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陶继新先生认识张萍,纯属偶然;但是,她却给他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2003年春天,陶继新先生在济南市市中区教育局办公室里采访,十几位校长逐一向他“汇报”各自的“特色”。轮到张萍谈的时候,她一如急流的河水,快速而又清晰地诉说着她那独具的学校特色,妙语连珠。
当场陶先生就决定,第二天就到她的学校采访。
那是一个只有20来位“巾帼英雄”和300名学生的小不点学校。可是,却被她经营得美轮美奂。
不知道为什么,陶继新先生突然说出这样一句话:“恐怕您在这所小学里不会呆太久!”
真是一语中“的”,报道文章还没写完,张萍就被济南市教育局一纸调令,调到百年老校济师附小就任校长。在新的学校,她又创造出新的成绩,2004年5月上旬,才有了陶继新先生对她的一场新的专访,于是,长篇报道《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张萍校长治校之道》随后在5月17日的《现代教育导报》上发表。
今天的张萍,已经在齐鲁大地乃至全国有了名气,她的很多新的理念和新的行动,已经引起了更多层面的关注。为此,2009年3月29日上午,通过QQ,陶继新先生与张萍校长进行了3个小时的对话。今将对话的主体内容发表,以飨读者。
管理与课改
陶继新:您到济师附小就任校长六年后的今天,学校的校本管理研究逐渐成熟,已经开始转向课程体系的建构与课堂教学的研究。可是,您为什么没有像很多校长一样直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是把关注重心首先放在学校校本管理制度的研究上呢?
张萍:六年前初到附小时,我所面对的主要问题不是“一群平庸的老师不会教书”,而是“一批优秀的教师不愿再创造性地教书”。我可以用高压的手段、严格的管理使我们的教师在短时间按我心目中所认为的正确的道路去改变他们的教学行为,但我却一直坚信,不管什么改革必须要得到教师,特别是有强烈的个人主张与创造能力的优秀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同与支持,否则即使暂时轰轰烈烈,也必将会以失败告终。而他们的教育理想一旦与校长达成真正意义上的共识,就会焕发出持久而旺盛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不会再因为校长的存在与否而产生太大的增减。
陶继新:毋庸置疑,校长在学校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有的校长在位时虽然叱咤风云,但是一旦离开学校之后,其原有的威严与影响也便随之而去。究其原因,是校长的思想没有春风化雨般地潜入教师与学生的心里,更没有在他们的心里扎根、开花和结果。所以,曾一度回响于学校的校长的强势话语,却因其突然的离去而成为空谷回响。
张萍:这些年来,我感到自豪的是有人称赞我培养了一批和我“一个腔调”的老师。他们理解并明了我的追求,并能够创造性地将我的理想变为现实。我们的办学理念系统是全校教职工共同研讨形成的,虽然在专家看来还很不专业,但是大家却津津乐道,引以为自豪;我们的校本制度册并不厚重,但每个制度背后都有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做支撑,解决着学校各个角落存在的各类问题;我们的校本管理模式土生土长,谈不上特别科学,但绝对有效实用……
陶继新:从表面看是“一个腔调”,实质上则是您的思想内化到了老师们的心里。这样,学校的事务,包括非常重要的工作,就不再是校长一个人在忙,而是一批人在忙;看不到“指挥”,行动却非常一致。这便构成了一种内在和谐的乐章。您的思想,就是这个“乐队”的“指挥”。
有的校长尽管很有思想,可是,如果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就会让老师们望而生畏,从而形成一种心理隔阂。更为重要的是,这还会形成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认为学校事无巨细,都由校长决断,与老师毫无关系,老师因而对学校发展漠不关心。这样,学校的发展,就成了校长一人编织的梦想。
张萍:是呀,我虽然不善书法,但是我们的教师阅览室里的“真意无言”的匾牌是我们的老师自题自作的;我不会写曲,但是我们的校歌是我们学校的年轻教师创作的,它很好地诠释了我心目中理想校园的美好境界。记得在这之前,我曾经去请国内著名的作词作曲家为我们撰写校歌,但是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没有如愿。但是我一直非常庆幸,因为即使是最高明的作者,没有在附小文化中浸润的经历,没有与我朝夕相处的沟通与合作,也不可能把我的教育追求如此淋漓尽致地解读出来。
陶继新:我看过你们学校老师所写的歌曲,很有品位,很有感情,其中流淌着您的思想与追求。其实,即使找到著名作词作曲家,写出来的曲子也未必让您合意。“名”一旦离开了“实”,就会如孔子所言:“文胜质则史。”
张萍:我们学校的网站,也是老师自创的,没有一个专业人士加盟,而今年却获得了山东教育类网站济南地区第一名。
陶继新:你们的网站很有特色,一大批老师在这个网站上抒情写意,驰骋才思。有的还成了我的网友,成了全国小有名气的雅士才女。甚至可以说,它已经成了你们学校的一张文化名片,随“网”游走于全国各地,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附小日新月异的发展景象。
张萍:原先有很多人到我们学校参观,主要听我介绍,而现在他们更多的感悟是从校园的角角落落、一草一木中品出来的,从孩子们日积月累形成的良好习惯中读出来的,是同我们的教师促膝长谈中体会到的,而我反而能退居幕后了。我们的校园中没有我的墨迹,没有我的书画,甚至有时我会不在学校里面,但是他们仍然能够看到我,看到我的教育理想和信念……
