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在炼金术之后:化学奖获得者100年图说
33017300000023

第23章 1925年度 理查德·阿道夫·席格蒙迪

因确立胶体化学和发明超显微镜而荣获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

理查德·阿道夫·席格蒙迪(奥地利,1865~1929年),1865年4月1日生于被誉为“音乐之都”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席格蒙迪的父母毫无例外地希望他成为音乐家。席格蒙迪的弟兄们虽然个个有着超乎常人的视觉,但听觉却完全不行,这让父母非常失望。席格蒙迪16岁后,听力较其他兄弟更差,如果声音不够高,他就完全听不见。但是,生理上的缺陷也给他带来莫大的益处,每当他读书时,尽管旁人高谈阔论,他也置若罔闻。

1881年,16岁的席格蒙迪成为维也纳大学当时最年轻的学生。他善于观察,对化学分析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时超过了教授。1889年,年仅24岁的席格蒙迪获得慕尼黑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先后到柏林化学研究院和奥地利格拉茨化学研究所从事胶体化学研究。1908年,席格蒙迪在格廷根大学担任无机化学教授。在此期间,他继续对胶体进行深入研究,并发明了超显微镜。鉴于席格蒙迪在该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25年诺贝尔化学奖。由于席格蒙迪先天的听力缺陷,导致他好静而不好动,再加上超强度的工作,这些都加速了他的衰老。1929年9月24日,席格蒙迪病逝于格廷根,终年64岁。

1663年,人们用氯化亚锡(SnCl2)还原金盐溶液,制得了紫色的金溶胶。随后,英国科学家发现了胶体的“丁达尔现象”。1809年列伊斯发现了“电泳”现象。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罗伯特·布朗又发现了“布朗运动”。但是怎样能够直接观察胶体微粒,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课题。

席格蒙迪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后,利用自己研制的超显微镜观测悬浮在水中的藤黄小球的运动,发现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悬浮颗粒形成了沉降平衡,并由此求得了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阿伏加德罗常数。席格蒙迪又以电解的方法阐明了怎样保护胶体或破坏胶体,用实验证明了溶液的色泽和溶液的量的关系。他解决了生物化学、细菌学、土壤物理学上诸多原来难以解决的难题。

席格蒙迪的言语从不模棱两可,他也从不做似是而非的表示。他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非分明。他懂得如何充分运用自己的特长,避免自己的短处,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