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
32626500000019

第19章 我们的一天

张萍:2007年当我们全面启动学校课程体系的建构时,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坚守规范,在‘圈’中走出个性”。课程建构之初,我们首先做的是将国家、省、市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拿来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力图在条条框框中走出一条属于附小特色的发展之路。记得我曾经说自己是一个喜欢在圈子中走出个性的人。“尊重规则,学会自律”是我校办学理念“尊重为本,享受教育”中的重要组成理念,我想作为校长不仅要要求我们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尊规”意识,学校更应该恪守国家规范,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去实施教育。这不仅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还是对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负责的体现,更是一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管理者起码的职业底线。因此我更欣赏“规范中求特色”,当你了解了规范,遵循这个规范,走出自己的探索之路时,这种探索已深深地烙上了校长的思想印记、学校的个性色彩。

陶继新:我们都是在“圈”子中行走的人。如果背离了圈子,就会受到规范的制约或惩罚。所以,我经常说自己是“带着镣铐跳舞”。即使如孔子这种圣贤者,最高境界也是“从心所欲,不愈矩”。如果超越“矩”,再“从心所欲”,就会出大的问题。所以,欣赏您的“坚守规范,在‘圈’中走出个性”的原则。

规范是不是仅是束缚呢?未必。好的规范,是对人的一生成长起着导引作用的。所以,从古至今,几乎都强调守规意识。特别是儒家文化,其中提倡的“礼”,很多就是规范。而西方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样有着不可撼动的规则。上至总统,下至国民,只要触犯规则,就要受到制裁。学校是育人之地,更应当遵守规范。

坚守规范,是不是与走出个性矛盾呢?不是。在圈子里培养出来的个性,才是具有意义与价值的个性。它虽然受到圈子的约束,可是,它却可以在张扬个性的时候,不会“愈矩”而行。所以,它有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它会受到人们的认可与欣赏。

张萍:另外,附小的课程体系建构是由校长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从学校整体发展的视野去规划课程的。因为我感觉对校长而言,做课程专家的意义远远大于做学科专家。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即对学校课程体系的研究、规划、落实的能力,是校长区别于教师、官员、企业CEO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校长专业化的最有力体现。

校长对课程进行潜心研究、科学规划的过程就是通过课程这个有效的载体将其对国家教育方针、法规的理解及自己的教育理念真正转化成学校的常规教育行为,日积月累、润物无声地生成为学校文化的过程;而校长加强课程执行力的过程就是对教育理念进行形象化宣讲,对校内外教育力量进行统整,他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利用,确保国家、地方、校本课程在学校全面、和谐地实施,为学生提供更科学、更优质的教育的过程。

陶继新:课程体系,特别是校本课程的构建,最能体现校长的专业力。校长在研究管理的时候,不能不对课程进行研究。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文化建设,而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课程文化的建设。如果离开了这个建设,学校文化建设就会少了很多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校长不能只是在学校管理上有话语权,还要在课程建设上有话语权。为此,校长就要研究课程,就要开发课程,特别是要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开发这样的课程是不是也有个“圈子”要遵循呢?是的。有效地使用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且让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而且还要融为一体,形成相得益彰的课程体系。对此,虽然需要探索,却不能摸着石头过河,而应当知道河之深浅,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渡过河流。因为优质的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相反,如果开发不好,则会对学生的成长构成阻碍。

张萍:学校的办学理念如何在学校课程中得到实施?我们首先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讨论,确定济师附小的培养目标:了解附小历史,关爱师长朋友;勤于学习、思考,善于合作、创造;有读书习惯,具审美能力;会生活英语,能网络学习;讲文明、懂礼仪,仪表整洁,身心健康。围绕学校培养目标,我们以学年度作为一个研究单位,对每天、每周、每学年的课程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形成修身、学科、拓展、隐性四个课程系列,将常规的课堂教学与各种教育活动,进行了合理的整合,互相促进,融为一体,从而建构了一个全校联动的课程体系。

陶继新:你们这四个课程的建设,由于关注了附小的培养目标,从起始阶段就有了附小的特色。在这些课程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不但成了课程的开发者,而且也成了课程的实施者。自己开发自己实施,就有了特别亲切的感觉,就少了实施的困难程度。同时,这些课程虽然各有特点,可又经过了你们的合理整合,有了融为一体的特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既有个性,又有联系的课程体系。