陶继新:这就是学校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以文化人。没有这个“化”,就没有从师生那里焕发出来的那一道道绚丽的风景。“化”到极致,就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孔子称舜是“无为而治者”,只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是因为他的理想与追求已经完全内化到了禹、稷等几位大臣心里,从而实现了他心中的理想。
张萍:特别是当我们学校的管理模式逐渐成熟,各中心主任、年级主任责任明确之后,我们的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及课堂教学改革均非常顺畅地、具有创造性地,而且是极具个性化地开展起来。
陶继新:“成熟”太重要了!校长如果一时心血来潮,即使出台了某项规定,中层干部和老师们在执行的时候,问题也会层出不穷,其结果必然是与校长的预期背道而驰。
张萍:济师附小是济南市唯一一所直属小学,干部教师之间缺乏流动,使得附小的一批优秀教师留在了附小。他们经过完全透明的竞争上岗得到了领导与老师们的认同,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加强,当他们明确了我的想法、认同了我的追求后,自然能够释放出远远超出我个人能力很多倍的能量。
陶继新:教师缺乏流动往往会积累和滋生问题;可是,您却使这个相对稳定的团队有了一种思想的不断流动,以及生命成长的自我追求。因为您在处理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透明、公开和公正,赢得了老师们的心理认可与特殊信赖。可以说,大家从您那里不断地获得了“真”与“善”的良性暗示,进而才有了主动工作与积极进取的生命常态。
张萍: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和选修课进行得红红火火,学生活动策划中心和年级主任密切合作,效果出奇地好。而我更多的是理念引领,更多的是和中层干部交流、巡视了解。能静下心来考虑学校的发展,感觉轻松中更多的是一种踏实与感动。
陶继新:学生活动策划中心是学生策划的呢,还是老师策划的呢?
张萍:是老师策划的。我们将原来的德育处调整为养成教育训导中心和学生活动策划中心两个部门,后者主要是负责研究并设计学生的教育活动,这也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更准确地说是校本管理、课程管理的一个特色。
陶继新:相信尽管是老师策划的,你们一定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特别是吸收了学生的意见建议之后,才策划了学生的这些活动的。唯其如此,学生在活动中才有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成就感。
张萍:是的,学校只是设计大的思路,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是每个年级、每个班级,一直到学生的每个研究小组都能根据自己的经历、发现的问题,找出研究课题,自主设计研究方案,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开展研究,展示研究成果。而选修课则是每个年级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选修课课题,然后由中高年级学生选择,孩子们很开心。
陶继新:学生之所以开心,关键是有了自主与选择。只有自主,才能产生积极的心理动力;只有选择,才能各取所需,生发兴趣。这样,孩子们学习起来,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乐此不疲,成果累累。
规范与特色
张萍:2006年当我们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之后,我们启动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建构。
陶继新:课程文化建设,是彰显学校文化建设特色的最有效的载体之一。
张萍:我们首先是对国家的课程计划进行了认真研读。我们感觉: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全面落实课程标准,这是学校本应恪守的基本规范,然而由于现实工作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引发的急功近利、师资状况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材编写与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差距太大”等种种原因的禁锢,使得我们不得不偏离规范,离教育的本真追求愈来愈远。对此学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规范办学行为,开全开齐课程,不仅仅是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更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还是对学生健康和谐发展负责的体现,更是一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管理者起码的职业底线。
陶继新:校长有无良知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有了良知,就不会为了个人升迁和名誉而忽视学校的发展。我欣赏那些有思想的校长,但是,如果没有了职业道德底线,思想就会变味,师生就会受难,学校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张萍:是的,当最基本的课程都无法开全的时候,当我们的办学行为连规范都达不到的时候,却为了一些极其功利的原因去追求所谓的特色或者创造令人瞠目的高分,实际是对学生发展极度的不负责任。
