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07中国工业发展报告-工业发展效益现状与分析
33027900000011

第11章 能源工业效益

提要

“十五”时期以来,我国能源工业快速发展,工业规模不断壮大,行业利润大幅度增长,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能源工业利润大幅度上涨的原因既有能源工业改革、价格上涨等外因的影响,也有行业整体生产、经营效率提高的作用。从世界范围看,中国能源的生产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生产效率以及污染物排放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受制于资源条件和环境状况,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我们认为,能源工业不应将利润增长作为主要目标,而是应该将保证能源安全和节能减排放在优先地位。为了促进能源工业又好又快地发展,需要继续深化能源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能源工业的节能减排,加强能源安全建设。

能源工业包括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一方面,能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1.5%;另一方面,能源工业又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支持和保证。“十五”期间是能源工业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时期,能源工业不但保持了快速的增长,而且增长质量有较大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资源条件和环境状况的约束使能源工业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压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有待解决。

一、2000年以来能源工业的发展

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和产量快速增长

1996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特别是1997~2000年间,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及消费总量出现绝对下降,1996年和1997年的能源消费量分别比上年下降0.83%和4.05%。1998年开始,能源消费量出现恢复性增长,但直到2000年仍低于1996年水平。从2002年开始,能源消费量开始高速增长,2002~2005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0%、15.28%、16.14%和9.89%。能源供应全面紧张,出现了全国不少省区市拉闸限电、一些电厂缺煤、局部地区缺气、个别省市缺油的情况。

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特别是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使得“十五”期间能源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城镇能源工业投资总额从2000年的3991.48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0200.15亿元,增长了155.55%,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热力、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以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的城镇投资额也分别增长了450.14%、85.40%、136.96%、361.21%和272.83%。

随着能源工业投资力度的加大,能源产量大幅度增加。我国能源生产增长速度在“十五”中期以来明显加快,其增长趋势与国民经济增长趋势和能源消费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有力地保证了国民经济增长的需要,特别是我国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2000~2006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从109000万吨标煤增加到206068万吨标煤,增长89.1%。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煤矿,原煤产量从12.99亿吨增加到创纪录的23.8亿吨,增长83.2%;2005年原油产量1.84亿吨,比2000年增长12.9%;天然气产量585.5亿立方米,比2000年增长115.3%,均创下历史新纪录,西气东输一期工程顺利建成,鄂尔多斯、塔里木、准噶尔等西部地区油气田开发取得重要进展。发电设备装机容量从31932.09万千瓦增加到62200万千瓦,增长了94.8%;发电量从13556.0亿千瓦时增加到28344亿千瓦时,增长109.1%,其中水电、火电和核电发电量分别增长87.4%、111.1%和225.1%。但是由于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对电力需求增加,特别是为解决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各地上马了一批火电项目,推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煤炭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72%提高到76.4%,给环境造成很大压力。

2.能源工业规模不断壮大

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工业的增长与工业的增长基本同步,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按当年价格计算,规模以上能源工业的工业总产值从13617.8亿元增加到49901.05亿元,年均增长24.17%,仅略低于工业的增长速度。其中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长最快,年均增速达到32.75%,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增长速度也快于工业平均增速。

采掘业和电力产业的增加值率高于一般的工业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增加值率在45%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增加值率在70%左右,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增加值率一般也在50%以上,均高于工业的平均增加值率。因此,从工业增加值能够更清楚地看出能源工业的增长情况及其在工业中的地位。我国能源工业的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5943.46亿元增加到15538.16亿元,年均增长21.19%,增速略低于工业的平均增速,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也从23.40%下降到21.52%。在能源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工业平均增速,分别达到37.71%和31.10%。

如果剔除价格增长因素,能源工业的经济规模增长速度要低得多。2001~2005年,全部工业2001年不变价增加值增长率仅略低于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增长率,而能源工业中的煤炭加工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2001年不变价格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不到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增长率的一半,增长速度远低于全部工业不变价格的增长率。

二、能源工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存在的问题

“十五”时期以来,能源工业在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规模扩大、产能提高的同时,经济效益有很大提高,但环境污染问题有待继续改进,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1.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十五”中期以来,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出现巨额亏损外,其他各能源行业的利润都出现大幅度增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000年的利润仅为0.50亿元,2006年上升到677.27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总额从2000年的1148.42亿元上升到3635.69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利润总额从457.16亿元上升到1440.23亿元,燃气生产和供应业2000年亏损3.69亿元,2003年实现扭亏,2006年利润增长为28.58亿元。能源工业利润总额占全部工业利润总额的比重2005年达到31.7%,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成为利润最高的两个工业行业。

