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生命因享受教育而精彩
32626500000009

第9章 “热制度”

张萍:学校制度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热制度”,其具体做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使优秀教师能够在优绩厚酬的氛围中积极进取,它起到了激励先进,引领发展,体现管理追求的作用。许多校长一说起制度要“热”,马上下意识地想到了“钱”,认为只有“钱”多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在此我想说的是,一名校长如何在有限的资金范围内,“集中兵力,重点突破”,使一些棘手问题得到顺利解决。

陶继新:“热制度”自然与钱有关,但钱不是核心问题;关键是要让教师心里感到热。所以,物质奖励是不能没有的,但是,仅有物质奖励是万万不可以的。其实,现在教师的工资等已经比较可观,要让他们在物质上知足,在精神上追求,当是一个校长应当思考的问题。这种精神引领时间一长,教师就会感到精神的价值远远大于物质的价值。而且,物质奖励可以让教师一时心热,可是,“物”过境迁,然后就会有“更上一层楼”的要求,没有则怨恨,有之则感到必然。而精神奖励则不然,它可以在教师心里生成一种长效“热度”,而且在其精神生命中不断地升温,从而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张萍:比如说,我这个人非常反对加班,虽然我自己会因为家远堵车的缘故,早到校晚离校,但是绝不认为这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职业准则。评价一个人的工作业绩不是要看他加多少班,而是要看他在有效的工作时间内高质量地做好多少事情,特别是教师这个职业。因此在附小六年多,我很少早晨守在门口看有多少老师迟到,也基本不在下班后到楼上去“慰问”晚走的老师。基于此,附小的加班费一直不高,只对那些必要的加班给予象征性的一部分补助。我想它体现着我这个校长的管理追求:希望附小的老师能高效率地工作,最幸福地生活。

陶继新:这是您一贯倡导的享受教育的一个写真片断。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高下,并不与上班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如果教师在加班的时候心生怨气,抑或感到疲惫不堪,就不可能产生高效率。相反,如果心里愉悦,精力充沛,时间虽少,效率却高。因为效率高下是与心灵快乐与否联系在一起的。我经常在想,当人们天天喊着要提高工作效率的时候,却很少思考这个高效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情感愉悦。没有情感愉悦,就不可能有高效的工作。两者在逻辑上构成了一种必要条件。所以,您如此而为,教师工作的时候,心里快乐,却又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张萍:但是与它相对照的是有些奖励金额就相对较高,比如,学校的集体荣誉。每当学校获得各个级别的奖励(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艺术教育先进单位)以后,学校就像过节一样,大家知道,虽然这是某一项的工作成绩,但是按照惯例,学校要发奖金了。记得第一次发这种奖金的时候,老师们都很高兴。其中一位教师对我说:张校长,您的很多做法都是在我们意料之外,惊喜之余,仔细想想,却都在情理之中。是呀,她明白我的想法,学校的荣誉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每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是只要都尽力付出了,学校荣誉中就有你的一份。也正基于此,时间一长,大家在分享学校发展成果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强化了为学校发展尽力的观念。这些年来,附小教师心齐气盛,同心协力,各项工作稳步提升,与这个文化背景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陶继新:这种物质奖励的背后,却折射出一种精神的价值导向。个体为学校争得荣誉重要吗?当然重要。可是,如果这个群体比较少,就很难形成一种共同发展的合力。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群体共同努力了,学校才有发展的更大潜力。显然,您向全体教师发出一个信号,即学校是大家的,济师附小先锋讲坛荣誉也是大家的,大家的努力与否,都与学校的发展与每个人的荣辱维系在一起。这样,就会在教师心里生成一种集体荣誉感,形成同心同德、共同前进的生命动力。

张萍:在附小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抹蜜”的故事。它源于我们在2003年10月开始设立的“先锋论坛”(后更名为“先锋讲坛”)。开办“先锋论坛”的初衷是为相对封闭的附小打开一扇面向世界的窗口,让老师们能有机会与国内最高水平的专家学者面对面,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上去看教育、看职业,看自己,从而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但是,那时我刚到附小,职业倦怠感比较强烈的教师们肯不肯拿出宝贵的周末时间来听这些报告呢?这些我认为高水平的报告会不会得到教师们发自内心的悦纳呢?我可以强令教师加班,但是一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们可以用各种看似合理的原因请假。如果形成气候,再美好的初衷也会化为乌有。

陶继新: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消解这个倦怠同样需要一个过程。如果操之过急,必然欲速则不达。但是,您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又不可能让这个过程拉得太长。所以,您需要载体,在寻求契机。可以说,“先锋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载体,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让“沉睡”的教师尽快“苏醒”。但是,如果强行要求,就会与教师那种松弛的心态形成对峙,反而适得其反。所以,您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悦纳”,也许这与您说的“抹蜜”的故事有关吧?