陶继新:不开齐课程的深层原因是功利思想的蔓延,而校长如果只为功利而思考与行走的话,就不会再考虑学生的生命状态与发展走势。这样的校长,休说难以尽到校长的职责,甚至连一个人起码的道德意识也丧失掉了。
张萍:记得我曾经对一位朋友说过一句话:我是一个喜欢在圈子中走出个性的人。
陶继新:这个圈子,就是规则,而且是校长必须遵循的规则。如果超越这个规则,所谓的特色与个性,就会将教育引向歧途。如果既遵循规则,又富有个性,就可以进入“鱼和熊掌”“得兼”的理想境界。
张萍:“尊重规则,学会自律”是我校办学理念“尊重为本,享受教育”中的重要组成理念,我想不仅仅要求我们的老师培养我们的学生去尊重规则,学校更应该恪守国家规范,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计划去实施教育,这是对学生、对教育、对国家负责的切实体现。我更欣赏规范中求特色,当你了解了规范,遵循这个规范,走出自己的探索之路时,这种探索已深深地烙上了校长的思想印记、学校的个性色彩。
陶继新:现在一些校长的规则意识并不太强。而如果校长凭着自己的感觉走,无视规则的话,说不定哪一天就会出现大的问题。其实,规范与特色并不矛盾。在规范中求特色,不但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学校真正发展必经的路子。您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校长。可是,您并没有脱离素质教育这个轨道。
张萍:的确如此。对国家的课程计划与山东省后来出台的素质教育要求及济南市的相关规定有了充分了解之后,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每天、每周、每年的课程进行了统一的整合规划,将学校的课程,即每日的教学行为,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即原先平行状态的教育行为进行了统一的整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促进,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全校联动的课程体系。
陶继新:“融为一体”是规则与个性碰撞融合之后形成的必然结果,这样的课程体系,就步入到了既不超越规范,又富特色的优质状态。
张萍:比如一天的课程设计——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在校的作息时间有明确规定,如何使学生有限的学习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我们受新加坡、香港小学的时间安排启发,经过深入调研,针对教学楼内场地狭小、空气流通差但学生洗手间资源相对充足的实际,将传统的课间10分钟调整为5分钟,在确保六节常规学时的基础上,每天设置50分钟的户外“阳光体育”时间,还增设了10~20分钟不等的经典歌曲赏唱、国学经典诵读、硬笔书法习字三个时段的特色课程,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成为国家课程的有效补充,成为济师附小校园生活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开启了更多更新的发展领域。在我们学校中天天升旗、天天唱歌、天天习字、天天诵读、天天锻炼,一个人也不能少,一天也不能落。全员性参与的教育活动,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陶继新:“阳光体育”因有流动的空气与灿烂的阳光,孩子的身体也会因此健康起来。健康的体魄对于孩子的身体发育、阳光心态和学习效率,都有百利而无一害。而增设10~20分钟不等的经典歌曲赏唱、国学经典诵读、硬笔书法习字三个时段的特色课程,可以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积淀优质文化的底色。有无这个经典文化的背景,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截然不同的。孩子只有一个童年,在这个时段,就应当让他们尽情地享受童年的美丽。而这个美丽,不是没有价值地一味地玩,而是要让他们在这个玩中学有所获,从而在他们的心里根植下经典文化的种子。这样,才能在未来的生命历程中,开出幸福的花,结出幸福的果。
张萍:而且这些活动都与全年的活动紧密相连,比如我们的合唱节、体育节、自能节、读书节都是平时这些课程的及时、定时展示与评价,这又将这些看似随意的课程管理日趋规范,富有实效,使我们的每一位老师能够静下心来合理安排、认真实施这些课程,使我们的教学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陶继新:我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展示自己的成果,大人对于展示一己之长也多乐此不疲。因为展示自己成果的过程,也是得到大家充分认可和积极鼓励的过程,而且还会在这种认可鼓励中增强自信,从而更加热爱这些课程。
张萍:在每周的课程设计中,我们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小学课程计划设置”的规定进行了认真学习,反复研讨,多方征求意见,在国家课程设置标准规定的比例内,对山东省下发的学科课时规定进行了校本化的微调,既开齐开全了所有课程,又依托“学校科技馆”、“学生书吧”及各类专用教室、现有教师资源,开发了“发现课”、“读书课”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等校本课程,有效地满足了附小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学习需求。
