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
32626500000004

第4章 理念的提出

张萍: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市中区的经八路小学做副校长,老校长外出学习培训归来,学校教学楼的东墙上多了一幅红艳艳的标语——“迈向新世纪,要做小主人”。好响亮的口号呀!当时的我赞叹了很长时间。后来在老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校搞了很多有关“小主人”自律教育的系列活动。学校建筑物上应该有醒目的口号,这个口号应该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这也许是我最初对“理念”的朦胧认识。

陶继新:好的理念可以让人记忆一生,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在不经意间内化到记忆者的心里,然后外化为与之相和谐的行动。所以,几乎所有的优秀校长,都关注了办学理念这一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核。

如果说当时对于理念的理解尚且朦胧的话,今天的您,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特别是有了属于您自己的办学理念。它是您长期理论研究、外出学习、亲自实践与思考才形成的,明显地打上了您张萍的印记。

张萍:2001年到六里山小学担任校长,这所连招生都很困难的仅有200余名学生、30多位老师、占地不足4000平方米的小学校该往何处走?结合学校实际我提出了“办小班化开放式特色学校,塑个性化全面发展创新人才”的办学宗旨,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打造“三精”品牌——学校精致、管理精细、学生精品。应该说,这两句话对学校两年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学校在小班化开放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新课程改革、教师校本培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业绩。2003年学校所在的市中区教育局如火如荼地开展“校长大练基本功——宣讲教育理念”的活动,我也把这两句话拿到活动中去,哪知在第一次专家点评中就被置之一旁,我才知道原来这两句话充其量算是个办学目标,于是那段时间真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伊”即从做过的一系列工作中寻找所谓“理念”。直至有一天,我多年的导师及朋友,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魏薇老师给我打电话,说是有两句话不错:让生命因教育而美丽,让教育因学习而精彩(大约如此)。我眼前一亮: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这不正体现了我们两年来校本培训的追求吗?于是,六里山小学的办学理念隆重出炉,紧接着我们又忙不迭地将学校工作围绕这个办学理念进行材料重组,于是一篇以“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的办学理念宣讲稿基本成型,学校橘色的教学楼上这9个金光闪闪的“办学理念”大字在夏日的艳阳下格外醒目。现在想来,先做事情,后从实践中提炼理念,是我在“六里山小学”办学的模式吧。

陶继新:您可谓“受命于危难之际”。不过,对于您来说,也是一个机遇。将一所薄弱学校办好,需要的不只是拼搏精神,还需要智慧与思想。思想与智慧的形成虽非一日之功,但它终究在您心里安家了。开始的“办学目标”也并非没有价值。我倒觉得,您是把握住了六里山小学“脱贫致富”的“命脉”,且由此让这所小小的学校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一次又一次的飞跃。当初去六里山小学采访的时候,我就为你们的小班化教学的景象所震撼。

应该说“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的理念其实早就积淀于您的心里,只不过经由魏薇教授的点拨让这一理念突然浮出水面,由此寻找到了一个“出口”而已,不然,您就不会发自内心地认同并积极付诸实践。我甚至觉得,您本人就是因学习而美丽的典型,您的教师与学生也是如此。所以,这一理念本来就是您与你们的师生生命状态的一种写照。这一理念伴随着您走到今天,已经越来越彰显出了它的魅力。而大凡人们提起这个理念的时候,也多会联想到您张萍的办学追索。从六里山小学到济师附小,这一理念从您那里不断地传播着,不断地被师生们认识与认可,并生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丽景观。

张萍:没想到,一纸调令我来到了济师附小……

陶继新:其实,您的调离当属必然。记得当时我采访您之后,就脱口而出说过这样一句话:“恐怕您在这所小学里不会呆太久!”那么一个小不点的小学,被您经营得如此精致精美,有许多常人想象不到的亮点,您有如此的智慧与才思,应当到一个更大的空间里一展宏图。所以,您被调到济师附小,应是顺理成章之事。

张萍:初到新的学校,也许对老师们的反应过于敏感,原先在前两个学校没发现或者发现以后没有引起我足够重视的几件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

开学初,不断有老师找我,其中以语文、数学老师居多。他们所表达的几乎都是一个意思:工作太累了,实在无法承担现任岗位,要求换岗。我做了十年一线教师,在区属学校工作18年,据我个人体会,济师附小相对区属学校而言各种检查相对少,教师工作自由度比较大,与那些披星戴月、晨昏颠倒、精疲力尽的我曾经的同事们相比实在是太轻松了,怎么会感觉如此疲惫呢?10月份的公费例行体检,我怎么也没想到竟然在我们学校内一下子查出将近20位教师得了“心肌炎”,这些教师又几乎清一色的语文、数学教师!那段时间,我似乎感觉到教学楼里连空气中都仿佛散发着心肌炎的味道。拿着这一张张半个月的假条,我一筹莫展。情急生智,我让学校安排车,送老师们再找两所省级重点医院体检,如果的确确诊是心肌炎,哪怕学校花钱请人代课,也绝不能让老师们带病坚持工作。结果,经几次复查,绝大多数老师排除了心肌炎的诊断,应该是第一所医院的“误诊”……事情过去了,我没有再追究误诊的原因,但是却一直在想,教师不应该是天底下最美好的职业吗?为什么工作时却背负着这么沉重的心理压力,有如此强烈的职业倦怠?