除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外,其他能源工业行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均呈上涨趋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总资产贡献率自2000年以来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从3.99%增长到13.64%,从低于工业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到增加到工业平均水平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总资产贡献率在30%以上,远远高于工业平均水平,并且得益于原油价格上涨,自2002年开始增长,2005年达到55.32%;与此相反,以原油为原料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从2000年的9.66%增加到2004年最高点的19.31%,后又大幅度下降到8.55%,已经低于工业平均水平。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低于工业平均水平,但比2000年有所提高。

2.能源工业的社会效益

(1)污染物排放得到控制。能源工业是污染排放最大的工业行业之一。“十五”时期以来,能源工业围绕节能减排目标开展了大量工作,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一批污染治理设备被采用。200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废水处理设施数量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0.5%和23.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废气治理设施数量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12.1%和45.8%,其中脱硫装置在电力行业大规模被采用。2000年底,我国烟气脱硫装机约为500万千瓦,到2006年底,我国火电厂新增烟气脱硫装机容量约为1.5亿千瓦,与2000年相比,脱硫装机容量增加了约30倍,脱硫装机比例由2%提高到30%以上,与美国当前的煤电脱硫装机比例持平。

通过“十五”期间的努力,能源工业的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005年,能源工业废水排放总量381268万吨,比2001年增长12.68%,低于能源产量的增长速度,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7.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40.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下降2.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出现增长,增长率分别为63.2%和12.6%。但是工业行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均比2001年有所提高,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分别比2001年提高0.3个百分点、3.0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3.0个百分点和25.0个百分点。2005年,能源工业废气排放总量101161亿标立方米,比2001年增长66.1%,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下降9.5%,其他能源工业均有较大幅度增加,但是废气治理水平有很大提高。作为最主要二氧化硫和烟尘排放行业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其二氧化硫和烟尘去除量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207.8%和59.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二氧化硫和烟尘去除量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175.1%和96.5%。2005年,能源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45995万吨,比2001年增长58.28%,但排放量减少到547万吨,比2001年减少33.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均大幅度下降。

(2)安全生产状况改善。能源工业安全事故频发、煤矿工人工作条件恶劣是近年来的社会热点问题。“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加强了能源安全的立法工作,成立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加大了对能源工业(特别是煤炭开采业)安全生产的执法和检查力度,使能源工业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加强,能源工业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重大事故数量降低,死亡率下降。2005年,全国煤炭工业共发生死亡10人以上事故58起,比2000年减少17起,全国煤炭工业百万吨死亡率从2000年的6.096下降到2005年的2.836,2006年进一步下降到2.041.

3.能源工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十五”时期以来我国能源工业无论是在经济效益,还是在产业结构、技术水平、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我国能源工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供应压力增大。“九五”期末以来,随着中国重化工业加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开始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和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比20世纪90年代大幅度提高,电力消费弹性系数2000年以来均在1以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在2003、2004年也超过1.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国内除煤以外的能源储量从世界范围看并不十分丰富,人均储量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造成对国外能源的依存度不断提高。200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33.8%,2005年已提高到47.0%,石油供应风险不断增大。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给能源供应造成很大的压力。

(2)能源生产的环境压力依然突出。中国的工业规模目前处于世界第4位,但有机水污染物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已经处于世界第1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第2位。能源工业是主要的废气、粉尘、固体废弃物排放源和用水大户。虽然能源工业的污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与工业整体情况相比,其高污染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反而还有所加重。除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占工业的比重2005年与2001年基本持平外,能源工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占工业的比重均比2001年有较大增加。2006年,电煤消耗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火电用水约占工业用水的40%,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全国排放量的52%,烟尘排放量占全国排放量的20%,产生的灰渣占全国的70%。这说明能源工业减排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近年来,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在某些地方,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正常生产。如果任由粗放的增长方式持续下去,会造成“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的后果。2007年6月初,我国政府公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该方案提出,要把节能减排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科学发展观是否落实的重要标准,作为检验经济发展是否“好”的重要标准。为了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工业必须在节能减排上下大力气。此外,一些小煤矿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矿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由于地表塌陷、水资源破坏,一些矿区甚至丧失了基本生存条件。

