师负责,年级主任对管理团队负责,这样就形成了责、权、利的统一,任何一位教师拖了年级组的后腿,自己都会觉得过意不去,所以会非常认真细致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一个年级的所有教师都会参与到所有班级的管理,都会关注一个年级所有班级的成长。

学校绿色办公室的“6要求”——升旗着正装,集会不打接,上网两不准,办公室不串,校内禁吸烟,室内要洁净,很有创意,也是一个学校最基本的要求,一般学校都没在意,附小却能在人们不经意的问题上做文章,并且做出成效,这就是特色,这就是智慧。在赵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检查”了各类办公室38间,所到之处,教师们都在忙碌着,没有闲聊的,没有吸烟的。我特别用手摸了一下门的上方的文柜顶部,那些最让人忽略的地方都一尘不染;每间办公室特色鲜明,女教师多的办公室馨香扑鼻,布置精致大方,感觉很是温馨;各间办公室都能体现其年级特征和功能特性……

陶继新:孔子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意思是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治理天下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做了些什么呢?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周易》上也说大舜是“垂衣裳而天下治”。为什么能够达到这样一种管理的境界呢?《戴礼·主言篇》说:“昔者舜左禹而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赵岐在《孟子注》中则说:“言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看来,您用中层干部,可谓“得其人”矣!为什么呢?他们都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竞聘上岗中脱颖而出者,是德才兼备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校长之道,在于用人之道。我与你们的几位中层干部有过接触,感到他们不但能力强,而且人品好。不然,您不在的时候,就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

干部培训归来这令我想起了我特别佩服的诸葛亮,大智大慧,可是,他没有培养出一批手下的能者谋士。反而,曹操手下谋士云集,不然,他不可能成就一番大业。刘邦也是这样,毛泽东评价他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是啊,刘邦的军事才能不如韩信,管理才能不如萧何,出谋划策不如张良。可是,他却成就帝王之业。关键就是用人用得好!

附小老师与美国教师在一起人才不但要发现,而且还要培养,要为他们提供成长的环境与空间。这些年,您对他们的培养,使他们有了担当重任的责任与能力;您为他们提供了一次又一次锻炼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了特别宽松的成长环境。相反,一个校长的能力再强,如果培养不出一批可以根据校长思想行动的干部,学校也不会做到精彩处。即使当下比较精彩,这样的校长一旦离任,学校就会无序而乱。

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