陶继新:“发现课”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课程。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而当下一些学校为孩子布置大量没有多少价值的课外作业,给孩子增加的不只是学习上的负担,还扼杀了萌动于其心中的那粒破土欲出的创新精神的种子。
张萍:是的,我们的发现课课堂设在我们学校也是省内唯一一家400平方米的科技馆内,由省教学能手边敦明老师开发并实施课程。他们研究科技作品,发现科学规律,并动手制作,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与创造精神。
陶继新:看过你们的科技馆,壮观而有气势,身处其中,就有一种创新的萌动。
张萍:在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囿于师资水平弱、研究力量严重不足、教学效果不好量化、评价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与工具学科相比,处在被挤占、遭冷遇的尴尬境地,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我们在对这些教材进行了通览的基础上,发现单从课程本身来说,教材凝聚着编写者的智慧与心血,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与序列性,是极佳的教育资源,但是学科之间内容重复太多,对学生有限的在校时间造成极大浪费,还有些内容的设置脱离学生及学校实际,实效性差。经过研讨,我们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地方课程中的“礼仪、心理健康、环境、生命的科学”等等内容与学校校本的德育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在课时量不变的前提下,用好用实国家、地方教材,创设了一门全新的“小公民修身课”,建立了校长亲自担纲,由年级主任和骨干教师负责课程开发与课堂实施,聘请专家加盟,学校相关处室组织协调的研究团队,精心打造课内外融合、分年级推进、全校联动、渐成序列的崭新的课程体系。
陶继新:欣赏你们开设的“小公民修身课”。现在的孩子,就是未来社会的公民,称之为“小公民”,当是一种前瞻性的眼光。而将修身视作课程,当是教育之本。只有从小学关注修身,才能将来成为有德之人,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萍:是的,要搞研究,就必须要去除利益观念、功利思想;要有整体意识,管理要跟上。如低年级修身课以学校出台的《济师附小学生十个学习好习惯》和《济师附小学生十个行为好习惯》为课程内容,潜心指导学生从整理书包、记录作业、学会走路、学会如厕等细节做起,研究有效的入学教育方式,致力于培养小朋友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我们有意识地将五年级学生确定为我校国际交流的主体,每年安排他们1~2次与国外学生共同生活、学习。在这个年级的修身课中,我们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涉外礼仪、友好学校所属国家风土人情研究等教学内容,并引导学生做活动策划,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目标明确,收获显著。如今我校师生对外交流过程中撰写的非常丰富的各类随感笔记正在积极整理过程中,准备结集出版。针对六年级学生的青春期身心发育特点,老师邀请家长代表、社会人士、成功校友走进课堂,开设“成长讲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偶像观”、“价值观”;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鼓励学生做低年级学生的表率,做“有责任感”的毕业生;他们组织学生演讲,畅谈“童年时期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并引导学生在书的扉页写上美好的祝福,赠送给母校图书馆;他们精心设计毕业典礼,庄严隆重的毕业证书颁发,激动人心的“季羡林奖学金”获奖者表彰,情意浓浓、深情款款的谢师礼,情由心动、发自肺腑的“毕业誓词”都深深地影响着、教育着每一个学生,从而成为济师附小“修身课”熠熠发光的“金牌案例”,记入学校课程开发史册。我们还把每天的入校、晨读、课间、午餐都当作修身课的课堂,由年级主任负责,全校联动,从细处着眼,扎扎实实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陶继新:我们现在的德育,所欠缺的就是修身教育。你们的修身课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有道德品质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养成,也有文明礼仪的教育。这些教育内容,都是孩子生命成长系列中最为重要的生命链条,如果有一个环节断裂了,就有可能在那一个时段出现问题,甚至是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习惯培养方面,你们是下了大工夫的。习惯的养成是越小越好,如果到了大学再进行养成教育,就会事倍功半。孩子如果养成了好的习惯,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而如果形成坏的习惯,则一辈子偿还不完它的债务。从这个意义上讲,你们也是为学生的一生积累精神财富。