(3)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虽然煤炭工业重大事故数量有所下降,但是事故死亡人数仍居高不下。2005年全国煤炭工业事故死亡人数5986人,比2000年还增加188人。乡镇煤矿由于装备比较落后、安全生产制度执行不力,因此是安全事故的重灾区。2005年乡镇煤矿事故死亡人数4457人,比2000年增加505人,占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74.45%。煤炭工业百万吨死亡率虽然显著下降,但是与国外的差距依然明显。印度、南非、波兰等煤炭生产大国的百万吨死亡率在0.5左右,中国是它们的4倍,美国、澳大利亚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是0.03、0.05,中国分别是它们的40倍、50倍。特别是近几年国内煤炭消费快速增长,受经济利益驱动,煤矿企业超强度开采、超能力生产现象普遍存在,然而煤矿生产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煤矿安全形势仍然非常严峻。此外,“十五”期间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冶炼业也发生了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损失和社会影响。2003年12月23日,重庆市开县高桥镇中石油川东北气矿罗家十六H井发生造成243人死亡的特大井喷事故;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大量苯类污染物进入松花江水体,引发重大水环境污染事件,给松花江沿岸特别是大中城市人民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4)制约能源工业发展的体制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成品油、煤炭、天然气、电力价格机制尚未理顺,政府干预仍然过多;国有企业机制转换滞后,特别是煤炭老企业社会负担重、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宏观管理体制不健全,适应WTO规则、鼓励市场竞争、保障能源安全的体制环境没有完全形成;能源工业的有关法律、法规需要出台或修订完善。

三、能源工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分析

“十五”时期以来我国能源工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既有能源工业改革、价格上涨等外因的影响,也有行业整体生产、经营效率提高的作用。

1.能源工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十五”期间,我国能源工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化进一步推进。一是能源价格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放开了煤炭价格(不包括电煤),实行市场定价;调整了电力的“还本付息电价”,将按项目个别成本定价改为按社会平均先进成本定价,实行城乡同价,统一电价种类等;石油价格取消“双轨制”实行统一价格之后,又很快与国际价格接轨。二是能源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变革,电力工业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确立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国家监管”的改革目标,2002年底,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两大电网公司、5个发电集团和4个辅业公司相继成立,目前电价机制和电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也在积极进行中;石油天然气工业重组,形成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的两大企业集团,并成功在海外上市。三是随着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国有能源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公司制改革逐步深化完善,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基本形成。

随着能源工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政府宏观调控,企业自主经营、适度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新型能源工业体制正逐步形成,推动了行业经营效率的改善,特别是推动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除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有较大下降外,其他能源工业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均大幅度增长。2000年,煤炭采选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分别亏损7.33亿元和5.21亿元,2005年盈利分别达到335.36亿元和6.06亿元,分别增加342.69亿元和11.27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总额也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148.0%和160.3%。

2.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

无论是石油加工行业的亏损还是其他能源行业的利润快速增长,能源价格变化都是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以2001年价格为100,200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出厂价格指数上升到168.9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厂价格指数上升到174.9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出厂价格指数上升到147.01,均远远超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涨幅,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出厂价格指数略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只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出厂价格指数低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十五”期间,我国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供需关系的影响,煤电油运的全面紧张,拉动了能源价格的上涨;二是能源价格趋于合理,资源的稀缺性,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成本开始在能源价格中有所反映;三是国际能源价格上涨的影响。

作为原料工业,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使用的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较少,因此价格水平高于其他工业行业的高速增长能够带动这两个行业的利润大幅度增长。而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出厂价格虽然亦增长很快,但由于原油大量进口从而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同时国家对成品油价格进行控制,使成品油价格增幅远远低于原油价格上涨幅度(该行业价格指数增长低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现成品油销售价格低于原油采购价的“价格倒挂”现象,故而导致该行业的巨额亏损。煤炭价格上涨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利润的影响并不十分突出,同样是由于国家对电煤、热煤价格的调控。2002年以前电煤实行政府指导定价,虽然2002年1月国家取消了电煤政府指导价,改成由政府协调下的企业协商,但为了保证电力改革的平稳过渡,政府实际上仍对电煤实行指导定价,电力价格还一直处于政府管制之下。2004年12月出台的《关于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的意见的通知》指出:“实行煤电价格联动时,将要求电力企业消化30%的煤价上涨因素”;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出台的《关于建立煤热价格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当煤炭到厂价格变化超过10%后,则相应调整热力出厂价格,但热源生产企业要消化10%~30%的煤价上涨因素。