张萍:对呀,我想起了以色列人为了让孩子喜欢读书就在书边上抹蜜的故事,我想我也可以为讲坛抹上一些“蜜”,刚开始对报告一无所知的老师也许会被“蜜”所吸引,但是时间长了,我相信附小教师的鉴赏力与思考力,他们会真正体会到学校的苦心,也必然会抛却“蜜”的肤浅,醉心于“书”的深邃与博大。正由于此,对加班费的发放很是“吝啬”的我,却对“先锋讲坛”的“听课补助”格外慷慨。

陶继新:您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听课补助”是“酒”,让他们爱上学习与快速发展是“意”。对于补助,教师当然不会拒之门外。即便是孔子也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当然,他随后又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关键是这个“道”。很少人思考这个“道”,有了富贵机会,就要取之到手。当时教师并没有特别考虑如此得到的补助是不是“以其道得之”的。可是,这不可怕,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发现,“道”从一开始就在您校长的心里,“道”还慢慢地在对其培训中显现出来,只不过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而已。

张萍:“听报告不仅不要听课费,还要发补助。”这好像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在附小这么做了,而且一做就是好几年。附小的教师愿意参加先锋讲坛,时间长了没听,还会有人会记挂着问:“什么时候开坛呀?”动力何在?刚开始的的确确是被“蜜”所吸引,但是当他们一次次经历了“精神大餐”的洗礼,感受到思想与灵魂的魅力碰撞之后,老师们沉睡的激情被唤醒,职业的理性与责任得到升华,此时,“先锋讲坛”的魅力已经无法用“蜜”承载了。近几年济南市教育系统的“阳光福利”实施后,教代会还是在奖金分配方案中,郑重地将“先锋讲坛的听课补助”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先锋讲坛上发言虽然所有人都知道不过是把该发给自己的奖金换了个说法而已,并没有实质上增加什么,但是大家还是乐于把这份记载着美好滋味的“蜜”保存下来,因为它凝聚着一段附小人心灵成长的美好回忆。

陶继新:“蜜”可以让人嘴甜,而“精神大餐”则可以升华教师的精神境界。“道”,就在这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大餐”的品味中,走进了教师的心里,而且逐渐内化成一种文化追求与思想探索。其实,人的生命成长,除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外,还应当加上一个“听专家讲”。因为您所请的这些专家所讲的内容,有的是其读了万卷书之后的智慧浓缩,有的还有其曲折生命历程的感悟。前者可以用较短时间获取较高的智慧含量;后者则往往可以给自己的生命前程点亮一盏明灯,从而让生命发生一场嬗变。所以,“先锋讲坛”即使没有了“蜜”的诱惑,老师们照样也会主动参加,因为那里已经成了老师们的精神道场。

张萍:有句话说“天性使然”,很多情况下,“人性就是天性。”我们的管理应该更加理解“人性”,顺应“天性”,不能想当然地用“高、大、全”的标准去苛求我们的教师。顺应人性,可以将观念、价值润物无声地渗入人的内心,最大化地消减抵触,从而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在附小的“先锋讲坛”会场,你也许看不到听众的激情洋溢,热血沸腾,但是你能感受到一份静静的聆听与冷静的思辨。现在很多人都羡慕附小的教师团队通情达理,大气智慧,甚至有些宠辱不惊,这固然有教师们的个人水平,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与他们这几年同那么多的“国内教育大家”零距离的接触沟通、深层次的心灵对话有很大关系。

记得方化老师对我讲:到现在为止,对他产生深刻影响的一是上师范学校时每天下午到阅览室读书,一是参加工作之后的“先锋讲坛”。因为“先锋讲坛”是在一种心灵不设防的情况下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从而得到他的真心悦纳的。他说:

当我这株树苗透过层层密叶窥见周围树木的高大和繁茂的时候,眼前的这一切使我细细地反观自己的为师之路。于是,我像初春的苗木一样,经历着取舍的抉择。剪除多余的杂枝,只留下有持久长势的,开始新的抽枝发芽……

2005年,在方化老师的提议下,我们将“先锋论坛”改名为“先锋讲坛”。

陶继新:当初您到附小的时候,老师们非但没有现在的生命状态,甚至还有点精神“落伍”。现在呢?精神焕发而又具有底蕴。您也许已经发现,你们教师的气质变了,已经明显地写在了他们的脸上,见诸于行动中。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经常与专家甚至是大师接触,当然就会受到他们的影响了。文化的特点是以文“化”人,专家之讲,也有“化”的功能。一次又一次的“先锋讲坛”,已经悄无声息地将教师们“化”成了高雅之人,“化”成了热爱人生之人,从而有了一种心灵的安顿,有了一种生而享受教育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在心里积淀成一种生命的能量,会使老师越来越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