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禄的后半辈子,官运财运都很顺畅,可是也有宗不如意。他的福晋肚子不争气,一直没能生下个儿子。后来他又娶了两个侧福晋,仍然未能如愿。荣禄无计可施,只得认养了一个嗣子。谁知道这个嗣子不仅没给家庭带来什么幸福,反倒是带来了无休无止的烦恼。其嗣子成天沉溺于声色犬马,迷恋八大胡同,泡了个南国胭脂,一掷千金,毫不吝啬。山外青山楼外楼,嫖客界也不例外,你舍得大把抛银子,还有人比你更舍得大把抛银子,比的是豪爽,比的是派头。
有一阵子,这位嗣子忽然迷恋起了名驹。一听说哪里有好马,顿时眉飞色舞,都想据为己有。据一则史料记载:这个嗣子经常和玩马的狐朋狗党聚在一起斗狠比富,今天牵出十几匹红颜色的名贵马驹,明天又牵出十几匹白颜色的名贵马驹,后天再牵出十几匹黑颜色的名贵马驹,每日变换,决不重复。名妓是销金窟,名驹是更大的销金窟,即便有万贯家产也禁不起折腾。
钱花光了,又不敢开口向荣禄要,于是便打起了荣禄姨太太的主意。乘老爷子不在家时溜进姨太太房里,开口就要银子。姨太太皱着眉头诉苦说没有钱,荣禄每月按时给她生活费,只能帮衬一下零用。嗣子脸色一变,冷笑一声道:“哄鬼呢!老爷子千般手段挣到的银子,全被你们这些寄生虫榨干了。”嗣子边说边冲进内室,抡起一只锤子,将珍藏宝物的柜子砸开,从里头掏出金银首饰、银行存券。姨太太上前想阻止他,被他一扬手打了个鼻青脸肿,姨太太嘤嘤哭着,手却不松开,央求他将银行存券留下。嗣子道:“凭什么留下?我现在缺钱花。”姨太太道:“那张银行存券是老爷留给我的养老金,将来人老了,还靠这笔钱吃利息……”嗣子听到这里火气更是往上窜,他看见靠墙壁处有个火炉,炉膛里的火焰正在熊熊燃烧,于是几步冲过去将银行存券往炉膛里一丢,刹那间化成了灰烬。姨太太看着眼前的情景一下呆住了,之后连续数日茶饭不思,悲痛欲绝。
荣禄收养了这么个败家子,却也无可奈何。幸好家中还有个优秀的女儿,很为荣禄争了些面子。说到荣禄的这个女儿之前,先简单讲一下荣禄的婚事。据德龄在《御苑兰馨记》中讲,荣禄的福晋梅小姐是慈禧太后介绍的。梅福晋原是慈禧身边的侍从宫女,很受慈禧的宠爱,将她许配给荣禄含有笼络之意。梅福晋和荣禄结婚后依然经常来宫中陪伴慈禧划船听戏,荣禄有了梅福晋,等于在慈禧身边安插了一个耳目,宫中有什么消息很快就能知道。
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小名福妞,又名八妞儿,即这位梅福晋所生。
光绪二十七年(1901),慈禧为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指婚”,将她嫁给醇亲王载沣为福晋。由于这场婚姻的“媒人”是慈禧,加之男女双方都是皇亲国戚,婚礼办得格外热闹。前来送礼的络绎不绝,人人都指望借这个机会高攀,仅仅抬嫁妆一项就用了一千多名挑夫,可见其排场。
有着大学士府出身背景的千金,处处流露出与常人不同的派头,特别会享受,爱时髦,花起钱来如流水。据瓜尔佳氏的亲生儿子溥仪回忆:“我的母亲瓜尔佳氏比我父亲(载沣)懂得的事多,特别是会享受,会买东西。”“我的母亲在娘家时很受宠,慈禧也曾说过‘这姑娘连我也不怕’的话。母亲花起钱来,使祖母和父亲非常头痛,简直没办法。”“注释1”
八妞儿大把花钱,引领时尚消费潮流,这些倒还在其次,更让老公载沣伤脑筋的是这位太太的追星行为。晚清时,京剧是热门话题,慈禧带头当起了京剧票友,满清权贵莫不以追捧京剧名角为时髦。八妞儿心目中的偶像是武生名旦杨小楼、小振廷等当红人物。每当听人捕风捉影说到这些,载沣心里酸不溜丢的总不是滋味。背着人的时候,载沣也劝过八妞儿,叫她少在外边乱跑。谁知这句话引爆了八妞儿的小姐脾气:“哟,我的王爷,现在是什么年月?亏你还是漂洋过海见过大世面的人,欧洲那些皇后、王妃,满城满街自由自在到处逛,我们为什么要天天关在屋里?”