张萍:我们之所以把学年度作为一个研究单位,是因为国家对课程的安排是按学年设计的,如果我们从学校整体视野出发,对学生一学年的学习生活进行科学、系统的安排,再由我们以“双轨制”管理模式形成的良好的研究背景为基础,对不同的年级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的话,实际上就是规划出了学生六年的附小学习生活。然后通过一年一年的实践与完善,必将会形成济师附小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基于这个认识,我们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三个时间节点上——一天、一周、一年。

陶继新:学校管理要科学规划,课程构建也应当这样。看来,你们的课程构建,不是应景之作,而是有了长远的打算,有了特别的负责意识。几个时间节点的安排,都因学生的成长特点而设计。有了这样的立足点,课程开设起来之后,学生当然就可以受益了。

张萍:学生每天在校的作息时间与其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市教育主管部门也对此有明确规定:在校时间不能超过6小时。如何使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呢?我们曾经几易其稿。一个小小的细节引起了我们的思考。我校祝晨楼是个井字形结构,学生课间在校内追逐打闹,噪音、浮尘不容易扩散,对师生的身心健康都不好;另外,因为我们学校的洗漱间每个楼层有6个,学生们常常早早就方便完毕,剩下的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均在楼内嬉戏,不仅影响了健康,还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特别对学生上课的情绪稳定还带来很大的困扰。几次去新加坡出访,去香港考察,他们的课时安排使我们得以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习以为常的事情。学生大声吵闹是天性,而举止文明是涵养,我们学校承担着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文明公民的任务,怎能对学生的坏习惯听之任之呢?同时,国外的小学没有课间,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也不低呀!我仔细查找了所有的教育法规,没有看到任何规定:课间必须十分钟。基于此,我们根据学校实际,将课间十分钟改为了课间五分钟。

陶继新:“大声吵闹是天性,而举止文明是涵养”说得好!教育不能扼杀天性,不然,孩子们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所以,如何张扬孩子的个性,就成了学校教育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可是,有人往往曲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孩子不会永远是孩子,孩子更不能永远是没有教化的孩子。王阳明认为,从心即理来看,那种纯乎天理之心不但要发用、落实到实践生活之中,而且还要让天理从人的日常生活中实地显现出来。所以,就要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这个习,就是让自然人变成文明人的过程,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变得举止文明,富有涵养。我也到新加坡去过,到他们一些公众场合去的时候,人虽然很多,可是,个个安静,即使说话,也是低声小声。在一个饭桌上吃饭,如果有谁打来电话,他们则会笑着说对不起,然后走到一边,小声回话。记得到新加坡第二天一早,我就约了同行的朋友到街上观光,可是观景忘了看车,穿过一条斜路时,一辆汽车也已驰来。我抱歉地笑笑,做好后退的准备。岂不知车也停了,司机从车窗里伸出头来,微笑着,摆摆手,示意让我先行通过。我稍一迟疑,便匆匆而过,回首向司机招手致谢时,他已从容地开动了汽车,脸上依然挂着友好的微笑。我在国内也遇到过与汽车遭遇的情况,但受到的“礼遇”却截然不同,汽车不仅照样行驶,司机还会大吼一声:“不要命了!找死!”甚至还有更加不堪入耳的污言秽语,令本已惊魂未定的我,又受到一种人格的侮辱。可在这里,美景愉悦了我的感官时,新加坡的司机又愉悦了我的精神,因此对新加坡的好感,又升华到一种更高的层面。吃早饭的时候,我就问相关人员,他们的素质为什么那么高?回答令我感叹不已——从小培养,特别是从小学培养的。成人之后,就形成了自然。我常常慨叹于我们的学校教育,何日才能像新加坡那样,特别关注文明人的培养?现在,我从你们附小那里,看到了一缕曙光。