专栏10—1

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价格传导的一般途径

石油涉及的行业广泛、产业链长,国际石油价格首先会影响国内油价,并将通过产业链进一步传导、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也直接影响普通消费者。而产业链各个环节对价格因素的传导和转嫁能力不同,受到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简单的石化产业链可以表示为:石油开采业?邛炼油和石化行业(生产油气及有机化工产品)?邛化工类企业、运输企业、其他以石化产品作为原材料或动力原料的企业。我们可以把这一产业链中的所有产品划分为原材料、工业中间品和消费品三类,其中原材料属于上游产业产品,主要是原油;消费品属于下游产业产品,主要包括成品油、燃料油、液化气、化肥、农地膜以及其他工农业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工业中间品对应庞杂的工业制造业,如化纤制造业、塑料工业、橡胶工业等。根据这一划分,我们认为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价格的一般传导途径可以分为以下两条:

传导途径一:国际原油价格?邛国内油气产品价格(成品油、燃料油、液化气等)?邛原材料购进价格?邛交通运输业价格(航空、海运、公路、铁路、城市交通用油)、用油工业品价格(电厂、玻璃、陶瓷、钢铁等燃料用油)、居民燃气价格?邛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EPI)、CPI。这一途径主要是通过油气产品来进行传导的,对CPI的影响是直接的。

传导途径二:国际原油价格?邛国内有机化工产品价格(烯烃类、苯类等化工原料)?邛塑料、橡胶、化纤等工业中间品价格?邛以塑料、橡胶、化纤等为原料的加工企业(生产工、农业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等)产品价格?邛原材料购进价格、CPI。这一传导途径主要是通过有机化工产品来传导的,对CPI的影响是间接的。

资料来源:汪小亚、莫万贵:《国际石油价格对国内价格的影响分析》,《金融时报》,2004年10月12日,第4版。

3.生产、运营效率提高

虽然能源涨价是推动能源行业利润增加的最主要原因,但是生产效率的提高对利润上涨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扣除价格上涨的影响,我们计算了以2001年价格为不变价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情况。能源工业各行业的不变价劳动生产率均比2001年有较大提高,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不变价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85.3%、120.1%和230.9%,均高于工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不变价劳动生产率也分别提高了16.3%和14.9%。

同时,能源工业资金利用效率提高,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增加。2000~2005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的流动资产周转次数分别由0.89次/年、3.28次/年、3.57次/年、1.47次/年和1.38次/年增加到1.87次/年、4.32次/年、4.72次/年、2.73次/年和1.96次/年,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的增幅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4.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煤炭、石油开采、电力等能源工业通过采用先进设备、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技术装备水平获得很大提高。“十五”中期,我国及时对电力和煤炭行业实施了“建设与调整并重”的战略措施,即在加大能源建设力度的同时,对煤炭和电力两大行业进行调控,坚持重大项目建设与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并举,加快优化调整结构。

煤炭工业一方面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煤矿设备制造技术;另一方面国内煤炭开采、建井、洗选技术有了长足发展,研制了井下3.3千伏供电设备、1900千瓦以上的大功率交流电牵引采煤机、液压支架的大流量供液技术、电液阀等快速移架系统,开展了年产煤200万吨级的采煤工作面关键技术与关键装备的研究,为煤炭产业装备现代化提供了保证。煤炭工业通过采取“关井压产”措施关闭了生产力水平低下、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的小矿井6万多处,通过安全整顿,原国有重点煤矿和国有地方煤矿提高了装备水平,一批乡镇小矿井逐步达到了安全生产的最低标准。到2005年底,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5206家,其中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31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神华集团煤炭产量接近5亿吨,中煤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大同煤矿集团、龙煤集团4家煤炭企业的煤炭产量已超过了5000万吨。2005年,原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机械化达到82.7%,较2001年提高10个百分点;原煤生产效率达4.07吨/工,比2001年增长1.45吨/工,以神华为代表的一批现代化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5年,全国煤矿平均矿井回采率比2000年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继续实施“以市场换技术”战略,加大了对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以及燃气轮机等机组的技术开发引进的力度。近几年投产和在建的机组,主要是大容量、高参数、环保型的大机组,30万、60万千瓦火电机组已成为主力机型,90万千瓦超临界国产机组已经投产,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电站正在建设,百万容量的燃气电厂和大容量空冷机组已投入运行。我国电力工业已经进入大电网、大机组、西电东送、南北互济、全国联网的新的发展阶段,并正向高效、环保、安全、经济的更高目标迈进。2005年水电、大容量高参数火电装机容量占电力装机总容量的比重比2001年增加了46.8%和76.7%。火电供电标准煤耗从2000年的392克/千瓦时下降到2005年的370克/千瓦。