张萍:是的,修身课是由全校最优秀的教师——各年级年级主任承担的课程,它的特点就是课内外紧密融合,整个年级整体联动,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实施教学,课程表上只有两节课,但课程实施的触角却延伸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教学空间是无形的。
陶继新:修身不但要有课,更为重要的是实践,即要落实到行上。不然,所谓的修身,就会成为纸上谈兵。而你们将每天的入校、晨读、课间、午餐都当作修身课的课堂,而且有专人负责,这样便落到行上。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要真正成为“君子”,既要有有形的教育,也要有无形的教育;既要有外在的仪表,还要有内在的素养。
张萍: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在济师附小最重要的课程是修身课。这句话绝非应景,实乃发乎我心。虽然直至现在有的干部还在为我把最优秀的教师从语、数学科中拿出来感到可惜,即使是年级主任本身都时常会产生犹豫,但是我从未动摇。我知道,我是一名小学教育工作者,我是一位小学校长,我应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记得济南市教育局陈东生局长曾经对小学教育目标做过定位,大意是:培养基本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形成初步的是非观念。对此我非常认同。
陶继新:将修身课视作最重要的课程,有点孔子教育的味道。孔子的教育,特别强调做人教育。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年轻人,在家孝顺父母,在外敬爱兄长,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了这些还有剩余力量的话,就去学习文献知识。看来,孔子认为以德修身远远超过了学习文献知识。
张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设一直受“学生年龄小,外出安全无法保证、课时长影响其他学科授课”等问题的困扰,我们经过研讨,确定除信息技术课程外,其他内容教学采取“累计课时,每月设一天”综合实践活动,以年级为单位,为学生提供平台,各科教师参与指导,甄选研究课题,家长委员会共同组织的方式进行。前面我讲到的上周五就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日,孩子们围绕“和谐全运”“小清河的今天”等内容,设计了形形色色的研究课题,看了之后,不能不为我们学生的发现力、创造力所叹服。
陶继新:孩子渴望走出校园,也有研究的能力,这一点却被有的校长和老师忽视了,尤其是被“不安全”这个“金箍”箍紧了。其实,深层原因并非真正为了孩子的发展,而是担心因安全而影响到校长的褒贬与升降。你们大胆让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但会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大有裨益,也显示了校长的胆识和教师的责任意识。
张萍:我们还以年级为单位,开设了选修课。据不完全统计我们现在能为学生提供50余种选修课。
陶继新:开这么多的选修课,是需要费很多时间与精力的,但是,真正关注学生需求的话,这个时间与精力就应当投入。你们所开设的50多种选修课,无疑为孩子提供了巨大的选择空间。孩子由于是自由选择,就必然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张萍:是的,过去我也有过顾虑,但是我们现在用集中课时的方式,应该说得到了比较好的解决。另外,每年的教育活动,我们也把它们列入学校课程的范畴。如我们结合每天、每周的课程设计,设计了各种各样的节日,如在“淘书乐”跳蚤市场,孩子们亲身体验卖书、淘书、讨价还价的过程,乐在其中,不仅缤纷了校园色彩,还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能力,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在“奥运风情园”活动中,学生们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用各种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每个班级都被布置成奥运历史上的一个主办城市,资料翔实,形式活泼,极具童趣。六年级毕业生还体验了当“奥运会志愿者”的感觉,带领学弟学妹畅游风情园,2000多人的师生游览队伍在校园中秩序井然,给来自新加坡崇正小学的师生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陶继新:这确实是一个景观,不能不令新加坡的学生叹为观止。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跨国”展示。济师附小的形象,会走进新加坡崇正小学,也会走进新加坡甚至更多外国人的心里。
张萍:是的,过去我们学校的工作缺乏规划,各口忙于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忙乱、盲从、茫然。而现在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规划,活动安排合理,教育力量集中,教学效果自然显著。
陶继新:遗憾的是,现在的一些校长仍然处于忙乱、盲从、茫然的状态,而且没有意识到这种状态是一种严重的失职,是对孩子生命的阻碍。更加可怕的是,老师也在这种状态中见怪不怪了。
张萍:记得总有人在争论:校长是不是要上课或听课,我感觉这是很枝节的问题,校长与其做学科专家,不如去做课程专家,规划、设计课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学校的领导。