载沣有点结巴,说话不是八妞儿的对手,被她这么一顶,只得闭嘴了。可是话憋在心里也不是个办法,看八妞儿闹到忍无可忍的地步,载沣就只有摔东西出气。八妞儿是大小姐出身,平时大手大脚成了习惯,根本体会不到没钱的难处,见载沣摔那些名贵的瓶儿、镜子,一点儿也不知道心疼,顶多冷笑一声,以表示对丈夫的蔑视。八妞儿不心疼,摔东西的载沣却心疼了,后来专门购置了一些摔不破、砸不烂的铜壶、铜镜之类的东西来充作音响道具,夫妻间的战争就这么继续着。
八妞儿开口要钱,载沣虽说心里不情愿,也只能皱皱眉头,不敢不给。久而久之,王府中的金山银山慢慢搬空了,然后是变卖古玩、字画乃至田产、房屋。据溥仪回忆:“母亲也时常拿自己贵重的陪嫁首饰去悄悄变卖。我后来才知道,她除了生活享受之外,曾避着父亲,把钱用在政治活动上,通过荣禄的旧部(如民国时代步兵统领衙门的总兵袁得亮之流),去运动奉天的将领。这种活动,是与太妃们合谋进行的。”“注释2”可惜八妞儿并不知道,她使出去的那些银子全都打了水漂,袁得亮只收银子不办事,是民国初年的一个大忽悠。
八妞儿性格刚烈,遇事敢作敢为,后来她的死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溥仪与瑾妃闹翻而引起的,往深处探究却有多种原因,其中也包含有自身性格方面的因素。
因同治、光绪两位皇帝均无后,慈禧下了一道懿旨,让溥仪入官过继给同治和光绪为子。这么一来,同治和光绪先前的妃嫔名义上都成了溥仪的母亲。那么多女人争夺一个儿子,“家庭战争”自然不可避免。皇宫里的“家庭战争”虽说看不见硝烟,却无比残酷,稍有闪失即有性命之忧。比如溥仪与瑾妃之间的几句争吵,竟断送了溥仪亲生母亲的性命。
瑾妃才能平平,此时已升为端康太妃,虽说她的妹妹珍妃死于慈禧之手,慈禧仍然是她模仿的榜样。她不仅学会了毒打太监,还学会了派太监监视皇帝,亲自安插了几个太监到溥仪身边当眼线,这大大伤害了溥仪的自尊心。有一天,溥仪听说瑾妃辞退了为她看病的医生范大夫,这本来是宫中的一件小事,用不着溥仪操心费神,可是先前堆积的不满郁结于胸,溥仪气冲冲跑到永和宫,一见了瑾妃就大声嚷道:“你凭什么辞掉范大夫?太专擅了!我是不是皇帝?宫里谁说了算数?真是专擅至极!”瑾妃莫名其妙受了小皇帝的一顿训斥,找到摄政王载沣和几个王公诉苦,向他们大哭,叫他们给拿主意。可是这些王公谁也拿不出什么好主意。
消息反馈到溥仪这儿,溥仪冷笑一声,慷慨激昂地说:“她是什么人?不过是个妃子,本朝历代从来没有皇帝管妃叫额娘的!嫡庶之分还要不要?”王公们看见皇帝发脾气,一个个都吓得不敢说话。
后来瑾妃在后宫搬了救兵,溥仪的祖母和母亲都被叫来了。祖母性格怯懦,是个生性怕事的人,竟拉着八妞儿一起向瑾妃跪下,恳求瑾妃息怒。在祖母和母亲含着泪水的苦苦劝说下,溥仪答应给瑾妃赔礼道歉。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这个不是赔得我很赌心。我走到端康(瑾妃)面前,看也没看她一眼,请了个安,含含糊糊地说了一句‘皇额娘,我错了’,就又出来了。”“注释3”
过了两天,溥仪就听到了他母亲自杀的消息。八妞儿是吞食鸦片自杀的,临死之前,这个性格刚烈的女子写了几份遗书,在给儿子溥杰的遗书中他写道:“你长大了,千万不要像你阿玛那样没有志气,要好好地念书,好好地帮助你哥哥,这才不负我生你一场。”“注释4”据溥杰分析说,她母亲平日与瑾妃很要好,特别是在勾结奉系军阀的事情上尤为志同道合,所以溥仪和瑾妃闹翻,她母亲就觉得很心痛,既认为溥仪不听话,又觉得对不起瑾妃,大清复辟的希望更加渺茫,在这种进退维谷的心境下,只有吞服鸦片了结生命。
载沣(1883-1951),爱新觉罗氏,醇亲王奕譞的第五子。光绪二十七年(1901),载沣19岁,奉命前往德国办外交,“注释5”名义是“钦命派赴德国传使大臣”。从德国归来后不久就接到了慈禧“指婚”的懿旨。为了这道懿旨,载沣的母亲刘佳氏神经大受刺激,几近疯癫。原来,在此之前载沣已经订亲,刘佳氏对那门亲事也很满意,慈禧的“懿旨”将一切计划打乱,刘佳氏不得不含着愧疚的心情去向那户人家退婚。在老实本分的刘佳氏看来,这么做很不地道,也很不体面,退婚回来后,她就变得有些疯疯癫癫了。
载沣的性格秉承了他父母的一些特点,拘谨怕事,保守稳妥。不过,毕竟是漂洋过海出过国的人,眼界和心境也不至于太低。据溥仪对其生父生活琐事的回忆:醇王府是第一个备有汽车、装有电话的王府,他们的辫子剪得最早,载沣也是王公中最先穿上西服的人之一。但是他对西洋事务缺乏真正的了解,以穿西服为例,载沣穿了许多天西服后,有一次很纳闷地问他儿子溥杰:“为什么你们的衬衫那么合适,我的衬衫总是比外衣长了一块呢?”溥杰一检查,原来载沣一直把衬衫放在了裤子外面。
载沣优柔寡断的性格在处理袁世凯一事中表现得特别充分。
载沣作为摄政王统领清廷,可是眼前摆着个袁世凯,占据军机大臣的要职,而庆亲王奕劻又是让袁世凯拿银子喂饱了的人,完全听袁支配。据说,光绪皇帝垂危之际曾拉着载沣的手叫他杀掉袁世凯。现在又面临大权旁落之势,杀袁更成了当务之急。
有人给载沣出主意:袁世凯每日上朝仅带差官一名,进乾清宫后便只有他单身一个人,若能出以非常手段,参照康熙皇帝杀鳌拜的办法干了再说,即便奕劻如何有心庇护,张之洞如何危言耸听,那时也来不及了。可是这个计划最后还是泡汤了。最让载沣泄气的是庆亲王奕劻的一番话:“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载沣只好召集王公大臣开会,商量来商量去,最后的处理结果是让袁世凯回老家养“足疾”。