总体上看,能源加工转换效率持续提高。2000年,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69.04%,2005年提高到71.16%,其中发电及电站供热、炼焦的加工转换效率分别从37.36%、96.21%提高到39.87%、97.61%,炼油的加工转换率略有降低。

四、国内外能源工业对比

1.产业规模

从能源生产规模上看,中国的能源工业居于世界前列。根据BP的数据,2005年中国原油产量1.80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64%,居于美国、沙特、俄罗斯、伊朗、墨西哥之后列世界第6位,排名比2000年上升两位;炼油能力658.7万桶/天,占世界总炼油能力的7.69%,比2000年提高1.09个百分点,成品油产量574.8万桶/天,占世界总产量的7.77%,比2000年提高1.64个百分点,均居美国之后列世界第2位,但与美国还存在较大差距,炼油能力和成品油产量分别相当于美国的38%和37.8%;天然气产量50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1.81%,排名从2000年的第19位上升到第14位;煤炭产量21.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7.43%,居世界第1位,但是占世界总产量比2000年提高近9.21个百分点;发电量24750亿千瓦时,占世界总发电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8.89%提高到13.61%,列美国之后居世界第2位(相当于美国的58.4%)。

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产量和产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2000~2005年中国除原油产量受国内储量限制年均增长2.15%,仅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外,炼油能力、成品油产量、天然气产量、煤炭产量以及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03%、6.39%、12.95%、11.01%和12.58%,均远远高于同期世界的平均增长速度。

由于各国国内能源价格存在较大差异和汇率影响,能源工业的价值量与物质量并不完全对应。但是总体上看,中国能源工业的工业增加值在世界上仍处于前列,2003年中国能源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按美元计算的增加值为1050.71亿美元,约为美国的28.9%,也低于日本能源工业的增加值,但高于德国、英国等国家,居世界第3位。2003年中国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为20.72%,与美国、英国相当,高于德国、韩国的水平。中国能源采掘业,炼焦、石油冶炼与核燃料业,电力、天然气和水的供应业2003年的增加值率分别为59.6%、20.6%和51.2%,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基本一致。

2.经济效益

专栏10—2

能源工业发展的方针、重点领域和节能环保目标

能源工业发展方针:“优化发展能源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能源工业提出的要求。《纲要》第三篇第十二章将“优化发展能源工业”这个要求细化为“有序发展煤炭、积极发展电力、加快发展石油天然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部署,并提出了“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煤为基础、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的能源发展方针。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能源工业的建设重点:根据资源条件,按照“优化结构、区域协调、产销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则,“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适度加快“三西”煤炭、中西部和海域油气、西南水电资源的勘探开发,增加能源基地输出能力;优化开发东部煤炭和陆上油气资源,稳定生产能力,缓解能源运输压力。重点建设五大能源工程。

“十一五”能源行业节能环保目标:2010年,万元GDP(2005年不变价,下同)能耗由2005年的1.22吨标煤下降到0.98吨标煤左右。“十一五”期间年均节能率4.4%,相应减少排放二氧化硫840万吨、二氧化碳(碳计)3.6亿吨。全国煤矿平均矿井回采率达到50%,提高4个百分点;煤矸石、矿井水利用率均达到70%,分别提高27和26个百分点;矿井水排放达标率100%,提高20个百分点;洗煤废水闭路循环率提高到90%,增加5个百分点。原油采收率保持在32%左右。火电供电标准煤耗每千瓦时355克,下降15克;厂用电率4.5%,下降1.4个百分点;线损率7%,下降0.18个百分点;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