陶继新:对于这个问题,迄今仍有争论。我们不去管它。我觉得,每个校长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就其管理方略而言,你不可能复制他,他也不可能复制你。关键是你的管理是不是好。我同意您说的校长要做课程专家,这是从更高层面上来关注教学。其实,一所学校要想真正办出特色,课程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坎。而在这方面下工夫者,大都可以取得突出的成果。
评价与享受
张萍:在这两年的课程设计过程中,我感觉最重要的还是教师,干部和教师只有真正意义上与校长的办学思想达到同步,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改革。所以这两年我们在设计、规划、实施课程的同时,通过理论宣讲、制度约束、出访学习等方式全方位地开阔教师视野,另外着力于建构具有附小特色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
陶继新:一所学校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不但需要有思想的校长,还需要将这种思想内化到全体教师甚至学生的心里。您的理论宣讲,就是实施这种内化的一种有效载体。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化,校长的所有理想都会化作幻影。比起内化,制度约束有点刚性特点,国有国法,校有校规,违法必惩,违规必纠,这是一种规则。如果有人偶想违规,就会受到制度的约束。出访学习不但可以让教师取来他山之“石”,来攻自己之“玉”,还可以开阔视野,积累人生经验。
张萍:记得我校老师曾经在博客上发表过这样一个观点:评价应该带给人快乐。近年来,如何在评价体系建构中更好地体现“尊重为本,享受教育”的理念是我一直在孜孜以求、苦苦思索的问题。现在我们的学生成长币评价制度,教师的阳光、星光教师评价制度都已初见成效,并在不断改善中。
陶继新:这些提法,就很有特色,甚至有点灵气。谈谈您的成长币评价制度吧!
张萍:几年前,养成教育训导中心带领老师们开发出的“成长卡评价模式”以及时的“激励”与“提醒”为主要方式,通过“红卡”和“蓝卡”的发放,促进了孩子们的自省与自律,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今年,他们在“成长卡”的基础上创造出成长币评价制度。老师人人都有一些印有自己的名字的成长币,每当在学校的各个教育场所看到学生们有很好的表现,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会拿出一张成长币,赠送给他,学生会把这些成长币珍藏着。过一段时间,学校就要回收成长币,并根据学生收藏的情况记录成长学分,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奖励,作为年底评优的重要依据。
陶继新:我特别关注其中的两点。一是通过“红卡”和“蓝卡”的发放,促使学生自省与自律。说起这个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大人的事。其实,从小关注孩子的自省与自律太重要了。孩子有了错误,不是改了就完了,而是要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一样“不贰过”,在心里自觉产生一种改过意识,进而形成一种自觉的自律意识。他律是被动的,自律是主动的,而且自律会在孩子的心灵中升华成一种高尚的品质。二是成长币评价制度,孩子每次得到成长币奖励的时候,都会在心里升腾起一种自豪感与愉悦感,进而生成继续获取这一奖励的心理渴求,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习惯,甚至上升为一种审美追求。这是超越习惯之上的一种高层境界,是人在追求理想之中的一种高尚的心灵状态。
张萍:在学校里哪个孩子拥有很多的不同老师发放的成长币,是非常光荣的。“成长币”继承了成长卡的“适时性评价、全员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的优势,以其新颖独特、富有童趣的设计,“可收集、可回收”的环保理念,同时还具备学年末以此统计成长学分的实用价值,成为我校学生的最爱。在“集币、藏币、计币”的过程中,附小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得以不断涵养,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和风细雨般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陶继新:由于成长币具有“适时性评价、全员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多元性评价”的特点,要求每个教师时时事事都要关注学生的成长亮点,使得每个教师都有了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即时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可是,在一些学校里,学生是“归口”管理的,一个班主任负责一个班级的学生,那是属于他自己的“责任田”,非自己的“田地”,当然就要“不谋其政”了。其结果是,学生在自己的班主任面前规规矩矩、唯命是从,在其他老师面前则不拘言行甚至有恃无恐。学校是一个共同的教育“场”,只有全体老师共同进入这个“场”时,这个“场”才能生成教育学生的合力与气场。
张萍:而教师评价更需要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更多地强调优劣甄别功能,忽视教师群体中固有的能力水平差距,如此年复一年地评价,势必会造成优者常优、劣者愈劣的现象。发展性评价的目的更应着眼于促进教师寻求自我发展,如何使教师在清醒自知的前提下,“跳一跳,摘到桃子”,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更好的专业提升,如何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应该是我们的评价着力解决的问题。