张萍:是呀,陶老师,我和您有相同的经历,正是这种经历,让我这个小学教育者有了沉甸甸的责任。别小看这课间五分钟,“小小一招盘活了整整一盘棋。”每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里,学校不仅确保六节常规学时,而且形成了很多的特色课程。一是我们对课间五分钟的时间进行了认真的规划,提出了“课间做好三件事”——准备学习用品、上洗手间、喝水;“课间注意三礼仪”——悄声慢步、右行礼让、学会排队。原先10分钟也做不好的事情,现在学生在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提醒下形成了良好的习惯。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不到一个月就井然有序,他们的课间活动成为全校同学的榜样。活泼而不失秩序的课间成为附小最美的风景。

陶继新:看来,当人们抱怨学生没有文明礼貌的时候,却忘了一件事——大人为什么没好好地培养呢?童年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段,如果这个时候不培养,以后则要几倍的时间也未必培养好。所以,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则要在平时的生活里,在天天的言行举止中。而且我发现,大凡小时候培养起来的习惯,往往可以跟随人的一生。如果让孩子有了良好的习惯,就等于给他们在生命银行里存下一笔大钱,有了一生取之不尽的利息。

张萍:过去我一直很苦恼,我们的学校里越来越缺乏笑声与歌声,我们的孩子们连国歌都唱不好,还谈什么音乐素养?孩子们在快乐地唱歌现在通过调整,每天上午的第二、三节课中间安排了10分钟的唱歌时间,全校45个合唱团,班班有歌声,人人开口唱。学校印制了《我歌我唱,童心闪亮》的校本教材,很多喜闻乐见、与时俱进的儿童歌曲走进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每到唱歌时间,校园中每个教室里飞出的欢快歌声,艳阳下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让人沉醉。这是美丽的心灵旅行,也是非常文明的体育锻炼。方化老师还开设了《名曲欣赏》栏目,每到周二,《蓝色多瑙河》等天籁之音久久回荡在教学楼内,让人心荡神驰。其实,作为校长,我并非希望我们的孩子都成为音乐家,只要他们在长大成人后敢于张嘴唱歌,走在街上,听到熟悉的曲子会很高兴地说:这个曲子我知道,小时候学校里经常放……我就心满意足了!

陶继新:孔子当年教学内容的“六艺”中就有“乐”,只是后来失传了而已。而且他本人也是一个音乐家,对音乐有着特别的感知与爱好。他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而且在齐国听到韶乐之后,竟然“三月不知肉味”,感慨不已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为什么会到了这种程度呢?因为音乐之中不但有美的旋律,还有美的思想和美的情感。你们的学生在快快乐乐中感受音乐之美时,又于无形中受到了思想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同时,当孩子心理愉悦之后,对于身体的健康、学习的高效,都可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张萍:而下午到校后的时间,即使学生还未到齐,教师还未到岗,每一个走进教室的孩子都知道现在是古诗文诵读时间,学校里除了有国家规定必读篇目的诵读教材,还根据年级不同印制了《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经典引导学生诵读,“小状元、小探花、小榜眼”的评比鼓励着我们的孩子徜徉在美文经典的意境中流连忘返。

陶继新:经典文化之于孩子的生命成长,有着巨大的作用。特别是《论语》,古人甚至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除了一条积极入仕的线索外,极其重要的就是修身做人的内在线索。而《弟子规》则是养成教育的最佳读本之一。长期诵读,其中的思想就会不知不觉地走进学生的心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习字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思想道德教育,而且是让孩子们在乐而忘返中形成优秀品质的一种教育。

张萍:古诗文诵读结束后,“工工整整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的教师寄语伴随着优美的古筝曲走进校园。这是附小坚持了24年的硬笔书法习字时间。“附小的学生人人能写一手好字”是附小前辈的殷殷期望,也是当代附小人的精神追求。

陶继新:当今人们往往指责大学生写起字来龙飞凤舞,太不像话。其实,如果寻根求源的话,就会找到小学教育那里去。因为一些小学没有给学生练习书法的时间,甚至有的认为书法可有可无,所以,小时候写字潦草与不规范,也没有引起教师的注意。于是,这种写字“风格”竟然一路畅通无阻地走到大学,甚至一直走到生命的终点。你们“附小的学生人人能写一手好字”的追求,真的令人欣喜。相信孩子们不但写出了好字,而且也修炼了心境,甚至也有了精神追求。