陶继新:济师附小是老校、名校,师资好,设施优。可是,越是这样的学校,积累的问题也往往越多。这对您来说,几乎毫无思想准备,特别是“心肌炎”事件,更是不可思议。其实,压力大小,往往不在工作量多少,而在心理压抑的程度。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快乐,都期待进步,可是,当学校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甚至不断地给其心理施压的时候,他们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甚至失去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于是,消极的心理暗示就在教师那里此消彼长。更可怕的是,这种消极心理情绪还会如传染病一样不断蔓延,甚至形成一种消极“磁场”。身在其中的人,即使没有疾病,也会产生有病的感觉。如果时间一长,甚至还会真的生出病来。所以,这种可怕外部表征,内蕴着一种非常可怕的未来。

张萍:后来一位老教师,找我解决困难。她谈到了自己在这一辈子奉献得太多了,为工作、为学校、为学生,为家庭、为老公、为孩子,而自己却一无所获……望着她一脸的愤懑,做了十多年教师的我充满困惑。常言道: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为家庭付出是因为你爱他们,付出使你拥有了家人的信赖与尊重;为学校、为学生付出最起码使你挣到了工资,在家庭、在社会上拥有了尊严,怎能说是一无所获呢?教师应该是最有成就感的职业呀,为什么在回顾自己的职业过程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却有这么多的悲怆?

陶继新:您想没想,这位教师的情绪,难道只在她自己一个人身上存在吗?当她走上讲台,走近学生,走到家里的时候,也会无意之中传递给这个群体中的人。而接受这种负面情绪的人,特别是学生,学习的效率难道还能高吗?而这种负能量的长期传播,还会让学生也生成同样的负面情绪,从而波及到他未来的人生。所以,有的时候我甚至想,一个人情绪的优劣,还是其崇高与卑下的一个分水岭。

张萍:教师节到了,我曾经的老同事委托现在学校的一位老师给我送来一捧鲜花。那天天刚亮我就去学校了,这位老师匆匆跑到我面前把花塞给我转身就走,我刚去,还认不过来,我几乎都没有看清是谁。后来我才知道真的很为难这位甚是单纯的年轻老师,为了完成朋友交给的任务早早地赶到学校,守在大门前,唯恐让别的老师看见,产生芥蒂。那一刻,我无语——教师应该是天底下最阳光的职业,为什么在与周围人交往的时候,会有那么多的顾虑与压抑?

陶继新:这里面辐射出一个信息,那就是这里已经形成了一种劣质文化场。这并不是说您原本与他们有了这种关系,而是他们延续了既有的思维,用看原来领导的思维来看您这个新来的校长。但是,这种存在的心理隔阂,却需要您去打通。而打通又需要一段时间,因为老师们对您的了解是需要实践考验的。可是,“破冰”是必需的,不然,工作就无法有效地开展,您所倡导的享受教育的理念就会在这里消蚀掉。

张萍:与教师的职业倦怠相比,更让人担忧的是在部分教师身上出现的事情:不断发生的男教师喝醉酒在校园中、家属院里大声谩骂、无理取闹的;业余时间校园中一堆堆热热闹闹打麻将的;工勤岗位的员工因为一些芝麻小事就挥拳相向的;体罚学生还理直气壮的;上课不备课、不批改作业的;学校的东西丢了就丢了,谁也不知在哪儿的;因为学校决定达不到自己的满意,就不再上班,把工作扔给学校的;还有骨干教师、中层干部不明所以地唉声叹气,甚至是委屈得泪水直流的……

陶继新:可以说,这样的校园已经没有了神圣之感;这样的教师,已经没有了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感觉。可是,难道他们原本就是这样一种生命状态吗?是谁制造了这场令人不可想象的悲剧?这些,已经不是您要特别考虑的事情了。可是,您却必须考虑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不然,休说对不起学生与教师,也对不起您自己的良知。如果以前我认为您的调动是需要有一个更大的舞台来施展才华的话,现在我却在思考,您又是“受命于危难之际”了,您肩负了一个特殊的历史使命。这也许是上级领导对您的特殊信任,这也许是您生命起飞的一个特殊机遇。

张萍:是呀,其实,这些现象也并非附小独有,我在原先工作的学校也曾看到过,在和同为师范毕业生的教师同学在一起时也听到过。当时我上网搜索有关资料:据国内权威部门调查,约六成的小学教师表现出职业倦怠倾向,城区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比他们在城郊结合部小学和农村小学的同行更严重。如何解决呢?记得我曾经邀请大学心理系的教授到附小的“先锋讲坛”来给老师们讲“如何克服职业倦怠”,但是当教授面对老师们讲座结束后连珠炮似的问题不知所云时,论坛在老师的要求下提前结束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职业倦怠”的消除不能靠外人,只能靠自己!做校长两年多后,我第一次静下心来没借“外脑”,独立来剖析这种教育现象。

