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思考世界的100部学术名著(上)
32723100000034

第34章 《经济学原理》:新古典学派代表人物

〔英国〕阿弗里德·马歇尔著

“作者简介”

阿弗里德·马歇尔(1842~1924),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创始人,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出身于伦敦附近克拉芬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银行的高级职员。幼年笃信宗教,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攻读数学和物理学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马歇尔对伦理学、哲学等社会科学也极其爱好,由于对社会贫富不均的不满,他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转向经济学,力图以经济学的研究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他被认为是新古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奠基者。1890年,他发表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其他重要著作还有《工业经济学》、《产业与贸易》、《货币、商业与信用》等。

“内容精要”

《经济学原理》全书共分为六篇。第一篇为“导言”,主要阐述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方法等基本思想。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是研究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与获取和使用物质福利必需品最密切有关的那一部分。经济学在研究社会财富和经济现象的同时,也对人本身进行研究。马歇尔还强调从人的心理因素和动机两个方面来研究经济,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的动力和阻力这两个方面。马歇尔认为经济规律就是对经济倾向的叙述,它较自然科学来说是不精确的。他还指出研究经济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获取经济知识,二是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若干基本概念”,主要是对一系列的经济学概念进行定义和解释。在这一篇中,马歇尔介绍的基本概念和范畴主要有财富、市场、消费、生产、劳动、收入、资本、利息和利润等。他将人们想要得到的东西称为财货,但并不是所有的财货都是财富,所谓财富是指一切直接有助于人们获得产业效率的精力、才能和习惯。他还认为并非所有的劳动都具有生产的性质。

第三篇“论欲望及其满足”,主要研究消费及需求理论,具体理论有用货币间接衡量货物的边际效应、需求规律、需求弹性、消费者的选择原则和消费者剩余等。马歇尔的需求理论是以人的欲望为出发点的,他的需求规律是:需求量随价格的下跌而增大,或随价格的上涨而减少。马歇尔认为,消费者购买某物所得的满足通常会超过他为此付出的代价及所放弃的满足,从而在购买中得到多余的满足。如果对它进行经济衡量,则是消费者为购买此物而愿付出的价格减去购买此物实际支付的价格之剩余额,这个剩余部分就称为消费剩余。

第四篇“生产要素”,着重阐述了生产与供给学说。马歇尔认为生产要素分为土地、劳动、资本和组织四大类,其中组织指企业经营和工业组织。

第五篇“需求、供给与价值的一般关系”,主要论述了均衡价格理论。马歇尔用需求、供给和价格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来论证他的均衡价格论,这种理论是经济学中价值决定问题上供求论的另一种表述。马歇尔将均衡价格按时间长短分为三类:极短时间内暂时的市场价格,短时期内正常市场价格,长时期的正常价格。除此之外,马歇尔还讨论了垄断与均衡价格之间的关系,并对垄断条件下的资本主义发展充满信心。

第六篇“国民所得分配”,共分为13章,主要研究分配问题。这部分介绍了工资、利息、利润和地租四种分配形式。在工资理论中,马歇尔认为工资决定于劳动供求均衡,其大小由劳动要素的需求与供给来决定。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分为纯利息和毛利息两种,资本的价格指的是纯利息。利润是资本家经营管理企业的组织生产以及承担风险的报酬,它包括三个方面:资本供给、经营能力供给、组织管理能力供给。

“学术评价”

马歇尔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经济和政治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此时英国经历了长时期的萧条,工农业生产面临严重困难。同时英国国内劳资矛盾加深,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又大有赶超英国之势。在这种情况下,迫切地需要有一种理论为资产阶级辩护和服务,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应运而生。

《经济学原理》是马歇尔在经济学方面的主要代表作,它被学术界认为是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齐名的划时代的著作。该书一方面大力继承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学说,另一方面又对这些学说进行了修正与发展,可以说该书是政治经济学史上一本承上启下的作品,被认为是“新古典学派”的理论基础。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及其理论都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今天,该书一直被认为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