陶继新:传统评价的一个弊端就是只有极少数的教师被评为优秀,而更多的教师却得不到激励。如果长期得不到激励的话,无异于在教师的心里栽植下一些消极的种子,从而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而你们的发展性评价,从横向评价转向纵向评价,特别是关注了教师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跳一跳,摘到桃子”。这样,就让每一个教师都在这种评价中可以感受到自己的进步,这就等于给予他们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在教师的心里生成向上的主动追求,而只有不断的自我追求,教师才能持续发展。
张萍:对,我们首先是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将学校最优秀的教师推至前台,精心打造权威学术评价团队。这些教师权且被称为“阳光教师”。邀请省内知名教育专家及优秀教师代表到校担任评委,对自主申报参与竞争的资优教师从教育实绩、理论考核、实地教学等诸方面全面考核,评选出“阳光教师”多名,他们与学校业务领导组成各学科学术委员会。他们在职称聘任、评优评先、学术假期、培训学习中享受优先权。“阳光教师”实行动态管理,任期三年,每学年由学校领导、中层干部、人事部门对他们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阶段性评估。而他们又是学校的权威评价团队。以学校整体方案为核心,学术委员会分学科建立《“星光教师”评价方案》(评价对象为从事本学科教学五年以上资深教师)和《“萤光教师”评价方案》(评价对象为从事本学科教学五年以下资浅教师)。“星光教师”评价强调合乎规范,并在规范中彰显创新,追求自我提升及自我完善;“萤光教师”评价强调学习反思,追求逐渐接近并最终合乎规范。
陶继新:“阳光教师”的名称就很好,我认为,老师教学水平固然重要,而阳光心态更加重要。因为他不但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将自己的阳光心态传递给学生。一个整天阴沉着脸的老师,会在学生的心里形成阴影。当然,您说的这样的老师,还不只是从这个单一层面来说的,但是,这种叫法,就很有味道。
张萍:对,“阳光教师”在我们学校不仅仅代表着他有阳光的心态,还要有能力把这种阳光带给他人。
陶继新:这个权威评价团队,是经由校长与老师们的评价而形成的。结果,它又以其特有的“权威”,对其他老师进行评价。这样,其他老师也会心悦诚服。况且,这不只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责任;不只是一种工作,也是在起榜样的作用。
张萍:对,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是一份深深的信任与嘱托。
陶继新:我想,这个阳光心态与您的阳光心态也是有关的。是您的阳光心态,影响到了阳光团队的心态;他们的阳光心态,又影响到全体老师乃至学生的心态。
张萍:过去老师们称我阳光校长,我很开心,但是现在我开始“贪心”了,我希望我们拥有更多的阳光教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阳光学生。
陶继新:这种“贪心”太必要了。我觉得,一个阳光师生团队,不但现在幸福,未来更加幸福。
张萍:教育改革最终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今年我们学校或者我这个校长的管理重心开始转向课堂教学研究。我们学校以“适负高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全面展开。
陶继新:谈“减负高效”者很多,而您说的是“适负高效”。其间一字之差,感觉却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负担还是要有的,这个负担,并非心理的负担,而是为老师发展加压,适当的加压,可以产生动力。老师是不可倦怠的,而适当的加压,则可以使他们更好地发展起来。
张萍:记得六年前我提出一个目标:要办“一所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与世界接轨的现代化名校”,应该说我一直为此而努力,但是六年后我更务实。我更喜欢将自己的目标定位在:办一所学生乐学,教师善教,师生共同享受成长快乐的小学校。
陶继新:现在的定位并不低,而且这样定位且付诸实施之后,原有的理想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就是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和“复归于婴孩”。只有在常态下,在快乐境况下教学与学习,才能真正让生命焕发出巨大的潜力,甚至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奇。我赞成您说的享受教育的提法。人在教育和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应当是幸福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不到幸福,即使学到了一些知识,人格也会出现问题。就是很小的孩子,如果在其心理上投下阴影,在未来很多年之后,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
(原载于《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