这样的安排等于放虎归山。果然,武昌城头一声枪响,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在满清权贵和北洋旧属的共同呼吁下,从洹上村再度出山。大清三百多年的江山终于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几乎在一夜之间便稀里哗啦地倒塌了。
“注释1”①溥仪:《我的前半生》,第17页。
“注释2”①溥仪:《我的前半生》,第27页。
“注释3”①溥仪:《我的前半生》,第51页。
“注释4”②溥杰:《回忆醇亲王府的生活》,见《晚清官廷生活见闻》,第219页。
“注释5”③载沣的这次出使,名义上是办外交,实际上是向德国人赔礼道歉。庚子拳乱时,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门被杀,战后的和约中提出,要在克林德被杀的地点立碑,同时派王公赴德国赔礼道歉,载沣出国就是去完成这个任务。八妞儿当着儿子的面指责老公载沣“没有志气”,说的也是实情。
§§主要参考书目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小横香室主人编:《清朝野史大观》,上海书店1981年版。
翁同龢著,陈义杰整理:《翁同龢日记》,中华书局1993年版。
[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清]朱彭寿:《旧典备征 安乐康平室随笔》,中华书局1997年版。
刘厚生编著:《张謇传记》,上海书店1985年版。
吴永口述,刘治襄记:《庚子西狩丛谈》,岳麓书社1985年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中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
苏同炳:《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高阳:《慈禧全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4年版。
高阳:《状元娘子》,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年版。
高阳:《翁同龢传》,华艺出版社1995年版。
高阳:《清末四公子》,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高阳:《同光大老》,华夏出版社2006年版。
高阳:《柏台故事》,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高尚举:《刺马案探隐》,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版。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
[清]宝廷著,聂世美校点:《偶斋诗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清]曾朴:《孽海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燕谷老人:《续孽海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清]孙希孟著,司马丁标点:《沈北山冤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
时萌:《曾朴及虞山作家群》,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时萌:《曾朴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高拜石:《新编古春风楼琐记》,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陈定山:《春申旧闻》,台湾世界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何平、李露点注:《岑春煊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张海林:《端方与清末新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无我:《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版。
徐彻:《慈禧大传》,辽沈书社1994年版。
虞麓醉髯:《赛金花案》,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
刘半农、鸿逵:《赛金花本事》,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6年版。
李嘉球:《苏州状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许国英著,张镯编选、校点:《指严随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版。
容龄等著:《慈禧与我》,辽沈书社1994年版。
陈灨一著,杨海鹏编选、校点:《甘簃随笔》,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