回顾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我觉得出现这些问题的首要原因是过于理想化的职业定位导致教师心理失衡。同很多教师一样,我也是怀着一种“普罗米修斯”似的悲壮心态走上教育岗位的,因为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是“蜡烛”,我们是“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教育一旦成为了一种“事业”,“无私奉献”就会同它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奉献”追求的自然是精神层面的满足。然而教师非圣人,他们也是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当这种“精神层面”的崇高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有效补偿的时候,当他们看到有些“有私”而“不奉献”的人,不管在社会地位还是物质待遇方面比他们都强得多的时候,自视“清高”的教师就感受到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而这种反差如果得不到调节,就会变为失落、愤懑与悲愤。如您所说,这种悲愤的灰色情绪极易在群体中产生共鸣,一旦教师的个人心态转变成教师的群体心态再反过来作用于个体时,心理失衡自然会成为一个社会化的问题。

陶继新:称教师为“春蚕”与“蜡烛”并非全无道理,关键是人们将其真正的内涵异化了。“春蚕”可以“化蛹为蝶”;“蜡烛”可以燃而“流泪”。教师需要奉献,同时,他们也应当获取。而人们过多地强调了教师的付出,却忽略了他们的收获。他们应当收获什么呢?有物质的,更应当有精神的、心灵的。如果退休之后,就等于“精神之死”,的确是一个悲剧;如果在任之时,天天心力交瘁,也是一个悲哀。他们应当有他们当下的快乐,也应当有他们未来的幸福。这令我想起了孔子,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他为学生的付出之大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是,他也在发展,即照亮别人的时候,也照亮了自己,最终还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我们的教师很难抵达孔子的境界,可是,我们却应当学习他的那种生命发展状态。所以,面对这样一个教师群体,开启其生命的另一个起点,就成了您责无旁贷的历史担当。

张萍:另外,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也造成职业道德失控。当前中国社会价值观正在由一元向多元发展,市场经济在中国近20年来急剧发展,竞争空前激烈,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文化在价值观导向上滞后。体现在学校中,教师原有的职业信念受到巨大冲击,而与之配套的管理体制并没有形成,一些不良的观念未得到及时矫正,一些有损于教师形象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遏制,一些非教育行为越来越堂而皇之地走进校园,麻木了大家的神经。“破窗效益”一旦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抛却他们曾经奉为真理的最起码的职业操守,如爱心、自律、学习、敬业等等,走上了“唯利是图”“不负责任”的职业道德失控之路。

陶继新:教师是教育人的人,如果他们在道德方面出现问题,其学生的道德走势将可想而知。所以,修身做人教育,应当在学校里大张旗鼓地开展。当然,不是假、大、空,而是真、活、实。学校非真空,教师非圣人,外面的“精彩”对于教师无疑构成一种巨大的诱惑,所以,如何去伪存真,如何让心灵精彩,当是学校教育的一个任务。

张萍:对,不管是教师的心理问题、职业倦怠问题还是师德问题,实际上都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感与责任感丧失的问题。只有我们抛却“高、大、全”的苛求,走进教师的内心世界,去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在重塑教师职业责任感的同时,去努力满足教师对这个职业尊严感的期待,使他们真正发自内心地去敬业、乐业、志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何让教师发自内心地去敬业、乐业、志业,学校发展的切入点在哪里?制度?教育活动?教学常规?这时,那个我亲身体验过的词语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办学理念。

陶继新:教师发自内心地敬业、乐业、志业之后,他们的生命状态就会彻底改观,就会感到为师者的幸福与光荣。但如何让他们走至这样一个高层境界,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不过,心里怀着爱与责任的您,定然会使这所学校的教师走向优质生命之路的。

张萍:我想,济师附小的问题绝非简单意义上的弱校提升,它更像一个沉睡多年的巨人需要唤醒,唤醒责任感,唤醒皈依感,唤起久违的进取意识。久已封闭的它需要打开屋门,呼吸新鲜的空气,找回曾经拥有的信心与气势。心病要用心来治。所以理念先行,应该是振兴附小最有效的方法。

那附小振兴最需要的精神是什么?教育发展理想的至真境界是什么?反思近20年的教育实践,分析令人担忧的教育境况,2004年初,我将附小的办学理念,或者说我个人及附小的教育追求定位在了:尊重为本,享受教育。

祝晨楼大厅的办学理念陶继新:理念是学校之魂,而这个魂不只是校长一个人之魂,而应当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之魂。所以,您要将它输入到全校师生的大脑里,同时,还要让它来引领他们的思想与行动。魂也有优劣之别,游魂如果走进师生的大脑之中,就会生成一系列非正常行为。而您将学校之魂定位于“尊重为本,享受教育”,则是优质之魂,是生命发展之魂。

这一学校之魂,并非空穴来风,它有六里山小学办学理念“让生命因学习而精彩”的影子,更有您个人的生命追求。它对于这个“沉睡多年的巨人”,有着唤醒的伟力,更有着促其凤凰涅槃式生命再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