校园里的“小天鹅”张萍:每天下午两节课后,是50分钟的户外“阳光体育”时间,先是一遍广播体操,然后是学校自创的健美操,最后是特色体育项目,钻山洞、竹竿舞、抖空竹、毯上行、踢毽子……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特色,师生共同参与,龙腾虎跃,欢声笑语在校园中久久回荡。我是个生活习惯上极为喜“静”的人,但是却会常常凝神望着孩子们跃动的身影内心充盈着无限的喜悦。学校不应该只是培养“奥运明星”、运动健将的地方,学校体育更不应只为贪慕“运动会第一名”的奖牌而存在,让每个孩子都爱运动,会运动,养成惠及一生的运动习惯,当是我们小学教育人的不懈追求……

师生同乐跳大绳陶继新:你们的这些特色项目很有民族传统特色啊!有的项目,就是我小时候玩过的。的确,不在于体育活动器械现代还是传统,只要孩子热爱,就能达到锻炼的目的。毛主席为什么将身体好放在“三好学生”的第一位,就是他老人家认为,身体是生命之本,无之其他一切皆空也。同时,如您所形容的那样,学生不但锻炼了身体,还有了欢声笑语,还有了特别的快乐。

张萍:每天的特色课程,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成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成为济师附小校园生活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开启了更多更新的发展领域。

在我们学校校园网的首页有一篇五年级五班马思睿同学的作文,附小“快乐的一天”在他心中拥有着迷人的魅力与无限的快乐——

“当第一缕阳光落下,理想和信念开始萌芽,伴随着美好的时光,在心中慢慢长大……”伴着《阳光大海》欢快的旋律,看着同学们又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进了我们温馨漂亮的校园,我也情不自禁地昂首挺胸,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迈进熟悉的天井院,各班教室琅琅的读书声不断飘来,和着优美的音乐,变成了一曲更优美、宏大的合奏曲!

“叮铃铃、叮铃铃”清脆的下课铃响了,两节课的幸福时光一晃而过。听,每个班级又响起了美妙、悦耳的合唱声。我这个“音乐小天使”每天有幸进行巡视,看到一张张童稚的小脸,小脸上可爱而顽皮的神情,听着曾经十分熟悉的歌词: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我也情不自禁地唱起来。来到高年级教室门口,听到高年级同学整齐又优美的声音,我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停了下来,听他们把这一曲唱完。

太阳公公微笑着看着这一切,脚步也变得轻快了,上午的时光悄然而过。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吃过午饭的我欣然返回学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腹有诗书气自华”,此刻,在古诗文的浸染下,每一位同学都成了谦谦君子,我仿佛看到了孔子在和他的学生们谈经论道。走到一楼看到小朋友们人人都捧着书,摇头晃脑地背着《弟子规》、《三字经》……每天我们都坚持诵读,在轻松快乐的诵读中,收获了许多知识;学会了做人、做事,懂得了团结同学、尊重长辈;学会了感恩、要用好成绩回报父母、回报老师。

下午两节课后,我们的阳光体育大课时间到了。

瞧!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了操场上,安静的操场变得热闹起来,广播操、健美操之后,各班活动开始了,跳大绳的,滚铁环的,托球跑的,跑接力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着我们这些好动的孩子。其中,跳大绳是我们班的强项。每到这时,同学们格外兴奋。只见场上大绳在空中翻飞,一边队伍排成长龙,打头同学眼睛盯着长绳,时机一到,迅速钻进“阵地”,身子一弓,两臂夹紧,纵身一跳,OK,随即“飞”了出去,就像一只非常轻巧的小燕子,还有的同学爱玩花样,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然后,又倒退着跳了出去……场上欢笑声不断……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天的课程就这样走近了尾声,当晚霞给校园罩上一层金色的外衣时,我们也快乐地和老师告别。

如果说刚开始,有些家长还为课间五分钟剥夺了孩子的玩耍时间而抗议,现在当如此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自然会体会到学校的一番良苦用心,得到谅解、理解与支持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继新:家长对学校的认可,有时候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为他们比较“实惠”。当看到你们的这些特色课程如此丰富多彩,且让孩子喜爱又见了成效之后,他们就自然由反对变成了支持。而家长的支持,对于你们特色课程的开设,无疑又是一个促进。家校形成合力之后,校本课程就有了更大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